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兴贤毓秀:吴馨创办务本女塾

先从《点石斋画报》刊登的一幅图片说起。这幅图题为《女塾宏开》,旁有一段文字:“西人轻男重女,而女子之能事亦不亚于男。读书也,弹琴也,以及一切杂艺,无不与男子相若。” 可谓图文并茂。19世纪中后期上海已有一些女塾的开办,但早期沪上的女子学校,多为外国机构尤其是教会所设立。(图1-2)

图1-2 《女塾宏开》,选自《点石斋画报》

熊月之所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有一份关于1839—1860年间的《中国早期教会学校名录》,在上海开办的有15所,其中多所为女塾(女校),如裨文女塾、文纪女塾、明德女校、徐汇女校等,关于这些学校的成立时间与创办情况如下:

裨文女塾,1850年,创办机构与创办人:公理会,裨治文夫人

女塾,1850年,创办机构与创办人:浸礼会,碧架

文纪女塾,1851年,创办机构与创办人:美国传教士,琼司

明德女校,1853年,创办机构:法国天主教

女子日校,1855年,创办机构:长老会

徐汇女校,1855年,创办机构:法国天主教

此后至1900年,教会又在上海陆续兴办清心女学、圣马利亚女书院、惠中女学(原名惠中书院女学校)、中西女塾、晏摩氏女中(原名晏摩氏女学)等。 (图1-3、图1-4)

图1-3 民国《上海县续志》卷十一《学校下》,记载裨文女学、圣马利亚女书院、清心女学等

图1-4 关于“中西女塾”“圣马利亚女书院”等,见“外国及教会所办学校”,选自上海县知事公署编:《上海县教育状况》(1917年)

西学东渐,受此影响,国人也开始重视女子教育,开办女学堂,最早的当属经元善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城南桂墅里创办的经正女学。经元善,号莲珊,浙江上虞人。其父经纬,字芳洲,浙江上虞人。在沪习业起家,热心地方公益事业。 经元善与他的父亲一样,早年也从商,“守先业,好善举”。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创办电报,檄元善任其事,南北线通。次年改归商办,经元善首认巨股”。经元善“好开风气,尝于沪南设经正书院,复就桂墅里、时化堂两处各设女塾。事虽中止,时论多之”。 “事虽中止”,但一般还是认为这位“好开风气”的经元善在上海首创国人自办女子学堂。 (图1-5)

图1-5 经元善传,选自民国《上海县续志》卷二十一

经正女学之后,继之者即为务本女塾、爱国女学,均开设于1902年。 创设务本女塾的就是上海士绅吴馨。围绕务本女塾的创办,有几条脉络需要梳理、考察。首先,需要追问的就是创办者的背景,他为什么要创办女校?

吴馨,字畹九,号怀疚。 祖籍安徽歙县,清初以避兵迁至上海,“遂著籍焉” 。吴氏世居上海西仓桥一带(即今河南南路西仓桥街),据其后人回忆:“先曾祖父名吴挺云,书画之词颇有根基,至今尚留存‘挺云书画’小石章一枚;祖父吴子吉,弃文从贾,曾与人合股开设绸缎庄于昼锦里一带,他也早逝,绸庄收歇后,将资财投入房地产。” 可见家庭殷实。吴馨8岁而孤,母杨氏,本生母张氏,“延师课读,赋禀特优。弱冠入邑庠,即弃举子业,究心有用之学” 。考入南洋公学(即后之交通大学)的师范院,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吴馨“奋起就学,于教授、管理诸端研究有得。三载卒业” 。在南洋公学的档案中,可以查阅到他的一些资料与照片。 这些档案弥足珍贵,反映了吴馨的早期教育背景。吴馨于光绪二十三年五月至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在南洋公学就读。关于南洋公学招收师范生,《申报》1897年4月即有记载,其中就有吴馨。 (图1-6至图1-9)

图1-6 交大校长唐文治致陆安生函,1918年4月15日,称吴怀疚先生已病愈回沪,请派人会同吴怀疚接洽购地交涉案。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藏,档案号:LS3-207

图1-7 《南洋公学师范班学生名册(1935年)》(内有吴馨),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藏,档案号:LS2-398

图1-8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历年同学姓氏录》(1917年)记载吴馨担任上海县教育会会长,住址为静安寺路83号,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藏,档案号:LS3-365

图1-9 《招覆师范生示》(内有吴馨),《申报》1987年4月24日第4版

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班学生中,日后不少成为各界的翘楚,其中热心办学者有王培孙、吴馨等。王培孙,名植善,字培荪,后改为培孙。就读南洋公学师范班。毕业后,王培孙协助叔父王柳生办育材书塾。 王培孙后为感恩母校,将育材书塾易名为南洋中学。 围绕办学,王培孙与南洋公学的那些同学往来甚多,其中关系密切者就有吴馨。(图1-10)

图1-10 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班首批学生、外院学生合影。其中右起第十二人为王植善,即王培孙

与王培孙的经历相仿,吴馨在南洋公学读师范班时,即孜孜以兴学为己任,但他目睹那时的妇女“习于脂粉华服,金莲三寸,弱不禁风”,就认为“兴学以女校为先务”,所以,他立志兴办女学。关于务本女塾的创立,且看吴馨自己的一段叙述:

