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急性腹痛

腹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在腹部的疼痛。急性腹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其病因繁杂,病情多变,涉及内、外、妇、儿等多学科,如诊断处理不当,常可造成恶果,因而对急性腹痛必须尽快做出定位、定性及病因诊断,以防误诊、漏诊及误治。对生育期女性的急性腹痛须请妇产科医生会诊,以排除妇产科急腹症。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并提出腹痛由寒热之邪所致,《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辨证论治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开创了腹痛证治先河。《古今医鉴》针对各种病因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法则,“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引起急性腹痛的疾病很多,根据常见病因,主要分类如下:

(一)炎症性疾病

1.急性胆囊炎 表现为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突发右上腹剧烈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病情重者可出现寒战、高热。查体Murphy征阳性,右上腹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核左移、血清转氨酶升高。B超为首选检查方法。

2.急性胰腺炎 水肿型症状轻,最多见,积极内科治疗有效。出血坏死型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常因暴饮暴食、酗酒、胆道梗阻诱发,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呈持续性,常向左腰背部放射,可伴腹胀、恶心、呕吐、发热,查体可发现上腹部或全腹明显压痛、肌紧张。血、尿淀粉酶测定对确诊有重要意义。

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表现为右上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精神症状。B超可了解胆道梗阻的部位和病变性质,以及肝内外胆管扩张情况,对诊断很有帮助。

4.急性阑尾炎 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特点。右下腹麦氏点局限性固定压痛,结肠充气试验常阳性。需注意婴幼儿、老年人、妊娠妇女等特殊人群的急性阑尾炎。

(二)消化道穿孔

1.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病程经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化学刺激期,系酸性胃内容物流入腹腔形成化学性炎症刺激腹膜,腹膜刺激征明显;第二阶段为反应期,因穿孔6~8小时后细菌开始繁殖并逐渐转变为细菌性腹膜炎,大量腹腔炎性渗出中和了胃酸,腹痛反而减轻;第三阶段为化脓性感染期,通常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腹部立位X线平片常可见膈下游离气体,有助于诊断。

2.胃癌急性穿孔 患者年龄通常超过40岁,全身情况差,明显消瘦,曾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穿孔前腹痛不规律,口服碱性药物或抑酸药物无效。

3.急性肠穿孔 可因肠坏死、溃疡或外伤等原因引起,多见于肠伤寒、肠结核、慢性结肠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结肠阿米巴病等。

(三)梗阻或绞窄性疾病

1.胆道系统结石 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均可引起急性右上腹痛或右季肋部疼痛,伴发热或黄疸等表现,为结石梗阻胆道、继发感染所致。

2.急性肠梗阻 急性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确诊机械性肠梗阻后须进一步判断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并明确病因(粘连、嵌顿性疝、肠扭转、肠道肿瘤、肠道蛔虫、肠套叠等)。

3.腹腔脏器急性扭转 胃、大网膜、脾、卵巢等均可发生急性扭转,但很少见。

(四)腹腔脏器破裂出血性疾病

可因外伤、肿瘤、炎症等原因引起,均有类似的急性失血乃至休克表现,常表现为突发腹痛、肤色苍白、冷汗、手足厥冷、脉细数、进行性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减少等。有外伤史者应注意肝、脾等实质性脏器破裂出血的可能。有肝区疼痛、消瘦等表现者,应考虑肝癌破裂出血的可能。生育年龄妇女应注意有无异位妊娠破裂的可能。

(五)腹腔血管性病变

1.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可由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引起,也可因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而致。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的栓子多来自心脏,如心脏瓣膜病、房颤、感染性心内膜炎;肠系膜动脉血栓多是在动脉硬化或狭窄基础上形成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腹腔感染、肝硬化门脉高压致血流瘀滞、高凝状态及外伤或手术造成的血管损伤。腹痛剧烈,难以用一般药物缓解,但腹部体征与其不相称,开始时腹软不胀、轻压痛,之后腹部逐渐膨胀、压痛明显、肠鸣音消失。肠管缺血坏死后可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腹主动脉瘤 典型症状是急性腹痛和腰背痛,迅速发生休克。破裂时约70%出血破入腹膜后,约25%出血向前破入游离腹腔,死亡率极高。

