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改旧立新:石门中学的新生

1949年10月15日,南海县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131师师部进城驻防。10月29日,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佛山分会成立,负责佛山和南海县的军管工作。在此前后,就有人民解放军以某部营长为首,率领20余名指战员到石门中学,接管原四司联防局,并在芝庭堂召开师生大会,宣布共产党的政策、解放军的纪律,号召全校师生安心教学,维护学校正常秩序。 当时,就有石中学生跟随解放军上街宣传,讲解共同纲领,庆祝南海县解放(图3-2、图3-3)。

图3-2 庆祝南海解放游行

图3-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芝庭堂

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六纵队二支队的指战员到石门中学做报告,动员同学们参军参干参工,将革命进行到底,胜利拿下解放战争的最后战役——解放万山群岛的战斗。1949年11月26日,在校学生欧阳绍春(欧阳康,1947年秋季入学)第一个参军,报考广东军政大学入伍。随后,李德才、陈琼珍、叶干康和陈义康同学,得到老师的鼓励,毅然到佛山光荣入伍,参加131师青干队(图3-4)。

图3-4 报名参军的石门中学学子

1949年12月3日,佛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辖下的文教接管组成立,准备与南海县支前指挥部接管境内各公私立学校。接管之前,对因战争停学的中小学校,立即动员一律复校复课,校长教师维持原状照旧认知,继续教学,学生照常入学上课,恢复好教学秩序。 同时,至1950年1月寒假开始后,文教组又集中佛山全市中小学校长与教师266人,举办第一期封闭式的进修班,其主要内容是宣讲全国解放的形势、任务,以及党对知识分子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正式的接管工作消除疑虑、统一认识,并掌握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作为接管的骨干力量。当时代表石门中学参加进修的是教师邓元贞,他在回校后,向石门师生做过多次形势报告,并具体参与学校接收(图3-5)。

图3-5 私立南海石门中学教职员证徽章(20世纪50年代初)

1950年2月25日,时任中共南海县委常委、南海县支前指挥部副主任杜路正式接管石门中学,并兼任校长,标志着石门中学由旧时代跨入新纪元(图3-6)。校长杜路是石门中学校友,曾于1934年春至1936年冬在校读初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曾任中共南(海)三(水)花(县)工作委员会书记。作为新旧短暂过渡时期(1950年2月至1951年2月在任)的校长,杜路接管后的石门中学历史包袱较重,办学基础薄弱,面临诸多瓶颈与困难。

图3-6 新中国成立后石门中学首任校长杜路

首先是学生与教职工数量锐减,人心涣散。新中国成立前夕,石门中学学生达400多人,临近新中国成立时,“由于反动派的造谣,学生逃剩下一百人左右” 。教职工人数也从1948年的47人,降至1950年的13人。 1949至1950年,全校只开设3个初中班和1个高中班。由于人数稀少,生源不稳定,高中班曾于1951、1952年两次撤办,全部高中生于1953年全部转佛山中学读书。 其次,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府滥发货币,携金外逃所造成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致使石门在内的农村中学教师工资仍由旧校董会所定的按实物(稻谷)形态发放 ,生活困难。如1949年12月,南海县为解决教师生活困难的问题,视家庭负担和原底薪情况,预借石门中学教师每人大米220至420斤、工友120斤(图3-7)。

图3-7 南海石门中学校徽(20世纪50年代)

再次,师生进步力量薄弱,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较大压力。新中国成立前的石门虽属农村中学,但400多名学生中,劳动人民子女还很少,“以地主、富农、旧官僚政客的子弟居多” 。1950年被接管后,“连同派进的干部和新招的学生,总计青年团员仅4人,政治身份尚未公开,共产党员没有” 。教职工方面,人数虽然不多,但都未经思想改造,“普遍存在崇美、恐美、亲美的思想,对革命政权有一定的恐惧心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气味相当浓厚,曾有过反对我党派进干部的活动” (图3-8)。

图3-8 《南海县石门中学十三年来的政治思想工作》(选摘,1962年12月14日)

针对石门中学存在的种种历史遗留问题,如何除旧立新成为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是治理体制的革新。1950年3月,石门中学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同时,又成立了由校长杜路、副校长邓元贞等人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取代原校董会负责制。石门中学校务委员会的成立,不仅是决策方式的改变,而且还肩负着以身作则、团结群众的重任,领导全体师生走上进步之路。校务委员会成员要挑选一本理论书籍,认真研读,打下根基之后,再领导教职员分组学习,并争取让教职员中的进步分子参加领导工作。同时,要求每个教职员都应填写调查表,特别是要注意思想问题,包括政治立场、工作态度、师生威信这三点。

另一方面,又加强教师的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旧有学校的教职员采取“一般不动,个别调整”的政策,绝大多数教师得以留任。但政府强调要对这些教师进行团结、改造工作,以此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与业务水平。从1950年3月起,石门中学13位教师分别参加了广东省中等学校教师研究班、粤中区党委举办的教师思想改造学习班,进行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自觉肃清封建、买办和法西斯思想以及崇洋媚外的文化思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改变旧的立场。

其次,在广东省文教厅“维持原有学校,逐步进行改造”的教育政策指导下建章立制,石门中学从制度条文层面约束与改造师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从1950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便制订了相应的工作计划。在行政领导方面,一是以团结互助为原则,集体遵照文教政策,在自觉主动的基础上办好学校。二是学习政治、文化、业务,求得理论与实践的一致、脑力与体力的统一,推动全体师生工友在认识上、工作上提高一步。三是实施民主集中制度,集体领导,全层负责,培养组织观念,提倡纪律生活。在制度方面,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包括请示报告制度、学习制度、检讨制度、办公制度、会议制度、请假制度、值周制度、检查制度。同时成立各种委员会,包括政治学习委员会、生活指导委员会、工读互助委员会、经济稽核委员会、招生扩生委员会、家长联系工作委员会等。在文化课业方面,要求积极整顿学风,力求理论与实际结合;要求认真研究各科教学工作,集体讨论,定期观摩;要求改善师生关系,做到教学相长。

