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献,经过了以甲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纸为文字载体的过程。在没有雕版印刷之前,知识的传布与普及受到很大影响。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文化与科技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对文化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关于版本的学问。
考察中医文献的版本,是为了了解形成古代医书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古籍形态沿革与版本制度、古医书的版本种类、医书写本与版刻的变迁、鉴定版本的方法与意义等。
版,《说文解字·片部》释曰:“判也,从片,反声。”即剖成片状的木板。又《说文解字·片部》:“牍,书版也。”段玉裁注:“牍,专谓用于书者,然则《周礼》之版、《礼经》之方,皆牍也。”可见,版通常指用以书写的木片和木版。后世“版”亦常写作“板”,是因为版多系木质。但书写所用之版,除了木质以外,尚有竹、玉、金等。
本,《说文解字·木部》云:“木下曰本。”原指树木的根。因古代缣帛或简策形式的书,多以轴卷贮存,其轴外露部分称“本”,相当于线装书的书根,并以此计数。书之称为本,最早见于《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风俗通》:“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
“版本”一词始见于北宋,最初仅指雕版印本,是雕版印刷术发展的结果。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宋史·卷四三一·邢昺传》:“景德二年,上(宋真宗)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今版本大备。”也就是说,自从雕版印刷术发明以来,人们习惯用“版本”二字作为印本的代称,使版本一词成为当时区别于写本的特称。近代,版本的外延日渐广泛,诸如拓印本、石印本、铅印本、油印本、影印本等,都包含在内。因此,《辞海》对“版本”一词的定义是“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版本学是研究书籍的版本特征和差别,比较其异同,鉴别其真伪优劣,并从中总结工作规律和方法,指导版本利用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古籍版本源流、版本的类型、版本鉴定的方法及版本学发展的历史等。也就是说,凡研究书籍的各种写本、历代刊本、传抄本、批校本、稿本,包括纸张墨色、字体、刀法、藏书印记、版式行款、装潢式样为内容,进而探讨书籍的发展历史或一书的传抄、雕版源流,对版本的优劣进行比较和鉴别,指导古籍的阅读和利用,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标服务的综合学问,即是版本学。
整理发掘祖国医学遗产,首先要对大量的历代医学文献进行考察。其中必然涉及古代医学文献的来源、真伪、完整程度,以及是否进行过修改、补充等有关问题。这些问题都与版本学有关。同一部古籍,由于版本不同,从中获得的信息往往有很大差别,对工作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清代学者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因为如果阅读的书错讹较多,内容不完整,得到的信息可能是错误的,不但影响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有时甚至会成为笑柄。而好的版本,文字经过精心校勘,错讹较少,内容完整,读这样的书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尤其是医药书,关乎性命安危,一方一药之误,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著名的官修方书之一,书中搜集了诸多名家医方,并由许多医官参校,宋元时期盛行全国。但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良莠不齐的翻刻本,其中有的版本存在不少错误。如关于牛黄清心丸的组成,现在的通行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达29味药之多。然而,早在南宋时,就有人根据不同版本对此方进行了考证,认为药应为8味,其余21味药,乃是将山芋丸混入其中所致。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著录有《增广校正和剂局方》一书,是在日本发现的一种南宋刊本,书中记录了当时通行本中的一些错讹。如牛黄清心丸“前八味,为牛黄、金箔、麝香、犀角、雄黄、龙脑、羚羊角、蒲黄,后二十一味与大山芋圆同,但有黄芩,无熟干地黄”。丹波元胤还说:“先子(丹波元简)尝以此八味疗中风及惊痫,殊有神验。此等关系匪轻,所以医方之书,必贵古本也。”这是结合临床应用的经验,指出阅读医书时选择版本的重要性。
慎重选择版本是我们顺利阅读古籍的重要条件,也是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如朱肱《类证活人书》22卷,明代王肯堂曾辑入《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中。清代朱文震重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时,因《类证活人书》一书脱遗,为补成足本,朱氏将清人林开遂《活人录汇编》14卷掺入。以至光绪三十三年京师医局、民国间北京中医学社相继重刊,沿承其误。若使用朱氏刊正统本来研究朱肱《类证活人书》,则不能真正反映朱氏原著的面貌,研究结论必有所偏差。
运用版本学的知识,可以鉴别版本的真伪优劣、篇目的分合、内容的残缺全佚等情况,为古籍的整理、研究与阅读提供可靠的依据。如唐代王冰整理《素问》,将全元起注本8卷析为24卷,将原来亡佚的“阴阳大论”补以“运气七篇”的内容。他在整理过程中用了“文字昭晰,义理环周”的“先师张公秘本”及“旧藏之卷”加以补充校勘,从而整理成了一部较为完整的医学典籍。到了宋代,校正医书局的高保衡、林亿等又对王冰注本再次进行整理,根据当时所传的《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等,对王冰的一些错误与欠妥之处进行了订正,成为一个更为完善的版本。
整理古籍首先要把该书现存的各种传本的源流系统、篇卷分合、完缺状况、版本异同及前人整理情况考察清楚,然后确定底本与校本。研究与选择古籍版本,还可以充分发挥善本书在古籍整理中的作用。如《针灸甲乙经》通行本是医统本,书中有七种医书名称,存在着注文与正文混同的情形。而明代正统抄本虽是残卷,但无混同现象。又有一种明抄本,虽错字较多,但系北宋校正医书局整理过,而未经吴勉学之手,保留了宋代《针灸甲乙经》一种传本的面貌。通过诸版本比勘,选择善本,可以更好地为整理和阅读服务。
我国历代都有收藏图书的传统,除了国家典藏外,更涌现出无数对保存文化典籍卓有贡献的藏书家。尤其是宋代刻书发达以后,收藏家更是不惜重金,追求善本、珍本。早在明清之际,宋版书已不可多得,当时常熟藏书家曾以页计价征购宋代刊本。近现代,不但宋版书如凤毛麟角,就是元明刊本也日渐稀少,借助于版本知识,可以鉴定古代书籍刊印的年代,确定不同版本的价值,以利于保护、收藏和收购。
古籍在刻印过程中,由于具体条件的不同,内容有增删修改,写刻、印工、校勘等各有优劣,自然出现了千差万别的版本。有的由于传抄校勘不精,脱文讹字、缺行脱页;有的妄改书名卷数,以假乱真,乃至影响对版本的识别;有的刻书者任意删改、挖改版刻牌记,不易辨别真假;有的书坊粗制滥造,任意增删,以残冒全;历代统治者禁毁、删改图书,造成大批古籍版本错乱,难于鉴定。因此,版本学在图书的管理、编目、收藏与流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学习和研究版本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鉴别版本真伪、优劣的能力,了解版本的历史源流,增强对版本价值的认识,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选择和利用图书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