(六)其他疾病

腹外脏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所致急性腹痛亦应引起重视。某些胸部疾病,如肺炎、肋间神经痛、膈胸膜炎、急性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右心衰竭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慢性铅中毒、急性铊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性血卟啉病、原发性高脂血症等中毒或代谢障碍性疾病亦伴发不同程度的腹痛,会造成诊断困难。腹型紫癜、腹型风湿热、某些原因造成的急性溶血亦可表现为急性腹痛,应注意鉴别。

因引起腹痛的疾病多种多样,其发病机制也各有不同。来自腹腔各器官的刺激通过自主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的传入纤维属自主神经系统,其神经末梢的感受器广泛存在于空腔脏器的腔壁和实质脏器被膜中,腹腔内大部分器官的传入神经纤维循交感神经通路上行,经腹腔神经丛及内脏大、小神经,交感干神经节和白交通支,进入脊髓后神经节达脊髓后角,交换第2神经元交叉至对侧,沿脊髓上行至丘脑。膀胱底部、肾脏、子宫体部及底部、卵巢、输卵管、睾丸和腹腔其他器官一样,传入纤维循交感神经通路上行,而来自盆腔的膀胱体部、膀胱颈部、前列腺、子宫颈部、直肠和乙状结肠末端的传入神经纤维则循盆腔副交感神经通路,经下腹部神经丛进入骶髓。而腹壁和壁层腹膜的感觉则是通过躯体神经(即脊神经)传入,和体表的神经反射感觉无明显差异。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外感风、寒、暑、热、湿邪,侵入腹中,均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若伤于暑热,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可致气机阻滞,腑气不通而见腹痛。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饮食停滞,纳运无力;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胃肠;或恣食生冷,寒湿内停,中阳受损,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其他如饮食不洁,肠虫滋生,攻动窜扰,腑气不通则痛。

3.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则肝失调达,气机不畅,气机阻滞而痛作。《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若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则瘀血内生。

4.阳气素虚 素体脾阳亏虚,虚寒中生,渐致气血生成不足,脾阳虚损而不能温养,出现腹痛,甚至病久肾阳不足,相火失于温煦,脏腑虚寒,腹痛日久不愈。

此外,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术后,血络受损,亦可形成腹中血瘀,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

(二)病机

腹痛性质各异,若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若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腹痛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总之,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三、临床表现

(一)腹痛部位

腹痛的定位是病史采集的第一步,包括发病时最先疼痛的部位、腹痛的转移部位、腹痛的扩散以及牵涉痛的部位。疼痛部位多为病变所在部位。如胃十二指肠和胰腺疾病,疼痛多在中上腹部;胆囊炎、胆石症、肝脓肿等疼痛多在右上腹部;急性阑尾炎疼痛常发生在右下腹麦氏点;小肠疾病疼痛多在脐部或脐周;结肠疾病疼痛多在下腹或左下腹部;弥漫性或部位不定的疼痛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机械性肠梗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腹型过敏性紫癜等。

(二)腹痛性质

突发的中上腹剧烈刀割样痛、烧灼样痛,多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中上腹持续性隐痛多考虑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上腹部持续性钝痛或刀割样疼痛呈阵发性加剧多为急性胰腺炎;胆石症或泌尿系结石常为阵发性绞痛;阵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痛是胆道蛔虫症的典型表现;持续性、广泛性剧烈腹痛伴腹壁肌紧张或板样强直,提示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三)腹痛程度

梗阻或化学性刺激引起的腹痛最为剧烈,如脏器穿孔、胰腺炎、输尿管结石、胆道蛔虫症等;出血性腹痛次之,如肝脾破裂、宫外孕等;急性炎症更次之。

(四)伴随症状

腹痛的伴随症状在鉴别诊断中尤为重要。

1.呕吐 腹痛明显时可反射性引起恶心呕吐,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剧烈呕吐常为肠梗阻表现,呕吐物为酸性胃液、胆液为高位梗阻,呕吐物呈粪臭味则为低位梗阻。

