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立校不凡

“溯石中藉同声社学而开篇;黉宫依南海商会而创业。” 从在广州南海商会(也称南海公会)成立筹办处开始,到校董会成立,学校正式进入筹建阶段。此后,校董会主要围绕两方面的工作展开:一方面,校董会任命李景宗为石门中学校长,暂借里水“同声社学”为临时校址,招生开课;另一方面,择址北村河边,辟地百亩,筹建校区。

李景宗校长上任后,以里水“同声社学”(后为里水粮仓)为临时校址,此为过渡期。但作为一所学校,这就是办学的开始。“先假二区里水同声社为临时校址,招生开课,自初中一年级办起,因地方容量关系,仅取录八十余人而已。” 当时都是春季招生,以当年为一学年计算。

与此同时,石门中学校园的筹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办学不易,尤其是要创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私立学校,有大量繁重的工作,包括选校址、筹资金、购土地、建校舍等。

学校的筹建,关键是资金的落实。经过众人的努力,资金问题不久得以解决。“草创既定,分头募捐,凡捐百元,即为创办人,不数月而有三百余众,得款三万余元。” 可见,学校经费主要得益于南海地方殷富之捐助。

1933年11月19日,学校举行奠基仪式。奠基,对于石门中学来说,是极有纪念意义的。在一块青色石碑上,赫然呈现几列鲜艳夺目的红色楷字:“南海县第二、三、九区石门中学校于中华民国二十有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奠基。”该碑石,署名为校董会主席陈凤江,副主席邓刚、黄咏雩立,邑人区芳浦书(图1-16)。

图1-16 南海县第二、三、九区石门中学校奠基石碑

这里,要感谢一位学生,他叫邹本枝,当时是初一甲班学生,也为石门中学第一届初中毕业生。他撰写了一篇《本校奠基纪盛》,真实记录了石门中学的奠基情况,别有意趣(图1-17):

图1-17 《本校奠基纪盛》(石门中学首届毕业生邹本枝撰)

民国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为本校举行奠基典礼之日,吾辈诸同学,随同各教师及南中同学百余人,早一日抵场鹄候。是夜两校互相露宿于北村郊外,作童军之生活。开野火会以资庆叙,而交换知识。所游戏者,或唱歌,或演讲,或舞国技,或弄幻术等等。无不欣欣然具有乐趣。会毕遂寝。至翌晨早餐后,陈、李两师,命吾等整队到场,欢迓来宾。行行重行行,已抵未来之新石门中学校址矣。纵横百亩,地坦而平,前临大水,源远而清,此诚为我辈将来求学之好景地也。是时尚早,来宾未至,吾等遂在会场上立而待焉。是日也场上备极辉煌,张灯结彩,布置庄严,十时后各长官来宾到者共百余人,参加之学校四十余处,综计学生二千余人,先后入场。军乐声洋洋盈耳,予不觉精神为之振作,身体为之活泼。陆则人山人海,不可胜数;水则紫洞艇迷津,轮船往来不绝,诚盛事也。至十二时开会,莘莘学子,济济一堂。首为主席邓刚宣布开会理由,次则本校监督杜益谦,及本邑教育局长区萃仑训话,其后来宾亦次第演说。大致均系训勉吾人勤学,及发挥普通教育方法,莫不痛快淋漓,娓娓动听。迨至下午三时,即鸣炮,由各长官举行奠基礼,礼毕而散。余得逢其盛,故泚笔记之。

从这位邹同学的描述中,可见当年奠基之盛况:各长官来宾到者共百余人,综计学生2000余人,先后入场。“陆则人山人海,不可胜数;水则紫洞艇迷津,轮船往来不绝。”这也是一份珍贵的实录,参加的有石门中学、南海中学(南中)的师生,涉及的具体人名有:陈、李两师,主持奠基仪式的主席邓刚,本校监督杜益谦、南海县教育局局长区萃仑。

奠基前后,学校已着手规划校区,建造校舍。建校的地址,择定九区的北村,将筹建资金“悉数购地,获百余亩”。初期规划的校园,面积60余亩,每亩时价为300元。其位置“遥对白云,前濒珠海,颇具山川之美,且交通便利,地点适中,复与四司联防总局相连,藉资守卫,甚适宜也” 。前临珠海,地势开阔,周边多为农田,校区还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校区的建造有一个过程,在涉及学校沿革的一篇文章中,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图1-18):

图1-18 《南海石门中学史略》(选自吕家伟、赵世铭编纂:《港澳学校概览》,香港中华时报社1939年版)

