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明代北京紫禁城的设计理念

北京紫禁城是中国古代现存的最辉煌宏伟的宫殿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中国古代关于宇宙、自然、人居环境等关系看法的集中体现。明代从营建紫禁城开始,就自觉地把具有独特东方韵味的各种设计理念贯彻在这座宏伟的天子之城上,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的儒道释观念、天人合一的地理观、有机自然的整体观、风水理论、艺术审美观念等的结晶。具体而言,在北京紫禁城的设计理念中,作为天子之都应该成为象天法地、以中为美且带有严格等级观念的礼制建筑。

一、象天法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并称为“三才”,三者相互感应交通,因此人应该象天法地,顺应天地之道而作为。皇帝身为天子,其居住活动之所更应体现这种象天法地的观念,以突显其作为上天之子的天命与身份。实际上,紫禁城从整体格局到具体细节,无不体现出强烈的象天法地的思想。在明代帝王的心中,渗透天地观念的宏伟宫殿不仅适合其天子的伟大身份,而且能够向其子民展现他独一无二、不可抗拒的强大震慑力。

所谓象天法地,最集中体现在紫禁城与天象和地理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关于紫禁城的赋颂中,经常可见把北京视为天地之中的形容,认为北京上应北辰以象天极,而自身则地处幽燕,是为地轴。紫禁城的由来也和天象有关。古人将天上的星象分成东、南、西、北、中五宫;中央是中宫,相当于天空中环绕北极附近的星象,包括紫微、太微、天市三垣;上垣为太微,中垣为紫微,下垣为天市。此三垣中,尤以紫微垣为重,即北极星所在附近,其应地上关中、洛阳一带;紫微垣为天空中心的中心,被视为天帝之居所。因此,人间帝王所居之处也应对应紫微垣,故天子居所也被称为“紫宫”或“紫微宫”,又秦汉时宫城一般也叫“禁中”或“禁城”,合起来明清两代北京宫城也就被称为紫禁城了。紫禁城的布局也和三垣相互对应:中垣紫微被称为紫宫,是天子常居之处,是为内宫;上垣太微,天子听政则居之所,是为外朝;下垣天市,则为天子畿内之市。因此紫禁城的布局前朝而后宫,分别象征太微垣和紫微垣,紫禁城神武门外又设后市,明朝每月逢四开市,象征天市垣。可见,紫禁城的选址根据的是象征天极的中宫和相应的地轴幽燕之地,其整体的格局又与中宫三垣一一对应,处处体现象天法地的思想,以凸显皇权与神权的统一,展示天子受命而王、替天而行道的至上权威。

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命名、形制等也都体现了象天法地的思想。如午门之前为承天门,后为奉天门,奉天门之后为奉天殿,奉天殿后有华盖殿。奉天殿以奉天为名,喻示奉天承运的天命所在;华盖殿形制为上圆下方,状若华盖,上仿天体之圆,而下效地德之方。在奉天门前有内金水河和内金水桥,犹如天上的银河。紫禁城外朝的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对应太微垣明堂三星,是为天子布政之宫。内廷乾清宫和坤宁宫,其命名取自《易经》中的乾、坤二象,中间为交泰殿,则喻示阴阳交合、乾坤交泰。又乾清宫东门称日精门,西门称月华门,则有日月精华之意;内廷东西两路分布东西六宫则象征十二星辰。这样,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垣十五星之数。

紫禁城内建筑的形制往往暗合易理,特别是在数量的选择上。如奉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天子的九五之尊。易乾卦第五爻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故天子都以“九五之尊”自称。“九”和“五”是紫禁城用得最多的数理。在中轴线上的皇帝用房,大多采用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之数。此外又如紫禁城的房间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九龙壁用九的倍数即二百七十个雕塑块构成,宫门用九九八十一个门钉。诸如此类的形制在紫禁城中数不胜数,其基本理念也是暗合易数中的天地之道,达到与天地参的效果。

