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即将发表的题为《关于粟特姓氏“昭武”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的论文中,探讨了唐代中国人之所以认为粟特人起源于甘肃一个名叫昭武的小镇的原因。我认为“昭武”是粟特语Čamūk一词粗略的音译,该词还出现在7世纪几个粟特统治者的名字里,并作为城镇的名字以“jmwkt”的形式记录在《布哈拉史》里。我没有进行最困难的词源学讨论,因为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有过多的推测和假设,不应该与我的考证混在一起。尽管如此,我对“cmwk”一词起源的看法似乎仍然值得一提,因为它与最近X. Tremblay提出的Čamūk起源的看法完全不同。 [328] 我应该提出不同观点,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布哈拉史》中对“jmwkt”一词的解释颇为奇怪:在布哈拉语中kat表示“一个城镇(新波斯语šahr)”,ḥamūk即jamūk,意为“宝石(新波斯语gouhar)”。如费赖(R. N. Frye)所认为的那样,kat显然是粟特语词汇 kaθ(<kaṃθ)“小镇”的突厥化形式。尽管费赖努力探索其词源,但是jamūk或者čamūk的词义仍然是不清楚的。确实,从流传至今的粟特文本中我们可以得知布哈拉的语言是与其很相似的一种粟特方言,但迄今为止已发表的粟特语言材料中没有任何与jamūk或čamūk有相似形式和含义的词语。 [329] 在这方面,人们可能会提到一条婆罗米文(Bal’amī`s)注释中所提到的在布哈拉语中意为“强壮的人”的“haiṭāl”一词,但这种形式在迄今为止所发表的粟特文本中也没有得到证实。 [330]
在我即将发表的论文中收集了一些包含“jmwk”或“čamūk”的形式,特别是两个名叫’skjimwk的花剌子模国王,两个巴尔赫附近的地名dasjird-i jamūkiyān和pul-i jamūxiyūn,以及亚美尼亚Cembux的传说。这些记载表明jamūk的传说或至少是这个词,以及čamūk这个名称,不仅在粟特地区,即使在中亚都有广泛的传播。如果将这一事实与上述观察相结合,可以发现čamūk不一定是粟特语词汇或名称,而是属于另一种语言,它也许曾经在布哈拉与粟特语同时使用,并且在中亚的其他地方也同样使用。 [331] 榎一雄(Enoki Kazuo)曾认为昭武之姓源自嚈哒,到5世纪后半叶,根据榎一雄的说法,嚈哒征服粟特的时候,回到嚈哒(榎一雄1993, pp. 41-42)。榎一雄的论据是基于在《隋书》中撒马尔罕的统治家族从温氏改为昭武氏的记载。在他看来,这句话表明温氏家族被昭武家族所取代。因为“温”是“温那沙”的第一个字,而“温那沙”被记录为另一个粟特名字,然而《魏书》并没有提到昭武与粟特的联系,统治家族的变更很可能发生在魏、隋两朝之间。 [332] 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那么找到昭武与迦毕试(Kapiśi)有关的记载也就不足为奇了。《隋书》中昭武氏担任迦毕试国王的记载可能是真实的,因为嚈哒帝国疆域曾经包括迦毕试。
“čamūk”属于嚈哒语词汇的假设,与该词以“čamūk”形式在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时期符合。 [333] 此外,榎一雄的理论可能会得到以下事实的支持。在所谓的反对意见里,在萨珊国王俾路支(459—484)和卡瓦德一世(484、488—497、499—531)的银币上发现用粟特文写的:βγy, δšcy βγy, tkyn和pyškwr或pyšrwk。 [334] 众所周知,俾路支和卡瓦德一世的钱币曾在嚈哒统治的区域流通。我曾经证明最后一个名字应读pyškwr而不是pyšrwk,并且它作为一个粟特人名出现在吐鲁番附近阿斯塔纳出土的那份7世纪初汉文文书中(Y. Yoshida 1995, pp. 83-84)。他的名字被转写为(何)卑尸屈(中古汉语拟音*pjie śi k’iuət)。Pyškwr也许是一位统治粟特的嚈哒王之名,后来他的名字被普通人使用。同时应该注意tkyn(即突厥语“tegin”,王子)这个词在突厥人来到此地之前就已经被使用了。 [335]
在本文的其余部分,我想讨论另外两个与“čamūk”一词在地理和时间顺序上相似并且很可能属于嚈哒语言的词汇。
