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抽搐

抽搐是指多种疾病引起的不自主的发作性骨骼肌痉挛,包括伴意识障碍的惊厥和无意识障碍的手足搐搦。抽搐可呈强直性即持续性的肌收缩,也可呈阵挛性即断续性的肌收缩,或二者兼有,可引起关节不自主运动和强直。抽搐大多表现为全身性的,至少是双侧的,局限性抽搐仅见于局限性癫痫。

抽搐属中医学中的“痫证”“瘛疭”“痉证”“抽风”范畴。古代医家认为抽搐是一种恶候。如《东医宝鉴·小儿》说:“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也说:“小儿之病,最重惟惊。”皆因感受风、寒、暑、湿、疫毒之邪,引动肝风,或久病内耗津液,筋脉失养而拘急所致。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造成抽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可分为特发性病因与症状性病因。

特发性病因:常由于先天性脑部不稳定状态所致。

症状性病因分为以下几种:

1.脑部疾病

(1)感染: 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结核瘤、脑灰质炎等。

(2)外伤: 如产伤、颅脑外伤等。

(3)肿瘤: 包括原发性肿瘤、脑转移瘤。

(4)血管疾病: 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

(5)寄生虫病: 如脑血吸虫病、脑包虫病、脑囊虫病等。

(6)其他: ①先天性脑发育障碍;②原因未明的大脑变性:如结节性硬化、播散性硬化、核黄疸等。

2.全身性疾病

(1)感染: 如急性胃肠炎、中毒型菌痢、链球菌败血症、中耳炎、百日咳、狂犬病、破伤风等。小儿高热惊厥主要由急性感染所致。

(2)中毒: ①内源性:如尿毒症、肝性脑病;②外源性:如酒精、苯、铅、砷、汞、氯喹、阿托品、樟脑、白果、有机磷等中毒。

(3)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脑病或Adams-Stokes综合征等。

(4)代谢障碍: 如低血糖、低钙及低镁血症、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子痫、维生素B 6 缺乏等。其中低血钙可表现为典型的手足搐搦症。

(5)免疫系统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炎等。

(6)其他: 如突然撤停安眠药、抗癫痫药。还可见于热射病、溺水、窒息、触电等。

3.神经症 如癔症性抽搐和惊厥。

(二)发病机制

抽搐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至今仍未阐明。根据引起肌肉异常收缩的兴奋信号的来源不同,基本上可分为两种情况:①大脑功能的短暂性障碍:这是脑内神经元过度同步化放电的结果。当异常的电兴奋信号传至肌肉时,则引起广泛肌群的强烈收缩而形成抽搐。在正常情况下,脑内对神经元的过度放电及由此形成过度同步化,均有一定控制作用,即构成所谓抽搐阈。许多脑部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可通过破坏脑的控制作用,使抽搐阈下降,甚至引起抽搐。②非大脑功能障碍:引起肌肉异常收缩的电兴奋信号来源于下运动神经元,主要是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或周围运动神经元,如破伤风杆菌外毒素、各种原因的低钙血症等。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1)邪壅经络: 外感六淫之邪,侵袭肌腠,壅滞经脉,致营卫不通,津液失于输布;或感邪之后,郁而化热,热盛于里,窜扰经络,消灼津液,筋脉拘急;或邪热内传营血,热盛动风;或湿热之邪侵及经脉,筋脉失养而抽搐。

(2)风毒入侵: 外伤后风毒之邪由伤口侵入经脉,风毒灼耗津液或营血被阻,不得宣通,以致筋脉失养而发生强直、抽搐。

2.内伤

(1)肝阳化风: 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抽搐;或情志失调,肝失疏泄,肝郁化火生风而抽搐。

(2)阴液亏虚: 素体气血亏虚或汗下太过,或失血过多,或热邪久羁,耗损真阴,筋脉失养而发抽搐。

(3)风痰夹瘀: 大惊卒恐,伤及肝肾;或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上壅,阻滞清窍。

3.其他 外伤瘀血,气血逆乱,精血失于输布而致抽搐。

(二)病机

本病病理因素总以痰为主,每由风火触动,痰瘀内阻,蒙蔽清窍而发病。以心脑神机失用为本,风火痰瘀治病为标。其中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胜,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是病机的关键所在。本病的发生与五脏均有关联,但主要责之于心肝,顽痰痹阻心窍,肝经风火内动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病机转化决定于正气的盛衰及痰邪深浅,发病初期,痰瘀阻窍,肝郁化火生风,风痰痹阻或痰火炽盛等以实证为主;日久不愈,损伤正气,表现为虚实夹杂。

三、临床表现

1.全身性抽搐 以全身骨骼肌痉挛为主要表现,典型者为癫痫大发作,表现为患者突然意识模糊或丧失,全身强直、呼吸暂停,继而四肢发生阵挛性抽搐,呼吸不规则,尿便失控、发绀、抽搐发作约半分钟自行停止,也可反复发作或呈持续状态。发作时可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或迟钝、病理反射阳性等。发作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

