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百花齐放竞校园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石门中学,与全国各地的中学一样,整体上大致经历了从秩序混乱到整顿接管,再到焕发新气象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本业”的教学工作经常受到当时频繁社会运动的冲击,教学上始终存在着“闭门”与“开门”之间的张力。如农业合作化高潮时,中小学因为卷入过多的社会活动而产生较为严重的忙乱现象。从消灭四害、造林绿化到积肥打井,都给学校规定一定的任务,限期完成。一个中学教师因为自己毛笔字写得较好,整天为机关、公司、商店写招牌大字。而不少学校工作亦缺乏计划安排,忙于事务,疲于应付,会议过多,活动过多,妨碍和干扰了教学工作。 忙乱的原因,客观上固然是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但就学校本身而言,主观上也未能牢固树立起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没有切实落实以教学为主、认真做通盘的考虑,而习惯于搞突击运动和眉毛胡子一把抓。

针对这种情况,1954年,政务院发出《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提出中学教育的任务应以国家总路线的精神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而要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新人,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甚至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学校工作的“正业”,离开了教学,就是“中心旁移”“不务正业”,就不可能完成培养新一代的任务。广东省教育厅据此发出《对广东省中学、师范教育工作的意见》,重申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决定,以及中小学生每周参加社会活动时间的规定,要求学校坚决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

1953至1957年间,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背景下,石门中学便把改进教学提到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与其他学校相比,石中发力的重点不在于硬件设施条件的改善,而是以严谨不苟的学风与优秀师资云集而著称。1955年考上石门中学的何百源对此印象深刻,他回忆道:“当时每个知道我考上石门中学的人都对我说,石中乃名校,有许多名师执教,教学质量甚高,我才领悟自己实属幸甚。石中校风学风非常严谨,那时每天从清晨6时至晚间10时,全部时间都置于严密的统一安排之中,颇像部队的军事化生活。令我永生难忘的是幸遇一批严格治学的名师。由于教学有方,诱导得力,我感到学习上不但不吃力,并且相当有兴趣。” 1955年,即使是曾在石中短暂读过半年初中的黄瑞先,也对学校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风,以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力量赞不绝口。他说:“记得一次在课堂上,我试着用粤语回答提问,受到老师的鼓励,被评为5分(当时学习苏联实行5分制,5分为满分),从此,我就大胆发言,决心锻炼自己的胆量,努力学习知识。在教植物学的老师家里,看到他出版的著作,听他讲植物学的知识,自己也暗下决心,立志以他为榜样,学有所长,造福人民。” (图3-15)

图3-15 石门中学1956年度初三一班同学留影(摄于1957年6月)

当时,石中各教研组均拥有一批骨干教师,如语文之凌风,数学之钟鲁铁、刘兆福,政治之梁炳钊,物理之宋达廷,音乐之胡浡、朱健,体育之黄永藻、张达衡。 这些教师熟谙业务,经验丰富,教学有方,德艺双馨,深受学生爱戴。其中的凌风、张达衡、胡浡、区杰,后来更是被校友们公认为“石门四老” ,在校友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如1955至1961年就读石门中学的石中宣回忆“石门老燕”——语文老师凌风:

讲课时,声音极为洪亮,坐在教室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都能感到有如洪钟贯耳;讲课中,对疑难问题的解释一是一,二是二,极为中肯透彻,绝不含糊。而作为学生,最怕的是为师者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他的板书极为工整秀逸,且格式规范,不似现在的教师龙飞凤舞,乱写一气。批改作文,却又是另一番“绝活”。错、漏别字,一一用红字勾出,再写上正确的规范字,使学生永记难忘……当时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凌老师教过的学生,语文成绩都有番咁上下(方言,意即具备一定的水平)。”

1951届初中毕业生黎沛虹认为,在石门中学学习的那段时光,不仅不感到是一种负担,而且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快乐的享受。这不仅与石中教学风气整体良好有关,也得益于每位老师的教学精神与方法。他列举了当时教授几何课的钟鲁铁老师对他日后学术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教学过程:

他曾交代我在课余时间先试证一道难题,我很高兴得到老师的信任,用了整整一个星期天详细证出。下一次课开始时,老师先给我10分钟时间介绍我的证明方法,并不断地点头称赞。我也很有点得意洋洋的样子,大胆,放开讲……然而,在我继续得意的时候,一位姓梁的女同学满脸通红地站起来说我的证明有问题……她的发言启发了其他同学,于是都争着指出我每一步证明的结果都有了问题。

几何老师语重心长地总结了这次讨论,一方面极力赞扬我的刻苦求证的学习精神,另一方面又指出:前提条件不对,再好的证明方法也会引起错误结果,而且越证明得好,越容易使人难以辨别是对还是错,老师还特别说了一句:“连我也差一点被黎沛虹同学的证明迷惑了。”这是一次十分高超的教学过程,一方面深刻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一方面又对错证的学生加以高度赞扬,甚至用“我也受迷惑”这样的语言来维护了错证学生的自尊心……

在这些优秀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石门中学的办学质量稳定提高。当时,石中的升学率常在百分之八九十。1956年8月,谢日华任石门中学校长。9月,石门中学复办高中。为适应办高中的要求,在原建的8间课室中每两间加建一间,共增加4间课室(图3-16)。

图3-16 首届高中毕业生何锦江校友致信母校,回忆求学时光(2020年1月12日)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卫生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摆上应有的位置,学生健康状况一度不良。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于1950年4月和1951年1月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做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1951年6月,政务院颁发《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要求各地学校把培养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少年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起来。1953年6月,毛泽东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又指出,国内工作的重点正在转移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上来,这就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根据“三好”指示,广东省文教厅和各地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搞好生活和体育卫生工作,使学生劳逸结合,健康成长。