第一个词汇是cp’yš“将军”。在一个粟特文摩尼教文本中,这个词被解释为srδ’nkw,该文本中记载:“kwrδ ZY ZK’δw cp’yš ZY ZK pncw š’yknw ZKw’wt’hw cnn s’nty p’t’k δ’rnty rtpts’r ZK’δu srδ’nkw’M pncw š’ykn’y cywy’δ nxš’ynty ...”,“……两个cp’yš和五个皇家指挥官应保护这个国家不受外敌侵犯。然后两个将军与五个指挥官应撤退”(W. Sundermann 1997, pp. 86-87, 115及116部分)。因为srδ’nkw(“将军”)是个来自古伊朗语“*sarah-θanga-”的粟特语词汇,因此cp’yš很有可能是具有相同含义的外来词。虽然宗德曼(Sundermann)认为cp’yš是从古突厥语čavïš~čavuš借来的(同上),而列维谢茨(Livšic)将其与8世纪早期一份穆格山(Mug)文献中的p’rsyk cp’yš“波斯 cp’yš”联系起来,认为是突厥人,而不是粟特人从粟特语中借了这个词(Sundermann 1997, p. 140; Livšic 1962, p. 88)。 [336] 在我对宗德曼书的评论中,我认为粟特语cp’yš和古突厥语čavïš~čavuš都是从第三种语言中借来的。我的论点的理由是,虽然古突厥人借用了大量的粟特语词汇,但粟特语中却几乎没有突厥语借词(Y. Yoshida1999, p. 162)。
我非常清楚čavïš~čavuš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突厥语形式(L. Bazin 1968; G. Doerfer III, pp. 35-38; Clauson 1972, p. 399)。但是,这个假设是不言而喻的吗?在古突厥语文本中,到目前为止,这个词只出现过几次。除了克劳森(Clauson)提到的鲁尼突厥文碑铭中的三个证据之外,我只知道一个例子(Moriyasu 1991, p. 196)。中国学者陈国灿曾经收集过两个名字,包含“车鼻施”(中古汉语拟音*tś’ḭa b’ji-śiḙ)一词,该词即čavïš~čavuš,他认为这个称号属于西突厥或异姓突厥(参见陈国灿1980,第196页)。这一看法似乎基于他的观察,即该词不是一个普通的突厥语单词。 [337]
基于这一点,我想收集所有包含“车鼻施”一词的史料,这些史料对我而言可以用来判断陈国灿的观点是否成立。 [338]
(a)安事鼻施,他是7世纪末碎叶镇的一名官员(陈国灿1980,第196页),他的姓氏“安”表明他是来自布哈拉的粟特人。
(b)车鼻施俟斤,曾担任折冲都尉,并于697年参加了对契丹的战斗(《张燕公集》卷一七,9a)。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的族属,但他很可能是630年前后降唐的一位突厥贵族的后裔。
(c)葛逻禄的车鼻施失钵罗俟斤,他于714年在凉州降唐(E. Chavannes 1903 II, p. 29)。 [339]
(d)苏禄又被称为“突骑施别种车鼻施啜”,他是突骑施部另一个分支(名为)车鼻施啜(啜= čor)部的首领。公元717年,有他向唐朝上诉的记录和向唐朝朝贡的记载(Chavannes, p. 81; Chavannes 1903 II, p. 29, note 3)。
(e)哥解骨支车鼻施颉斤,他于735年受突厥可汗派遣出使唐朝(Pelliot 1929, pp. 236-237)。
(f)那俱车鼻施,曾是塔什干的王储,并在天宝(742—755)初年被立为国王(Chavannes, p. 142)。
(g)车鼻施达干罗顿杀,743年受解苏(shūmān)国王派遣出使唐朝(Charvannes 1903 II, p. 69)。
(h)阿满儿褐车鼻施,他是一个名叫金州的地方的首领,而这个地方不明所在。他在公元753年到长安朝贺新年。因为他与叶尔羌(Yarkand)首领同行,所以金州不太可能是位于中国内地的那个金州,此处的金州很可能位于Yarkand附近(《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i)车鼻施吐拨裴罗,他是公元757年由回纥王子叶护(Yabghu)率领的军队中的一位将军(《旧唐书》卷一九五,第5199页;伯希和将boyla译为回纥人中的高级头衔,参见Clauson 1972, p. 385)。
(j)车鼻施达干,是758年犍陀罗(Ghandhara)国王派遣到唐朝的使团首领(E. Chavannes 1903 II, p. 94)。
(k)石车鼻之(中古汉语拟音*tś’ḭa b’ji-tśi),他在吐鲁番发现的户籍文书中被列为地主。该文件没有注明日期,据池田温(O. Ikeda)将其推断为8世纪(Ikeda 1979, p. 492),“之”替代“施”可能是用来转写一个*čabič的变体形式。鉴于他的姓氏,他应是一个来自塔什干的粟特人。 [340]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即(a)(d)(f)(g)(j)(k)都是,以及(h)也有可能是来自内亚西部或西突厥统治地区。再考虑到čavïš~čavuš在古突厥文献中非常罕见,可以认为它并不是原始突厥语词汇。此外,这个词汇在拜占庭史料中也经常出现:τξaouηζ, τξaouζ, τξβouηζ等(G. Moravcsik 1958, pp. 308-309)。从该词的地理和年代分布来看,似乎可以认为cp’yš“将军”一词源自嚈哒语。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西突厥击败了嚈哒并随后取代了嚈哒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权力。
