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印刷类古籍版本主要是手写(绘)的书籍,又有简策、缣帛、卷轴、金石拓本、写本、抄本、稿本等。简策、缣帛、卷轴、金石拓本第一章。
稿本是指作者的原稿。稿本是图书版本的最初形态。作者亲笔书写的原稿称为“手稿”,如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一书手稿尚存。经过清理誊抄后的书稿,称为“清稿”。按写稿时间,又有初稿本、修改稿、定稿本、原稿本等名;按著述形式,而有著述稿、笺注稿、编纂稿等名;按刊行情况,则有已刻稿、未刻稿等名。
抄本又称“写本”,凡手工抄写的书,除稿本外,统称抄本。印刷术发明以前的书籍都是抄写的。即使在雕版印刷发明之后,抄本仍是保存和传播书籍的重要形式。习惯上,人们把唐以前抄写的书籍称为“写本”“卷子本”,唐以后抄写的书籍称为“抄本”,按时代而有宋抄、元抄、明抄、清抄之不同。有许多藏书家所藏抄本,大都是依据当时的善本或珍本抄成,用专门的抄书纸,在版口刻有斋、堂、阁、室等名称,并印有界格,很为后人推重。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都是以抄本的形式保存的规模宏大的典籍。
版本的种类十分复杂,由于刻写的时代、地区、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与刻印方式的不同,古典文献自然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版本。
木刻是雕版印刷的主要形式。现存古籍大多为木刻本。
1.根据刊印时代 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和清刻本之别。
最早的刻版印书,始于唐代中晚期。1999年10月,我国敦煌学者从《俄藏敦煌文献》第10册中发现一件834年的雕版印刷品,这件内容为历书的雕版印刷品,出自敦煌藏经洞,比此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还要早34年。医籍也是如此。据现藏法国巴黎图书馆的敦煌残卷《新集备急灸经》卷首有“京中李家于东市印”及卷末有“咸通二年(861年)岁次辛巳十二月二十五日衙前通引并通事舍人范子盈阴阳汜景询二人写讫”等字,可知系据当时京都长安东市李氏的印本所抄写的。医书之有刻印本,也应始于这一时期。
宋刻包括两部分,1127年以前的为北宋刻本,其以后的称南宋刻本。北宋刻本多白口,四周单边,其行格疏密决定于刻书家的财力,字体特点有早欧(阳询)、中颜(真卿)、晚柳(公权)之说。四川宗颜,福建宗柳,江浙宗欧,江南二者皆有。纸张多为麻纸。南宋刻本,以白口为主,有些为小黑口。左右双边,上下单边为主。其字体多用柳体,刚劲挺拔。
宋代编校刊印了大量医学书籍。开宝六年(973年)刊行了国子监镂版的卢多逊撰修《(开宝)新详定本草》20卷,开宝七年(974年)刊行了王怀隐等编修的《太平圣惠方》100卷。天圣年间,宋政府又陆续刊刻了晁宗悫等人校刊的《黄帝内经素问》《难经集注》《诸病源候论》及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校正医书局成立后,由掌禹锡、林亿、苏颂、高保衡、孙奇等儒臣和太医院医官校勘编印了《嘉祐本草》《图经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脉经》《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等大量医书。这些医书因为校勘刻印俱精,影响很大。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上述著作,大多是经过宋臣校勘整理而流传下来的版本。宋代私人也刊刻了大量医书,其中较早的如元丰中所刊名医初虞世的《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史堪《史载之方》2卷,为徽宗时刊本。名医庞安时的门人魏炳为他刊刻了《伤寒总病论》。名医朱肱刊刻了自著《伤寒百问》3卷、《南阳活人书》20卷,等等。
