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专题三
中学生注意发展与教育

1.能够用自己的话陈述注意的内涵。

2.了解注意的功能。

3.能够识别人们的注意状态。

4.能够分辨三类注意现象。

5.能够判别一个人注意水平的高低。

6.掌握注意的基本规律,并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注意规律为教学服务。

7.能够用自己的话陈述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掌握培养中学生注意力的基本方法。

在一次国际心理学会议正在举行的时候,突然从外面冲进一个村夫,后面追着一个黑人,手中挥舞着手枪。两人在会场中追逐着,突然“砰”的一声枪响,两人又一起冲出门去。事情发生的时间前后不过20秒钟。在与会者的惊慌情绪尚未平息的时候,会议主席却笑嘻嘻地请所有与会者写下他们目击的经过。原来这是一位心理学教授请求做的关于“注意”的实验。结果,在上交的40篇报告中,没有一个人的记载是完全正确的。其中只有一篇错误率少于20%,有14篇的错误在20%~40%,12篇的错误率在40%~50%,13篇的错误在50%以上。而且许多报告的细节是臆造出来的。虽然每个人都注意到两人之中有一人是黑人,然而40人中只有4人报告说黑人是光头,符合事实。其余有的说他戴了一顶便帽,有些甚至替他戴上高帽子。关于他的衣服,虽然大多数都说他穿一件短衣,但有的人说这件短衣是咖啡色的,有的说是红色的,还有人说是条纹的。而事实上,他穿的是一条白裤,一件黑短衫,系一条大而红的领带。

一、对注意的认识

(一)对注意的理解

《三国演义》中写庞统被派到耒阳当县令时不理政务。当张飞指责他荒废县政时,他随即叫部下将三个月积累的诉讼案件全部拿出来。审理时,只见他双目观察原告、被告姿态,耳听口供,口说主张,手写判词。不到两个时辰,积案全清,且无分毫差错。像庞统审理案件这样将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的心理状态就是注意。“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成语形容的状态就是注意现象。注意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某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如当我们专心听报告时,对周围其他声音常常听而不闻;当我们专注于小说的故事情节时,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往往熟视无睹。此时,个体心理活动呈现出鲜明的选择性。这就是注意的指向性特点。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就不同。另一方面表现为心理活动持续保持在指向的对象上,并维持一定的强度或紧张度,以使对象得到清晰的认知加工,同时抑制无关的动作,对未指向的事物或活动反映模糊或不能反映。正如荀子所说:“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眼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特点。注意集中的对象成为“注意中心”,其余的对象则成为“注意边缘”,还有对象处于注意范围之外。人们对处于“注意中心”的对象认知清晰、易于加工,而对处在“注意边缘”的对象则认知模糊、难于加工,对处于注意范围之外的对象则不能认知和无法加工。注意中心、注意边缘与注意范围之外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们会随个体活动任务的不同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个体内外环境中的一切和个体与他人的所思所感等都可以成为注意的对象,如天空的日月星辰、地上的花鸟草虫、自己和他人的喜怒哀乐、前程往事等。

(二)注意与意识

一方面,注意有别于意识。注意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犹如一个探照灯,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或不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意识作为一种高级心理内容,犹如探照灯覆盖着的正在加工的客体。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在人们将注意集中于特定事物或活动时,或将一定事物“推”入到意识中心时,通常包含了无意识的过程。人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所要注意的活动或对象,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选择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由刺激和事件本身引起的,是一个无意识过程。

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其意识状态分别处在不同的水平上。睡眠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人在睡眠时,他意识不到自己的活动或外部的刺激,或不能清晰地意识到。从睡眠进入觉醒以后,人开始能意识到外部的刺激和自己的活动,并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但是,即使人在觉醒状态下,也不能意识到所有的外部刺激、事件和自己的行为,而只能意识到其中的一部分。人的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因此,对于注意指向的内容,人的意识比较清晰明确。

总之,在注意条件下,意识或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到意识的控制,而进入注意的具体过程则可能是无意识的。

