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村庄的建制

南陵村在明以前的行政建制和归属暂无史料可考,只能始于明《孙志》记载。南陵之名始见于明《孙志》,历经近千年的社会变迁和政权更替,其建制沿革也经历了多次变化。本节将以1949年为时间节点,从1949年以前和1949年以后两个时间段来对南陵村的村庄建制进行考察。

一、1949年以前南陵村的建制沿革

宫里镇辖域的行政归属与富平县的历代行政归属相一致。虞、夏、商属于雍州,西周属于畿内,秦历公二十一年(前456年)始设频阳县,属之。南陵之名始于明《孙志》,清朝时期和中华民国时期其村域均不同。

(一)明朝时期的村庄建制沿革

南陵村在明以前的行政建制暂无史料考证,只能从明始述。据明万历《孙志》记载,“以乡名者四,永润、招福、平皋、频阳,县领之;以乡名者四十四,乡统之;以村名者三百四十四。” 1994年的《富平县志》记载,“明代推其最富有的十户为里长,每甲一人为甲首。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管理一里一甲之事,称‘当年’。每年每甲一户服役一年有序,十年一周,谓‘排年’,循环往复。” “实行里甲制,一百一十户一里,一里十甲,凡甲十户。” 明洪武三年(1370年),实行乡里制,划全县为永润、招福、平皋、频阳4个乡,辖44个里。随后又将太平、金定、仁和、忠厚4里分别并入他里,改编为40个里。并建5堡(即美原、到贤、庄里、张桥、流曲),设集会八大镇16个小镇均由里统管。全县有344个村堡,5130户,65235人。其中,齐村里统南陵村、仇村、王古村、小贾村、北社村、南坡村、董村、淡村8个村堡,怀德里统小旧村、西强村、后坡村、东强村、北强村、李东村、由家庄、樊家庄头、鱼家沟、桥头店村、石羊村、屯里村、齐乐坡、铁炉村、疙瘩村、陵前赵家村、北涧头仇家村、上宫里村、下宫里村19个村堡。此时的铁炉村和陵前赵家村与南陵村为3个独立的村落,南陵村属于齐村里,铁炉村和陵前赵家属于怀德里。

(二)清朝时期的村庄建制沿革

清初(1636年)仍沿袭明朝时期的乡里制,唯村庄有所增加。《樊志》记载,齐村里统齐村、董村、仇村、南北陵、王古村、小贾村、南坡村、上村。此时南陵村属于平皋乡齐村里,但是无法判断铁炉村和赵家村是归属南陵村还是消失,但据铁炉村和赵家村老人回忆,“村庄自建立起就未出现远距离迁移和人口大规模迁入或是迁出,祖上在此居住已有几百年”,由此铁炉村和赵家村归属南陵村的论断更为可信。

到乾隆年间(1711—799年),据《乔志》记载,乾隆初,知县乔履信编阖邑1087个村堡分属85个联,每堡设乡约、练总各一二人不等,每联领10堡,设立约正、乡长各1人。每村皆举公直服众之人为乡约、练总,专司稽查保甲;每联内公举约正、乡长各1人,保甲之法首在清烟户,烟户既清,又在查丁口。一堡共若干户,每10户编为一甲,甲有长,长名排头。10户为一甲,互相保结,故名保甲……取自十连连环保结,如一家为匪,十家甘罪。乾隆四十三年(1778)增至99个联。光绪年间(1875—1908),扩编为105个联,村堡也增加到1125个,土著客民共20143户,90074人。并将联及村堡按方位分属于城中和东、西、南、北、东北5个乡。乾隆《乔志》载:“北乡第十七联领南陵下铁炉堡、赵家堡、铁翁堡、中原堡、集宁堡、刘家南北二堡;北陵下永盛堡、面临堡。共九堡四百二十一户,丁男一千二百七十五名,妇女九百五十一口。”此时南陵村属于北乡十七联,此处若将“下”理解为下属、下辖之意,则铁炉、赵家、南刘、北刘、中原、集宁、铁翁堡均为南陵村下辖堡,南陵村村域扩大。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村庄建制沿革

1912年元月,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为民国元年。同年三月,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三年(1914年),废清代府州厅制,实行“省道县”制,富平县划归陕西省关中道管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撤“道”改制,各县属于省直辖。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2年),仍沿用清朝时候的乡联制,扩105联为108联,改清朝时的5个乡为5个区,区设区公所,此时南陵村属于第五区,区公所设驻地庄里镇。

