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灾难的紧急医学救援

灾难(disaster)是指任何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人的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当其破坏力超过了发生地区所能承受的限度,不得不向该地区以外的地区求援时,称为灾难。灾难主要分为自然灾难、人为灾难、复合灾难三大类。灾难医学是研究临床医学与社会管理学在防灾、救灾、减灾过程中如何紧密结合,发挥医疗救援作用的新兴学科。因此,在学习临床医学的同时,学习有关灾难救援和管理知识,是培养灾难救援和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灾害和灾难是时常被混用的同义词。一般来说,灾害的程度较轻,当灾害造成的损害超出当时地区的承受能力时则成为灾难。

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自然灾难频发且强度逐渐升级,人为灾难也在不断衍生和发展,尤其需要提高全民的抗灾防灾意识,更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灾难医学专业教育。新世纪合格的医学人才必须接受灾难医学的专业培训,掌握灾难事故的特征规律、各项卫生防疫应急处理的基本技能及急救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对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与医疗救援水平。

一、救援知识、技能的普及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震、洪灾、干旱、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灾难谱也有所扩大。除了上述自然灾难外,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交通事故、火灾、矿难、群体中毒等人为灾难也常有发生。我国已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自然灾难损失最严重的国家。各种重大灾难,都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2000亿元以上,如2003年的SARS,2008年雨雪冰冻灾难和汶川地震灾难,直接经济损失达1亿元以上。除此之外,人为灾难也损失惨重。比如,2009年全国共发生三十八万余起事故,平均每天一千余起,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83196人,大概一天要死亡230人。2010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三十九万余起,造成六万余人死亡、二十五万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3亿元。可见,灾难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多种灾难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因此,人人全力以赴,为防灾、减灾、救灾作出贡献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现代灾难医学救援的“三七分”理论:“三分救援,七分自救;三分急救,七分预防;三分业务,七分管理;三分战时,七分平时;三分提高,七分普及;三分研究,七分教育”。灾难医学救援强调和重视“三分提高、七分普及”的原则,即要以三分的力量关注灾难医学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以七分的努力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灾难救生知识,要以七分普及为宽广基础,让亿万民众参与灾难救援,这是灾难医学事业发展之必然。

(一)分级普及救灾知识的培训机构和网络

1.建立急救知识培训基地 相关医疗单位在做好医疗急救工作的同时,积极通过急救技术进城乡、进社区、进学校、进厂矿、进部队等形式,逐步深入开展急救知识、技术普及培训,配置专职人员并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对全民开展规范的救生培训,并定期复训、检查。

2.建立灾难医学培训网络系统 实施现代化教学,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或培训中心,逐步建立起以国家级培训中心为龙头、省级培训中心为骨干、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为基础的灾难医学培训网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建立灾难医学教育信息网络系统,满足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需要,进行网上培训演练。

(二)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若想加强群众救灾知识的普及培训,应培养一支能担任基本生命支持培训和基本创伤生命支持(basic trauma life support,BTLS)培训任务的师资队伍。随着灾难医学教育的陆续展开,便有了众多可以担当这一培训任务的教师。然后,再由这些经过培训的教师在各个社区及基层组织从事普及培训的工作。2011年起,国务院应急办已着手编写统一的灾难救援培训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域培训省一级灾难救援培训师,再去培训市一级灾难救援培训师,再由培训师来培训社区民众。

(三)宣传普及防灾、抗灾、减灾的知识

针对我国民众过分依赖政府管理灾害风险的传统观念,必须把转化大众传统思想观念作为普及救援知识工作的前提。教育引导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灾害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一个人必须树立预防意识,自觉掌握防灾、抗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强自身防范本领。结合我国各地区域实情和灾害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区域性的培训中心,增强各类灾害预防及应对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救援知识的区域针对性、实用性。

救援知识的普及离不开舆论宣传引导和媒体传播,既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平台宣传普及救援知识,同时拓展宣传渠道,创新普及方法,通过宣传展板、横幅标语、散发宣传材料、组建宣讲团等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果,营造良好氛围,引导民众不仅要强化防灾、防险意识,更要主动学习救援知识和技能。

