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夏天,学校有安排教职员工去江西庐山度假的计划。由于正值暑假期间,我报了名。我校一共去了6个人,其中有我和政教部历史教研室的负责人肖老师。我早就打算去庐山看看,可总没有机会,这次终于如愿。我精心准备了笔和本子,还带了相机。学校工会派了一位同志担任领队。他热情地说:“我们在山上大约待15天,虽是炎热的夏天,但山上早晚有些凉,大家不仅要带长袖外衣,最好带件薄毛衣。我带了相机,帮大家拍照;返校后,我会把照片洗出来。”
我们先乘火车从北京到武汉。那时的普通火车还没有空调。列车过了黄河后,车厢里的温度越来越高。在距离武汉还有约半小时车程的地方,车厢里闷热难忍,我浑身大汗,似乎中暑了,整个人仿佛脱水一般。可是车上已没有水喝了。好不容易挨到武汉,坐上去九江的大巴,车里仍然热得很。如今,北京有直达九江的火车,不仅快,还舒适。
九江汽车站距离火车站很近。汽车站每天白天会不间断往庐山牯岭镇始发直达旅游班车,只需十几块钱。班车只有十几个座位,满员便立即发车。游客几乎可以说是随到随走。若游客有特殊需求,也可订旅游大巴。旅游班车到达位于威家镇的庐山山脚下的北大门,游客需要下车购买景区门票,之后重新登车。我之前两次的庐山之行,只需领队一人下车办理手续。
此后,旅游大巴便驶上盘山公路。该公路是庐山最早的公路,于1952年开工建设,经1万多名参建人员,历时10个月的奋战,于1953年8月建成通车。这条路始于庐山北面,所以被称为“山北公路”。山北公路,以九江市威家镇为起点,以庐山山顶牯岭镇为终点,全长24公里,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延伸。1970年10月,庐山第二条公路“山南公路”开工,1971年7月建成通车。
庐山示意图
汽车在山北公路上行驶不多一会儿,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起来。经过约莫一个小时的蜿蜒“爬行”,我们到达庐山北门。在那儿矗立着一座石牌坊。
庐山北门牌坊
过了石牌坊,汽车很快就开到了著名的牯岭镇。我们将要入住的休养所在牯岭镇牯岭街的东边。此时我们已经完全没有在山下时的炎热感了。车开到休养所(有人称招待所)门口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有些凉,需要穿上外套。
休养所给我们安排了几间不错的卧室,窗明几净,可看书写字,很清静。大家安顿好后,有两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于是我就去洗澡,洗完后感到有些冷,在衬衫外加件长袖外衣,甚至还穿上风雨衣(我没有带薄毛衣,只带了风雨衣),还是觉得冷,感到不舒服。
休养所派来了保健人员,先测量体温:我的体温接近39℃,舌苔厚,嘴唇干,我发烧了。保健员让我先吃点药,观察一会儿。他看着我桌上的一杯茶,说道:“先服药,暂时不要喝茶,要多喝热水,早上可以喝一杯淡盐水……”
领队通知我去吃晚饭。晚餐可能有庐山著名的“三石”——石鸡、石鱼、石耳。但我没有胃口,嘴里发苦。工作人员说,像我这样来到山上就感冒的游客,不止一两人。盛夏时节的庐山,山上气温比山下低6-7℃。据记载:庐山盛夏最高气温只有32℃,不管多热的天,下一阵雨,气温会骤降2-3℃。而山下,最高气温能达到39℃。如果在山下出了一身汗,上山没有及时加衣服,被冷风一吹,铁定感冒。他递给我一本册子,里面详细介绍了庐山的气候。庐山平均温度,春季是11.5℃,夏季为22.6℃,秋季则为17.4℃,冬季常在1℃左右。山顶因为处于高空地带,加上江湖环绕,湿润气流受到山地阻挡,容易产生降水。所以庐山常年雨量丰沛,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全年平均降雨量达1917毫米,全年平均温度只有11.4℃。
我们到达的第二天上午,大家分别乘坐休养所的两辆小面包车去锦绣谷游览。我已经退烧了,也要去。领队说:“我们要在这里待十四五天,会有好几天的自由活动时间。你改天跟我再去玩,今天先好好休养。”可是伙伴们走后,我在卧室怎么也待不住,休养所的工作人员又各自有工作要做,我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便到休养院大门外转转。