嗣倩工务长材,测地绘图,以为劝募建筑之举。霍校董芝庭先生首建礼堂,以为之创,计五万元。继之者,有孔校董安道、孔校董子昌昆仲,与黄校董梓林、黄校董健之昆仲,合建图书馆及实验室全座,计三万元。盐步晒(薯)莨行捐建头门及两厢全座,计五千元。其余黄耀东、陈谔侪、张清泉、许泌谷、邵序图、区星檀,镜湖公杜容碧、李善松、陈项元、邹继孔诸公,每捐课室一座,各二三千元。李校长因公出巡北区之便,复向乡人之营业北江者劝募,集资又得宿舍一所,至二、三、九区所属四百余乡人之零星捐款,则或建饭堂,或建盥所,或筑校道,或设球场,大致均备矣。

费两年之时,依次建造:头门一座、礼堂一座、图书馆一座、课室九间、宿舍一间、童军体育办公室两所,另建饭堂、校道、球场。校舍落成。

开办学校,还需要有图书、仪器,以及必要的教学用具,“独图书仪器,校具教具,及童军用品等,深感不敷。陈、李二君,复再接再厉,奔走呼号。旅港南海商会,首捐三千元,李前县长海云、刘校董沛泉、港商陈绮云等,相继响应,遂得悉照教育部所规定而设置完整” 。又是靠“众筹”解决了这些问题。一切具备,1935年5月,学校乔迁至新校。此时,又传来好消息:中小学均奉准,教育部及广东教育厅立案。1935年秋,由里水临时校址正式迁到北村校区。校名“石门中学校”,校方则邀请时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谢瀛洲题写。

研究一所学校的校史,需要依循学校自身发展的脉络去探讨,从早期的办学者经历中去追溯,带着“由谁创办?”“为什么是他们?”“他们为什么要办学?”“他们如何办学?”这些问题去探问。考察早期石门中学的校史,离不开那些人与事。

近代学校一般可分为几类:一是由传教士或外国侨民开办的学校;二是由中国人自己所办的学校。在国人自办的学校中,又可分为政府办学、民间(私人)办学。石门中学,为当地绅商倡导,集南海乃至省港众多人士之力,带有明显的“乡土”特征。

在1939年撰写的《南海石门中学史略》,以及李景宗校长1947年在香港的演述中,所涉及石门中学筹建的人士中,可以分为几类:

一是“首倡创设”者。石门中学为南海县第二、三、九区人士所合办,即往日金利、三江、神安三司所属。1932年,二区的陈凤江、邓刚、李景宗,三区的区芳浦、刘沛泉、黄梓林,九区的杜益谦、黄咏雩、黄兆鹏等,他们为服务桑梓,振兴教育,提议创设石门中学。

二是有力的捐助者。经陈凤江首倡,得省港绅商霍芝庭、李右泉、孔安道、黄健之、李景康、邹伯裕、王金石、邹惠霖诸贤达积极响应,极力赞助。

三是社会各界的众筹者。自成立校董会,推举陈凤江为校董会主席,邓刚、黄咏雩为副主席。此后,分头募捐,凡捐百元,“不数月而有三百余众”,三百余众,都可视为石门中学创办人。可见,石门中学植根本乡本土,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在这些创办人中,首先要提到陈凤江(图1-19)。陈凤江(?—1953),原名澧南,号士模,南海县里水麻奢人。清朝末年的武举人,民国时期的县参议员、省参议员,两度出任南海四司(清代金利司、神安司、三江司、五斗司,即当时里水、盐步、大沥、官窑、佛山、平洲等一带地方)的联防局局长。他热心教育事业,20世纪30年代初即由他主事,在南海二、三、九区筹办一所中学,后命名为私立南海二、三、九区石门中学校。他利用自己广泛的人脉资源组织人员,分别于南海、广州与香港募捐,为创办石门中学出力尤多。“委出筹备委员五人,而以四司联防局长陈凤江先生主其事。” 1932年,校董会成立,被推为主席。作为石门中学创始人之一、首届校董会主席,学校后塑像纪念。

图1-19 首届校董会主席陈凤江(由石门中学档案室提供)

在学校首届校董会中,还有几位副主席,其中有邓刚。邓刚虽是军旅出身 ,但也深受父亲重视教育的影响。其父邓巨卿为晚清秀才,在当地颇有名望。1931年,邓刚任广东省参议,经常到家乡南海县视察,深感南海县教育之落后。他认为,南海县系首府首县,只有一间乡村师范(南师)、一间初级中学,且都在佛山城,这样无法广为培育人才:

(邓刚)乃和南海二、三、九区属的几位同僚杜益谦、区芳浦和寄居于里水多年的富商霍芝庭等人商量,筹办南海二、三、九区私立石门中学。选择北村靠河边一块滩田为校址,以石门返照的旧羊城八景之一的“石门”为校名。建立校董会,他曾四处奔跑筹办建校资金。1932年筹备就绪,正式开课。