2.发热 先发热后腹痛一般为内科疾病;先腹痛后发热则以外科疾病为主。

3.腹泻 多见于急性胃肠炎、急性中毒、阑尾炎、盆腔炎等。

4.血便 多见于肠套叠、绞窄性肠梗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腹腔内大血管急性阻塞。

5.血尿 多为泌尿系结石或感染。

6.休克 多见于急性内出血、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绞窄性肠梗阻、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腹腔脏器扭转、急性心肌梗死等。

四、诊治要点

(一)西医常见疾病的诊断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多有溃疡病史及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等诱因,突发上腹部撕裂或刀割样疼痛,迅速扩散至全腹,伴恶心呕吐。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强直呈板状腹,肝浊音界减小,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立位X线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影,血白细胞常增高。

2.急性胰腺炎 常有胆囊炎或胆石症病史及暴饮暴食、高脂饮食等诱因。突发剧烈上腹部疼痛,常向背部放射,伴腹胀、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重症可见腹膜炎及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腰脐部皮肤青紫(Grey Turner征、Cullen征)。血、尿淀粉酶测定是本病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血钙降低超过2.0mmol/L与血糖升高超过11.0mmol/L提示病情危重。血白细胞计数、动脉血气分析对病情程度的分期有意义,超声、CT及MRI可显示病变程度,常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及预后判别的标准。

3.急性阑尾炎 典型的腹痛开始发作于中上腹或脐周,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伴恶心、呕吐,严重时出现中毒症状。右下腹麦氏点压痛是本病的重要体征。出现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提示炎症加重,可见化脓、坏疽或穿孔等病理改变。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腹部平片、B超检查均可协助诊断。

4.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起病,腹痛、寒战和发热、黄疸,可出现休克和意识障碍。脉搏和呼吸增快,体温达39~40℃,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肝大并有触痛,胆囊亦肿大。本病的理化检查中常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升高,胞浆内出现中毒性颗粒。血清胆红素、ALT、ALP、GGT升高。B超、CT及MRI可显示肝肿大、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胆管内结石、虫体及肿瘤的影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及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可准确地显示梗阻的部位及结石、虫体、肿块等。

5.急性肠梗阻 主要表现为痛、呕、胀、闭。阵发性绞痛多在腹中部或偏于梗阻所在的部位;早期呕吐呈反射性,吐出物为食物或胃液;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遍及全腹,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机械性肠梗阻常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单纯性肠梗阻可有轻度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绞窄性肠梗阻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压痛的包块常为受绞窄的肠袢。绞窄性肠梗阻腹腔有渗液,移动性浊音阳性。机械性肠梗阻有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或金属声。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直肠指检如触及肿块,可能有直肠肿瘤。单纯性肠梗阻早期变化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见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立位或侧卧位X线片可见多个液平面及气胀肠袢。当怀疑肠套叠、乙状结肠扭转或结肠肿瘤时,可做钡剂灌肠以助诊断。

6.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持续性腹痛,伴有呕吐或腹泻。腹痛以症状、体征分离为特征:初期腹痛剧烈而腹部体征轻微;当患者呕吐血性水样物或排暗红色血便时,腹痛症状反而减轻,但腹膜刺激征、肠鸣音转弱等体征却明显。腹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时,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渗出液,提示肠管已发生梗死。心脏听诊可有心房颤动或心脏杂音等体征,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可出现腹胀、脉数无力、口唇紫绀、指端青紫、皮肤湿凉等周围循环衰竭的征象。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被认为是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金标准,可以在肠梗死及剖腹探查术前明确诊断。腹部CT检查对诊断无特异性;CT血管成像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高达100%和73%,影像学表现除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因栓塞而充盈缺损外,尚可见肠壁强化减弱,肠壁增厚,肠管弥漫性积气扩张,肠系膜水肿和腹水;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可判断有无栓塞及栓塞的部位,但梗阻时肠管扩张可干扰诊断的正确性;X线检查早期可见大小肠均有轻度或中度扩张充气,难以明确有无肠缺血的现象,只作排除其他疾病用,晚期见腹部普遍密度增高,提示肠腔和腹腔内有大量积液。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液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多在(25~40)×10 9 /L,并有血液浓缩;D-二聚体水平升高,血生化LDH、AKP、CK升高,血气分析有代谢性酸中毒时,要考虑本病的可能。