牯岭镇位于一个海拔1160多米的山岗上,在海拔1310米的日照峰南面,东边则是海拔1453米的大月山,西边有大林山,三面环山,南边临谷。适逢多云或雾大的天气,向南边俯视,会看见云雾在下面飘动。故牯岭镇被誉为“云中山城”。牯岭镇的主要街道是牯岭街。镇政府就在这条街上。
我出了休养所大门,见到有人在马路东头路边的小山岗上写生,便走过去。写生者从小山岗上往下观摩,应该是要画一幅以牯岭街为中心的水墨画。
我怕影响画者作画,没有说话,直到看见他在画纸上将庐山的“庐”写成“芦”,我有些好奇,想问他为什么将“庐”写成“芦”,可话到嘴边,我又改口说:“我在这里,不影响你作画吧。”
画者打量我一下,说:“不会,我一早就在这里画了,也要歇一歇……”
画者有位朋友在庐山上有住处,他就住在朋友那里。他已经到山上十多天了,本想住几天就回去,可是游览了一些景点后,愈加感到庐山的美,打算再待些日子,多画一些景点……
牯岭镇观景台
“你将‘庐’写成‘芦’,是笔误还是有所用意?”我还是开口了。
他笑道:“我对庐山,本来一点知识都没有,只听说庐山很美;游览了几处景点,脑袋里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么美的山,为何称‘庐山’,有何用意?我请教了一些人,多数人都不清楚,有人说,前人这么称呼,他们也就跟着叫;有人说清朝末年有位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发现庐山是避暑胜地,取了个英文名‘清凉世界’,可能翻译成中文,就是‘庐山’。我去传教士们的别墅区参观了,‘清凉世界’之名的确是李德立取的。但我觉得,‘庐山’之名既然是翻译过来的,那么用‘芦山’更合理。牯岭东南边有个芦林湖,非常美。有芦林湖的山,称‘芦山’,不是很合理吗?”
我点头赞同道:“有道理。”
很久之后,我偶然见到一份介绍庐山的资料,才知我们大错特错。传说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此山修道,结庐为舍,故称此山为庐山,又称匡山、匡庐。“庐山”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牯岭街
石牛像
街心公园石刻
庐山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21.9℃。早在南北朝期间,庐山就已经是避暑胜地。谢灵运曾在《登庐山绝顶望诸峤》中写道,庐山“冬夏共霜雪”。古书中记载,在庐山林木茂盛的峡谷中,夏天还有残雪。唐宋时期,庐山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山。
至于庐山牯牛岭之名,源于当地有块大石头似牯牛,因而得名。李德立给长冲河谷一带取了英文名:Kulim(正是前文所说的“清凉世界”之意),其读音与牯牛岭的牯岭近似。
大石牛矗立在牯岭街广场的街心公园中央,广场南边临谷,所以建有很牢固的栏杆。人们凭栏远眺,可以俯视浩荡长江、鄱阳湖和九江秀色;入夜,人们可在这里欣赏庐山、九江的繁华灯火。
旅游业是庐山的支柱产业,牯岭镇居民中有不少是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牯岭镇的餐饮和住宿都非常方便,价格也实惠。既有便宜的民宿旅馆,也有豪华的别墅酒店,可以满足游客消费差异化的需求。景点的配套设施也较完善,只要是人迹所至的地方,都设有卫生间、垃圾桶以及超市服务点,为游客提供便利。
庐山上的交通,总体较方便。1982年我上庐山时,各景点虽有“小面包”相通,但是有些路还不怎么好走;2005年我再次上庐山时,很多公路已经拓宽,并改成了混凝土或沥青路面,路况比初次上庐山时好。如今,路况比2005年时更好。山上的旅游班车十分方便。东、西线景区由旅游班车贯通。各旅游景点都设有车站、等候区,乘客购票乘车,非常便利。
山顶的服务点
站点
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