2.局限性抽搐 以身体某一局部肌肉抽动,如仅一侧肢体抽动,或面肌抽动,或手指、脚趾抽动,或眼球转动,眼球震颤、眨眼动作、凝视等。而手足搐搦症则表现为间歇性双侧强直性肌痉挛,以上肢手部最典型,呈“助产士手”表现,见图3-3。

img

图3-3 助产士手

3.高热惊厥 主要见于6个月到4岁小儿在高热时发生抽搐。高热惊厥发作时间短暂,发作后神志恢复快,多发生在发热的早期。在一次患病发热中,常只发作一次抽搐,可以排除脑内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且热退后一周做脑电图正常。

四、诊治要点

(一)西医常见疾病的诊断

1.原发性癫痫 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是发作性意识丧失的常见原因。其病因未明,首次发病多在20岁以前,有反复发作的倾向,起病急,发作前可有短暂的感觉运动和精神性先兆,发作时意识完全丧失,并常有尖叫声,随即有四肢强直及阵挛性抽搐,发作持续3~5分钟,然后停止,进入昏迷。查体可见面色先发红,后发紫,头向后仰,两眼球偏向病灶侧,常有跌伤和咬破舌头,口吐泡沫,大小便失禁。脑电图异常为不规则杂乱的多棘波及慢波。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其发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春季3~4月份。发作时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皮肤可见瘀斑,口唇可见疱疹,脑膜刺激征阳性,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昏迷、抽搐,有的还可出现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脑脊液检查初期压力升高,外观可澄清,稍后即可见混浊或脓样,白细胞明显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与氧化物减少。血常规检查现白细胞明显增多,一般在20000/mm 3 左右,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皮肤瘀斑、口唇疱疹涂片可查到脑膜炎双球菌。

3.流行性乙型脑炎 脑实质、脑膜部发炎,严重者脑实质坏死软化,其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7、8、9三个月。主要由蚊虫叮咬传播,多发于几岁儿童。发作时高热持续不退,体温可达40℃以上,抽搐和意识障碍。体格检查现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脑脊液检查呈无色透明,压力正常或稍高,白细胞增多,在50~500/mm 3 ,个别可高达1000/mm 3 以上,以淋巴细胞为主。

4.高热惊厥 常见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少数见于消化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抽搐发生在急骤高热的初期,体温在39~40℃或以上,多发于6个月至4岁的儿童。高热消退,抽搐即缓解,神志也恢复正常。抽搐发作形式多为单次,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脑电图常有节律性变慢或枕区高幅慢波,在退热后1周消失。

5.高血压脑病 指在当血压突然升高超过脑血流自动调节的阈值(中心动脉压大于140mmHg)时,脑血流出现高灌注,毛细血管压力过高,渗透性增强,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的形成。发病时先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症状,随即出现抽搐。辅助检查:胸片、心脏彩超可见左室大,血压升高。

6.心血管疾病 常因心室停搏或心室纤颤导致急性脑缺血,引起晕厥及抽搐发作,患者常有心脏病史。结合心电图、心脏电生理、心脏彩超、胸片等可明确诊断。

7.破伤风 是破伤风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抽搐从头面嚼肌开始,然后向其他部位的肌肉扩展,表现为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呈苦笑面容。抽搐间歇期,肌肉仍呈紧张强硬状态。发病时患者神志始终清楚,能述说抽搐过程和所造成的痛苦,伴有排尿和吞咽困难,有轻微声光刺激就可诱发强烈的阵发性抽搐。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可查到破伤风杆菌。

8.某些代谢性疾病

(1)低血糖: 常见于糖尿病病史应用胰岛素后,或饥饿后。抽搐前首先有短暂的倦怠、乏力、饥饿、出汗、手颤震、复视、激动、意识模糊等先驱症状。抽搐发作时,伴有心动过速,全身出汗(冷汗),血压升高,瞳孔散大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血糖监测可见正常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低于3.9mmol/L。

(2)手足搐搦症: 多发于未成熟儿和佝偻病患者,也可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与肾功能衰竭者。抽搐呈鹰爪状(肘腕及掌指关节屈曲,指间关节伸直,大拇指内收,双脚下攀,膝髋关节屈曲),沃斯特克氏征(缺钙弹指试验)阳性(弹耳前面神经,该侧眼睑口角收缩)。特鲁索氏征阳性(压迫阻止肱动脉,在数分钟,出现鹰爪手)。生化检查血钙低于1.9mmol/L,心电图提示Q-T间期延长。

9.癔症 发病前有情感刺激因素,发作时意识并无丧失,对外界刺激有反应,暗示或强刺激可终止其发作。发作时四肢抽搐无节律,双眼常紧闭,无舌咬伤及吐血沫等特点,无瞳孔变化和病理反射。发作时脑电图正常,头颅CT、MRI检测无异常。

(二)诊疗思路

1.一般情况 年龄、是否为首发、是否怀孕及家族史。

2.发作情况 发病前有无先兆、感染、外伤、手术、犬咬伤、突然停药、情绪激动等;发病时有无意识丧失、为局部发作或全身发作、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病后有无遗留头痛、头晕、全身乏力、偏身肢体功能障碍。