作为办校主事人之一的邓刚,由于身份特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起作用自然亦大,成立之初,他当选为校董会副主席。有《石门中学校前门碑记》,即由三水黄荣康撰,里人邓刚书(图1-20)。

图1-20 三水黄荣康撰,里人邓刚书《石门中学校前门碑记》(1933年)

另一位董事会副主席是黄咏雩(图1-21)。黄咏雩(1902—1975),名肇沂,号芋园,出生于南海县盐步横江。为当地的一位绅商,7岁时随父赴广州求学,后协助父亲经营米业。在广州与友人合股经营企业,担任过南海县参议员、广州市商会委员、广州米糠业公会主席、广州市汽车运输业公会主席等职,在商界有一定的声望。他关心家乡文化教育事业,1929年,倡议乡人共同筹建横江小学,任首届校长。1930年,出资建立横江图书馆。此后,他就一直在谋划建立一所中学。1931至1932年,他当选为广东省商会联合会主席。此时,区芳浦任广东财政厅厅长 ,黄咏雩以省商会主席的名义邀请区芳浦参加南海二、三、九区小学运动会做主礼嘉宾,他巧妙周旋转达民意,要求豁免一些不合理的负担,获得成功。“后来薯莨行业的代表,用5000元白银谢礼送给黄咏雩,黄婉言谢绝,对方坚持要他收下,黄见他意决便请他将此款带头捐建二、三、九区的一间中学。” 这所中学就是石门中学。黄咏雩为学校的选址、定名、购地、筹建等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石门中学奠基之时,黄咏雩当选为校董会副主席。

图1-21 校董会副主席黄咏雩(由石门中学档案室提供)

在筹建石门中学过程中,十叔霍芝庭也是一位重要成员。霍芝庭(1877—1937),南海县石头乡人,其家殷实,开设多家手工作坊,有水碾坊、铁锅铺,还有田地数十亩。霍芝庭在家中男孩排行老十,从事工商活动,当地人尊称他为“十叔”。他早年曾赴香港打工,后陆续开办皮革厂、福利军服厂,还经营烟赌业。曾出资支持陈济棠开办军械、水泥、硫酸、榨糖等企业,兴办钱庄和建筑公司。十叔也从事教育活动,1931年开设学海书院。1932年,霍氏作为筹备建设石门中学五委员之一,捐资4万元建成大礼堂——“芝庭堂”(图1-22)。

图1-22 芝庭堂(由石门中学档案室提供)

在石门中学校园内,至今还保留着一幢老建筑,这就是“四友图书馆”(图1-23)。此“四友”,实指黄梓林、黄健之兄弟和孔墨缘、孔仙洲兄弟。

图1-23 石门中学老建筑——四友图书馆(摄于2019年2月10日)

黄梓林(1872—1962),道号了因,南海县官窑镇群岗乡小江村人(图1-24)。他少时聪颖,勤奋好学,24岁时考中秀才。但淡泊名利,亦无意在仕途发展。后投身商界,主要生产和销售纱布。他真诚待客,童叟无欺,故声誉甚好,生意也越做越大。又赴香港,涉房地产等行业,创办本德置业有限公司,生意蒸蒸日上。黄梓林爱国爱家,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在乡间曾为贫苦兄弟建房七八间,对孤寡老幼尤为怜惜,按月发给口粮。遇有贫困之家,辄施药施棺。1896年,官窑一带疫病流行,不少贫苦人家无钱买药治病,黄梓林遂捐资救人。后与人在官窑驿市后街合办“同人善堂”,对乡人实行义诊。还捐巨资购地建堂,正式成立慈善机构,遇有天灾人祸即捐资捐物,数十年如一日。1915年,官窑一带洪水泛滥成灾,灾情严重,黄梓林又带头捐资赈灾。黄梓林还一直致力于本乡的教育事业。早在民国初年,就于小江村创办敦睦小学。除族中学生全部免费入学外,对他姓家庭贫困的学生和成绩优良的学生,亦予以免费优待。1932年,南海二、三、九区创办石门中学,黄梓林会同其六弟健之(图1-25),以及孔墨缘、孔仙洲的后人捐资3万元,合建图书馆及实验室全座。1935年,李景康“致黄梓林书” ,两人共同为石中的发展事宜进行商讨。

图1-24 校董黄梓林像(由石门中学档案室提供)

图1-25 校董黄健之像(摄于1937年,由石门中学档案室提供)