除了紫禁城的都城建设之外,其他重要的建筑也都体现了这种象天法地的思想,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五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在位置上,天坛在南,建于外城之内;地坛在北,建于内城之外;日坛在东,建于内城之外;月坛在西,建于内城之外;社稷坛居中,建于内城之中。天坛和地坛是天子祭天地的地方,天坛被设计成圆形,位置在南,而地坛被设计成方形,位置在北;日坛、月坛和社稷坛都被设计成方形。从五坛的位置和命名也可以看到这种象天法地的思想,如天坛为圆形,象天、象乾、象阳,地坛为方形,象地、象坤、象阴。

紫禁城体现的这种象天法地的思想,一方面可以说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集中体现,紫禁城作为中国古代最宏伟的宫殿建筑,不仅占据天下山川之形胜,而且最为集中地体现古人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解;另一方面紫禁城体现的这种象天法地的思想,也是明代皇权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紫禁城的位置、形制、建筑、体量等处处都在宣扬天子受命于天的权威,处处都在宣告皇帝是受命掌管天下的天子。尽管对于明代帝王而言,紫禁城更多的是宣示其权威和天命的场所,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意识形态是和中国古代的环境观结合起来的。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之间的感应关系,唯有顺应自然才能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又可以通过观察天人间的感应关系来发现。因此,紫禁城的建设虽然主要目的在于凸显天命权威,但是这种目的是需要通过顺应和尊重自然来获得的。我们可以发现,紫禁城的建设遵循的主要原则是象天法地,虽然于帝王而言,象天法地是为了建立其不可怀疑的地位,但象天法地内在地是顺应自然而不是忤逆自然的,这说明明代帝王的权威要建立在某种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自然哲学的基础上。象天法地的思想实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结合为整体的宇宙图式,在其中人的存在和天地不可分离,人通过观察和效法自然而印证自身的存在。

关于象天法地的思想和中国人的环境意识之间的关系,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虽然象天法地的思想带有以人类为中心的痕迹,但是通过有机的整体观,人类专断独行的主体意识的作用还不太强烈。象天法地依然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是人类通过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效法天地的运行,这和现代生态中心主义并不相同。在现代生态中心主义看来,正是人类的这种主体作用造成了自然界成为人们征服的对象,导致现代社会出现诸多危害环境的严重问题。然而,被生态中心主义批评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基本上把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人类与自然是相分的主体和客体。但在象天法地思想中并不存在这种分离的主体和客体,在天地人三才中,人和天、地是有机的统一体,三者处于永恒的运行当中,因此在象天法地的思想中人类主体意识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强烈。其二,象天法地的思想经常因为权力的干扰而沦为皇权的专断,但通过天人感应的机制依然能够使人保持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天地人三才中的人本应指全体人类,但是在古代社会象天法地的权力往往被皇权独占,比如祭祀天地只能是天子享有的行为,又如洪武三十五年(1402,即建文四年)专门明文规定除皇帝外民房不得九五间数,“九五”这个天地之数成了皇帝的专享。然而皇权是借助效法天地来作为自身存在依据的,皇权不得不将自然之道视为在自身之上更大的权威,而自然之道往往通过感应的方式对人间之道提出奖惩;因此,某些天灾的出现会被视为对帝王无道的惩罚,而此时大多帝王会因此而戒惧谨慎。可见,通过天人感应的机制,象天法地思想常常使帝王保持对自然应有的某种敬畏。

二、以礼为制

紫禁城是凸显国家政权和天子权威的礼制建筑,所以在形制、布局、规格等方面都要最集中地突出礼制秩序,以此来凸显君权神授的天命所在和天子的绝对权威。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典章制度,尊卑有分、上下有等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在紫禁城的建造中,必须将这种等差有序的观念融入各种人居环境中。礼制建筑的主要功能在于传递君权神授的观念和塑造皇权至上的权威,但同时等级秩序观念的融入也赋予紫禁城丰富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城市空间,使其呈现出恢宏和流动的美学特征。