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已有各种书写形式之间的微小差异:原始形式是[*Čabiš],在被粟特语借入时变为[*Čapiš],[b]辅音变为粟特语辅音[p],而该词在突厥化过程中变为“čavïš”,元音后面的[b]辅音变为[v],后来元音[i]被前面的[v]辅音影响,变为[u]。
到目前为止,这个词还没有在粟特语中得到证实。但是,除了源于拜占庭资料中的ζουπανοζ形式,还在许多中亚语言中出现(Moravcsik 1958, pp. 131-132)。最近,辛威廉(Sims-Wiliams)把一份公元588年文书中的巴克特里亚语词“σωπανο”与中古突厥语čupan“小吏、村长”联系起来,克劳森将其与“ζουπανοζ”进行了比较(Sims-Willams 2000, pp. 225; Clauson 1972, pp. 397-398)。
在伯希和出版的发现于库车(Kucha)附近玉其土尔(Douldour-Agour)遗址的汉文文书中,童丕(E. Trombert)注意到一个用汉字转译的单词称“处半”(中古汉语拟音*tś’iwo:puân-)(Trombert 2000, pp. 49-50, 131-132)。这些汉文文书都可以追溯到8世纪,当时库车受唐朝统治。从上下文来看,童丕认为“处半”是个头衔,而且这个词是突厥语,因为西突厥的鼠尼施部酋长带“处半啜”(中古汉语拟音为*ṫḭwät)的头衔。最后一个词“啜”是古突厥头衔“čor”的转写,其地位“在可汗之下,匐之上”(Clauson 1972, p. 427)。虽然很难认为这个“处半”与玉其土尔汉文文书中的那个人名没有关系,但也不能断定它们是一个词。因为在汉文文献中许多人带有“处半”头衔,但地位无法与部落首领相提并论。因此,最好将古突厥语“čupan”即“小吏,村长”与该文书中的“处半”进行比对。但是,由于这些汉文文书系年为8世纪,似乎此处“处半”并非转译自突厥语,因为该地区的突厥化迟至9世纪下半叶时才开始。这种情况表明“处半”是库车(Kucha)当地语言,即吐火罗B方言(Tocharian B)的转录,并且吐火罗语和古突厥语形式都是从第三种语言借来的,巴克特里亚语(Bactrian)形式的“σωπανο”也是源自这种语言。“σωπανο”非巴克特里亚语起源的事实也可以从元音间-p-的变化看出,因为古伊朗语的清塞音在巴克特里亚语中处于元音中间或之后位置时变为浊音,如*āp-˃αβο“水”,*hwapaθya->χoβo“拥有”等等。
另一方面,我曾经提请(学界同仁们)注意在和阗(Khotan)发现的多件8世纪汉文文书中的叱半(中古汉语拟音*tś’ḭět puân-)一词(Yoshida 1998, p. 45)。最早的证据是公元721年的文件(Ikeda 1996, p. 219)。汉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和阗语词汇的转录,而且这个词表示负责收税的最低级别的官员(Chavannes 1913, p. 211; Ikeda 1996)。虽然池田温建议将其与和阗语词汇“spāta”(萨波)勘同,但两种形式之间的语音差异太大,他的观点很难成立。此外,spāta出现在和阗出土的汉文文书中,其形式为萨波(中古汉语拟音*sât puâ)(Bailey 1961, p. 178)。在我看来,“叱半”是一个和阗语词“chaupaṃ”,该词出现在恩默瑞克(R. E. Emmerick)和M. I. Vorob`ëva-Desjatovskaja最近发布的两份关于税赋征收的文书中。编者认为chaupaṃ为外来词,并推测它是一个未知商品的名称,但它总是出现在人名之前并且从不与量词或数词同时出现,这使得该词更有可能表示低级头衔,其汉字转录形式应为叱半。 [341]
鉴于所有这些形式的语义和语音相似性,即巴克特里亚语“σωπανο”,拜占庭语“ζουπανοζ”,用汉文音译为“处半”的吐火罗语形式,和阗语中的“chaupaṃ”(和叱半)及古突厥语中“čupan”,几乎可以肯定它们都是借用某种语言,而这种语言曾对中亚各地语言有过很大的影响。可比较的案例即是著名的贵霜帝国遗产。在和阗语和尼雅土语中出现了巴克特里亚语借词,且吐火罗人曾受贵霜统治。 [342] 那么“čupan”等词汇是否源于贵霜帝国的巴克特里亚语言?在我看来,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在尼雅发现的3—4世纪的佉卢文(Kharoshthi)文书中没有找到它的对应词汇,而属于此处地方官员的头衔中本应最有可能得到证明的。如果不能将广泛分布的“čupan”官号归因于贵霜帝国的影响,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5—6世纪统治中亚的嚈哒(Hephthalite)了。