(三)注意有哪些基本功能

我们常说“注意汽车”“注意铃声”“注意花香”和“注意冷热”等,好像注意在直接反映事物的属性、特点、功能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是由于习惯的原因,人们将“注意看汽车”“注意听铃声”“注意闻花香”和“注意感受冷热”中的“看”“听”“闻”和“感受”等表达心理过程的词省略了。所以,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只是个体心理活动中的必不可少的伴随状态。注意是心理过程的起点,并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始终。一旦注意发生转移或分散,相应的心理过程就会随之中断或改变。在个体的心理活动中,注意有三种基本功能。

1.选择功能

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选择对自己有意义、符合需要、与当前活动任务一致的各种事物或活动,而避开或抑制对自己无意义、不符合需要、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事物或活动。这就是注意的选择功能。该功能使人既不因刺激信息超载而处于混乱,也不因刺激信息缺乏而无所事事。它保证了心理活动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使人能集中精力处理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2.维持功能

注意不仅使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一定对象,而且使心理活动集中在该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从而实现对该对象的信息加工。注意的维持功能是人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

3.调节功能

当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时,人们对该对象的信息加工效率高,如果心理活动偏离了该对象,其信息加工效率就降低。注意承担着对心理活动全程的监督功能,一旦发现心理活动偏离了预定的指向和目标,就会调整心理活动的方向,从而保证对一定对象信息加工的顺利完成。当人们根据活动任务将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能够顺利完成。

(四)如何识别人们的注意状态

上课时教师知道哪些学生没有注意听课。与人交流时都知道对方是否“心不在焉”。作为一种内部心理活动的注意,人们如何去识别?其实,注意常常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人们正是通过个体的外部表现去识别其内在的注意状态。个体处于注意状态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以下几种。

1.适应性动作

当欣赏一幅画时,人们的眼睛总是朝向画面并盯着看,表现为注目凝视。当听一首歌曲时,人们的耳朵总是转向歌声传来的方向,表现为侧耳倾听。当面临难题或畅想未来时,人们全神贯注地思考或想象,表现为眉头紧锁、低头沉思或双手托腮等。总之,当人们注意某种对象时,其感官就朝向该对象,这就是注意的适应性动作。

2.无关动作的停止

当学生专心听教师讲课时,与听课无关的动作如讲小话、翻书包等就停止下来,教室里显得特别安静。当人们聚精会神看电视播报的重要新闻时,与看新闻无关的动作如咀嚼、吸烟等会停止。总之,当人们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或活动时,与该事物或活动无关的动作会表现为静止状态。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吸气时间缩短而呼气时间延长,有时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止,即所谓“屏息”现象。另外,人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快、牙关紧咬、握紧拳头等现象。

通过注意的外部表现识别人们的注意指向和注意集中程度并不总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因为注意的外部表现有时与注意的实际情况并不一致,如貌似注意一事物而实际上却心猿意马。因此,识别人们的注意,不仅要看其外部表现,还要根据其他方面的情况,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资料卡

学生听讲时的外部表现

在课堂上,学生听讲时注意的外部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既是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听课兴趣的反映,也是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学生听讲时注意的外部表现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

(1)集中状:鸦雀无声,眼光有神,全神贯注,听得入迷。

(2)活跃状:发言积极,思维活跃,气氛欢快,议论纷纷。

(3)疑惑状:情绪紧张,眉头紧锁,疑惑重重,焦虑不安。

(4)顿悟状:群情振奋,豁然开朗,眉飞色舞,喜笑颜开。

(5)厌倦状:心烦意乱,死气沉沉,东倒西歪,昏昏欲睡。

(6)松散状:漫不经心,松松垮垮,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上述六种状态中,集中状、活跃状、顿悟状都是积极的状态。厌倦状和松散状显然是消极的。疑惑状具有两重性:可能是顿悟状的准备阶段,如果发生的时间短暂(1~2分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倘若长时间发生疑惑,则会引起消极的分散。集中状固然是积极状态,但长时间集中就有可能向厌倦状转化。课堂上提倡活跃状,但如果长时间活跃会转向松散。为此,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应留心观察学生的注意状态,从学生的眼神、情绪和行为上获取反馈信息,灵活地组织教学,使集中状、活跃状、疑惑状、顿悟状有规律地交替出现,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五)注意有哪些主要现象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类现象。