说到孔墨缘(图1-26)、孔仙洲(图1-27),此乃冠名,实际参与者是校董孔安道、校董孔子昌昆仲。孔安道(1888—1968),名昭逵,系孔子第71代传人,南海县和顺孔村西社人。其父孔广笔,字墨缘,年少聪明好学,办事勤快,得到乡民赞誉。后到同乡兄弟孔全进的商号当职员,颇得孔全进信任。数年后,孔墨缘自立门户,生意逐渐扩大,于1927年离世。孔安道自幼随父经商,在其父辞世后继承父业,赴香港从事商业活动。同时,积极参与家乡办学活动。1932年,为支持筹建石门中学,孔安道以其父墨缘及叔父仙洲名义伙同黄梓林、黄健之兄弟等四人合资捐建四友图书馆。孔氏子弟重视教育,对于办学不遗余力。孔安道的子侄于1970年10月集资成立孔安道专项基金,发展慈善教育事业。1987年1月,孔安道纪念金有限公司成员孔安道之子孔宪顺、孔宪中莅临石门中学,后捐13万港元扩建石门中学图书馆。 此为后话。

图1-26 孔墨缘像(由石门中学档案室提供)

图1-27 孔仙洲像(由石门中学档案室提供)

关于四友图书馆捐建的详细过程,李景康曾撰《石门中学四友图书馆碑记》(图1-28)。

图1-28 李景康撰《石门中学四友图书馆碑记》(选自《黄氏家训遗书续编》)

在关注建校“核心人物”的同时,还应该铭记那些“众人”。是他们的认捐,才使得石中筹建有了坚实的基础:

私立石门中学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当时南海四乡的蚬埠税收维持,而建校经费则来源于募捐。募捐一举,深得一些有见识的社会贤达、热心办学的群众以至乡绅、富商等各阶层人士的赞助,纷纷解囊认捐。从现存资料来看,当时建校经费,所耗甚巨。从今天健在的老校友(包括第一届学生、教师及办事人员)处得知:当时认捐的知名人士和群众的芳名及其认捐的金额,都在《征信录》有登记。

但可惜,《征信录》这类的捐册,后来始终没有访查到。好在有校园的那些建筑物为证,此外还留存了一些档案与图片资料。整个学校的校舍,基本上都是热心人士所捐建的,如课室9座,包括清泉课室、耀东课室、善松课室、谔侪课室、镜湖课室、序图课室、容碧课室、念藏课室、星檀课室。这些能让后来的石中学子安心读书的课室,都是与一个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张清泉、黄耀东、李善松、陈谔侪(陈雨蕃)、黄梓伦、邵序图、杜容碧(杜益谦)、许嘉鼎与许嘉壁昆仲、区星檀(区芳浦),另有邹继孔、陈元项、陈立三、李右泉、陈礼庭、黄渭颂、黄冤南、陈济棠、陈维周、黄学经、马鹤亭、王金石、缪培南、李洁芝、黄光锐、李耀生、高绍义、颜绚之、冯遂南、邹伯裕、陈可翰……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大串名字,还有一些商行、机构。诸贤达或多或少,各有捐赠(图1-29至图1-32)。

图1-29 清泉课室、念藏课室题字

图1-30 善松课室、谔侪课室题字

图1-31 镜湖课室

图1-32 耀东课室

本地薯莨行捐建石门中学头门及两厢全座。为此,黄咏雩请黄荣康撰文刻《石门中学校前门碑记》,记述省财政厅区芳浦厅长豁免薯莨行税捐:“而晒莨行同人,陈季珏、汤少泉、何天裳等,益乐相告语,踊跃趋事,捐建门前工料费五千圆,并介黄子泳雩嘱余为文勒石,以贻水久。”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捐赠物品的。如黄焕福、李景宗捐助动植物标本全套,黄伯芹捐矿质标本全套,刘沛泉捐《万有文库》一、二集,李海云县长捐《古今图书集成》全套(图1-33),莫贤冠捐《古今碑帖大全》,陈绮云捐《英文百科全书》,等等。一些图书如今还保留在学校图书馆中,弥足珍贵。

图1-33 石门中学图书馆藏《古今图书集成》

校园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乃至教室的教具、图书馆的图书、实验室的标本与仪器,都凝聚着南海县绅商、乡民的热情和心血,更寄托着他们的希望和期盼。饮水思源,石中人应该永远铭记所有这些募捐者。

此外,也要感谢李景宗校长以及早期的那些教职员工,“为创办石门中学而担负各项建设工作历尽辛劳的师生员工……筹建学校时,奔走买地忙的陈础肇老师(是石中现任副教导何维孜的岳父),建校过程中负责全部工程琐碎事务、账目,学校落成后负责组织迁校的梁绍松老师和蔡思孔老师父子等,他们劳心劳力,造福后代,也受人崇敬”

石门中学虽扎根于乡村,但视其为一所单纯的“农村中学”,或会引起误读,从那些参与创办者的背景,以及筹建的过程来审视,该校亦是立身不凡,办学颇有格局。 u7ll5V/NBkGhqy14UMuXxXV9jc5J3/4OhzghB+aG0+cwFPr5HjxhpKafC1JgSB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