礼制具有延续的性质,不少制度都是历代延续的传统,宣称其礼制建设与古制相合也是巩固皇帝天命的重要手段,因此紫禁城的建设在很多方面延续了传统的制度,比如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五门三朝、前朝后寝等。左祖右社和前朝后市都出自《周礼》,《周礼·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在中国的礼制思想中,祭祀祖先和祭祀土地神以及粮食神是相当重要的,对于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共同的愿望。左祖右社便是这种礼制精神的集中体现。明紫禁城承天门内东边置太庙,西边置社稷坛,符合《周礼》中左祖右社的传统形制。前朝后市也是出自《周礼》,我们也说过,紫禁城的营建强调象天法地,按照紫微、太微、天市三垣来设计宫城,上垣太微为外朝,中垣紫微为内宫,下垣天市为天子畿内之市。紫禁城前朝为天子听政之所,紫禁城神武门外又设后市,每月逢四开市,这种前朝后市的礼制也是符合《周礼》传统的。

据《礼记》等典籍的记载,天子宫室有五门三朝之制。五门分别为: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皋门为宫城最外一重门,路门为最内一重门,为天子嫔妃燕居之所的门。明代紫禁城的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乾清门大致相当于古代的“五门”。又古制有三朝,称外朝、治朝和燕朝,而明代紫禁城有奉天、华盖和谨身三殿,大致与古制相同。前朝后寝这种制度也是古制所有,将前朝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而将后宫作为生活起居的场所。明代紫禁城前朝为三大殿,东西两路配置文华殿和武英殿;内廷则为后三宫,内廷两侧布置东西六宫。前朝和后宫以乾清门为分界线,突出体现了传统中的前朝后寝的制度,也体现了古代封建社会家国一体的观念。

礼制建筑主要突出的是等级秩序,紫禁城的建筑在体量和规格上有严格的等级控制。总的来说,位于中轴线的主体建筑往往体量最大、规格最高。比如外朝的三大殿和内廷后三宫,在体量和规格上都是东西两路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三大殿由于多次遭遇火灾,其最初的形制和现存的已不太一样,但是从现存三大殿的规格仍然可以看出它们无与伦比的雄伟身姿。比如明初的奉天殿,嘉靖时改为皇极殿,入清后又改称太和殿。该殿在明、清时一直是皇帝举行朝政大典的主要场所,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都在这里行礼庆贺,其政治上的重要位置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形制上也极力突出其独一无二的宏伟气势。太和殿进深五间,达33米,面阔约60米,全高35.05米,是中国古代进深最大、屋顶最高的木构建筑。 奉天殿后为华盖殿,嘉靖时改称中极殿,入清后改称中和殿。明代华盖殿为赐宴亲王之所,入清后中和殿为皇帝上朝时小憩之所。中和殿呈正方形,殿身深广各三间,台基每面约24米。明初谨身殿在嘉靖时改称建极殿,入清后改称保和殿。明代建极殿是皇帝举行典礼前更换服饰的场所,入清后保和殿曾为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的寝宫。保和殿殿身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四周加下檐一间,形成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外观。据实测保和殿面阔约46米,进深约21米。

三大殿东西两路配置文华殿和武英殿建筑群。文华殿明末毁于火灾,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清代文华殿建筑群中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文华殿和后殿主敬殿都是面阔五间(约34米)、进深三间(约16—20米),文华殿前左右各有配殿,左为本仁殿,右为集义殿,二殿相比于主殿体量规格都较小。清代文华殿后又有文渊阁,仿宁波范氏“天一阁”造,面阔六间(33米),进深三间(约15米)。西路武英殿建筑群的规制如文华殿,其前殿和后殿亦是采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形制。从上面的介绍来看,在紫禁城外朝的形制中,中轴线三大殿的等级是最高的,东西两路建筑群无论是在体量还是规格上都要逊于三大殿,三大殿中又着重突出前殿和后殿,中间中极殿作为过渡则形制略小。这样,通过建筑的体量和规格的差别,紫禁城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制度,用以凸显封建帝王的无上权威。同时,也因为各个建筑在体量和规格上的不同,紫禁城的建设避免了单调和雷同,营造出丰富和多样的空间变化,在视觉效果上不仅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而且营造出如神话中的琼楼玉宇一般的非凡气象。