1.无意注意

走在大街上,突然的汽车喇叭声会引起人们不由自主地对它的注意;上课期间突然推门而入的人会引起听课者不由自主地对他的注意;本专题开始部分提供的案例中,参会的心理学家们对会场上突然出现的追逐现象的不由自主的注意。像这样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就是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在这种注意状态中,人对要注意的对象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明确的认识目的和任务。引起与维持注意仅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与个体的意志努力毫无关系。无意注意的自觉性差,对注意对象的保持时间较短。注意的效果差,几乎不能注意到对象的细节。从这个意义上看,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但由于无意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因此,在无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少,不容易疲劳。

2.有意注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思考问题时、研究人员为攻克一项技术难题而沉迷工作时、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时都需要注意。像这种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在这种注意状态中,人对要注意的对象有准备,更有明确的认识目的和任务。引起与维持有意注意和个体的意志努力关系密切。有意注意的自觉性好,对注意对象的保持时间较长,但人在有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多,很容易因疲劳导致注意分散。

3.有意后注意

刚开始从事某项陌生的、不感兴趣的工作时,人们往往需要有目的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并且通过意志努力来维持这种注意。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对工作的了解和熟悉,对工作产生了直接兴趣,从事该工作成了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此时,不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继续保持注意在工作上。像这种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就是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个体认为有意义或有价值的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由于有意后注意先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好,可以长时间坚持,人在有意后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较少,不容易疲劳,因而工作效率高。

资料卡

几种视觉注意现象

未注意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当我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时,常常会忽视其他事物,这些事物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而我们却并未看到它们,这种现象就是未注意盲。迈克和洛克(Mack & Rock,1998)首先提出了未注意盲的概念,并采用静态实验范式对其进行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任务窗口内会呈现一个十字,要求被试判断十字的横线与竖线哪条较长。2~3次试验后,在十字的某一象限同时呈现一个黑色方块。在这一关键试次之后,询问被试是否看到了除了十字外的其他事物。实验发现,有很多被试报告没有新的物体出现。他们还采用这种范式系统考查了未注意盲现象与知觉组织、注意区域以及内隐知觉等的关系。

变化盲(Change blindness)。西蒙斯等人(Simons et al.,1997)在现场实验中发现了变化盲现象。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园里,实验者向路过的人问路,此时一群人从他们两人中间走过,同时问路者换为另外一名实验者。结果15位被试中只有7位发现问路者换成了其他人。这种难以觉察物体或情境变化的现象叫作变化盲。西蒙斯认为变化盲可能是因为个体对原刺激的表征不够全面,不能对前后呈现的刺激的全部视觉表征进行有效的比较。

(六)如何衡量一个人注意水平的高低

1.注意的范围

实验研究表明,在极短(1/10秒)的时间内,成年人一般能同时注意到4~6个没有意义联系的符号或8~9个排列不规则的黑色圆点。像这样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叫注意的范围或注意的广度。人的注意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同时还会随主客体的特点而变化。影响个体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越一致,排列得越规律,注意的范围就越大。二是个体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的人越善于把感知对象组织成一个整体来感知,因而其注意范围也较大。三是活动任务的特点。一般而言,活动任务越多,越复杂,其注意范围就越小。四是个体的情绪状态。情绪越紧张,注意范围越小。

注意的范围对实践活动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体育裁判员、驾驶员、教师等职业在工作时需要有较大的注意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上课时,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始终集中在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对象上。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连续几小时将自己的注意保持在对相关对象的研究中。像这样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持续时间就是注意的稳定性。

图3-1 注意的动摇

解决问题时,一会儿在检索资料,一会儿在闭目深思,一会儿在快速演算,虽然注意的具体对象总在变化,但这些注意对象都服务于解决问题这个总任务,这也是注意稳定性的表现。

注意稳定性也受到主客体因素的影响。客体因素主要是注意对象的特点。如果注意对象的内容丰富且富于变化,注意就容易稳定。如果注意对象的内容单调或静止,注意就不容易稳定。主体因素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个人对活动任务的态度。如果个人对活动的目的、任务明确,或者对活动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的态度,并能从中得到需要的满足,则注意就容易稳定。二是人的健康状态与情绪状态。如果个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情绪积极,注意就容易稳定。如果个人处于疾病、失眠、疲劳或情绪消极时,注意就不易稳定。三是个人的年龄因素。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不同年龄的人,注意稳定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幼儿注意稳定在15分钟左右,儿童在25分钟左右,少年在30~40分钟左右,青年可达45分钟以上。