我很清楚我提出的这些词的形式均来自嚈哒语这一观点,推测成分极高。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厘清从嚈哒帝国存留下来的词语是中亚研究中最迫切的需求之一,我希望我的这项研究至少会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343]
1.汉文史料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欧洲各语言著作
H. W. Bailey, Khotanese Texts IV, Cambridge, 1961.
H. W. Bailey, Khotanese Texts VII, Cambridge, 1985.
L. Bazin,“L᾽aniguié méconnue du titre turc «çavuš»”,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68, reprinted in: Les turcs. Des mots, des hommes , Etudes réunies par M. Nicolas et G. Veinstein, Budapest, 1994, pp. 233-243.
Ch. Beckwith,“Aspects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He Central Asian Guard Corps in Islman”, in: Archivun Eurasiae Medi Aevi IV, 1984, pp. 29-43.
Burrow,“Iranian Words in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in: BSOS 7, 1933-1935, pp. 509-516.
Chavannes, Documents sur les Tou-kiue (Turcs) occidentaux, recueillis et commentés suivi de Notes additionneles , Paris, 1903. [In this articte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book is referred to as Chavannes, 1903 II.]
E. Chavannes, Les documents chinois découverts par Aurel Stein dans les sables du Turkestan oriental , Oxford, 1913.
G. L. M. Clauson, 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re-thirteenth-century Turkish , Oxford, 1972.
G. Doerfer, Türkische und mongolische Elemente un Neupersischen , I-III, Wiesdbaden, 1963-1967.
R. E. Emmerick and M. I. Vorob’ëva-Desjatovskaja, Saka Documents. Text Volume III , The st. Petersburg collections, London, 1995.
K. Enoki,“Sogdiana and the Hsiung-nu”, in: CAJ 1/1, 1955, pp. 43-62.
R. N. Frye,“ǰamūk, Sogdian’perle’?”, in: JAOS 71, 1951, pp. 142-145.
R. N. Frye, The History of Bukhara, Translated from a Persian Abridgment of the Arabic Original by Narshakhī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54.
R. N. Frye,“Notes on the History of Transoxiana”, in: HJAS 19, 1956, pp. 106-125.
W. Fuchs,“Hue-cha’s Pilgerreise durch Nordwest-Indien und Zentral-Asien um 726”, in: Sitz-ungsberichten der Preiβ 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 Phil. ihist. Klasse, 1938, XXX, Berlin, 1939, pp. 426-469.