3.既往情况 包括出生史、生长发育史、寄生虫感染史、特殊药物服用史,有无颅脑、心、肝、肾、内分泌疾病病史。

4.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如体温(高热)、心率(较长停搏及室颤)、呼吸(急促或缓慢)、血压(异常高压);全面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如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意识、瞳孔。心血管系统如严重的心律失常。

5.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或者MRI,必要时进行脑脊液检查及颅脑血管造影。

抽搐诊断流程见图3-4。

img

图3-4 抽搐诊断流程图

(三)中医辨证要点

1.发作期 如起病急骤,四肢抽搐伴头痛项强,手脚挛急,口噤流涎,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为阳痫;如发痫时昏愦不知,面色晦暗,手足清冷,舌质淡,苔白腻,脉多沉细或沉迟为阴痫。

2.休止期 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喉间痰鸣,便秘溲黄多为痰热;头部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口唇青紫多为瘀阻脉络;神疲倦怠,纳呆,面色 白或萎黄,四肢欠温多为脾虚;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耳轮焦枯不泽多为肝肾阴虚;头晕,露睛,手足蠕动,爪甲无华多为气血不足。

五、急救处理

(一)西医急救处理

在以抽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需迅速判断患者神志是否清楚。对于较重的抽搐性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高热抽搐等强直-阵挛性抽搐,急救以迅速控制抽搐状态为治疗目的,稳定生命体征;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在积极稳定生命体征的前提下,积极进行病因治疗。

1.稳定生命体征,对症治疗

(1)平卧于空气流通处,解开衣扣,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防止患者误吸;用开口器将上下牙齿分开防止舌咬伤。

(2)立即肌注地西泮10mg或苯巴比妥0.1g,必要时2~4小时可重复。小于6个月的婴儿慎用。

(3)对症治疗:低钙性抽搐者可予10%或5%葡萄糖酸钙20mL静注(>10min);癫痫持续状态控制抽搐时,应予脱水剂减轻脑水肿,如20%甘露醇125mL、甘油果糖250mL、呋塞米(速尿)20mg等降低颅内压;高热抽搐性疾病应迅速降低体温。

2.病因治疗 如癫痫持续状态可转神经内科进行治疗;高热抽搐针对不同病原微生物给予抗菌治疗或抗病毒治疗。

(二)中医急救处理

在抽搐急性发作期或休止期,均可根据病情积极采用中医疗法,如中药注射剂、中成药、针灸治疗等。

1.急救中成药 属痰火扰神者可选用痰热清注射液以清热解毒、化痰止痉;痰蒙清窍者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开窍醒脑;也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柴芩清宁胶囊、紫雪丹以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等,服药方法采用口服或鼻饲。

2.针灸治疗 急性发作期常选水沟(人中)、内关、合谷、太冲行毫针泻法;伴神昏者配十宣、涌泉;痰盛者配阴陵泉、丰隆;血虚者配血海、足三里;发热者配大椎、曲池;高热者可选十宣行三棱针点刺放血;惊风者可选素髎、承浆、地仓、合谷行灯火灸;休止期可选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等行毫针泻法;耳针法可选耳穴皮质下、肝、脾、耳中、心等。

六、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发展期,病急则开窍醒神,豁痰定痫治其标;休止期,病缓则补虚扶正以治其本。临证时前者多以豁痰息风、开窍定痫为法,后者宜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养心安神,配合祛痰化瘀。

(二)辨证论治

1.发作期

(1)阳痫

主要证候:病发前多有眩晕,头痛而胀,胸闷乏力等先兆症状,旋即仆倒,不省人事,面色青紫,牙关紧闭,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鸣,或发怪叫,甚则二便自遗。发作后除感到疲乏、头痛外,一如常人。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治法: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泄热息风。

方药:定痫丸。急以针刺人中、十宣、合谷醒神开窍。热甚者以黄连解毒汤送服定痫丸。

(2)阴痫

主要证候:发痫时面色晦暗,手足清冷,昏愦,或抽搐时作,口吐涎沫。醒后周身疲乏,或如常人。舌质淡,苔白腻,脉多沉细或沉迟。

治法: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痰涎。

方药:五生饮合二陈汤加减。急以针刺人中、十宣穴开窍醒神。本型可配合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2.休止期

(1)痰火扰神证

主要证候: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咳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多沉弦滑而数。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宁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2)瘀阻脑络证

主要证候:继发于颅脑外伤、中风病、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等。平素头部刺痛,痛有定处,常伴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息风定痫。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3)脾虚痰盛证

主要证候:神疲乏力,体瘦,胸闷或恶心泛呕,或痰多,纳差便溏,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或弦细。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4)肝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痫证频作,神思恍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沉细而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上述各证的痫证,可在临床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入适量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物,以息风解毒、活络解痉,可提高疗效。一般研粉,每服1~1.5g,每日2次为宜,小儿量酌减。 d6X+Rx8qsTXMto4VDiWcJi7Kr80Q8KaDF/e1/kNMTnGPHfYf/yjmBiXKlsilh7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