二、进行防灾、抗灾的演练

模拟灾害发生现场,如地震、火灾、洪水等,定期在市场、商场、车站等人口相对密集区域组织开展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群众互动演练活动,增强其防灾抗灾能力,尤其要重视中小学生的演练和普及教育,大力开展救援知识进学校活动,把救援知识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普及青少年的救援知识,不要仅仅把防灾、抗灾演练当作一种表演,而应十分认真严肃地对待,要做到十分逼真,让全民参与进来。

三、关注重点人群

普及与灾害有关的救援知识时,应十分关注相关的重点人群。重点人群是指医学以外其他行业经常接触灾难事件并为救援服务的人员,诸如经常可以成为第一目击者的警察、消防队员、教师、宾馆服务员、车站码头服务人员,以及各种重大集会的志愿者。对重点人群定期开展灾难预警演练,加强灾难状态下的心理素质锻炼,尤其对交通警察、司机、消防队员等进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压迫止血等基本知识培训,以提高其对灾难事件的医疗救援意识,如每年组织大型急救演习,包括车辆调动、救护、心肺复苏演练、急救知识测验、自救等技术,以提高应对灾难的救生能力。只要重视灾难医学知识的普及培训,并且持之以恒,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在灾难降临时会有无数的生命获救。

四、灾难现场的医学救援

灾难现场的医学救援是在现场、临时医疗场所等医院外环境中,针对各种灾难导致的人员伤亡所实施的救援,包括现场急救、伤员分拣、分级救治和伤员转运等灾难伤员医学救援技术,救援人员的生存技能和自我防护,以及大宗尸体处理与死者身份鉴定。

灾难救援关键环节是针对伤员的医学救援,现场急救技术是灾难救援中各级救治机构的主要急救手段,急救人员应当根据现场环境和条件灵活组织与运用。正确掌握急救技术,可以降低伤死率、伤残率,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为确定性治疗提供机会。

(一)基本生命支持

灾难现场基本生命支持的首要措施是保持危重伤员呼吸道通畅,对其呼吸、循环功能进行支持。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受伤致气道阻塞可于数分钟内因窒息而导致呼吸及心搏停止,保持气道通畅和防止误吸是创伤患者救治的首要措施,特别是颌面、颅脑、颈椎和胸部受伤者应特别注意导致气道梗阻的因素。如口腔、颌面部损伤时气道的危险因素包括血凝块、碎骨块、泥土等异物吸入呼吸道所致梗阻;颅脑损伤时气道的危险因素包括颅底骨折导致血管损伤出血而快速阻塞呼吸道,脑疝影响呼吸功能;颈椎损伤固定颈椎时须优先考虑保持气道通畅。

2.呼吸功能支持 对有呼吸功能障碍的伤员应及时寻找原因予以排除,有条件给予吸氧。判断患者有无自我呼吸,如无自主呼吸则应立即行人工呼吸,有开放性气胸应密封包扎伤口。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气管偏移、广泛皮下气肿等考虑张力性气胸时,应立即穿刺抽气减压。

3.循环功能支持 除须行心肺复苏的伤员外,灾难现场救援中的循环功能支持的措施还包括控制出血,如判断为胸、腹腔内严重出血时,须紧急处理后送到有条件进行紧急手术止血的医疗单位。

(二)高级生命支持

在灾难现场应根据出血情况,在控制出血后进行充分、足量的液体复苏,必要时建立2~3个静脉通道补液,快速输注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液1500~2000mL,然后再补适量的全血或血浆及其代用品,并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成人尿量超过30~50mL/h说明液体复苏充分,如果低血容量不能纠正,应怀疑仍存在大出血,或评价是否存在心脏压塞、张力性气胸和急性心源性休克。

(三)内脏损伤的判断

应严密观察有无脏器活动性出血。颅脑伤后要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大小和肢体活动,胸部伤后要严密观察有无心包或胸腔内积血,有条件时可行胸腔穿刺以明确诊断及判断伤情严重程度,腹部钝性伤后要特别注意有无腹部移动性浊音,有条件时可行腹腔穿刺以明确诊断及判断伤情严重程度。