在除旧布新的早期改造运动中,开展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较具挑战性。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石门学生不少人为农村地主等家庭出身,普通劳动群众子女力量弱小,单靠学校内部力量开展政治思想改造工作比较困难。因此,学校认为,有必要依靠当时社会上波涛澎湃的政治浪潮,对学校的反动腐朽势力进行冲击,通过组织师生参加社会上的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去教育全体师生。

譬如1950年10月至1951年3月南海县开展土地改革时期,组织学生访问农村、访问贫苦农民,参加农村的诉苦大会、斗争大会,使他们了解农村广大贫苦农民的血泪生涯及一小撮地主恶霸等反动阶级的罪恶;组织学生学习“谁养活谁”的问题;组织学生排演《白毛女》《赤叶河》等话剧,开展对地主罪恶行为控诉与揭露的广泛宣传活动。 通过参与这些运动和活动,许多学生毅然与反动家庭斩断关系,加入贫苦子弟队伍,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种菜,以维持自己的学习与膳食费用,以自己能成为“白饭团”人马而感到自豪。 又比如石门中学配合抗美援朝运动,组织发起控诉美帝罪行的控诉会,掀起学生捐献飞机大炮的热潮。不少学生受到感召,把心爱的金戒指也捐献出来(图3-9)。

图3-9 石中学子参与田间劳动

除了捐物之外,石中学生及校友志愿报名参军参干的人数超过60人,其中女生不少于8人。1950年1月2日,学校在芝庭堂为参军学生举行盛大隆重的欢送会。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的叶剑英为光荣参军的学生题字“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而光荣参军”,刊登于1951年1月19日的《南方日报》。这些石中人到部队后,分别在野战军、空军、海军、公安军、通讯部队的岗位上贡献力量,立功受奖,创造了不少英雄业绩。 陈霖佳同学还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英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图3-10)。

图3-10 石中校友、解放军第四航空学校学生冯大伟在抗美援朝中获授二等功奖状

对于这种依靠热火朝天的政治运动的氛围去感召学生“出旧入新”的做法,当时的石门中学领导层内部也有争议。一些人认为,卷入政治运动过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秩序。“学生以至教师都有这样的看法,课可上可不上,只要一声号令,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也可以半途停下,撒手他去。” 但主流意见仍然认为很有必要,可让学生通过社会革命的实践接受教育,改变旧教育脱离政治、脱离实际、闭门读死书的积弊。 更可让学生亲身感受新旧社会的转变与对照,在政治熔炉与社会洪流中重塑革命人生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从而投向进步的一方。

1950年,国家的财政经济和人民生活整体上均处于困难时期,广东举全省之力保障筹粮支前工作,支援解放军继续进军海南岛、南澳岛等地,对接管整顿各类学校的财力投入其实很有限。尤其是教师待遇方面,最初,人民政府对被留任的教职员工实行的是“原职原薪”政策,后因财政困难,实行以实物(大米或稻谷)计发工资的薪粮制,以保证教师生活不至于受物价波动的影响。1952年9月,南海县人民政府接办中小学后,教职员月薪为中学平均350市斤米,区立小学250市斤米,乡村小学200市斤米。1953年6月15日,中共南海县委报告中说,中小学教师工薪标准定得过低,政府统筹统支前,一般月薪30万元至40万元(旧人民币);统筹统支后,乡小教师月薪20.3万元至29.3万元,降低约三分之一。而当时供给制最低级的勤杂也有23.5万元,带两个孩子的保姆工薪28.78万元,乡村教师平均才23万元。 但当时的中学教师,普遍不问待遇,不计报酬,硬是咬紧牙关,一边上课,一边开荒生产,用自己的埋头苦干与学生低微的学费来维持石门中学的开办。如当时担任地理、图画、体育教师的张达衡就是其中的典范。

张达衡于1946年8月进校工作,是亲身经历石门中学从旧时代到新中国的元老之一。他担任学校总务负责人时,正值1950年经济困难时期,张达衡老师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党和政府暂时性的困难,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为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当时,石门中学膳堂缺少燃料以致断炊,他就想尽办法找到木材加工厂,联系了一批木屑,从而解决了全校师生饮食的燃料问题。又如学校机房发电机缺柴油,他亲自与工友上梧州找乡亲,买回几大桶运回学校,解决了学校晚自习困难。他每年还带学生到南海藤厂勤工俭学,到泌冲开荒种地。

由于党接管整顿教育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在校务委员会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石门中学顺利平稳地完成了从旧时代到新纪元的过渡,没有出现大的波折与起伏。鉴于石门中学出色的接管工作,以及当时整个南海县教育战线充满昂扬的革命志气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1950年10月,在当时驻官窑支前指挥部的沈石林和郭勉的支持下,经南海县政府批准,办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区立中学——官窑中学,1953年9月合并于石门中学。 加之1952年九江中学初三级并入石门中学,石门中学的办学体量在整顿改造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充实,发展速度开始加快。 jBrGeejNPECGAh4PPEv3Dyt9afmwMYbAJZBIcfAEcMTe5a7rEwWdkZLJJpMuWM9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