民国刚建立时,时局动荡,战乱纷起,盗匪频发,人心恐慌。富平境内各联为求自保,遂以联编团,维护治安,逐渐形成“联团并存、以团代联”的新型体制。全县共编108团,并各有专名,如知新团(庄镇)、时新团(到贤惠店修礼村)、维新团(东西仁义坊)、志新团(西城)、崇礼团(流曲东川)、崇信团(流曲村)、崇俭团(梅家庄臧炭村)、崇厚团(大岗昌宁尚义村)、祥丰团(北耕西盖村)、盈丰团(留村中惠小惠村)、果毅、龙骧、凤鸣、安善、文彬、文盛、中和、太和等。亦有数团联合为总团,以壮大声势,相互支援。其时较为著名的总团有:东四团(到贤镇周边)、文字七团、和字三团、北八团、胜字六团等。富平民团建立19年,在保一方平安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足以名载史册。其中宫里镇分属一区文字七团文盛、文运、文焕、文蔚联,南陵村属于文字七团文盛联,文盛联领上窑庄、下窑庄、桥上、新堡、东堡、南堡、全庄、金牌、铁炉、赵家、南刘堡、北刘堡、重庆窑。此时的铁炉堡、赵家堡、南刘堡、北刘堡属于一区文字七团文盛联。

民国二十年(1931年),陕西省颁布《乡镇编制法》,改团为乡,同时将户数较少的团予以撤并。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政府为巩固地方政权,开始推行“保甲制”。富平境内编10户为一甲,10甲为一保,10保为一联保。但村有疏密,户有多寡,联保、保、甲均有大小之分,不尽相同。至民国二十三年,全县共编有24联保243保2883甲。此时的南陵村属于仁里乡第三保,乡公所驻大樊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政府推行新建制,扩大乡保编组范围,改“联保办公处”为乡公所。全县重新整合编组为13乡98保,计2158甲,32682户,167415人。当时乡有:仁和乡(城关)、仁勇乡(淡村)、仁胜乡(东上官)、仁里乡(宫里)、义成乡(留古)、义济乡(刘集)、礼仁乡(美原)、礼让乡(老庙)、礼治乡(薛镇)、智汇乡(流曲)、智兴乡(曹村)、信正乡(庄里)、信立乡(觅子)。民国三十七年(1948)全县又调整为97保2119甲。宫里镇属于仁里乡辖下的二保、三保、四保和六保,其中“三保领1甲(铁炉),2、3甲(南刘),4、5、6甲(北刘),7、8、9、10甲(赵家),11、12、13、14甲(北陵南堡子),15甲(新堡),16、17、18甲(东堡),19甲(全庄),20甲(下窑庄),21甲(上窑庄),22、23甲(桥上),24甲(后堡子)”。此时铁炉、南刘、北刘、赵家为独立的4个村堡,共10甲,属于仁里乡第三保。

二、1949年以后南陵村的建制沿革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初,富平县人民政府在蒲城武家原成立,隶属于陕西省三原分区。同年2月26日,富平县城第一次解放。5月4日,富平县城第二次解放,县委和政府机关进驻老县城,标志着富平县彻底解放。乡村政权在民国旧制的基础上,将原13乡(联保)更名为13个区;将原98保改为96乡及2个市。将仁里乡改为了宫里区,辖区未变动。乡下设行政村,行政村下管自然村。宫里域为宫里区辖下的二、三、四乡和六乡个别村堡。其中,三乡辖4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三行政村领铁炉、南刘、北刘;四行政村领赵家、重庆窑。此时铁炉、赵家、南刘、北刘分属于宫里区第三乡三行政村和四行政村。

1950年4月,全县重新划分为10个区、97个乡及2个街,区以序数命名,乡以所在地命名,改区政府为区公所,各区辖乡数也有变动。宫里区改为第六区,下辖董村乡、宫里乡、优稼乡、雷村乡,各乡辖域未变。此时的南陵村属于第六区宫里乡。