(四)灾难伤员的创伤急救

灾难现场最常见的外伤为出血、骨折。除生命支持措施外,多采用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等急救技术。

五、伤员的现场分拣

现场分拣(triage)也称检伤分类,是根据生理体征、明显的解剖损伤、致伤机制及伤员一般情况等,对患者伤情做出判断,以便有效对伤员实施救治和后送转运,发现可能危及生命的重要损伤。

(一)分拣目的

当伤员数量超过了救治能力或医疗资源时,救治的前提是分拣,以明确现场救治和转运的先后顺序。为了尽可能救治多的受害者,仅在救援人员数量、仪器、药品和血液等可获得的资源有限时采用,也是战争及和平时期发生批量伤员救治时的基本原则。

1.分配急救优先权 即确定伤员救治的顺序,区分需紧急救治、需手术但非紧急手术、暂时不需要手术和已死亡的伤员。在分拣后必须确立处理优先次序,确立不同阶段的优先方案,即零优先(黑色)、第一优先(红色)、第二优先(黄色)和第三优先(绿色)。

2.确定需后送的伤员 分级救治的基础、基本策略是“最好的医疗资源用于最大量的患者”,而不是平时单个或少量伤员救治时的“最好的医疗资源用于最严重的伤员,轻中度伤员仅等待处理”。

(二)分拣方法

现场分拣方法在到达现场后即开始,小型灾害现场一个分拣小组即可,地震、洪水等大型灾难时需多个分拣组。分拣是从现场到转运途中的持续过程,患者情况改变可能需要调整开始的分拣策略和结论。分拣包括以下几种。

1.收容分类 是接触伤员时的第一步,目的是快速将伤员分别安排到相应的区域,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如直接将需要紧急抢救的危重伤员分拣出来,送往抢救室或立即就地抢救。

2.救治分类 应首先判定创伤的严重程度和主要损伤,然后确定救治措施,再根据救治措施的紧迫程度,结合伤员数量和救治条件统筹安排救治顺序。

3.转运分类 以伤员尽快到达确定性治疗机构为目的,根据各类救治措施的最佳实施时机、转运工具及转运环境的特点,区分伤员转运的顺序、工具、地点,以及体位等医疗要求,完成3个目的:识别需要立即抢救的伤员,同时将危害环境和他人的伤员与其他人分开;将轻、中、重患者分开,以便确定救治优先权;判定患者耐受能力和转运的紧急性。

(三)分拣依据

所有参加创伤救治的人员应具备创伤损伤机制、影响因素等知识,但尚无确定的单一因素能确保分拣成功,除伤前状态、医疗和环境资源等因素外,分拣时应考虑以下因素评估伤情。

1.生理体征 存活的患者需立即明确有无威胁生命的损伤、有无需快速治疗和转运的异常生理体征:脉搏<60次/分;呼吸<10次/分,或>29次/分;收缩压<90mmHg;昏迷指数(GCS)<14分;修正创伤评分(RTS)<12分。

2.解剖损伤 明显的解剖损伤提示需急诊手术和专科治疗,包括头、颈、躯干、四肢近端穿透伤;浮动胸壁;两处以上近侧长骨骨折;>15%体表面积、面部和呼吸道的烧伤;骨盆骨折;瘫痪;肢体毁损。

3.致伤机制 现场分析致伤机制有助于准确分拣,以下致伤机制提示重伤或需进一步检诊:救出时间>20分钟;6m以上的坠落伤;交通伤中的从机动车中弹出,同车乘客中有死亡者,翻滚事故,高速撞击,机动车撞击行人时速度>5km/h,摩托车撞击速度>20km/h,或从自行车上摔下等。

4.伤前状态 以下伤前状态提示需到医院进一步检诊:年龄<5岁或>55岁;心脏或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特别是使用胰岛素者);肝硬化或肝病;肥胖;出血病史等。

5.其他因素 存在导致患者生理功能衰竭,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救治的因素,包括长时间掩埋、封闭、饥饿等。

