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院前急救技术

院前急救主要包括四层含义:患者发病地点在医院以外,急救的时间是在进入医院以前;患者病情紧急、严重,必须进行及时抢救;院前急救是患者进入医院以前的初期救治,而不包括医院内救治的全过程;经院前急救的患者需要及时、安全地输送到医院进行延续、系统救治。

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救命”而不是“治病”,以维持生命与对症治疗为主,最大限度地救护伤病员、降低死亡率、减轻伤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是:遇到意外伤害发生时,要保持镇静,并设法维持好现场秩序,迅速判明需要急救的地点、事件和人数;如发生意外而现场无人时,应向周围大声呼救,请求来人帮助或设法联系有关部门,不要单独留下伤病员无人照管;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现场急救措施,早呼救、早心肺复苏、早实施急救技术;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绿、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死亡人员做出标记;在急救的同时,注意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对伤情稳定,估计转运途中不会加重伤情的伤病员,迅速组织人力,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分别转运到附近的医疗单位急救;现场抢救一切行动必须服从有关领导的统一指挥,大批伤病员,在多人抢救时,应听从最高职称医生指挥;遇到严重事故、灾害或中毒时,除急救呼叫外,还应立即向有关政府、卫生、防疫、公安、新闻媒介等部门报告。

一次完整的院前急救包括以下过程:伤病员或目击者呼救、急救中心接受呼救和调度出车、急救人员上救护车出动、救护车行驶到达现场、急救人员接近伤病员、对伤病员的现场诊治、把伤病员搬运至救护车、转送医院行驶及途中的监护、抵达医院交接、急救人员向调度汇报完成任务及救护车返回。

技术(skill)是人类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方面的技巧。院前急救技术是指在疾病发生到患者进入医院前这段时间对患者进行的急救措施,其中,现场急救和呼救、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术比较常用。

一、现场急救和呼救

在急、危、重伤患者的发病或受到伤害的现场,第一个发现者是患者自己,其次是在现场的其他人。一旦出现伤病情况,应及时向周围人呼叫,请求援助,并尽可能地采取自救措施。现场抢救阶段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评估伤(病)情;二是实施抢救;三是稳定病情。如遇危重伤病员,常需要一边评估,一边抢救,一边稳定病情,即对已存在的或潜在的威胁伤病员生命的各种病情进行及时的发现和处理。

(一)现场观察,保证安全

当院前急救医生面对意外事故时,首先应观察现场环境有无危险存在,同时寻找患者受伤害的线索,这对判断伤情很有必要。如现场仍有危险,应先除去危及在场人员生命或影响救治的因素,再进行救治,确保伤者和救援人员的安全。

(二)病情评估及救治

遇到可疑急危重症者,在保障自己和患者安全的情况下,首先识别患者有无反应。如果有反应、有呼吸,则要明确病情,进行求救,给予合适的体位(如恢复体位);如果无反应,则要开放气道;如果无呼吸,则要人工呼吸,给予复苏体位,识别有无循环体征,必要时给予心肺复苏。

向清醒的伤员或旁人全面地询问伤(病)史,询问病史的同时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发现伤病员的阳性体征,综合所有临床资料做出诊断或推断;对急重症患者首先要掌握其生命体征,先救命后治病,一边稳定生命指征,一边做出初步诊断;急救医生应第一时间对伤病员进行一次基本检查,判断是否有致命的伤情,判断意识清醒程度、判断气道是否通畅、判断是否有呼吸、判断是否有脉搏;属于心脏骤停则立即实施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

(三)急救呼救

急救呼救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呼叫周围的人给予帮助,协助抢救患者;二是对专业院前急救单位进行呼救。呼救应注意:提供伤病员的主要病情、讲清伤病员所在详细地点(有醒目的标志或到醒目标志地点引导救护车出入)、伤病员电话或呼救者电话(保持通畅)、救护车等候地点、现场周围情况,重大意外事故须报告伤病员人数、伤害性质、事故缘由、伤病情况等。

二、止血

出血属于中医“血证”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血溢”“血泄”“便血”等记载。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强调“血飞不住,治宜如圣金刀散掺伤处,纸盖,绢扎,血即止”的综合止血术,其中纸盖是压迫止血,绢扎是结扎止血。本文主要讨论创伤出血的止血方法。

