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论:
中华环境美学思想的奠基

先秦时代通常指公元前221年秦帝国建立前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这段历史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段是史前,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第二段为夏商周三代。通常将夏代定为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开始。夏代的开始时间,历史学家定为前2070年,夏代灭亡时间约为前1600年;商代开始时间约为前1600年,灭亡于前1046年;周代开始于前1046年,灭亡于前256年。前221年,秦帝国统一全国。虽然先秦历史很长,但文字使用的时间不是太长。目前能让今人确切认识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是用刀刻在牛骨或龟甲上的,每片龟甲或牛骨所刻文字不多,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西周以后,人们将文字刻在竹简上,这就能够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了,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爆发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势。在思想的交锋中,形成了道、儒、墨、管、法等多家学说,中国的环境美学思想主要奠基于周朝。

道、儒、墨、管、法等多家的环境美学思想具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概念没有分化,均统一在“天”或“天地”等概念中。“天”“天地”是极为笼统的概念,具有五义:宇宙(自然与人),自然(天与地),资源,环境,神灵等。论及天地时,各家均不同情况地融会自然哲学、资源经济、生态保护、伦理象征、审美欣赏、家国情怀等多种意义。

第二,都不同程度地包含有源自史前的具有巫术色彩的自然崇拜意义。天地,对于人们来说,不仅是生存之本、生活之处、发展之源,而且是人的总管,是命运的代名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即使是《周易》这样的哲学著作,论及天地时也会联系上鬼神概念。比如乾卦的彖辞阐述人与天地的关系,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第三,明显地具有农业生产依赖与顺应于天地自然的意义,这种依赖与顺应明显地具有功利意义,因而与富民强国相联系。

虽然道、儒、墨、管、法五家在环境问题上具有以上所说的三个共同特点,但它们也还存在一些分别,这些分别不是观点与立场上的对立,而是看问题所侧重的维度不同。相对而言,道家对于天地、自然的看法更多地具形而上的意义,而儒、墨、管、法四家的环境观虽然也具哲学的意味,但更多地具形而下的意义。

先秦的环境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7个方面:天地为本、尊天顺地、生态保护、风水意识、朴素生活、自然大美、家国情怀等。

一、天地为本。先秦诸子百家都对天地持有敬畏的态度,在天地与人的关系上,都将天地看成人之本,即认为生命、人均来自天地。《易传》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荀子亦说:“天地者,生之本也。” 人虽然来自天地,但是,人不同于其他同样来自天地的生命。《礼记》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一句话,“人为天地之心”。人的这样一种特殊地位,让人具有参与天地化育的能力,《周易》称人为与“天”“地”并列的三“才”之一,《老子》称天大、地大、人亦大。从环境学的角度理解这些论述,它启示我们:一方面环境决定人,另一方面,人也反作用于环境。

二、尊天礼地。这同样是先秦诸子百家共同的观点。尊、礼不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态度,而且是一种实践。这一观点存在的前提是天人相分,即承认天地是绝对的,高于人之上,它的运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华哲学重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有实践上的意义,即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有精神上的意义,这精神上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崇拜以及自然神灵崇拜,一种是具有审美意味的物我两忘、神与物游。“天人合一”的意义非常多,在《庄子》那里,主要是适性养生,返朴归真;在《韩非子》那里,则是重视自然人性,以它为基础建构法制,韩非子提出“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似是消极,实是积极;在《管子》那里,则落实到农业生产上去,强调“务在四时”;而在《荀子》那里,则扩大到人的全部实践,不仅是生产实践,还有政治实践,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所有这些学说,均不同程度地含有重视环境的意义,但也不单是重视环境的意义。

三、生态保护。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生态理念,却懂得天地是一个严密的生命系统。人作为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一,与他物息息相关。人要想得到发展,必须兼顾物的发展。《礼记》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在这种万物一体观念之下,西周有着中国历史上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山、河、湖都有专门的看管人,他们不仅负责资源的采集,而且也负责生态的保护。《礼记》记载有周朝的生态保护的制度:“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先秦诸子百家有诸多言论表面上看似与生态无关,细品却具有生态保护的意义,如《老子》的“无为”论,它包含着对生态平衡规律的尊重。《孟子》说:“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此种阐述的落脚点在维护山之性上,这种“山之性”究其本是生态的。在这里,孟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美学观点:美在生态。

四、风水意识。风水作为一门学问,产生于汉代,但其萌芽在先秦,《诗经·大雅·公刘》说到择地:“既景廼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这是阴阳概念在相地中的最初记载。阴阳概念产生于《周易》,可以说《周易》是风水学的经典。阴阳学说与战国后期邹衍等提出的五行学说相结合,构成了风水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五、朴素生活。朴素理论创始人为老子,老子提出“见素抱朴”。他说的“素”与“朴”均是“道”的代名词,还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朴素,但是,朴、素的本质是本性。在老子看来,本性生存就是道,低于或超出本性的生存就是违道。正是基于此,他反对“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因为它们是伤害人的本性的。这种阐述就与现代意义的朴素概念相联系了。崇尚朴素生活,是先秦诸子共同的理念,其中以墨子最为突出。朴素生活的特点是尚俭,奢侈生活的本质是尚费。这就涉及环境保护了,环境与资源具有重叠性,对于资源的浪费意味着对于环境的破坏。

六、自然大美。先秦诸子都热诚地推崇自然美,他们所用的相当于自然的概念是“天地”。庄子说“天地有大美”,《周易》整体可以看作一曲天地颂歌。先秦时期,对天地自然的肯定与赞颂,已经开始有了重哲学、重伦理、重生态、重功利、重审美的多种区别。

七、家国情怀。中华民族的环境意识鲜明地体现出家国情怀。《山海经》展现了具有神话色彩的华夏家园之美,所描述的华夏家园既神秘又壮丽,它着力歌颂的昆仑山,是华夏家园的中心。《列子》详尽地描绘中国的位置、版图,而且极赞其壮丽。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同样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感兴趣,他提出“大九州”说:“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山海经》《列子》及邹衍所说虽然只是传说,但足以体现出这些传说的作者与宣传者的中国意识:中国是伟大的,是神奇的,是美丽的,是天地中心。周朝将资源与人口一并纳入政府管理,具体主管的官员为地位仅次于天官冢宰的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 。这说明,周朝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包括国土意识、国民意识和国权意识。关于人民在环境中的生活,先秦的典籍也有着丰富思想。《论语》提出“安居”观,这安居含有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意义。《诗经》生动具体地描绘了人民在具体环境中的日常生活,诗中的自然风物、人情风俗显露出浓重的家园感。《楚辞》主要是屈原的羁旅诗。屈原是中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虽然他的去国含有政治上的意义,但他诗中显露出的家国情怀,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政治意义,具有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的精神力量。

概言之,在先秦,很难说有系统、完整的环境美学体系,但诸多学说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中华环境思想包括环境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思想在后代,一些继续在形而上的层面发展,更多的则落实到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之中去,成为城乡规划、建筑、园林的指导思想。 CD94JOr9s1kHoIQMZgB9OSwtlcVAjzZpIyaczCTxA76ideoTubvch9PxFtaqhm5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