7.胆道感染、胆石症 好发于中年以上女性,可有类似发作史,腹痛发作与进食油腻饮食有关。以中、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剧,并向肩背部放射为特点。超声下胆道结石多表现为高振幅回声及声后阴影。

8.胆道蛔虫病 患者多有蛔虫病史,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痛前常有服蛔虫药史。腹痛以上腹剑突下区阵发性剧烈绞痛,有钻顶感,并有明显间歇期为主。早期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当出现合并症时则显著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多增高。呕吐物、十二指肠引流液、胆汁或粪便中可查见蛔虫虫卵。

9.泌尿系结石 以侧腹部阵发性剧烈绞痛,并向会阴部或腰部放射为主症,腰部有叩击痛,尿检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

10.急性胃肠炎 多表现为上腹部、脐周围或全腹阵发性绞痛,常有饮食不洁史,伴有呕吐或腹泻,腹软,无固定压痛,肠鸣音亢进,粪检可见大量白细胞。

11.心绞痛、心肌梗死 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史。多表现为上腹部胸骨后缩窄样痛,或紧迫感,疼痛常向左肩、左臂或颈部放射。心电图检查可见典型的ST段和T波改变。

12.宫外孕破裂 以一侧下腹部剧烈腹痛扩展至全腹为主要临床表现,伴见面色苍白、休克,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妇科检查可见宫颈抬举痛,后穹隆穿刺有血液吸出。

13.卵巢囊肿扭转 多表现为一侧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绞痛,痛侧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阴道腹部双合诊可触及肿块。

(二)诊疗思路

1.问诊 腹痛部位、腹痛性质、腹痛程度、伴随症状及既往史。

2.体格检查

(1)视诊: 应观察腹壁切口瘢痕、腹股沟嵌顿疝、肠型及肠蠕动波。腹式呼吸的减弱或消失多见于弥漫性腹膜炎;舟状腹多为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早期表现;全腹膨胀多见于肠梗阻、肠麻痹、急性内脏出血;上腹胀满见于急性胃扩张;肠型和蠕动波见于肠梗阻。

(2)触诊: 检查的重点是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的部位和程度,是检查腹部疾患的重要环节。急性胃肠穿孔可见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局限性腹膜炎可见局部腹肌紧张;弥漫性腹膜炎可见全腹硬如板状;结核性腹膜炎的腹壁多呈柔韧感。

(3)叩诊: 移动性浊音多提示内脏出血、腹膜炎;肝浊音界消失和缩小多提示胃肠穿孔或高度肠胀气;全腹叩诊鼓音多为肠梗阻;肾区叩击痛多为结石。

(4)听诊: 主要检查肠鸣音存在、亢进或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见于腹膜炎、肠麻痹;肠鸣音亢进见于肠道炎症;气过水声为机械性肠梗阻的典型表现;上腹部震水声多见于幽门梗阻或急性胃扩张。

(5)直肠指诊: 直肠指诊有时可发现对腹痛诊断有重要意义的线索,应列为常规检查。

3.理化检查 血常规、急诊生化、血气分析、急诊胰腺功能、腹腔穿刺的常规或生化检查、腹部影像学检查、心电图、内镜检查等。

腹痛诊断流程见图3-7。

img

图3-7 腹痛诊断流程图

(三)中医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 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者,为寒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者,属气滞痛;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暗者,为血瘀痛;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者,为伤食痛。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2.辨腹痛部位 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五、急救处理

(一)西医急救处理

1.快速评估 迅速检查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体温,并据病情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危重: 先救命后治病。如腹主动脉瘤破裂、异位妊娠破裂并休克等。快速纠正休克、生命支持,采用急诊手术或介入方法控制出血。

(2)较重: 诊断治疗结合。如消化道穿孔、绞窄性肠梗阻等,在尽快完成各项相关检查的同时,改善患者状况,及时请外科医生会诊,准备急诊手术或相关治疗。

(3)普通: 有潜在危险性。寻找危及生命的潜在因素,如消化道溃疡、胃肠炎、泌尿系结石等。按急诊常规诊疗程序诊治,及时追回诊断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尽早明确诊断,切忌贻误病情。