(四)分拣标签

野外分拣通常采用4色分拣标签。

1.红色 优先救治组(priority group)的标签,指伤势严重,威胁生命,需紧急救治和转运。如开放性损伤伴大出血、休克、严重颅脑伤、胸腹伤、严重烧伤。应维持和(或)恢复患者生命功能,包括基本的创伤ABC复苏措施和生命功能检查,维持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稳定。

2.黄色 延迟救治组(delayed group)的标签,指伤势较重,但暂无生命危险。如腹部创伤不伴有休克,胸部损伤无呼吸障碍,不伴休克的下肢损伤、头部损伤、颈椎损伤及轻度烧伤。应迅速明确并控制创伤后病理生理紊乱,包括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和实施各种确定性的救治措施。

3.绿色 等待救治组(expectant group)的标签,指伤势较轻,暂时不需手术,可自行转院者。如软组织损伤、颌面部外伤无呼吸障碍和精神急症。应及时确定并处理一些隐匿的病理生理性变化,如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4.黑色 用于标示已死亡或无法救治的致命损伤。

(五)分拣场所

通常需要设立分拣室(帐篷)或分类场。在收治大批量伤员的各级救治机构入口附近,设立专门的场地来接收到达的伤员。应尽量安置在具备通讯、转运、水电供应及物资供应的场所。一般分为下车区、分类区和车辆调整区,伤员应单向流动。要防止轻伤员擅自进入抢救区,必须让他们集中在周围较宽阔的区域中。由于事故或灾难常常突发,所以各项工作需因地制宜,在环境恶劣时,不必苛求条件,而应分秒必争地抢救伤员。有时甚至需要直接在转运运输工具上进行分类。

(六)分拣步骤

1.判断受伤情况 检查伤员意识状态、呼吸、循环、出血、损伤部位和类型等情况,对判别伤情轻重及生存希望具有很大意义。重伤员中休克最为常见,只通过简单检查即做出判断有可能会出现救治顺序不当,因此,在可疑的情况下宁可把伤情估计得严重些。

2.确定伤员处置顺序 明确在现有情况下,需多少时间实施治疗;伤后已过了多少时间;再后送转运需多少时间;有无后送转运的必要性,包括伤员是只需要非手术治疗,还是需要接收其他专科治疗和特殊手术治疗,如眼科和神经外科治疗等;有无转运的可能性,包括伤情能否经受一定时间的转运;有无合适的运输工具;环境及卫生情况是否允许转送等。

3.反复分拣 因为伤情的动态变化,如需紧急处置的伤员在复苏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恶化,或经短时间复苏治疗无效,特别是在患者数量较大时,就不得不将其归入期待医疗级。另外在救治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有批量伤员等待处置,就必须分出救治顺序。为避免无效分拣或较高的二次分拣率,为后继的救治工作带来困难,分拣不应由低年资医师承担。

六、伤员的分级救治

分级救治(medical treatment in echelons)是分阶段、分层次救治伤病员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又称阶梯治疗。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及时救治危重者,提高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主要用于两种情况:①医疗资源相对于伤病员的需求不足,需要将有限的资源首先用于最需要救治和救治效果最显著的伤员;②危及生命或肢体的严重创伤需要紧急救治,不允许长时间转运到大型医疗中心或创伤中心,只能就近在黄金时间内给予紧急救治。

(一)分级救治原则

1.及时合理 所谓及时,就是要求伤员在受伤后10分钟内获得现场急救,3小时内获得紧急救治,6小时内得到早期治疗,12小时内接收专科治疗。为此,应做好现场的抢救,并积极后送,勿使伤员在现场过多、过久滞留。条件允许时,救治机构尽量靠前配置,必要时,可加强一线救治力量,或上级救治力量前伸,以争取救治的时机。对大批伤员的救治,必须坚持群体救治的高效性,也就是说,以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服务于最大多数的伤员,以尽可能多地救治伤员为目标,不宜在前线采取不恰当的措施治疗少数伤员而影响多数伤员的及时救治。