宋版书之可贵,在于其去古未远,较好地保存了古书的原貌,且刻印精美,明代以后已不可多得,于今更为珍稀。宋版医书传世者,为数极少。如南宋建安余恭礼刻本《活人事证药方》一册,为海内外孤本,早年曾流传日本,至清末杨守敬在日本发现此书,后经国人购回。书中有“建安余恭礼宅刻本”牌记,史料价值很高。宋版医籍原刻现在虽不易见,但往往有影印本流传。目前能直接利用的木刻古籍,主要是明清刻本。
宋以后各朝刻书,其版式、用字、纸张等也各有特点,不同时期和地区不尽相同,不一一列举。
2.根据刊印地区 根据刊印地区不同,也有不同的称谓。宋代浙江、福建、成都刻书最盛,金元时期北方以山西平阳府为刻书中心,明代则以福建、江苏为刻书中心,清代以江苏、安徽为刻书中心。宋版书多以地名称谓,根据刻印地区的不同,有浙本、闽本、蜀本等。
浙本指浙江地区刻印的书。浙江盛产竹木纸张,文化发达,特别是宋代南迁建都临安以来,书肆林立,十分兴盛。浙本又可以细分为杭州本、衢州本、婺州本、台州本等。闽本指福建刻本。闽本又有建宁本、建阳本、麻沙本等诸多说法。据史料记载,建阳自北宋时就有书坊,南宋时更是书坊林立,尤以麻沙镇、崇化镇为著。但由于许多书坊牟利求速,校印粗劣,质量不佳,此即所谓“麻沙本”。蜀本指四川刻本。四川自唐末、五代初即雕印书籍,历史悠久。其又有蜀大字本、眉山本等名目。
3.根据出版机构性质 根据出版者的性质不同,大致可分为官刻本(包括中央官刊和地方官刊)、家刻本、坊刻本。
(1)官刻本 指由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及书院等官设教育机构主持刊印的书籍。因单位不同,又有多种名称。
①中央官刻本
监本:各朝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称为监本。国子监,始置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是掌邦国儒学、训导、政令的官署。监本的名称,始于五代冯道请令判国子监事田敏校正九经,刻版贩卖。宋代中央政府刻书由国子监负责,凡一书初刊毕,送复勘官,复勘毕,再送主判馆阁官复审。到了明代,则在南、北两京的国子监内刻印经史。因此,又有南监本与北监本之别。
经厂本:明代执掌宫廷事务的有十几个“监”,“经厂”为明代“司礼监”所属的刻书机构。刻印佛经的为“番经厂”,刻印道经的为“道经厂”,刻印四部书的为“汉经厂”。
殿本、内府本:清初宫廷刻书属内务府,其书世称“内府本”。康熙十九年(1680年)设“武英殿造办处”,雍正七年(1729年)改称“修书处”,所刊刻的书被称为“殿本”,是不可多得的善本。如乾隆七年刊印的《医宗金鉴》、清代武英殿刊《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即是殿本中的代表。
太医院本:即太医院刻印之书。太医院,乃专为内廷服务之医疗机构,不同朝代称谓不尽相同,或称太医署、太医局。如南宋太医局本《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元代太医院刊《圣济总录》《御药院方》、明代太医院刊《卫生宝鉴》等。
②地方官刻本:如宋时的茶盐司(经营茶盐的机构)、漕司(负责赋税和粮食调运)、郡庠(府立学校);元时的各路儒学、府学、兴文署;明代的各藩府(明代地方藩王)、县衙;清代的地方官书局(清同治、光绪年间在各省设置的官书局,如江苏书局、金陵书局、湖北崇文书局)等所刊刻的书,均为地方官刻。
(2)家刻本 亦称“家塾本”,是指私人出资刻印而非出售牟利的。自宋神宗熙宁以来,解除民间印书禁令,私刻渐兴,且不乏善本。这类书籍,有以室名称呼者,如明代毛晋家刻书称汲古阁本,清代纳兰成德家刻本称通志堂本,清代鲍廷博家刻本称知不足斋刻本;有以姓名称呼者,如宋黄善夫本、周必大本,明吴勉学本;有单以姓氏称呼者,如闵刻本(明吴兴闵齐伋刻)、凌刻本(明吴兴凌濛初刻)等。
