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声名鹊起

从1932年筹建到1937年“七七事变”、1938年10月南海县境沦陷,此为石门中学的初创时期。关于这一阶段的办学状况,包括学校的管理、校训与办学理念,早期的师资与生源,以及办学的社会影响,等等,都是需要探讨的。

学校的最高权力组织是校董会,这是由当时南海县二、三、九区绅商与一些政府官员组成的。下面为1933年春至1938年秋校董事会名录:

校董会名誉主席:区芳浦、杜益谦、李右泉、孔安道、黄梓林、霍芝庭

校董会主席:陈凤江

校董会副主席:邓刚、黄咏雩

校董会委员(校董):陈蔼如、许岳(嘉祥)、许庇榖、黄梓林、邹泽樨等

学校监督:杜益谦

名誉校长:邹伯裕(四司联防局副局长)

校长:李景宗

校长由校董会委任,首任校长为李景宗(图1-34)。

图1-34 石门中学毕业证书(李景宗校长1936年颁发)

李景宗校长在学校筹办前后一直非常投入,有一段校史的回溯,其中谈道:

李校长素重农业,尤好技艺,部置既定,即更辟农场,设苗圃,购农具,置武器,分别聘请农业国术专材常川驻校,授诸生以种植国术之技。夏日,更于校前盖搭泳棚,以供员生游泳,复于棚中,设置中西乐器,俾得泳罢而歌,至是,则不独应有者固全,例外者亦毕备矣。

李校长用心经营校园。作为校长,他更多考虑的还是如何真正办好这所学校。他在拟定本校“校训”时,曾向他的兄长、时任南海中学校长的李景康问询。“家弟景宗忝膺校长之选,而问校训于予。”为此,李景康撰《石门中学校校训说》,围绕“三达德”“五达道”阐述,提出建议:“盍取智仁勇以为校训乎?” 此也揭示了办学的部分要义。另有一段记述颇足留意:1933年春办校初期,借用里水“同声社学”旧址上课。陈凤江在一块匾额上曾题写“欲树之茂者,先培其根,欲学之博者,先固其本” 。石门中学校风朴实,不务虚华,师生团结友爱,与学校创立者提倡“培根固本”的办学思想有关。此外,学校建于南海北村,植根于本乡,也可以让师生们安心读书,所以,“幸而我校远都会之纷华,迩乡闾之淳朴,而左图右史,尤足以范其驰驱,而纳之正轨” 。远离城市之喧嚣,校风淳朴,反而成为石门中学办学的一大特点。于是,遥对白云,前濒珠海,宽敞美丽的石门中学,吸引着“远方学子,亦闻风而至者极众,惜宿舍不敷,学生又不能走读,故只能容三百余人而已”

石门中学在办学上还是有不少优势的,“自开办以来,历届参加教厅毕业会考,无不全体及格,从无一人落第。而获教育界之盛举者,岂亦因全体员生,均能起居与共,切磋便利所致欤?至经费方面,因得县库月助七百元,明伦堂年助五百元,复争回南城水蚬塘收益,故收费最廉” 。创办未久,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可以归纳为几个因素促成(图1-35):

图1-35 关于石门中学早期办学状况(选自《南海县教育志》,1989年油印本)

(一)由于学校空间较大,设施良好,师生可以全体住校,学生遇有问题,可随时请教。师生接触时间较多。

(二)学校远离城市,且制定规章,规定平时没有特殊情况,学生不准外出,所以能抵御诱惑,心无旁骛,专注于学业。

(三)学校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每班学生素质,必分三等,资质聪颖者为高才生,中等者为普通生,资质稍差者为“低能生”。学校崇尚朴实,因材施教,利用晚上自修时间,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学生中的高才生听其自修,对中等生则抽问之,以迫其努力,对“低能生”将每日所授功课,“择要再为详细解释,务使了解,是以全班学生,均能同一进度” 。这一做法非常有效。至今看来,仍有借鉴价值(图1-36)。

图1-36 南海石门中学校课卷选

(四)学校教员多属地方人士,能投入极大热情,培养子弟,悉心传授知识技能。

提及教员,这就涉及早期石门中学的师资来源,“多属地方人士”。教职人员主要有:教务主任,先后为傅朝阳、马玉麟、戴翼峰、梁绍松;训导主任,符老师;化学物理老师,罗稚孙;数学物理老师,欧阳炎;英语老师兼动植物老师,梁绍松;语文老师,傅朝阳、蔡作善、陈福淇;图画老师,谭静波、司徒林、梁启鎏(图画、音乐、美术);地理老师,马玉麟;体育老师,苗玉龙;国术老师,翟阳基、赖冠清;动植物老师,刘老师。另有童子军教练多位。职员有蔡思孔,庶务为孔作求(孔昭猷)。 1937年2月,李景宗校长出任南海教育科科长,对校长之职无暇兼顾,特委任教务主任戴翼峰为代理校长。更早的时候,“学校行政由教导主任傅朝阳掌管,职员工也是由他们介绍、聘请来的”

学校初办之时,只有初中一年级两个班,接着春、秋季均招生,人数逐渐扩大,学校还建有6座宿舍,并开辟小运动场。关于石门中学的早期毕业生:

1935年,石门中学开始有了第一届初中毕业生(我县名西医生黄柱和,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石中任教二十多年现已退休的数学教师李维澄,就是这一届的毕业生)。由于学费昂贵(每学期要缴学费上白谷360司斤),入校寄宿,规定自备铁床一张(当时每张铁床大约白银十元。学生毕业时,把它留赠给母校。有些床架留到现在,成为石中的“历史文物”)。还有规定校服,伙食标准等等。按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低的情况来看,能进入石门中学读书的,确实很不容易,因此学生中大多是“有家子弟”。当然,学生家庭也不是清一色的富户,和佛山教会主办的华英中学学生家庭比较,当日的石门中学还是称不上“贵族学校”的。 (图1-37)

图1-37 《石门中学展览古物》(选自《香港工商日报》1935年8月25日)

1935年冬,初一第一届学生参加省毕业会考,考场设在广州市二中。此为石门中学初中第一届毕业生。1935年12月,学生参加广东省举办的名校国技比赛获特别奖。 学校也重视体育,第一次运动会规模较小。1937年4月1至3日,举办第二次全校运动会,项目有径类10项,田类7项,以及篮球、排球、国技、拔河等,当地各级军政机关、各团体致赠奖品。石门中学自创办以来,连续多年参加省教育厅的毕业会考,均全体及格,没有一人落第,渐有声誉,被认为是“教育界之盛举”(图1-38)。

图1-38 广东省中等学校毕业会考及格证明书(1936年1月)

“向以兴学育才,服务国家为主旨。创立以来,叠承社会人士嘉许。” 位于南海县北村的石门中学,初创时期就有了名校气派,闻名遐迩。 KW2Q9mA2ixBUCq5P9Ye/utIn1UuNSsrKEIkLXMmqcpsxIDrCAarORyqEH13tHAJ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