2.连续继承 分级救治本身就是将完整的救治过程分工、分阶段进行。因此,为保证救治工作的完整,各级救治应连续继承,使整个救治工作不中断,各级救治不重复。前一级救治要为后一级做好准备,后一级救治要在前一级的基础上补充其未完成的救治,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使前后紧密衔接,逐步完善,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救治过程。为此,每一个医务人员要对伤情的特点、病理过程和伤病员处理原则有统一的认识和理解,每一个救治机构要采取某一种相应的救治形式,并按规定的任务和救治范围实施救治。另外,必须按规定填写统一格式的医疗后送文书,在分级救治中准确传递伤病员伤情及处置的信息,使前后继承有所依据,保证伤病员分级救治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3.治送结合 后送的目的是使伤病员逐级获得完善的治疗。所以,医疗与后送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各级救治机构应根据环境情况、伤病员数量及结构特点、本机构所担负的救治任务及卫生资源状况、分级救治体系的配置和医疗后送力量等,因时因地制宜,不能只强调治疗而延误伤病员向下一级救治机构后送,也不能一味后送而不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从而造成伤病员在后送途中伤病情恶化。

(二)分级救治组织

对短时间内发生大批伤员的救治,最主要的不是急救技术,而是高效的组织。当灾难发生时,短时间内会出现大批伤员,而且受灾地医疗机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很多伤员需要后送治疗。

1.救援模式 一般分为二级和三级模式:①二级救援模式,即“灾区内基层医院-灾区内三级医院(建制完整、运行良好)”。②三级救援模式,更大的灾难发生时,则需启动灾区外的医疗资源,形成三级救援模式,即“灾区内基层医院-灾区内三级医院(建制完整、运行良好)-灾区外医院”。

2.救援任务 指各级救治机构担负伤病员救治工作的责任,是实施分级救治的基本条件。救治范围是按照统一的救治体制和救治原则,对各级救治机构所规定的伤病员救治技术措施的项目、内容和程度要求,是使分级救治不间断、不重复的保证。救治形式是根据灾难或战争环境、伤员的病理发展过程和救治范围,对救治措施所做的区分。

灾区内医疗单位具体承担哪一阶段救治任务,应根据医疗单位受灾情况、单位时间内的伤员流量、救治技术和条件、与下一级医疗单位间交通状况及转运条件等确定,原则上应主要承担紧急和早期救治任务,特殊情况可兼顾紧急和早期救治、专科救治。

本章按三级模式叙述,二级模式中的第二级承担了三级模式中的第二、三级的任务。

(1)一级救治(现场急救): 主要是紧急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和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维持机体生命功能,保证伤员能安全后送转运。技术范围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基础生命支持(如抗休克)等内容。

(2)二级救治(灾区附近医院的早期治疗): 担任紧急救治和早期救治任务,主要是处理危及伤员生命的损伤和并发症,防止并发症发生。其技术范围主要是3~6小时内实施紧急手术,如截肢术、大血管修补、吻合或结扎术,对开放性气胸行伤口封闭及闭式引流术,张力性气胸行闭式引流术,实施剖胸、剖腹探查术及手术止血,开颅减压术,或进行较完善的清创术等。

1)伤员分拣:灾区附近城市的医院是伤员救治的关键环节,因为大量伤员很快集中于此,特别是重伤员多,需要手术治疗的伤员多。良好的救治组织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分拣工作,对中、重度伤员应合理安排手术顺序,确定治疗方案,及时实施早期治疗和专科治疗。

2)伤员分配:灾难发生时多数伤员被送到最近的医院,这样容易造成一个医院不仅接收最多的伤员,并且接收最重的伤员,而到达其他医院的伤员则较少,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应合理分配伤员到不同的医院。

(3)三级救治(后方医院的专科治疗): 主要进行专科治疗和确定性手术,对伤后并发症进行综合性治疗,并开展康复治疗。远离灾区的后方医院主要接受治疗时间较长的中、重度伤员。由于环境条件好,技术水平高,资源充足,因此在伤员治疗上无更多特殊之处,但应及时空出床位,调整医疗力量,做好伤员入院的分类、治疗顺序和方案的制订,及时进行专科手术和综合治疗,并及时开展康复治疗。 CveZU87QWX1D8oVKhaz7Ve2bH17f8pcGGfMT7AKNRVOWx648cH8yTbSjqsgGw5R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