3.注意的分配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讲、看黑板,还要记笔记、思考等。同样,老师上课时,不仅要讲述、看讲稿,还要板书、管理课堂等。像这样将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的现象就是注意的分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心二用”现象。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注意的分配,如驾驶车辆、操作机器、篮球比赛、扫地做饭等。但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研究表明,注意分配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任务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练的,其余必须是非常熟练的、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程度的。因为熟练的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较少,此时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分配给不熟练的活动任务,从而使多种活动任务可以同时顺利进行。如果不熟练的活动任务超过了一项,注意将难以分配,会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所以,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从事两项都不熟悉的、都需要集中注意的活动任务。注意分配的另一个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任务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或形成了某种操作系统,才能实现注意的分配。如驾驶汽车的多项操作在驾驶员身上已形成了一种操作系统,可以在任何复杂环境下实现注意分配,完成驾驶任务。

4.注意的转移

上中小学时,每天的课程总是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交替进行。生活也总是由前后相继的不同活动任务所构成。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每一项生活任务的完成都需要人们根据新的活动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这就是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前者是有目的地、自觉地、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种活动任务离开,同时指向另一种活动任务。如学生根据课表安排,上完语文课后,主动将注意从语文课中转移到下一节数学课上。而后者则是在注意需要稳定时,由于受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不由自主地改变了注意的对象。如上课中途有人突然推门而入,学生将本该保持在听讲的注意由于受到干扰而不由自主地指向了推门而入的人身上。注意的转移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原活动任务的特点。如果原来的活动任务新颖、有趣、有吸引力,那么注意转移就困难。二是新活动任务的特点。如果新的活动任务越符合个体的需要和兴趣,且比原活动任务更重要、更有价值,或者具有紧迫性等特点,注意的转移就容易。三是个体活动的目的性。个人对新活动任务目的越明确、认识越深刻,就越能迅速地实现注意转移。此外,注意的转移还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以及已有的习惯有关。高级神经活动灵活型的人比非灵活型的人注意的转移要容易得多。已养成注意转移习惯的人能更主动地完成注意的转移。

二、注意的基本规律与教学

(一)注意的规律

注意的类型不同,引起注意的条件就不同。因此,注意的规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无意注意的规律

无意注意的产生受制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个体的主观状态两个基本条件。因此,无意注意的规律可以概括为:

第一,具有强度优势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一声巨响、一阵恶臭、一道强光等强烈的刺激物都能使人不由自主地去注意刺激物。一般而言,刺激物的强度优势越明显,越能引起无意注意。强度优势不仅指刺激物的绝对强度,也指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即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越明显,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例如,舞会上大声说话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图书馆即使轻微的耳语声也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白天手机屏幕的亮度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夜晚手机屏幕的亮度极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第二,具有比较优势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人们常用“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来凸显人们对“仙鹤”“红色”的无意注意,其原因是与“鸡群”“万绿丛”相比,“仙鹤”“红色”具有显著差异即比较优势。一般而言,越具有比较优势的刺激物越容易引起无意注意。比较优势不仅包括刺激物在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强度等方面的差异,而且也包括刺激物在新异性和活动与变化上的差异。如身边的朋友穿了一件新衣服、留了新发型、商店门口闪烁的霓虹灯、划过夜空的流星等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第三,能满足个体的需要、符合个体直接兴趣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个体的无意注意。饥饿时,店铺里散发出来的食品气味、身边的食品广告、各种餐馆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求职时,各种招聘广告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考试前,关于考试的信息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去书店时,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最容易引起注意;浏览报纸杂志时,人们总倾向于首先看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总之,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直接兴趣和知识经验的事物,就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

第四,人处于身体健康和积极情绪状态下容易产生无意注意。当人身体有病、过度疲劳、心境不良时,平常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事物,这时也不易吸引其注意;相反,当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心境开朗时,即使是平常不太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此时也容易引起注意。此外,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某事或某活动等有着特殊的感情,则与之有关的人、事或活动也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的规律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意注意的规律可以概括为:

第一,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认识越深刻,越容易引起有意注意。升入高一级学校上的第一堂课总是关于本阶段学习目的、意义的教育;成为一个单位的新员工后首先要接受一项关于本单位的历史、工作任务、规范、前景等的教育培训。这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加强新生或新员工对学习或工作目的和任务的认识,促进其有意注意的产生。总之,人们对活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第二,对活动任务越有间接兴趣,越容易集中注意。成年人学外语困难多,背单词、背短语、背课文,非常枯燥乏味,但他们认识到掌握外语的重要意义后,仍然坚持不懈,刻苦努力。这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即间接兴趣,能够维持人们稳定而集中的有意注意。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

第三,对活动的合理组织有助于注意的稳定。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单纯讲授常常导致学生的分心。如果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求学生做笔记、做小实验、提问、小组讨论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实际操作对象,即是将注意对象变为实际活动的对象。同时,要求学生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在明确活动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

第四,个体的意志越坚强,越能够集中注意。有意注意的产生和保持,不仅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是可能的,而且在有干扰的情况下也是可能的。干扰可能是外界刺激物,也可能是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倦等),或者是一些无关的观念、情绪等。为了保持有意注意,除应采取一定措施排除干扰外,还依赖于个体的意志力。一个意志顽强的人易于将注意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上;相反,一个意志薄弱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有意注意。

3.注意转化规律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注意。如果仅凭无意注意去从事某项活动任务,那么,不仅会导致该活动任务有始无终,难以持久,而且会导致活动任务的杂乱无章。相反,如果仅凭有意注意去完成某项活动任务,容易导致个体的疲劳和注意的分散。事实上,个体从事的任何实践活动,既需要无意注意的参与,也需要有意注意的参与。两种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的共同参与是以相互转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即注意的转化。注意的转化可以是递进式转化,即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再转向有意后注意;也可以是两种注意形式不断交替进行,直至活动任务的完成,即交替式转化。递进式转化的实现,一方面需要个体产生对活动任务的直接兴趣,另一方面需要个体熟悉活动任务,达到自动化程度。交替式转化的实现比较容易,只要在活动任务的完成中遵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实现。

(二)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犹如一个幼稚的孩子,会不断被各种新颖刺激吸引并控制,导致缺乏目的性,加上无意注意又不需要意志努力,常会导致学生的心理活动离开教学内容而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这是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消极作用。但无意注意在教学中也有积极作用,那就是通过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等相关内容按照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从而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导到教学内容方面,为教学活动服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避免无意注意的消极影响。为此,教学中要做到:

第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避免无意注意的消极作用。为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受外部无关事物的干扰,应该创设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校园、教室内部环境。校园要安静、整洁,避免噪声干扰,因此,学校要尽可能远离公路、铁路、工厂和闹市;教室应与操场、礼堂、音乐教室保持一定距离;教室布置要简朴而富有教育意义,避免过多的张贴和装饰;教师的穿戴打扮要朴素大方,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要提前在学生面前“亮相”,不穿奇装异服,不留特殊发型,杜绝迟到、早退现象。另外,教学过程中不恰当地处理偶发事件、不适当地展示教具、不恰当提问、过多的口头禅等都构成分散学生注意的环境。因此,尽量减少教学环境中的干扰性刺激,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分心现象。

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具有对比优势的事物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就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语言清晰,音量适中,语音、语调做到抑扬顿挫;讲到重点、难点时要加强语气,放慢速度,适当重复,板书展示,伴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当学生分心时,可通过突然停止讲课使教室暂时肃静,从而引起学生注意的回归;可根据教学需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演示实验,或插入一些逸闻趣事,或提出一些新异性的问题以吸引学生注意;教学中要善于展示直观教具,给学生展示的教具,不但要鲜明、生动,而且在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的地方,要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来,或者让它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中,同时,教师还要给予言语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观察,避免学生只关注表面现象,忽略本质问题。此外,教师应注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三,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符合学生兴趣的知识容易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科学实用性,使学生乐于接受;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适当性,使学生能够接受。对于过难的内容要注意铺垫,过易的内容点到即止。在教学内容的具体组织上,要特别重视教学引入的精心设计,如常用的故事引入、问题引入、角色扮演引入等。总之,良好的教学开端可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高度自觉的复杂实践活动。因此,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仅凭无意注意是不够的,更需要依靠有意注意。为此,教学中要做到:

第一,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习的自觉性。有意注意不是由教学活动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学习的目的、任务和结果引起的。所以,学习目的性以及由此激发的学习自觉性是发展有意注意的首要条件。在教与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做到“教有方向”,更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学有目标”,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增强学习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从而引起对教学内容的有意注意。

第二,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教学实践表明,间接兴趣可以成为学生为既定目标而克服重重困难、保持高度自觉的有意注意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将学生的当前学习与将来的升学、就业的需要及更高层次的需要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求真的间接兴趣。同时,教学中教师要从细节方面关心学生的学习,如肯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定期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奖励等。努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是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

第三,严密组织课堂教学,合理使用教学调控。严密组织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前后相继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而且要使每一教学环节都有充实的活动内容,都有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焦点内容。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学生分散注意的机会。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活动中去,使整个教学过程的节奏既稳定又紧凑,还需要合理使用教学调控。常用的教学调控措施包括:① 超前控制。课前对那些可能分心的学生做预先分析,并进行教育或特殊安排。如对智能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可以通过安排预习新内容或适当增加作业难度等方式,消除他们利用闲暇时间破坏课堂纪律导致干扰教学的事件发生。② 提问控制。围绕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需要深度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一般而言,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然后让那些分心的学生来回答。③ 信号控制。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表情、手势等暗示性信号提醒分心的学生,如凝视开始做小动作的学生、突然停止讲课或摇头示意等。④ 邻近控制。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不中断教学的情况下,通过一边凝视分心学生,一边走近分心学生,调控效果更好。⑤ 奖惩控制。通过表扬专心听讲的学生,给分心的学生树立榜样;或者恰当批评个别严重分心的学生,使其他分心学生接受教育,将注意重新集中到学习上来。

第四,锤炼意志力,提高抗干扰的能力。有意注意是需要意志努力的。而学习是一项艰辛的脑力劳动,加上干扰学习的因素随时随地都存在。所以,没有坚强的意志,很难保持稳定的注意。因此,有意识引导学生在干扰的环境中、在有动机冲突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坚持完成学习任务,锤炼学生的意志力,增强保持和稳定有意注意的能力。

3.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转换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中,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注意而又不疲劳需要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一般而言,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课前活动或对象上,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组织教学去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有意注意;接着,就要让学生对新课题或新内容发生兴趣,产生无意注意;当进入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又应当设法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以便深入思考与理解重难点内容;在紧张而努力的有意注意之后通过适当运用直观材料、实验操作、对话等教学方式的改变,使之转入无意注意……在结束本节课之前,学生的注意最容易涣散,所以布置作业时需要设计方法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某中学物理教师讲“阿基米德定律”时,通过演示对比实验提出问题:“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沉下去?”有趣的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针对学生的回答“铁重,所以沉下去”,教师继续提问:“一斤重的铁和一斤重的木块都放在水里,为什么铁块沉下去,木块不会沉呢?”面对与刚才的回答矛盾的问题,学生的无意注意随之转为有意注意,进行深入思考。教师进一步启发道:“如果说铁重才沉,那么钢铁制成的航空母舰为什么浮在水面上?”教师又提出新的有趣的问题并辅以实验,学生的有意注意又由新的无意注意代替了。最后,为了掌握、理解这一知识,学生便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解“阿基米德定律”,引起了高度自觉的有意注意。该教学案例正是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与巧妙结合,使学生的注意适时转换。整个教学中的注意有张有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保持了良好的注意状态。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规律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依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学生注意力的发展水平与表现情况有策略地安排。

4.注意的外部表现在教学中的作用

人处于不同的注意状态下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注意的外部表现去判断学生是否在专心听讲以及教学的效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积极的神情和与教学活动相适应的动作说明学生在专心听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深化教学,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相反,学生若是表现出漠然的神情和小动作不断,或漫不经心,说明学生注意分散,教师应该及时提醒,同时也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中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中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