(一)指压法

指压法是在创伤现场暂不具备医疗物品时,紧急情况下的临时止血方式。

1.直接压迫止血法 紧急状态下用手(最好有保护措施)直接压在伤口的出血部位上,达到止血目的。

2.间接压迫止血法 即指压动脉止血法。本法适用于头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用手指压在出血的近心端,把动脉压迫闭合在骨面上,使血管闭塞,阻断血流,达到迅速和临时止血的目的。

(1)颞动脉压迫止血法: 用于头顶及颞部动脉出血。方法是用拇指或食指在耳前正对下颌关节处用力压迫。

(2)颌外动脉压迫止血法: 用于肋部及颜面部的出血。用拇指或食指在下颌角前约半寸外,将动脉血管压于下颌骨上。

(3)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法: 用于腋窝、肩部及上肢出血。方法是用拇指在锁骨上凹摸到动脉跳动处,其余四指放在患者颈后,以拇指向下内方压向第一肋骨。

(4)颈总动脉压迫止血法: 常用在头、颈部大出血而采用其他止血方法无效时使用。方法是在气管外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将伤侧颈动脉向后压于第五颈椎上。但禁止双侧同时压迫。

(5)肱动脉压迫止血法: 用于手、前臂及上臂下部的出血。方法是在患者上臂的前面或后面,用拇指或四指压迫上臂内侧动脉血管。

(6)股动脉压迫止血法: 用于下肢的止血。方法是抬高伤肢,两拇指叠放于腹股沟中下方动脉搏动处,或双掌根部压迫股动脉搏动处。

(7)腘动脉压迫止血法: 适用于小腿部位的出血,方法是一拇指压迫腘窝横纹中点的动脉搏动处,余四指固定于髌骨处。

(8)其他动脉压迫止血法: 压迫足背动脉用于足部止血,一拇指压迫足背中点近踝处足背动脉搏动点,一拇指压迫内踝下凹陷处的胫后动脉搏动点。压迫桡尺动脉用于手部出血,双手拇指分别向桡尺骨方向压迫腕横纹上方两侧的桡尺动脉搏动点。压迫指动脉用于手指出血,拇指、食指压迫指根处两侧指动脉搏动点。

(二)加压包扎止血法

本法适用于头颈、躯干、四肢等体表血管受伤时的出血。可用无菌纱布或洁净敷料覆盖伤口,对较深较大的出血伤口,宜用敷料填充,再用绷带加压包扎,力量以能止血而远端肢体仍有血液循环为度。

(三)填塞止血法

本法适用于颈部、臀部、腹股沟、腋窝、鼻腔、宫腔出血以及盲管伤、组织缺损等,或其他部位较大、较深而难以加压包扎的伤口,不能采用指压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法的出血部位,以及实质性脏器的广泛渗血等。方法是用无菌的棉垫、纱布等,紧紧填塞在伤口内,再用绷带或三角巾等进行加压包扎,松紧以达到止血目的为宜。

(四)止血带止血法

本法适用于四肢较大动脉如腘动脉、肱动脉损伤引起的大出血以及股动脉不能用加压包扎止血时。止血带使用部位:上臂大出血应扎在上臂上1/3,前臂或手外伤大出血应扎在上臂下1/3处,下肢大出血应扎在股骨中下1/3交界处;先在伤口部位用纱布、毛巾或伤者衣服垫好,然后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拿止血带头端,另一手扭紧止血带绕肢体两圈,将止血带末端放入左手食指、中指间拉回固定;止血带松紧以刚达到远端动脉搏动消失、阻断动脉出血为度;连续扎止血带时间一般小于一小时,每小时应放松1~2分钟,必须做出显著标志,注明和计算时间。注意止血带不宜直接结扎在皮肤上,应先用三角巾、毛巾等做成平整的衬垫缠绕在要结扎止血带的部位,然后再上止血带。

(五)钳夹止血法

在伤口内用止血钳夹住出血的大血管断端,钳夹出血点时要求准确,最好一次成功,不要过多带入健康组织,连止血钳一起包扎在伤口内。注意不要盲目使用此法,避免损伤周围的血管或神经,影响修复。

三、包扎

包扎是外伤现场应急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包扎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协助止血、固定敷料和夹板。

(一)包扎的材料

绷带,三角巾,或就地取材如毛巾、床单撕成条等。

(二)包扎的方法

包扎前应先清洁伤口,用清水洗净伤口周围皮肤脏物、泥土等,酌情取出大而易取的异物。包扎时,要做到快、准、轻、牢。快,即动作敏捷迅速;准,即部位准确、严密;轻,即动作轻柔,不要碰撞伤口;牢,即包扎牢靠,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过松,以免纱布脱落。

