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形制布局

明成祖营建的北京紫禁城,相比于元朝旧宫稍向南移,同时为了仿照中都和南京宫城背后都有镇山的形制,利用开挖护城河和太液池的泥土在宫城后堆积为万岁山。紫禁城宫城内部的营造,则基本上仿照南京宫城的形制,而高敞壮丽过之。据记载,“永乐十四年八月,作西宫。初,上至北京,仍御旧宫。及是将撤而新之,乃命作西宫,为视朝之所。中为奉天殿,殿之侧为左右二殿。奉天殿之南为奉天门,左右为东西角门。奉天门之南为午门,午门之南为承天门。奉天殿之北有后殿,有凉殿、暖殿及仁寿、景福、仁和、万春、永寿、长春等宫。十五年六月,建郊庙。十一月,建乾清宫” 。又永乐十五年(1417)开始建造北京宫殿,十八年(1420)告成,明成祖昭告天下迁都北京。北京紫禁城宫城正南曰承天门,正东为东华门,正西为西华门,正北为玄武门。承天门之北依次为端门和午门,午门之北为奉天门,奉天门之北为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三大殿之北为乾清门,乾清门之北为乾清宫和坤宁宫。承天门之前为左右长安门,之南则为大明门。沿着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三殿两宫及玄武门的中轴线设计,北京宫殿的格局已经基本奠定了。

承天门为皇城正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始建,清代顺治八年(1651)重建后改为天安门。承天门为进出皇城的正门,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进大明门次为承天之门,天街横亘承天门之前。其左曰东长安门,其右曰西长安门。凡国家有大典则启大明门出,不则常扃不开。每日百官奏进,俱从二长安门入,守者常数十百人,皆禁军也” ;又“大明门内曰承天之门,其内之东一门内则太庙也,西一门内则太社太稷也” 。可见承天门内东是太庙,西则为社稷坛,符合中国古代宫城左祖右社的传统形制;承天门前广场则为东、西、南三面红墙所围,俗称“天街”,其东则为东长安门,其西则为西长安门;广场中部横亘外金水桥,外金水河由紫禁城西南隅经外金水桥往东南注御河。承天门正南对着的是大明门,大明门和承天门前的广场相接,形成T字形的广场;T字形广场的两侧则是五府六部等的所在,包括左侧之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和右侧之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等。

承天门之北为端门,端门为午门之前门,由午门则进入明帝国最重要最核心的紫禁城。整个紫禁城由乾清门为界,由午门至乾清门则为紫禁城的外朝,中轴线分布着在帝国政治中地位最为重要的三大殿;而乾清门之后则是紫禁城内廷,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

在紫禁城外朝,午门和奉天门之间形成外朝的前庭,是深130米、宽200米的横长方形广场,前庭东开左顺门(会极门),西开右顺门(归极门),中间则横亘内金水河与内金水桥。紫禁城外朝前庭的美学风格素来为人称道。整个前庭按照深130米、宽200米的比例构成,接近于黄金分割率。内金水河和内金水桥自西向东贯穿整个前庭,但为了避免视觉上的单调,使内金水河呈现为弓形,弓背即中部略向南靠;弓背处横跨5座单孔拱券式内金水桥,正中一座为御路桥,为皇帝专用,位于整个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御路桥两侧之桥为王公桥,供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使用;最外两桥为品级桥,供其他官员行走。5座内金水桥均由汉白玉建造,桥上雕蟠龙祥云,望之如玉带飞虹,因此又叫玉带桥。