20世纪50年代初期和中期,石门中学认真落实“三好”指示,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尤其注重“锻炼身体,建设祖国”。根据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中学体育课时占各科总学时数的6.67%,在各学科中仅次于语文、数学、外语,位列第四。1954年,教育部编订了第一套《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提出除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外,有关实践的内容,皆以体操、田径、球类为基本教材。体育课的考核,则根据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测验与平时对学生的运动精神、道德作风、出席勤惰、健康状况及卫生习惯等情况的考察来加以核定。 据此,石门中学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大纲》,相互听课,交流经验,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全面的基本训练,包括田径、球类、体操等(图3-17)。

图3-17 体操队合影及训练照(20世纪50年代后期)

田径运动,素来广泛普及。新中国成立前石中学生经常报名参加广东省年度田径运动会。新中国成立后,石中每年元旦都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1949年元旦运动会上,陈仁康同学在男子跳高比赛中以1.68米的成绩打破了当时南海县联队的纪录。球类运动中,以篮球最为活跃,专门组织成立篮球代表队,分为男女甲、乙两队。每天清晨5点半钟起床,比全校其他同学早起半个小时左右,集中后由体育老师黄永藻带领,张达衡老师协助,进行艰苦训练。据篮球队员李耀华回忆:“首先是环校跑,然后开始基本技术的训练,一直到第一节课前结束,匆匆吃早餐,就回教室上课。除了雨天外,天天坚持。当时并没有制订什么条例约束我们,但黄永藻老师确实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谁也不敢迟到,更不会无故不参加训练,全靠自觉遵守纪律。冬来暑往,从不间断。” 另一位篮球队员陈仁康,于1952年被选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男子篮球队,成为南海县被选拔为体育专业运动员的第一人。他回忆说:“当时篮球队男女甲乙组,早上和晚饭后练习篮球。同学之间非常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发扬集体荣誉感,积极为学校争光。在训练时老师很认真积极、严肃、紧张,从难从严从实际出发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作风。” (图3-18)

图3-18 南海县与佛山市参加珠江区球类选拔赛中的石门中学男女代表团合照(摄于1951年2月1日)

相较而言,石门中学最具特色与知名度的体育运动,莫过于游泳,它是南海游泳运动的摇篮,是南海竞技游泳的发源地。 由于学校濒临珠江,天然泳池近在咫尺,新中国成立前就在校门口的珠江边建造有简易的游泳场。每年夏天,则开设游泳必修课。自1947年黄永藻任教石中体育后,利用学校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重点致力于游泳教学。在学生眼中,石中的游泳课绝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体力运动,更多的是培养勇于搏击自然、迎难而上的精神品格。校友黎沛虹就认为:“石门中学老师善于利用当时良好的河流环境,教育我们勇于与大自然拼搏,锻炼身体,磨砺意志。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不仅把游泳作为一种娱乐,而且作为一种强身,立志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意志、品格的学习,并且在日后得到想不到的作用。” (图3-19)

图3-19 20世纪50年代初的石门中学游泳队

黄永藻每年都遴选出一批游泳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专门训练,并参加各级游泳比赛,成绩颇为出众。1951年8月,南海县游泳比赛在石门中学举行,石门中学学生囊括比赛全部名次,并获粤中区游泳比赛男女子各7项冠军,广东省游泳比赛6项冠军:陈昆钿的1500米自由泳,郑燕瑛的100米仰泳,唐少然的50米仰泳,郑敏英的400米自由泳、200米仰泳、50米自由泳。1952年6月,南海县第一届游泳选拔赛在石中举行,参赛人数80人,夺标者大多为石门中学学生,后代表南海县参加粤中区比赛,再显神威,夺得7项冠军。1955年,广东省游泳分区赛在江门举行,被选入粤中区代表队的原石门中学生邹海佳、李玉潜、张淑英3人共夺得6项冠军,黄惠兴获3项亚军,邹海鉴、卢细虾、梁金旺入选省游泳队,成为专业队员。 可以说,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代表南海县参加各级游泳比赛的基本是石中学生,南海各地游泳运动之所以蔚然成风,石门中学功不可没。而开创石中竞技游泳之先的黄永藻,因培养出众多游泳出众的石门学生以及国家级游泳健将罗兆应,于1985年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体育运动开拓者”荣誉称号(图3-20)。

图3-20 20世纪50年代初的石门中学运动会

在重视与加强体育活动之外,生产劳动、文娱活动、社会服务,也是当时石门中学配合正课、丰富和扩大学生知识领域的课外活动。如1954年下半年组织学生阅读《把一切献给党》《可爱的中国》等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并举办学习心得座谈会,出版阅读心得文章的壁报,以加深教育;组织学生访问军烈家属,帮助军烈家属义务劳动。1955年秋季,组织学生参加爱国拾谷运动,并把一部分拾得的谷捐献给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1956年上半年,举办“向科学进军”“如何学得好”“当天功课当天完”等主题活动。1956年下半年,组织学生访问老师,了解老师为了上好一堂课而花费多少精力。1957年上半年,组织参观红旗生产合作社,邀请校友马加麟回校报告参加农业生产的经过和体会,搞得很有声色,对同学的教育也是很深刻的。 这些涵盖文化自修、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的课外生活,既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那个年代校园生活百花齐放的生动写照。

这是一个激情的年代,在石门中学校史上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的画面,记忆独特。 wT435Rh/YJMCdWc+BaNeR983ib6iRYyJLJtA1SmL/8piPC1g+EKD3x28QkiqO31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