1.绷带包扎法

(1)环形包扎法: 最常用的绷带包扎法,多用于手腕部或肢体粗细相等的部位。方法:第一圈环绕稍作斜状,第二圈、第三圈作环形,并将第一圈斜出的一角压于环形圈内,最后用胶带将尾固定,或将带尾剪开成两头打结。

(2)螺旋包扎法: 适用于上下肢粗细差不多的外伤。方法:先按环形法缠绕数圈固定,然后上缠每圈盖住前圈的1/3或2/3成螺旋形。

(3)“8”字包扎法: 适用于屈曲的关节,如肩、髂、膝、踝等。方法:一圈向上,再一圈向下,每圈在正面和前一周相交叉,并压盖前一圈的1/2。

(4)回返包扎法: 适用于没有顶端的部位如指端、头部、截肢残端。方法:环形包扎两周,右手将绷带向上反折与环形包扎垂直,先覆盖残端中央,再交替覆盖左右两边,左手固定住反折部分,每周覆盖上周1/3~1/2,再将绷带反折环形包扎2周固定。

2.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包扎法可用于头部、面部、腹部、前胸部或背部、臀部、上肢、手、足等部位的包扎。

(1)头面部伤包扎法

1)头顶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向上反折约3cm,将其正中部放于伤员的前额,与眉平齐,顶角拉向头后,三角巾的两底角经两耳上方,拉到枕后交叉,再绕到前额,打结固定,将顶端上翻塞入。

2)风帽式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和底边中央各打一结,即成风帽状,将顶角结放于额前,底边结放于后脑勺下方,包住头部,两角往面部拉紧,两角边向外反折包绕下颌,拉到枕后,打结固定。

3)面部面具式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打一结,放于下颌,将三角巾罩于面部(可在鼻孔、眼睛、口腔处各剪一小口),将左右两角拉到枕后交叉,再绕到前额打结。

(2)眼部伤包扎法

1)单眼包扎法:将三角巾折叠成四指宽的带状,将其斜放于眼部,将下侧较长的一端经枕后绕到额前压住上侧较短的一端后,再环绕头部到健侧颞部,与翻下的另一段打结。

2)双眼包扎法:将折叠成四指宽的带巾中央部先盖住一侧眼睛,下端从耳下绕枕后,经对侧耳上至眉间上方压住上端,继续绕头部到对侧耳前,将上端反折斜向下,盖住另一只眼,再绕耳下与另一端在对侧耳上打结。

(3)肩、胸、背部伤包扎法

1)燕尾巾包扎单肩: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状,大角在上,小角在下,把燕尾巾夹角向颈,横放在伤侧肩上,大角在后,小角在前,燕尾底边包绕上臂部打结,大角经背部小角经胸部拉到对侧腋下打结。

2)燕尾巾包扎双肩: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状,两燕尾角等大,夹角朝上对准项部,燕尾披在双肩上,两燕尾角分别经过左、右肩,拉到腋下与燕尾底角打结。

3)三角巾包扎胸部:将三角巾底边横放在胸部,高度约在肘窝上3cm,顶角越过伤侧肩,垂向背部,三角巾的中部盖在胸部的伤处,两端拉向背部打结,顶角也和该角一起打结。

4)燕尾巾包扎胸部:将三角巾折成燕尾状,在底部反折一道边,横放于胸部,两角向上,分放于两肩上并拉到颈后打结,将底部顶角带子绕到对侧腋下与另一底角打结。

(4)腹、臀部伤包扎法

三角巾包扎腹部:三角巾顶角朝下,底边横放于脐部,拉紧底角至腰部打结,顶角经会阴拉至臀上方,同底角余头打结。

(5)四肢伤包扎法

1)三角巾包扎上肢:将三角巾一底角打结后套在伤侧手上,结之余头留长些备用,另一底角沿手臂后侧拉到对侧肩上,顶角包裹伤肢,前臂屈至胸前,拉紧两底角打结。

2)三角巾包扎手部:手指对着三角巾的顶角,将手平放于三角巾中央,底边位于腕部,将顶角提起放于手背上,拉两底角在手背部交叉,再绕回腕部,与掌侧或背侧打结。

注:足的包扎与手相同。

3)三角巾包扎小腿和足部:将脚放在三角巾一底边的一侧,提起较长一侧的巾腰包裹小腿打结,再用另一边底角包足,绕脚腕打结于踝关节处。

(三)包扎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1.包扎的动作要轻、快、准、牢,避免碰撞伤口,以免增加伤员的疼痛、出血和感染。