1.注意的目的性不断提高

从起源上看,个体注意始于外部刺激物作用下的无意注意。随着个体价值观、自身兴趣、爱好的逐渐稳定,尤其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中学生注意的目的性不断提高。这也是个体无意注意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表现。就无意注意而言,在初二以前,无意注意发展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初二达到峰值,之后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黄煜峰、雷雳,1993)。无意注意在学习中仍具有一定的作用,对客体的直接兴趣和客观对象的鲜明特点仍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无意注意逐渐深化的同时,有意注意也得到发展,并且逐渐取代了无意注意的优势地位。表现为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计划性得以加强,注意逐渐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性质。注意的稳定性和集中性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有意注意的逐渐稳定,还出现了更加高级的注意形态,即有意后注意。

2.注意的品质发展迅速

注意品质是衡量个体注意水平高低的尺度。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注意品质获得全面而迅速的发展。

第一,中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在中学阶段,随着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不断发展,初中生已经能较长时间(45分钟以上)将注意稳定地集中于某项活动和内容,直至活动任务的完成。但由于初中生情绪的冲动性等特征,有时也难以有效控制自己的注意,在一些学生中还有分心走神的毛病。高中阶段注意的稳定性趋于成熟,其增长速度逐渐缓慢。

第二,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注意广度不断扩大,显著优于小学生。如小学生在1/10秒内只能看到2~3个客体,而初中生就能看4~5个客体,高中生则已达到成人的水平了,能看到4~6个客体。表现在中学生的学习中就是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活动速度、更容易抓住学习任务的重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中学生注意分配能力也在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研究发现高二学生、初二学生和小学二年级学生之间的注意分配能力差异较小(林镜秋,1996)。现实中也发现,初中低年级学生在注意分配时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注意分配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如参与注意的多种技能是否熟练和协调等。初三以后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生各种技能技巧的稳定性有了实质提高,注意分配能力逐渐向较高水平发展。如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活动的性质和任务,较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不仅能听讲又能抄写,能注意教师讲解的主要问题,又能注意问题的前后联系。这种有机结合,表明高中生注意分配能力日趋成熟。

第四,中学生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相对来说要缓慢得多。研究表明,注意转移发展的趋势是: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是迅速增长时期,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是发展的停滞期,高中二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是缓慢增长期(林镜秋,1996)。虽然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注意分配的发展上似乎处于停滞状态,但随着中学生大脑神经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内抑制能力的不断加强,兴奋与抑制之间的相互转换的主动灵活的调节,加上中学生需要、兴趣、知识经验等的发展,心理活动的有意性逐渐增强,中学生注意转移能力基本具备。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地根据活动任务把注意从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但中学生注意转移能力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

探究小活动

检查自己的注意力

下面表格中所列的数字为10~59,如果你能够在30秒内找到3个连续的数字(如10、11、12等),说明你的注意力水平属于中等;如果你能够在15秒内找到,说明你的注意力水平属于上等;如果你在1分半钟才能找到,说明你的注意力需要好好地训练了。

(二)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力是人的意识主动地、有目的地集中于一定对象的心理现象,是将个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的心理条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极大。教育实践中发现,许多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不是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等方面存在问题,而是注意力方面出了问题,如注意力涣散、注意力缺陷等。因此,培养中学生注意力显得尤其重要。

1.培养广泛兴趣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注意对象,即使外力强迫下注意指向它也是不能长久的;而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注意对象,即使遇到内外重重困难,人们总是排除万难去集中注意。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个体感兴趣的注意对象,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就能够清晰地反映注意对象,获得极高的认知加工效率;相反,对没有兴趣的注意对象,大脑皮层没有形成优势兴奋中心,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认知加工低效。所以,培养兴趣是培养中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心理条件。

2.养成良好注意习惯

良好的注意习惯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注意力。就中学生学习而言,注意习惯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教育中要让中学生树立学习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实践活动观念,并切实在学习实践中努力做到一进入学习就要集中注意,抛弃一切无关学习的私心杂念。伴随着学习的进行,一方面要养成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思考以集中注意的习惯;另一方面还要养成“自我提问”的习惯,充分利用元认知监控,保持注意的稳定;与此同时,还要养成“自我提醒”的习惯,即根据学习任务要求,经常提醒自己注意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在学习要“松懈”的时候,及时向自己提出注意要求,有助于集中注意。