务本女塾,创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之岁(1902)。初在庚子,余延同学友陆君仲炳课二女于家,且相与讨论教授、管理诸法。及是,禀奉吾母张太夫人、嗣母杨太夫人慈命,以修明女教、开通风气为职志,移家塾于小南门内花园街扩而大之,颜曰“务本”,谓女学乃教育之基本也。不称学堂者何,谓事属创举,女学堂之新名词未易推行,不若推广家塾,合于家族主义之旧习惯也。

早在1900年,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亦称“庚子事变”),沪埠震动,时局汹汹。是年,吴馨邀约友人陆仲炳来家中督教二女,同时也禀奉母命,以“修明女教、开通风气”为志,商谈办学。光绪二十八年,在陆仲炳等人的协助下,正式创设务本女塾。为何定名“务本”?吴馨认为“女学乃教育之基本”。当时沪上兴办的学堂已多,务本为何仍称“女塾”?按吴馨的解释,女学尚属“创举”,“女学堂”作为新名词,不易推行,还不如沿用“家塾”,以为是家族办学。如此,是充分考虑到公众与社会的接受程度。

务本女塾创办后,吴馨亲自执掌,“自综理之”。颇有意思的是,在早期的毕业证书中,吴馨被称为“务本女塾长”。女塾的教职员工主要有:陆仲炳、陈菊生等专任教科,沈颂平、沈叔逵、沈硕庵、王季贞、陈景韩等分任义务老师,舍监聘请同学好友王培孙的夫人沈竹书女士任之,而吴馨之妻葛尚平为副职、助手。 值得一提的是务本女塾舍监沈竹书,她出自名门望族,其父是沈二梅,沈家与王培孙家族均为上海沙船业巨商,而沈竹书的母亲,就是王叔彝的长女,王、沈“两姓休戚相共,约为世世联姻”

务本女塾,初设于小南门内花园街(衖)。从1902年开设到1912年间,校舍不断扩大,并有了多个办学的场所:起初设在小南门内花园街,开课之时,仅招收学生7人,而随之“四方之来学者亦日益众。塾舍阗溢,余谋更推广之” 。吴馨将家塾扩而大之。1903年(癸卯)添租俞家弄民房15间作教室及办事室,小南门花园街的房屋则专作宿舍,是年改特班为师范科,分甲、乙二级,兼设中学一级,其寻常科二级仍旧。1904年(甲辰)春,程颖、吴秋贤等筹划在乔家浜创设幼稚舍,吴馨大力支持。但此时校舍已严重不足,于是“添租大南门民房九幢,移幼稚舍其中,并分设师范教室,即由师范生分任幼稚舍事务” 。此为一举两得。上海竹枝词有一首《女学堂》写道:“蒙学堂开教已施,闺门礼义亦须知。秀才博士原无分,要待他年作女师。” 就是这一情况的写照。但校舍分为三处,给学校管理带来不便。于是,吴馨等决定从1905年起集中办学,“遂于乙巳岁统迁至西门外生生里,凡租屋三十六幢,操场一方,设师范正科、预科,中学科,废寻常科,设高等小学科。吾妻葛氏则专任幼稚舍事,学级之编制于以粗定,管理渐觉便利,而经费亦日益浩大矣” 。务本女塾场所的变化,反映了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1905年在西门外生生里已租赁房屋36幢,还有一方操场,设有师范正科、预科,中学科,高等小学科,还有幼稚舍,女子教育的体系已备,规模初具。1905年11月12日《申报》上刊登《纪务本女塾及幼稚舍秋季运动会》,就颇有声势。 (图1-11)

图1-11 《纪务本女塾及幼稚舍秋季运动会》,《申报》1905年11月12日第9版

1905年春夏间,为了了解日本的教育发展诸如学制等,吴馨与好友、南洋中学校长王培孙赴日考察,“专往日本,考求教育” 。回国后,在学制上做了较大变动,废高等,改特科为专修科,设师范、寻常三级。但也有一说,是在1903年:那一年,吴馨和南洋中学校长王培孙专程赴日本先后考察了弘文学院、日本大学高等师范科、东京高师附小、青山师范等院校的教学制度、设课内容,回国后即对务本女塾的学制做了较大变动。

这里,涉及务本女塾早期学制,“塾中初设寻常、高等二科,分甲、乙二级,年龄限至十四岁以下。既开课三月,而齿长志学之女子纷来请求,于是设特班,续设专修科。课程特别编制,普通科目从简,每日另加一小时谈话,择世界大势社会状况及家庭必须之知识演述之,以济教科书之不及。且禁脂粉华服,劝放足,放足之风浸及社会,踵门索履样者,日必数起” 。后来,改特班为师范科,分甲、乙二级,兼设中学一级,其寻常科二级仍旧。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尤其是租赁西门外生生里的这处房屋后,管理虽觉便利,“而经费亦日益浩大”。吴馨开始谋划自建校园。1906年《申报》一段报道涉及务本女塾的建校事宜:

去冬(1905),由务本女塾绅士吴馨禀陈前升道袁观察,请拨西门外十图凤凰山旧营基二十四亩九分,为建筑学堂之用,并认缴年租,照章呈县转给等因,奉袁观察谕上海县汪大令,会同奇兵营队官查覆酌办,复据奇兵营第十四队队官魏都戎禀奉道宪瑞观察批示,大致谓设防、建校均属要公,仰即与吴绅切实商定具覆,兹闻业已会商妥洽,即在该处地方指定地段建筑营房,以便原有之巡卡就近移驻,并禀覆道县一体立案给示矣。 (图1-12)

图1-12 《会商建校及设防事宜》,《申报》1906年3月24日第9版

《申报》记载务本女塾为办学欲购买西门外十图凤凰山旧营地,此可以与吴馨的自述进行对照:“丙午(1906)冬,始价购西门外黄家阙路旧营基地十一亩为校基,并续购附近地二亩有奇,自谋建筑校舍。” 西门外黄家阙路旧营地,后来就成为务本女塾的新校园。在筹建新校舍中也有一些纠葛。此地位于二十五保十图,也有当地人从中作梗,此详见《申报》1906年8月份的一则报道。这里,吴馨被称为“务本女学堂经理人” 。(图1-13至图1-15)

图1-13 上海县城西门外一带,有“黄家阙”。选自同治《上海县志》

图1-14 图中标注“务本女学”。1909年该校迁到西门外黄家阙路新建校舍

图1-15 《上海县案,据务本女学堂经理人吴馨禀称……》,《申报》1906年8月15日第18版

早期务本女塾为私立,要筹建这样规模的校园,购地、建房,购置校具、图书,等等,谈何容易?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除了经费,还要投入大量的心血。吴馨,这位上海士绅怀抱救国办学,秉持“以改良家庭习惯,增进普通智识,发达女子固有之能力”之信念,自筹资金,利用各种人脉关系,想尽办法建造学校。其间,要提到他的夫人葛氏,此前协助舍监沈竹书,后沈舍监以疾辞职,吴夫人“亦不能不稍兼顾”,葛氏本就体弱多病,“至是事益烦,病益剧,遂停办幼稚舍”。不久病逝。葛氏去世前还对吴馨说:“我不及见校舍之成也。” 吴馨夫妇一心办学,令人感动。

1909年黄家阙路新校舍落成。在新校园,有办事室、预备室、招待室等10幢,教室20间,宿舍25幢,厨房及置物室、操棚、游息场,一应俱全,“建筑费合前购地凡银元八万有奇,图书、器械、校具五千有奇” 。这些经费,均由吴馨“设法挪垫,不募一钱也” 。这属于办学的基础设施投入。此外,学校还有常年的开支经费,据统计,除自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迄宣统三年(1911)夏,由上海道补助月三百元外,“历年亏垫三万余元” 。为了办学,吴馨呕心沥血,倾其所有。

校舍竣工后,在校舍主楼走道上挂有一面极大的镜子,上面有吴馨所作的《对镜歌》:

对镜歌

绿窗开处兮朝暾曦,
安排洒扫兮晓妆迟。

铅华捐弃兮真丰姿,
低鬟高髻兮总相宜。

凝眸相对兮整裳衣,
欲语不语兮寄所思。

谁家女郎兮好容仪,
举止安详兮衿带齐。

吾忧亦忧兮喜亦喜,
肝胆相托兮不相欺。

从今得失兮寸心知,
岂徒良友兮竟吾师。

1909、1910年环球社发行的《图画日报》刊登了上海一些学堂建筑,其中就有“务本女塾”,配有一段文字并附图:

自庚子后,女学渐渐发达,上海女学堂亦日见增多。沪绅吴畹九,前在南洋公学师范班学习师范时,常孜孜以兴学为己任,兴学以女学为先务,特于光绪二十七年,决议创设务本女塾于小南门内花园衖,兼设幼稚舍。以改良家庭习惯,增进普通智识,发达女子固有之能力。设师范本科、预科,及中学、小学两科。是时过从就学者甚众。后三年头班毕业,扩充学额,改租西门外生生里房屋为校舍,全校迁入,将幼稚舍分设于庆安里内。去年秋,自行建屋于邻近林荫路。今岁落成后,即于新校内行落成开校礼。其学科分修身、国文、算学、地理、历史、理科、体操、乐歌等,并师范本科教育,中学添家政、英文、手工、针黹。规模井然,诚上海有成效之女学也。 (图1-16、图1-17)

图1-16 务本女塾建筑,选自《图画日报》第64号

图1-17 务本女塾操场(1909年)。上海市第二中学档案室提供

吴馨创立务本女塾,居功至伟,由此使他在务本女校(延续到后来的上海第二中学)办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自1902年建校以来,学校师生也一直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感恩他,这成为学校的传统,传承至今。校内立有创始人吴馨铜像。 (图1-18)

图1-18 吴馨,选自《上海县教育状况》(1917年) UQS2kFhzEM0SxjngQFQw7B6EFyFqJlDyiOZaMpJzR3J/9z7AVZl7hwWwjMVwOg2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