2.对充分暴露的伤口,尽可能先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再进行包扎。

3.不要在伤口上打结,以免压迫伤口而增加痛苦。

4.包扎不可过紧或过松,以免滑脱或压迫神经与血管,影响远端血液循环。四肢包扎时,要露出指(趾)末端,以便观察肢端血液循环。

四、固定

对骨折部位尽早进行临时固定,可以有效防止因骨折断端的移位而损伤血管、神经、内脏等组织,减轻伤员痛苦,主要用于固定四肢、骨盆和脊柱。

(一)固定原则

注意伤员全身情况,对外露的骨折端暂不应送回伤口,对畸形的伤部也不必复位,固定要牢靠,松紧要适度。

(二)固定目的

限制受伤部位的活动度,避免再伤,便于转运,以防在搬运与运送中增加伤者的痛苦。

(三)固定材料

夹板、敷料、颈托等。

(四)固定方法

1.夹板固定法 用扎带或绷带把木板、竹板、硬纸或塑料制成的夹板固定在骨折肢体上,多用于上下肢骨折。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载:“疗腕折、四肢骨破碎及筋伤蹉跌方:烂捣生地黄熬之,以裹折伤处,以竹片夹裹之。令遍病上,急缚,勿令转动。”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载:“凡用杉皮,浸约如指大片,疏排令周匝,用小绳三度紧缚。”这开创了夹板固定术的先河,特别适用于现场急救设备紧缺的情况,简单有效。

(1)材料选择: ①夹板:要求具备可塑性、有一定牢度和弹性三种性能;夹板的规格、长度视骨折的部位不同,分为不超关节和超关节夹板两种;夹板两端和边缘要呈圆角钝边;夹板宽度可按肢体形状分为大致相等的四块或两宽两窄的四块,包扎时夹板间留有0.5~1cm的空隙。②压垫:常选用质地柔软、能吸潮、透气、维持一定形态、对皮肤无刺激性的材料制作;压垫的面积要足够大。③扎带:常用1cm左右宽的纱带,其长度以能在夹板外环绕两周并打结为度,也可用绷带。

(2)操作方法: 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好适当的夹板、压垫、绷带等材料;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清洁患肢,皮肤有擦伤、水疱者,应先换药或抽空水疱;压垫要准确地放在适当位置上,并用胶布固定,以免滑动;捆绑束带时用力要均匀,其松紧度应使束带在夹板上可以不费力地上下推移1cm为宜;抬高患肢,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如发现肢端严重肿胀、青紫、麻木、剧痛等,应及时处理。

2.自体固定法 用绷带或三角巾将健肢和伤肢捆绑在一起,适用于下肢骨折。应注意将伤肢拉直,并在两下肢之间骨突处放上棉垫或海绵,以防局部压伤。

3.颈托固定法 使受伤者呈仰卧位,急救人员首先要小心地将其颈部置于“正中位”,即头部仰至嘴角和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鼻尖与肚脐呈一直线;急救人员用手指度量受伤者由下颌角下方到锁骨的距离,然后选择适合受伤者的颈托;将颈托小心地穿入后颈,慢慢地将下颌垫小圆点与受伤者的下颌吻合;小心绑紧颈托,注意避免移动受伤者的头颈和脊椎。使用颈托时颈部的松紧要合适,以佩戴颈托后颈部旋转与肩部同步转动为宜。本法适用于颈椎骨折、脱位,颈椎间盘突出症等。

五、转运

(一)目的

使伤员及时、迅速、安全地搬离事故现场,避免伤情加重,并迅速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

(二)徒手搬运方法

1.扶行法 一名或两名救护人员托住伤病员的腋下,也可由伤病员一手搭在救护人员的肩上,救护人员一手拉住,另一手扶伤病员的腰部,然后和伤病员一起缓慢移步。适用于清醒、无骨折、伤势不重、能自行行走的伤者。

