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想要探望时

我再次来到雪域的札幌。

上周曾从福冈飞来札幌,逗留了一天。

这次是先从三重县的香良洲町回到名古屋,再从名古屋乘夜航班飞来札幌。

现在是深夜,正在写这篇稿子,明天还必须乘白天的航班到大阪。

时间如此紧张,连自己都感到惊讶,但是没有办法。

因为居住在札幌的近亲去世,今晚要通宵守灵,明天还要参加告别仪式。

写到这儿,突然觉得近亲这种提法比较笼统,因为亲戚中有关系亲密的人,也有不那么亲密的人。这里当然是指关系亲密且照顾过自己的人。

当然,死去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时不会顾及活着的人方便与否,死亡会在某一天突然降临,及时参加守灵和告别仪式是自己分内的事。

去世的亲戚六年前患大肠癌,也接受过手术。

病情一度稳定,癌细胞在三年前又转移到了肝脏和胰脏。

可能是因于年逾八十,癌的恶化进程比较慢,据说最近刚呈现变坏的状态。

因为对方患的是癌症,不定何时会发生什么。

当然,上周自己到札幌时应该去探望一下。

曾想过去探望,又觉得病情没恶化,就将这件事搁置下来。

为何那时没去呢?时至今日,只是后悔,也憎恨自己的懒惰。

回顾三年前我母亲去世时,情况有些相似。

母亲患了大病以后,病情一直稳定,但去世前两年,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经常住院。

她在这样的状态下患了感冒,不得不住进医院,家人对此也不是特别担心。

听说住在医院,自己放了一半心,想着下个月回去探望,结果突然接到了噩耗。

自己难以接受,大声呼喊:“为什么……”但为时已晚。

包括护理的人和经常去医院探望的姐姐、弟弟都没想到死神会突然降临。

这位亲戚的死也在预料之外。

当然,其身体状况并不好,但护理的家属仍然认为死得突然。

在我三十一岁时,父亲因病突然去世了。

当年我并不怎么孝顺父母,父亲的亡故令我痛悔万分。

看来“子欲养而亲不待”确属至理名言。

这件事我曾在随笔中提过,自以为吸取了教训,对活着的母亲尽了点儿孝,但硬是没赶上给母亲送终。

东京与札幌离得很远,母与子不可能频繁见面,但起码应在阴阳两隔前见上一面。

尽管护理的人安慰我说“没什么大不了”,但我一直自责,哪怕挤出一点儿时间,也应该去看看。

没去看肯定是我的责任。当然,有很多人与我抱有同样的遗憾。

前些日子,一位朋友失去了八十六岁的老母亲,他哀叹道:“都说不会出问题,正计划下个月去看看,没想到突然就走了。”

由此可以断定,在逝者患病期间,即使服侍在身边的人说不当紧,也不可盲目相信。

当然,并不是说周围的人目光短浅。

哪怕是昼夜陪伴的护工和家人,甚至是护士和医生,也难以准确把握无常的生死。

话虽如此,突发这样的事情原因何在呢?

思考一下,突然去世者大多高龄,大致可以得出人老禁不起风雨的结论。

超过八十岁的老人,体力已明显不支,患病后身体更加衰弱,应对周围环境变化的能力大大减弱。

比如说温差变化较大或湿度、气压异常,老人的身体就会有明显的反应。

即使待在室内,室外的气候变化也会引起身体的不适。

同样受到气候或环境变化影响的年轻人,尽管身体也受影响,但他们遍布全身的神经和血管会巧妙地应对和调节,最小限度地消除影响。

这种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叫体内平衡,平衡能力强的人即使在炎热处突遇寒冷或暴风骤雨的袭击,身体也无大碍。

人在年轻之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很强,但到了老年或患有慢性疾病时,身体就会变弱,适应能力也随之衰退。

这种事周围的人不可预料,就是当事人也不会高度重视。

因此,陪护在病人身边的人,以自己的水准认定没事,也会对周围的人说“没事”。

然而,由于病人的适应能力骤降,甚至连气温和气压的变化都不能适应,就容易死去。

总之,大家不能以看待正常人的眼光来看待病人,这一点似乎很容易做到却总是意外地做不到。

年轻人或没怎么生过病的人很难理解上了年纪或患重病的人身体弱不禁风的感受。

因此,常常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也许人们应该牢牢记住下面的话:“想要探望早探望,否则人已在天堂!”

无论什么事情,想起要做时,都应该及时去做,但做到这一点着实有点儿难。 PjVwSFOUfw0/osUNH1zDkakCT9v3T2zZ2zNYiG+NyzSwyFtHWtt4ALNqmxr/if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