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政治运动中的石门中学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1月,毛泽东又提出了“两个必须”(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这些讲话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由此一场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在全国兴起。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5月6日,教育部党组发动全体教师帮助党整风,并具体制定出五项办法。5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召开会议,讨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立即着手制订在全省党组织中进行整风的计划。5月15日,省委制订出全省开展整风运动的计划。5月20日,成立整风领导小组,整风运动全面展开。

不久,整风运动就发展为反右派运动。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打退右派分子的进攻”,全国反右派运动的序幕由此拉开。6月21与22日,《南方日报》分别发表题为《坚决回击右派分子》和《坚决同右派分子划清界线》两篇社论。反右斗争开始,并迅速蔓延至基层。 8月25至29日,中共南海县委召开政治工作会议,传达有关“反对资产阶级右派斗争问题的指示”精神,为开展反右派斗争做准备。11月16日,县内中学全面参加整风运动,教职员工在校张贴“大字报”,实行“大鸣大放”。1958年1月27日起,全县中小学教职员工分别集中在南海师范和石门中学参加整风运动。中学教职员工在南海师范继续鸣放辩论。1月20日至2月15日,南海县的中学全面开展反右派斗争,整个南海县中小学教职员工中被划为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一共238人,占教职员工总数的9.99%。 这些“右派分子”大部分被开除出教师队伍,送有关部门进行劳动改造,一部分留校监督改造。石门中学的美术老师区杰是当地著名的美术工作者,在反右时,他因为写了一篇批判官僚主义的文章,被定为“南海教育界右派第一号人物”,受到了降薪一级、留校察看的处分,从此进入了坎坷的人生之路(图4-2)。

图4-2 1959年南海石门中学教职员工名册(选摘)

贯彻毛泽东关于教育方针的讲话精神另一项重要措施是推动学校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的开展。1957年6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一面劳动,一面读书》的社论,在1957年下半年起,中学教学计划中便已经正式列入了农业基础知识科,安排在初、高中三年级每周各2课时。1958年1月,共青团中央做出了《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教育部于2月间发文支持决定。从本年起,将生产劳动列入中学的正式课程,安排初高中各年级每周2课时。1958年3月24日至4月4日,教育部在第四次全国教育行政会议上提出“反掉保守思想,促进教育事业大跃进”。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天津大学视察时提出“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9月12日在视察武汉大学时,肯定了学生自觉要求实行半工半读是好事情,是学校大办工厂的必然趋势,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学校办工厂蔚然成风。

1958年,中共中央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制定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提出“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3月13至20日,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从地市委书记、专员到中学校长共2180人。会议提出要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大跃进”。 1958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在增城县派潭中学召开全省中学、师范学校勤工俭学现场会,总结成绩,提高认识,推广派潭中学经验,部署勤工俭学的进一步开展。9月,全省学校掀起了一个以实行教学结合政治、结合生产、结合实际(即“三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浪潮。此后,广东的中学校开始出现劳动越来越多的趋向,有的学校还提出通过生产劳动争取学校经费自给或部分自给的计划要求(图4-3)。

图4-3 20世纪50年代后期石门中学校园平面示意图(由石门中学档案室提供)

1958年9至10月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整个南海县铺开。全县中、小学下放到各公社实行“块块领导”。全县中、小学投入生产“大跃进”和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此后,生产劳动成了学校的主要任务。为了培养劳动者,学校在办工厂、办农场的同时,还要参加大炼钢铁、兴修水利、深翻改土等劳动。很多学校提出“把课堂搬到田头、车间去”的口号,有的学校停课参加劳动达两三个月之久,生产劳动冲击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另外,为了适应公社化初期农村大集体的需要,1958年冬至1959年春,广东农村的中、小学,曾合并集中,实行同学习、同劳动、同吃饭的“三集体”,或加上同住宿的“四集体”(图4-4)。

图4-4 特殊记忆:《南海日报》报道《石中炼出第一炉钢》(1958年9月12日)

1959年5月,根据国务院《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广东开始纠正学校劳动过多的偏向,情况有所好转:但是这年9月庐山会议后开展的反右倾斗争,提出“反右倾,鼓干劲,争取更大跃进”的口号,却把国务院正确的规定冲击掉,重蹈随便停课、过多劳动的覆辙(图4-5)。

图4-5 1957年度南海县石门中学初中三(1)班同学留影(摄于1958年7月)

9月,又开始进行“教育大革命”。这次教育革命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教育事业方面的“大跃进”,二是学校内部教育秩序,教育内容、方法与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方面,结合政治,结合生产,结合实际,在形式和方法上也进行了种种革新。12月4至8日,中共南海县委召开文化革命工作会议,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59年2月,全县掀起教育改革运动,提出在教育思想领域内“插红旗、拔白旗”的口号,批判脱离生产劳动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11月15至24日,全县集中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学习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决议,通过“大鸣大放大辩论”,批判资产阶级右倾机会主义、个人主义,保卫“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这“三面红旗”,借以树立“革命到底”“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大搞群众运动”三个观念。

当时,石门中学正式提出了“冲出校门”的口号,大办工厂,大办农场,大炼钢铁,并进行了“双勤”(勤俭建国,勤俭持家)方针和红专大辩论。强调要“上课搬去田头树脚”,学生劳动量明显增大,学校还提出了要实现“经济自给过关”,运动一个接一个,“双反”(反浪费和反右倾保守)运动、无偷盗赌博等“十无安全运动”、“双勤”方针大辩论,以及红专大辩论,都以“大字报”形式进行,一轮轮地揭发、交待、辩论、批判,很多人甚至在全校大会上进行检讨。

