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通商以来,地处南国的珠江流域得风气之先,涌现了大量新式学堂,包括大中小学校、师范学校、幼稚园、女学校等等,但传统的办学机构诸如书院、义学,也同时存在。彼时,新旧混杂,亦中亦西,在学校教学中也都普遍面临着如何“存古”,如何“开新”,此也正如曾任南海中学校长的李景康所言:“方今寰宇沟通,科学蜂起,旧学新知,一炉共冶,学校之所以培养者可谓博矣。” (图1-1)
图1-1 李景康:《石门中学校校训说》
位于珠江边的南海县,毗邻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广州,“南海县物产之繁盛,人民之富庶,为全省冠” 。然而,南海县在学校教育方面发展却有所迟缓,据当地的统计:“现据该县政府之调查,(民国)十七年度内,全县中等学校,不过两间,学生人数,仅得二百余。初等学校则较多,公立者计一百一十八间,私立者八十六间,学生约一万四千余人。其中以单设前期小学者为多,完全小学次之。单设后期小学者最少。全县学校支出经费约二十一万元。查该县近年,已有村乡师范学校等设立。想数年后,其学校教育,当有充分之进展也。” 这是1928年度的调查情况,就总体而言,当时的南海县“惜其学校教育,则尚未见十分发达” 。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所学校应运而生(图1-2)。
图1-2 《南海教育概况》(选自《南海教育月刊》1934年第10期)
这所学校就是在1932年秋由南海县二、三、九区诸先达联立倡设的石门中学校,“校以石门名,盖我校为三区人士所联立,而石门之水,浩瀚磅礴,源远流长” 。初创之时,就颇有气象,迅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