1956年4月,全县农业合作化高潮兴起,为便于加强领导,县政府对区乡两级行政区划做了大幅度调整,将原10个区99个乡(街)缩编为4个区26个乡及4个县直属乡镇,区乡均以驻地命名。宫里镇域划归曹村区域下的宫里、臧村两个乡。宫里乡辖8个高级社44个生产队。其中南陵高级社领1队(铁炉)、2、3队(南刘),4、5队(北刘),6、7、8、9队(赵家)。此时的南陵村属于曹村区宫里乡南陵高级社,下辖铁炉、南刘、北刘、赵家4个自然村10个生产队。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开始,继而全国实行政区调整。同年12月,撤富平县并入铜川市,原县属各区、乡也全部裁撤,全县新建5个人民公社,下设36个管理区。公社行政机关名称为“人民公社委员会”。现宫里镇属于铜川市流曲人民公社宫里管理区,下辖11个生产大队73个生产队,实行政社合一,至此宫里镇才形成今日的行政单位。其中南陵大队辖9个小队,4个自然村,1队(铁炉),2、3队(南刘),4、5队(北刘),6、7、8、9队(赵家)。此时的南陵村为南陵大队,属于铜川市流曲人民公社宫里管理区,下辖4个自然村、9个生产队。

1961年8月,恢复富平县建制,复属于渭南专员公署,撤销人民公社、管理区,重新编组区、公社。同年12月,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有的5个人民公社及后增设的2个城市公社全部予以裁撤。全县辖区重新整编为5个区、25个公社及1个街道办事处。宫里镇域属于流曲区辖下的宫里公社,下属的大队、小队未变。此时的南陵村为南陵大队,属于流曲区宫里公社,下辖4个自然村、9个生产队。

1962年,富平县人民委员会对全县原有25个公社又做了部分调整,改莲湖公社为城关公社,怀阳公社为华朱公社;同年7月,又增设洪水、南社、赵老峪、小惠、雷古坊5个公社。至此,全县共有30个人民公社及1个街道办事处,此外将南陵大队的4队分为4、10两个队,至此南陵大队下辖4个自然村、10个生产队,仍属于宫里公社。

1968年8月,富平县人民委员会改称“富平县革命委员会”,各人民公社(镇)委员会也改称“革命委员会”。全县有14个公社更名,颇具“革命化”色彩。宫里公社改名为“红卫公社革命委员会”(后简称“革委会”)。各大队也同时改名,如齐村大队改名为“五星革委会”,仇石大队改名为“向阳革委会”,北陵大队改名为“红卫革委会”,南陵大队改名为“红旗革委会”,大樊大队改名为“东方红革委会”,桥南大队改名为“东风革委会”,桥北大队改名为“红星革委会”,洞头大队改名为“耀武革委会”,三风大队改名为“跃进革委会”,风西大队改名为“新寨革委会”。

1971年4月,重新使用原名。1980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庄里镇人民政府。1981年元月,全县设2个镇、30个公社,辖329个生产大队、2064个生产队,撤销区建制。本镇域仍为宫里公社,所辖地域与大小生产队均无变动。此时的南陵村属于宫里公社,下辖4个自然村、10个生产队。

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撤销原“公社化”体制,开始建乡立镇,根据政社分设精神,改公社为乡、镇。乡镇设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改生产小队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其辖域未变。此时,全县编为5个镇、27个乡,共辖333村(街)、210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另外窦村、庄里两镇设有4个居民委员会。乡(镇)设人民政府,村(街)设“村(街)民委员会”。此时的南陵生产大队改为南陵村民委员会,属于宫里乡下辖村。

1994年12月,撤渭南地区设地级市,富平县属于渭南市辖。此后,富平县步入镇村制建设时期。1998年5月,宫里乡改为宫里镇,辖村委会1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86个,自然村54个。其中,南陵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10个农业社,1社(铁炉),2、3社(南刘),4、5、10社(北刘),6、7、8、9社(赵家),属于宫里镇。

2001年,富平县进行区划调整,全县编为15个镇、9个乡,共辖337个行政村、2101个村民小组。此时的南陵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1组(铁炉),2、3组(南刘),4、5、10组(北刘),6、7、8、9组(赵家),属于宫里镇。

此后,南陵村的建制未出现过变动,一直沿用南陵村委会至今。南陵村的建制沿革如表1-3所示。

表1-3 南陵村的村庄建制沿革变迁情况

续表 Z9CwBULOJae0PB5ighUOqQ9K89xErtp2a/m4Wlvo5MzYCqWK1ZnzH6a9uYqIDt1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