三、以中为美

紫禁城的美学风格是以中为美,通过凸显居中位置的建筑而强调皇权的重要性。因此,整个紫禁城是以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三殿两宫及玄武门的中轴线设计为主,然后再配置相对次要的东西两路宫殿构成紫禁城的宫城结构。在紫禁城之外又东西各置苑囿,城北则背靠万岁山。如此构成以中为美、富于变化、城市与自然相结合的整体布局。

从大明门沿着紫禁城的中轴线往前走,首先进入的是被称为千步廊的狭长通道,经过此狭长通道至外金水桥,前方则是承天门(即现今天安门),承天门前是一横向展开的广场,被称为天街。从千步廊的狭长通道至天街,再配置造型优美的外金水桥,使人视野忽然开朗,这是走进紫禁城的第一个高潮。承天门往前为端门,由端门再往前则为午门,午门是进入紫禁城的门户。在紫禁城的四个城门中,午门的规格最高,形制最美,采用的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重檐庑殿顶的形式,又称“五凤楼”,这是走进紫禁城的第二个高潮。进入午门,在午门和奉天门之间是南北深130米、东西宽200米的横长方形广场,中间横亘内金水河与内金水桥。这是紫禁城外朝的前庭,也是整个紫禁城最优美最富艺术韵味的场所,接近黄金比例的横向广场和弓形的内金水河以及造型优美宛如玉带的内金水桥,使刚刚为气势威严的午门所震慑的游人在此忽然感受到优美的氛围。

进入奉天门,则进入紫禁城外朝的核心区,在这里有紫禁城最宏伟壮观的三大殿,特别是作为前殿的奉天殿(今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为恢宏的单体建筑。这是进入紫禁城的第三个高潮。沿着中轴线继续往前走则进入紫禁城的内廷,是皇帝和眷属居住之所。内廷的建筑风格和外朝并不一样,外朝建筑是作为皇帝政务场所而建构的,而内廷强调的则是日常生活起居的气氛,因此外朝建筑的宏伟壮观到内廷则变为端庄秀丽。及至御花园,紫禁城的审美感受再起变化。紫禁城的前朝和内廷多以体量宏伟的建筑为主,而自然的气息则略少,御花园则是对此遗憾的一个补充。在御花园中,各种人工建筑和自然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在皇宫之中依然能够乐享自然之趣。在御花园之后的万岁山则和西苑与东苑构成围绕整个紫禁城的外围,这个外围以自然景物为主,使紫禁城这个巨大的人工建筑镶嵌在自然山水之中,既凸显人在天地之中的核心地位,又使天地人三者处于和谐的统一体中。

我们还可以看到,紫禁城以中轴线为主,以两翼建筑为辅,构成了严格对称的美学风格。外朝中轴线纵向是三大殿的对称,前殿奉天殿(太和殿)和后殿谨身殿(保和殿)体量较大,而中间的华盖殿(中和殿)体量则略小,形成主从对称之势;在横向上则是两翼的文华、武英两殿建筑群相互对称,形成东西两路左辅右弼的格局。在紫禁城内廷,后三宫的对称略如前朝三大殿,突出乾清宫和坤宁宫,中间的交泰殿则作为过渡,形成上下对称的格局;内廷两翼则安置东西六宫。此外,在东西六宫外侧之南,文华、武英两殿以北,还分置慈庆、仁寿和慈宁等宫,形成紫禁城的外东西路建筑群。这种以中轴线为主、以东西两路为辅的格局,形成了紫禁城主从有序、谨严对称的空间形态。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以中为美的传统在紫禁城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以中轴线建筑为主为尊为美,在东西向和北向配以其他次要建筑以衬托主体建筑,这种原则为紫禁城塑造了庄严和活泼、宏伟与秀丽相结合的美学风格,也塑造了集人工与自然为一体的独一无二的城市环境。 Z2DTfCag8DKtyTuCr3WBnNJ8rkzTRpyuQok0GU5msowUqibRq4gWCqT2PbaQvnd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