R. Göbl, Dokumente zur Geschichte der iranischen Hunnen in Baktrien und Indien , Bd. I-IV, Wiesbaden, 1967.
F. Grenet,“Regional Interaction in Central Asia and Northwest India in the Kidarite and He-phthalite Periods: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Evidence”, in: N. Sims-Williams (ed.), Indo-Iranian Languages and Peoples. In memorial Sir Harold Bailey (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my 116), London, 2002, pp. 203-224.
W. B. Henning,“Mitteliranisch”, in: Handbuch der Orientalistik I, Iranistik Lungustik , Leiden-Köln 1958, pp. 20-130.
B. Karlgren, Grammata Serica Recensa , Stockholm, 1957.
B. A. Litvinsky,“The Hephthalites Empire”, in: B. A. Litvinsky et al. (ed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 Vol. III: The Crossroads of Civilizations: A.D.250-750 , Paris, UNESCO, 1996, pp. 135-162.
V. A. Livšic, Sogdijskie dokumetys gory Mug II, Juridičeskie dokumenty i pis’ma , Moscow,1962.
V. A. Livšic,“Otkrytiju baktrijskix nadpisej na Kara-tepe”, in: B. Ja. Staviskij, Buddijskie peščery Kara-tepe v starom Termeze, Moscow, 1969, pp. 47-81.
V. A. Livšic,“A Sogdian Alphabet from Panjikant”, in: M. Boyce and Gershevitch, I. (eds), Henning Memorial Volume , London, 1970, pp. 256-263.
S. D. Loginov and A. B. Nikitin,“Sasanian Coins of the Late 4th-7th Centuries from Merv”, in: Mesopotamia 28, 1993, pp. 271-312.
G. Moravcsik, Byzantinoturcica , II, Berlin, 1958.
F. W. K. Müller, Ein Doppelblatt aus einem manichäischen Hymnenbuch (Maḥrnāmag) , APAW 1912, Nr. 5, published in 1913.
P. Pelliot,“Neuf notes sur des questions d’Asie centrale”, in: T’oung Pao 26, 1929, pp. 201-266.
M. Schwartz,“Irano-Tocharica”, in: Ph. Gignoux and A. Tafazzoli (eds.), Mémorial Jean de Menasce , Louvain, 1974, pp. 399-411.
N. Sims-Williams,“Eastern Middle Iranian”, in: R.Schmitt (cd.), Compendium Linguarum Iranica-rum , Wiesbaden, 1989, pp. 165-172.
N. Sims-Williams, Bactrian Documents from Northern Afghanistan. I: Legal and Economic Documents , Oxford, 2000.
W. Sundermann, Sermon von der Seele , Berliner Turfantexte XIX, Turnhout, 1997.
X. Tremblay, Pour une histoire de la Sérinde , Wien, 2001.
E. Trombert, Les manuscrits chinois de Koutcha. Fonds Pelliot de la Bibliothegue Nationale , Paris, 2000.
W. Winter, Studia Tocharica , Poznań, 1984.
Y. Yoshida,“Review of Sundermann”, 1997, in: JRAS 3rd series vol. 9, 1999, pp. 161-163.
3.日语及汉语著作
岑仲勉:《突厥集史》(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陈国灿:《唐乾陵石人像及其衔名的研究》,载《文物集刊》第二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89—203页。
榎一雄1993=榎一雄:《魏書粟特国伝と上匈奴·フソ同族問題》,载《榎一雄著作集》第3卷,东京,汲古书院1993年版,第3—50页。
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五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Ikeda 1979=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版。
Ikeda 1996=池田温:《麻札塔格出土盛唐寺院支出簿小考》,载《段文杰先生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207—225页。
Moriyasu 1991=森安孝夫:《ウイグルニマニ教史の研究》,载《大阪大学文学部纪要》第31—32号合并号,1990—1991年。
M. Naito 1988=内藤みどり:《西突厥史の研究》,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会1988年版。
Y. Yoshida 1995=吉田豊:《ソグド語雜錄 IV》,载《內陸ジア言語の研究》,No.10,1995年,第67—84页。
吉田豊:“Sino-lranica”,载《西南アジア研究》,No. 48,1998年,第33—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