3.进行注意品质的自我训练

提高中学生注意力的重心是注意品质的自我训练。尽管注意品质与先天的神经系统类型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受后天生活实践的影响。因此,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中学生注意力会有显著提升。常用的训练注意品质的训练方式有:

(1)意志训练法,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工作量。一般在开始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内容在较短规定时间内进行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在较长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内容。训练初期可以设置适当的物质奖励,然后逐渐过渡到精神或口头奖励。

(2)抗干扰训练法,即将自己置身于干扰环境中进行规定学习。一般开始时,可以选择在干扰较小的环境中进行较简单的短时间的学习,逐渐过渡到在干扰强烈的环境中进行复杂问题的长时间学习。训练初期也可以设置适当的物质奖励,然后逐渐过渡到精神或口头奖励。

(3)放松训练法,即通过静坐放松训练,使自己心平气和,醒脑安神,精力旺盛。

(4)划消训练法,即给自己准备一张随机数字表,然后划消指定的数字。划消数字训练可分四种类型进行。第一种,训练划消任意指定数字如5,目的是锻炼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第二种,训练划消指定数字如5前或后面的一个数字,目的是训练注意的转移能力;第三种,训练划消指定数字如5前或后的某一个数字如8,目的是训练注意的选择性;第四种,训练划消某两个数字中间如5和8中间的偶数(或奇数),目的是训练注意的分配能力和扩大注意的范围。划消训练时,每一种训练都需在3分钟内完成,每次连续训练的时间为20分钟(小学生)~25分钟(中学生)。每天练习1~2次,30~60次为一个周期。训练的难度要依次提高。如有必要,某种训练类型可单独反复进行,这样可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划消数字训练的评分方法是计算划对、划错和漏划的三种数据。全部划对的数字总和称为粗分,划错的加上二分之一漏划的称为失误。粗分减去失误称净分。失误率等于划错数加上二分之一漏划数,再除以划对数,再转换成百分数。训练中,可以通过对同一种类型的训练次数间的净分和失误率的比较得出训练的成效。一般说来,经过多次重复练习,训练者的净分会逐步提高,失误率逐渐下降,表明注意力已经得到提高。

4.保持良好身心状态

注意与个体身心状况密切相关。不良身体状况如疲劳、困倦、疾病等和不良心理状态如倦怠、拖延、焦虑等都容易导致注意分散。因此,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是维持中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要做到这一点,第一,需要中学生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有助于调控意识,集中注意。第二,保持心情愉快,对学习充满自信、幸福和希望,有利于注意集中。第三,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保持精力充沛。第四,注意营养,提高健康水平,使身体远离疾病。

5.营造有利于注意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注意具有重要的价值。实践证明,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注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易于注意集中。

案例一:学弈棋

古代有位举国闻名的棋师叫奕秋,他教两个学生下棋。学生甲专心致志地听奕秋教导,眼观、耳听、心思考,领会怎样进攻、怎样防守、把棋艺学到手。学生乙则不然,虽然他也在那里听讲,表面上似乎也在听,可是心不在焉,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当然,他什么棋艺也没学到。

【讨论题】

请利用注意的相关知识分析学生甲和学生乙学习结果差异显著的原因。

案例二:林老师的公开课

今天是林老师第一次上公开课,她穿着漂亮艳丽的新衣服提前来到教室,用早已准备好的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开始上课了,林老师显得镇定自若,她先宣布了期中考试的成绩,并鼓励大家要再接再厉。在正式讲课中,林老师言语平静、流畅,由于准备的内容十分丰富,她便加快了速度,对讲课内容也不予重复。正当林老师专心致志地讲课时,偶然发现有个别同学在开小差,她立即点名批评,制止了这种不良行为,然后继续上课。一节课很快过去了,林老师从容地走出了教室。

【讨论题】

1.请根据注意的相关知识评价林老师的公开课是否成功,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是林老师,应该怎样对待公开课中遇到的问题?

1.注意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现象?具有哪些功能?

2.如何识别个体的注意状态?

3.注意有哪些主要现象?

4.如何衡量一个人注意水平的高低?

5.注意有哪些基本规律?教学中应该怎样应用这些规律?

6.中学生注意发展有哪些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gHn+YeCGKo82X+0qXQBCvsiv223pzDI1FjaXfhqLj5XpFyWz9JSQGxtnFRLOlTb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