奉天门内为三大殿,明初时为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外朝三大殿是皇帝处理政务、召见大臣、举行典礼的场所,在帝国政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与此相应的则是三大殿是整个紫禁城中最为宏伟壮观的宫殿建筑。外朝三大殿命运多舛,历经三次焚毁又三次重建,重建后的形制和名称均有变化。先是“永乐十九年四月庚子,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至“正统五年三月,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初,太宗皇帝营建宫阙,尚多未备。三殿成而复灾,以奉天门为正朝。至是修造之,发现役工匠操练官军七万人兴工。六年九月,三殿两宫成” 。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丙申“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骤起,由奉天殿延烧华盖、谨身二殿,文武楼、奉天、左顺、右顺及午门外左右廊尽毁” ;嘉靖三十七年(1558)开始的重建因缺少木料等,三殿的体量有所减少,至“四十一年九月,三殿成,改奉天殿曰皇极,华盖殿为中极,谨身殿为建极。文楼曰文昭阁,武楼曰武成阁。左顺门曰会极,右顺门曰归极,奉天门曰皇极,东角门曰弘政,西角门曰宣治” ;而这次重建,虽然三大殿的比例不失,但其形制已和初时不一样。 其后“万历二十五年六月戊寅,归极门火,延烧皇极等殿,文昭、武成二阁回廊皆烬”,之后“天启五年八月戊戌,皇极殿竖金柱,九月甲寅门工成。七年二月己亥,迎建极殿金梁。乙巳,建极殿升梁。五月辛未,命工部尚书薛凤翔迎中极殿金梁……己卯,中极殿升梁。八月乙未,中极殿、建极殿插剑悬牌,三殿开工。自天启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起,至七年八月初二日报竣” 。这次重建同样因财力问题,而比嘉靖重建时又有所缩减,三大殿的形制、体量、用料也有所不同。

紫禁城外朝之后为内廷,是皇帝和眷属居住之所。内廷的主要建筑是沿中轴线由南向北展开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坤宁宫之后则为宫后苑即御花园。在后三宫左右分布的则是东西六宫。

乾清宫是紫禁城内廷中的主体建筑,其体量和规格都是内廷建筑之首。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后于永乐二十年(1422)、正德九年(1514)、万历二十四年(1596)三次毁于大火并于灾后重建。明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乾清宫左右两侧分建昭仁殿和弘德殿,也叫东暖阁和西暖阁,“西暖阁,万历七年五月添额,名肃雍殿。至十一年四月,更弘德殿东暖阁。万历十一年闰二月,添额弘德殿。本年四月,更昭仁殿” 。乾清宫之后为交泰殿,“乾清宫之北曰交泰殿,则皇后所居也。有中门向后,恒闭而不开”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中轴线之间,可以视为两宫之间的过渡,其名“交泰”也暗示阴阳、乾坤、男女之间的和谐。交泰殿后则为坤宁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正德九年(1547)和万历二十四年(1596)毁于火灾,万历三十三年(1605)重建。坤宁宫嘉靖十四年(1535)七月添额,东有露顶安德斋,崇祯六年(1633)四月,更名为贞德斋,西有露顶养正轩,崇祯七年(1634)八月安扁,东披檐清暇居,北围廊游艺斋,俱崇祯五年(1632)十月安扁。又坤宁宫左有永祥门,右有增瑞门,俱万历二十五年(1607)二月添额。 坤宁宫在明代原是作为皇后的寝宫而设计,与乾清宫作为皇帝的寝宫相对应。清代顺治年间按照沈阳清宁宫形制来对坤宁宫进行重修,对明代坤宁宫的格局做了很大的改动,使坤宁宫主要成为一处祭神的场所,而不再是皇后的寝宫了。

外朝三大殿和内廷三宫位于紫禁城中轴线,是构成紫禁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外朝和内廷东西两翼和北端则配有相对次要的建筑群。如外朝奉天门外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建筑群,两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文华殿为东宫太子讲读、摄事之所,武英殿规制大抵如文华殿,皇帝斋居及召见大臣于其中;内廷后三宫的两翼则分布东西六宫,坤宁宫的背面则是御苑,明代称宫后苑,清代时称御花园;御苑再往后则是万岁山。紫禁城西路西华门外则是西苑,东路东华门外则为东苑。 8qhzNlL9GCFfx+rNc8c2CYRuXvGXT0gdDdjyNAeQtQsuHz7zUJbHJLzz/7H3fv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