石门中学还大规模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并利用农忙假组织学生参加农村劳动。但是这种生产劳动的效果并不好,日后的总结指出,当时各班的生产劳动并无指定计划和内容进行,每周的生产劳动是根据学校总务处的需要临时组织的,如抬米、抬木糠、抬沙、抬石灰、送肥、除草、淋水,学生的生产劳动时间好像是为了师生的开饭问题、为了方便学校总务处而设置的,学生变成了学校的散工。另外,对年纪小的学生、例假期的女学生照样分配任务,女学生也不敢提意见,高一(1)班一学期甚至没有女学生请过例假。而劳动的效果也不好,当时学校有稻田17亩、鱼塘21亩、瓜菜地8亩、其他试验地1亩,合计47亩,除了8亩瓜菜地是操场地外,其余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的校产。学生们在这些田地中种植作物,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这些作物长得不好,17亩水稻中,大部分是三类禾,与生产队的水稻相差甚远。种植的冬瓜也不如农民种得那么好,姜也全部死掉。当时管理学校人员也说,瓜菜地蚀了大本。一共生产冬瓜1405斤,其实只值21元7分。 “大跃进”的恶果不久就显现出来了,不久,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困难时期,石门中学的粮食定量从38至28斤缩至20至16斤,这就是广东著名的“四两庄时期”。所谓“四两庄”,原来是杂技术语,意识是技艺登峰造极者是具有半年八两,未登峰造极者则认为斤两未够,故称为“四两庄”。“四两庄”用在这一特殊时期,就是指人民公社食堂的粮食定量斤两未够,最初是每顿4两米蒸饭或分饭,最后是一天4两。学校还号召学生互相推让,甚至还出现了因此学生互相推让出现有饭剩,学校大张旗鼓地宣传,称之为“思想、学习、劳动三丰收”的典型(图4-6)。

图4-6 1959年初,石门中学初三(1)班全体女“赤脚大仙”在正修建的校门前的大路合影(由石门中学档案室提供)

这种大规模参加生产劳动的情况即使是“大跃进”结束之后其实也并没有得到改变。据1965年毕业的学生郭柏回忆,1964年3月,学校派学生到盐步下泗沥生产队与贫下中农进行“三同”(即同食、同住、同劳动)。晚饭后,要接受一项重要的政治思想教育——全体同学须集中到祠堂听贫下中农的“忆苦思甜”诉说。这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刚结束,本应在校复习、巩固历年所学知识,为“高三”学习和迎接高考做准备,但学校却安排学生去小塘紫岗村支援“双夏”(夏收夏种)。1965年夏,高三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进入尾声,珠江发大水,校门口土堤的护堤泥土渐次崩泻,部分堤段面临裂溃危情。学校当局接到汇报后,即把抢护堤防的重任交给年纪最大的高三级同学,同学们手挽手跳进江水里,用血肉之躯组成人墙抵御风浪扑击,以期降减土堤的溃塌崩裂速度。有部分同学则搬运土石,垒高堤坝,以防漫顶。这种做法简直就是视生命如草芥和用生命作赌注,幸亏这里地处南海县低洪水位的潮汐区,这群毫无抗洪经验的青年学生才侥幸躲过一劫。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这场“教育大革命”,主要是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和中央指示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进行的。目的在于纠正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中的教条主义,克服“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政治、忽视党的领导的错误”,试图实践毛泽东的教育思想,走自己办教育的道路。但可惜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背离了教育的实质和规律,走向“教育消亡”的道路。

为了“多、快、好、省”地培养建设人才,1958年9月,全国各地开始进行缩短中制的试验。195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试验改革学制的规定》,要求各省、市、区指定一些中小学,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改革学制的试验,并将试验办法报教育部。1960年4月9日,陆定一在《教学必须改革》的讲话中提出,全日制中小学要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并初步设想把中小学12年缩短为10年,程度提高到大学一年级水平。由此,全国各地纷纷进行花样繁多的学制改革。

1960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召开中小学教学改革会议,对教学改革工作做了全面部署。会议确定了全省中小学学制改革试点的数量,要求所有试点学校(即“大改”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实行教学改革,既改学制,也改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实现“四个适当”的原则;同时要求所有非试点学校和试点学校的非试点班(即“小改”学校和班级),虽然暂时不改学制,但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也要进行必要和可能的改革。 会议决定全省有128所学校进行学制改革,占全省中学的8.97%,其中124所试验中学五年一贯制,南海县石门中学、九江中学两所学校试验五年一贯制。学校从一年级起,开始使用广东师院编写的五年一贯制中学教材。 石门中学还编写出了一套五科教学大纲和教材。 这些教材总体来说都加强了政治层面,注意面向生产,精简了重复的内容,提高了程度,但编写得比较粗糙,科学性、知识性都比较差。不过,石门中学在混乱当中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教学水平。1959年7月,100多名首届高中学生毕业,其中90人被大学录取,成绩列全省第十八名。1960年7月,第二届高中毕业生约150人,90%考上大学,成绩列全省第十三名。1960年石门中学被定为佛山专区重点中学之一,并与九江中学一起被评为省先进学校(图4-7、图4-8)。

图4-7 南海石门中学1960年度毕业班初三(3)班全体合影留念

图4-8 南海石门中学1959年度高三(1)班学生毕业留影(摄于1960年7月10日) zY9HUXXnDKls3P5uvgZisI+PnkpE5zrLJaqmoj2jGfAV6wKqkP2N04wlqpCk0b6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