2.背负法 救护人员先蹲下,然后将伤病员上肢拉到自己胸前,使伤病员前胸紧贴自己后背,再用双手托住伤病员的大腿中部,使其大腿向前弯曲,救护人员站立后上身略向前倾斜行走。适用于老幼、体轻、清醒的伤者。呼吸困难的伤病员,如患有心脏病、哮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以及胸部创伤者不宜使用此法。

3.拖行法 将伤病员的一侧上肢搭在自己的肩上,然后一手抱住伤病员的腰,另一手抱起大腿,手掌托其臀部,伤病员的躯干绕在搬运者颈背部,上肢垂于搬运者胸前,搬运者一手压其上肢,另一手托其臀部。适用于体重、体形较大的伤者,不能移动,现场又非常危险需立即离开者。

4.轿杠式 两个救护人员站立于伤病员的两侧,然后两人弯腰,各用一手伸入伤病员大腿下方相互十字交叉紧握,另一手彼此交替支持伤病员背部;或者救护人员右手紧握自己的左手手腕,左手紧握另一救护人员的右手手腕,形成口字形搬运,适用于清醒伤者。

5.双人拉车式 一个救护人员站在伤病员的头侧,两手从伤病员腋下抬起,将其头部抱在自己胸前,另一救护员面向前方蹲在伤病员两腿中间,同时夹住伤病员的两腿,两人步调一致慢慢将伤病员抬起。适用于意识不清的患者。

(三)担架搬运方法

方便省力,适用于病情较重,不宜徒手搬运,又需要转送较远路途的伤员。

1.四轮担架 可从现场平稳地推至救护车、救生艇、飞机舱或在医院内转接伤员。

2.铲式担架 适用于脊柱损伤等不宜随意翻动、搬运的危重伤员。

3.帆布折叠式担架 适用于一般伤员的搬运,不宜转运脊柱损伤的伤员。

4.楼梯担架 适用于高层建筑上下楼梯转移患者。

(四)床单、被褥搬运

本法适用于在狭窄楼梯道路,担架或其他搬运工具难以搬运,或天气寒冷,徒手搬运会使伤病员受凉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方法。搬运方法:取一条牢固的床单(被褥、毛毯),把一半平铺在床上,将伤病员轻轻搬到被单上,然后把另一半盖在伤病员身上,露出头部,搬运者面对面抓紧床单两角,保持伤病员脚前头后(上楼者相反)的体位缓慢移动。这种搬运方法会使伤病员肢体弯曲,故胸部创伤、四肢骨折、脊柱损伤以及呼吸困难等伤病员不能使用。

(五)椅子搬运

本法适用于楼梯比较窄和陡直时,可以用固定的竹木椅搬运。伤病员取坐位,并用宽带将其固定在椅背上,两位救护人员一人抓住椅背,另一人抓握椅脚,搬运时向椅背方向倾斜45°角,缓慢地移动脚步。一般情况下,失去知觉的患者不宜用此法。

(六)不同部位损伤搬运方式

1.一般患者 脊柱损伤搬运时,顺应伤员脊柱轴线,使脊柱固定或减少弯曲,滚身移到硬担架上,取仰卧位。或者2~3人协调一致,平起平放,慎勿弯曲,禁用搂抱或一人抬头一人抬足的方法。

2.颈椎损伤患者 上颈托以防止颈椎继发损伤,如果没有颈托,要有专人托扶头部,沿纵轴向上略加牵引,使头、颈、躯干一同滚动,严禁随便强行搬动头部,在背部垫上软枕,使颈部略向后伸展,头两侧各垫软枕或折好的衣物。

3.胸椎腰椎损伤患者 胸腰部应垫软枕或折好的衣物以防止移位,避免继发损伤。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包括感觉、反射以及大小便情况等,尤其要注意呼吸频率的改变。监护上注意持续的心电监护和氧疗,持续的扩容治疗和升压。

4.昏迷、颅脑损伤患者 应足朝前、头朝后放置。

(七)搬运患者时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搬运经过通道情况决定搬运的方法和体位;担架搬运时一般患者脚向前,头向后,医务人员应在担架的后侧,以利于观察病情,且不影响抬担架人员的视线;患者一旦上了担架,不要再轻易更换,以免增加患者不必要的损伤和痛苦;担架上救护车时,患者的头一般向前,减少行进间对头部的颠簸并利于病情的观察;昏迷的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在搬运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意外情况,随时停车进行处理。 y20gBuuPZMTAMAk2jt4lchYms25lLKfc5drgAYb9rNHwW6vZAwyk8hzBjeKcexR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