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老子的天地观

《老子》中,“天地”概念类似于今天说的自然环境,它是物质的,但天地的根本性质为自然。与天地相对的是人,天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人呢?人,从本质上来说,不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人与天地是对立的。但是,人也可以追求自然而然的存在,当人实现其自然而然的存在时,人就统一于天地。《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最终法的是自然,天地是自然,即自然而然的榜样。

对于天地的自然状况,《老子》用了一系列的否定句式来描述。其中重要的有以下几处。

一、“天地不仁”

《老子·第五章》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刍狗”是用草扎成的狗,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它就被扔掉或烧掉了。《老子》说天地是没有仁慈的,它对待万物的态度,就像人对待刍狗一样。以此为例,它说到圣人对于百姓的态度,也应该是没有仁慈的,圣人将百姓当成刍狗,任其自生自灭。

这里用的概念是“不仁”,仁为爱,不仁即不爱,这里的不爱,是不管,任其自生自长。不仁,用于说天地,无疑是深刻的。天地即自然界,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活在天地中的动植物是非常多的,天地对于它们一视同仁,无任何偏私。同样的春夏秋冬运转,对于不同的生命具有不同的意义。比如,严冬对于诸多花草来说是浩劫,然而梅花正是这个时候开放。《老子》说天地不仁,显然是对人来说,人总是认为天地是有情感的,企图通过祭祀等手段笼络神、讨好神。《老子》的“天地不仁”,对于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至少有三个问题让人冷静:一、人是不是天地之骄子?回答,不是。二、人与其他生灵是不是同享天地之恩,没有任何特权?答案是肯定的。三、人是不是需要检讨自己对于自然的过分掠夺包括对于地球上其他生灵的过分摧残?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这种分析能够成立,“天地不仁”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生态公平。

《老子》试图将天地不仁论用于社会,提出“圣人不仁”,圣人不仁,似乎是讲圣人不要爱百姓,其实不是。爱固然是好东西,但爱得不当,是种灾难。与其爱得不当,还不如不爱。《庄子》所说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这里的“不仁”,思想是一致的。这种思想的实质是自由。自由,不只是比那种不当的爱重要,应该说比所有的爱都可贵。自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老子》的不仁论,并不涉及自由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它只说了一种自由,即解放本性的自由,本性即自然,即道。各物均有自己的本性,因此各物均有自己的自然,均有自己的道。由于世界上各物均是相联系的,因此各物的自由相互交集、相互作用,构成一张网,这网中各物的自由共同构成生态的自由。

《老子》这一章,说天地像一只大风箱,“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话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它是运动的,无限的,有规律的。

人在这个世界中,要妥善处理好与他物的关系。怎么处理?《老子》反对多言,多言即算计,而提出“守中”的主张。“中”通“冲”,“守中”即“守冲”,即持守虚静和谐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就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着、生活着、发展着,用今天的概念来说,符合生态要求地生存着、发展着。

虽然天道不仁,但如果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守中地生活着,定然会从天地获得更多的好处。《老子·第七十九章》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无亲”即“不仁”,但善人即“守中”的人,可以从天地中获利。

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不仁”是说天地不偏私,并不是说它没有作为。天地有它自己的作为,这作为,体现于它在追求一种平衡。《老子·第七十七章》说: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意思是说,道的功能就像张弓,弦位高了,就低一点;弦位低了,就高一点。有余者就损一点,不足者就补一点。这就是平衡。

天地存在着各种平衡,有物理的平衡、化学的平衡、气候的平衡、生命的平衡、生态的平衡……各种平衡的效果是维系平衡,而维系平衡的实质,是实现天地的有序运转。有序运转,就是和谐,和谐就是美。

需要维系平衡的前提是失衡,宇宙为什么会失衡?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宇宙中各种物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这种局部的不平衡有可能影响到整体。不平衡的发生发展促使一种相反的力——平衡力的产生,宇宙的平衡力不断地调整着宇宙中各物的力量关系,以实现它们的平衡。新的平衡不是旧平衡的重复,新平衡出现的同时,新的不平衡又发生了,于是平衡几乎未有停顿地发挥着作用。这就是宇宙的运动情况。从哲学维度来看宇宙中的失衡与平衡,失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不断地失衡,不断地平衡,这是天地活力所在。

天地的失衡与平衡相互作用、相互交替,这不是人为的,而是天地自身的运动,失衡力与平衡力均来自宇宙自身,是天地的自运动。

从环境美学维度来看天地的失衡与平衡活动,首先可以认识到天地的失衡与平衡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人应该配合这种活动。从总体来看,天地的失衡是不利于人的生存的,平衡则利于人的生存。平衡即为和谐,和谐是美。虽然和谐才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但没有失衡就无所谓平衡,没有经历过冲突,也就没有和谐,因此,实现和谐过程中的冲突也具有美学的意义。通常我们将这种冲突的美称为崇高。冲突是和谐之母,同样,崇高是优美之母。就环境来说,生态环境最为重要,它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中,生态失衡现象是常见的,但是生态平衡的趋势更是不可抗拒的。长期以来,造成生态失衡的原因一直是自然本身,但自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自然界的过分掠夺,也成为原因之一。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人必须处理好自己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让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得以被有序地维系。

三、“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天地的运动是循道的运动,循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性质:“损”。《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何谓损?这涉及何谓益。益是增加,损就是减少。按《老子》的观点,这天地是不多也不少的,因此无须益当然也无须损。之所以提出损益来,是因为天地间出现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人具有贪婪之心,绝不可能主动地损,只会主动地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提出损来,损到什么地步?无为。无为在这里的意义,是无损无益,维系天地间各种力量的平衡,包括生态平衡。

损道是对人而言的,对于天地来说,它的品德不仅是“不仁”“无亲”——无偏私的,而且也不是自私的。它的一切活动,于自己既无损也无益。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不居功,不为主,不自以为大。

看起来,似是柔弱,然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看起来,似是退让,然而“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看起来,似是疏漏,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这是一曲响彻云霄的天地赞歌!

《老子》主张人效法天地、效法道、效法自然,像天地一样“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以柔胜刚,以退为进,“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哲学主要是对统治者说的,希望统治者不扰民、不好战、不多事、不贪欲、不乐杀人。

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老子》警告统治者,如果一味以强硬的手段对付百姓,只会引火烧身,自取灭亡。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且畏死,则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希不伤其手矣。

《老子》其实也有它的主体性哲学,即“无为”,“无为”就是遵道、遵自然。这不仅是构建人与自然界和谐的必经之路,也是构建人类社会和谐的必经之路。

《老子》的主体性哲学,对于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与启迪意义。 PVKJfcQ3JEoy/LiIEYcB5ZkVvJOgbUTCCGtAmQDsuEFG5N7UIknI1hBijxxHE1u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