2.稳定生命体征 对症支持治疗。

(1)防治休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2)对伴有发热、血象高的炎症性急性腹痛,应用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

(3)需禁食、胃肠减压者,注意补充营养。

(4)慎用止痛剂,未能排除肠坏死、肠穿孔者不用灌肠剂和泻药。

3.去除病因 必要时剖腹探查。指征如下:

(1)怀疑腹腔内持续性出血。

(2)怀疑有肠坏死或肠穿孔伴有严重腹膜炎。

(3)经密切观察和积极治疗后腹痛不缓解,腹部体征不减轻,全身情况无好转,反而加重者。

(二)中医急救处理

中医急救处理以通腑、行气止痛为主。

1.内科治疗 大承气汤煎水内服并灌肠。

2.中医外治 四黄水蜜外敷痛处,中药热奄包或温水袋局部热敷。

3.平衡针 主穴:胃痛穴(口角下20mm,以针刺三叉神经第3支后出现针感为宜),男取左侧,女取右侧,平刺,向对侧口角下进针25~40mm,针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腹痛穴: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浅神经后出现针感为宜,采用上下提插针刺法,直刺,进针25~40mm。配穴:伴有恶心呕吐者加胸痛穴,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出现针感为宜,采用上下提插针刺法,斜刺,进针40~50mm,针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获得针感后立即出针,针刺时间在3秒以内。

4.体针与电针 以上脘、中脘、梁门、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穴为主。由于急腹症多属里实热证,故多用泻法。

5.穴位注射 根据不同病证采用不同的药物与穴位治疗,如胆道蛔虫症,取鸠尾穴用阿托品0.5mg注射;对胆绞痛,取胆囊穴用维生素K 3~4mg注射;对阑尾炎,取阑尾穴用红花注射液1mL注射等。

六、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相应治法。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对虚痛者,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休之腹痛,可采取活血通络之法。

(二)辨证论治

1.寒邪内阻证

主要证候: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服药后疼痛仍不缓解者,加高良姜、荜茇、乌药;寒湿偏盛,伴见恶心呕吐,胸闷纳呆,倦怠身重,苔白腻者,加姜半夏、厚朴、藿香、苍术、吴茱萸;兼风寒表证者,加桂枝、紫苏、白芷、防风,去人参、干姜;夏暑之季感邪者,加香薷、藿香、苍术、佩兰等;若大便不溏反秘结或大便不通者,此为寒邪夹积滞,加大黄。

2.湿热壅滞证

主要证候:腹部胀满,痞满拒按,胸闷不舒,烦渴引饮,潮热汗出,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伴见口渴不欲饮,身热,苔黄腻,加薏苡仁、豆豉、黄芩、栀子;暑湿之季发病者,可用黄连香薷饮;肝郁化火引起者,加金铃子散。

3.饮食积滞证

主要证候: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恶,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腹部胀痛拒按,恶食嗳腐,大便或秘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气滞明显者,加用枳壳、厚朴、砂仁、陈皮、神曲、麦芽、莱菔子。

4.肝郁气滞证

主要证候: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郁较重,痛连两胁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内有郁热,舌红苔黄者,加黄芩、栀子、知母、黄柏。中成药可选用痛泻宁颗粒。

5.瘀血内停证

主要证候: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甚则腹有包块,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活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若胁下疼痛拒按,可选用膈下逐瘀汤;若腹部术后作痛,可加泽兰、红花;若跌仆损伤作痛,可加丹参、王不留行。

6.中脏虚寒证

主要证候: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痛减,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欠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气虚偏重者,伴见倦怠懒言,头晕目眩,舌质淡,舌体胖大,有齿痕,加炙黄芪、党参、白术;血虚者,伴见面色萎黄或面色 白,心悸,加炙黄芪、当归;服药后腹痛仍不缓解,加熟附子、干姜,去生姜;若伴有恶心呕吐者,用千金吴茱萸汤。 DPPdQNsx5pPVW8sSHdxUQvcPtint0n17x3omruAf9V3N3AXYBvAyixBjn8lL8XF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