(3)坊刻本 凡以刻书经商者,不论其字号称为书棚、书铺、书堂、书肆、书店、书局等,所刊印出售的书通称为坊刻本。有些书坊历经数世,如建安余氏勤有堂、建阳叶氏广勤堂等。据《书林清话》《大清高宗实录》等载,清代乾隆皇帝曾因内府藏书中多有“建安余氏勤有堂”刊行者,曾命当时的闽浙总督钟音对该书坊进行调查,得奏曰:“(余氏)先世自北宋迁建阳县之书林,即以刊书为业。彼时外省板少,余氏独于他处购选纸料,印记‘勤有’二字,纸版俱佳,是以建安书籍盛行。至勤有堂名相沿已久……其年代已不可考。”据考余氏书坊历史长达600多年,是在中外出版史上都很罕见的刻书世家。明代熊宗立通晓医学,其自撰、注释和增补、校勘后刊行的医书多达24种,所用字号有“种德堂”“存德堂”“德新堂”等。清代,随着石印、铅印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印书企业,如扫叶书坊、点石斋石印局、千顷堂书局、广益书局等。坊刻本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一般说来,坊刻本书籍质量较差,有的错讹较多,甚至有以假充真,以缺冒全者。
4.根据刻工质量 根据印书质量状况不同,计有精刊本、影刊本、写刻本、邋遢本等。
精刊本:指经过了专家的精审校勘,雕版字体工整清晰,刻工工艺水平较高的刊本。如清代学者顾广圻为汪士钟据南宋闽中版校刻的《鸡峰普济方》、藏书家黄丕烈据宋本校勘复刻的《伤寒总病论》、鲍廷博据武英殿本等校勘而刊入《知不足斋丛书》的《苏沈良方》等,均属精刊本。
影刊本:完全按照原刻本摹刻仿刊,甚至连文字的笔画缺损,纸张墨色等也摹仿原刻。好的影刊本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
写刻本:是据书法家抄录的字体而刊刻的版本。如元代赵孟頫《华佗中藏经》二卷本。
邋遢本:指坊间纸张低劣,版面漫涣,字迹模糊的刊本。
5.根据刊印的先后次序 根据雕版印刷的先后次序,可分为祖本、原刻本、重刻本等。
祖本:指某一部书后来有众多不同的刊本,但它们来源或依据于同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就是祖本。如明代王肯堂、吴勉学《医统正脉全书》中所收入的《素问》,清代京口文成堂仿宋刊本、镇江仿宋新刊本之《素问》,均源于明嘉靖二年的顾从德影宋本,顾本即是后世这几种版本的祖本。
原刻本:也称“初刻本”。指该书初次刊刻的版本。原刻本大多直接依据原稿或早期传本刊印,最接近原貌。如《本草纲目》金陵本、《温病条辨》问心堂本,即是这两部书的原刻本。
重刻本:即按照原刻本或其他早期传本重新刊刻的版本。其内容一般与原刻一致,但版框、行款、字体等可有变动。如果对文字或内容有所改动的,则应称为重订或修订本,在序跋或凡例中要加以说明。
此外,按照印刷的时间先后,还有初印本、后印本等区别。
6.根据字体大小 根据字体大小,可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
大字本:通常刻本半页10行,每行20字左右。有些书(尤其是宋本)半页不足10行,每行14字左右,所谓“字大如钱”,是为大字本。
小字本:因为大字本卷帙多,纸墨费用甚高,售价必然昂贵。小字本比一般刻本行紧字密,每半页15行以上,每行25字以上,可以降低成本,有利于书籍在民间的普及。
7.根据版本大小 根据版本大小与装订不同,有巾箱本、袖珍本等称谓。
巾箱本:巾箱是古人随身携带的存放头巾的小箱子。有些书雕造得很小,可以放置在巾箱内。但也有些是专为考生夹带入考场作弊用的,所以宋宁宗时曾下令焚毁小版。南京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征集到的一部作弊用的微型书《五经全注》,长5厘米,宽4厘米,厚0.7厘米,内容囊括了儒家经书及宋代儒学大师的详尽注释共10万余字,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成书尺寸最小、版面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书。医书中也有巾箱本,如明代十竹斋刊《简易备验方》,高9.8厘米,宽6.9厘米,每半页7行,每行15字。
袖珍本:为开本极小,可藏于袖中携带的本书。与巾箱本概念上区别不大,但从实物上看,应更小一些。如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十三种》。
8.根据墨色区分 根据印刷墨色,可分为墨印、色印、套印等。
墨印:多数书籍均为墨印,即黑色字体。
色印:有朱印本、蓝印本之不同。一般的图书,在雕版初成之后,依例应先用朱色或蓝色印刷若干部,作为校订者改正之用,定稿后正式开印则仍用墨印。后世据此引申出“蓝本”这一术语。明万历十八年刊元代滑寿的《难经本义》有蓝印本,今藏上海图书馆。1904年武昌医学馆柯逢时刊《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有朱印本存世。
套印:指同一版面要印刷两次以上,以着不同的色彩。最常见的是朱墨两色套印,正文为墨字,批注评点为红字。清代内府本《唐宋文醇》用四色套印,正文为墨字,康熙评语为黄色,乾隆评语用朱色,诸家品评用蓝色。光绪五年浙江书局刊五卷本《洗冤录》(有梅启照序)为四色(朱、墨、蓝、黄)套印。
9.根据内容的完整性与增删情况 根据完整性以及增删和批注评点情况,分为增订本、删本、节本、足本、残本、批点本、评本、注本、配本等。
足本:指内容完整,没有残缺或删减的版本。
残本:与足本相对,是指内容有残缺的版本。火后劫余之本,称为“焦尾本”。
删节本:有些书的不同版本,虽然书名未变,但其中的某一版本已将内容进行了删节,这就是删节本。如王好古《医垒元戎》,在《济生拔萃》和《医统正脉全书》两部丛书中所收录的,即是删节本。
增订本:即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内容的刊本。如清代周扬俊在明初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的基础上增补注释,成为《金匮玉函经二注》。
批点本:指后人将阅读心得或有关校勘文字附记于原著中的刊本。如徐大椿评点叶桂《临证指南医案》、陆士谔《增评温病条辨》等。
1.活字印刷 活字本是指用胶泥、金属(如铅、锡、铜等)或木料刻成一个个单字的排印本。常见的活字排印书籍,有泥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磁活字本、铁活字本等。据文献记载,宋元时期已有活字印本。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所说“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以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是对宋代活字印刷术的明确记载。明末曾用木活字印过薛己的《外科发挥》。清代雍正年间用铜活字排印了巨著《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帝以“活字”不雅,改为“聚珍”,当时武英殿共刻制大小活字253500个,印行了许多典籍文献,每书首页有“武英殿聚珍版”6字。因而,这套书被称为“武英殿聚珍本”或“聚珍本”。医书有《小儿药证直诀》《苏沈良方》等。
2.石印 石印技术为奥地利人施纳费尔特于1796年发明,约19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石印本是先将所印的书逐页以药墨书写在特种纸上,再反贴于天然多微孔的石版上,留下字迹。印刷时根据水油相拒原理,上墨印成。由于该法成本低,很快成为印刷古籍的重要手段。如较早石印本有1892~1934年千顷堂书局刊《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3.油印 油印是用金属笔尖刻书在蜡纸上,然后上版,用油墨印刷的一种技术。多为非正式出版物,今已废用。
4.影印 影印是采取照相制版的方法复印古籍,其特点是能够较好地保持古籍原貌,大多用于文献价值较高的古籍。有的按原书原状制版,有的则加以缩小,将数页合为一页,使文字集中,便于阅读,是为缩印本。影印医籍始于清末,20世纪初开始大量出现,如影印本《四部丛刊》《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收有古医籍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