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村庄的形成

南陵村历史悠久,建村时间较早,历经数代王朝变迁,南陵村的村庄名称、村域范围、姓氏结构等均发生了变化。本节主要从村名与村庄、姓氏与村庄、村民与村庄这三个方面来对南陵村村庄的形成进行考察。

一、村名与村庄

南陵村既是一个自然村,也是一个行政村,其地域内共有赵家堡、南刘堡、北刘堡、铁炉堡4个自然聚落。因此,下面将从村名的由来、聚落之名与村庄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南陵村村名与村庄的关系。

(一)村名的由来

南陵村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北部,宫里镇东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南陵之名始见于明万历《孙志》,当时只是个村名,清乾隆时期已经成为一个地名。关于“南陵”这一名字的由来,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根据现有资料和村中老人的口述可知,其与帝王陵墓有着密切的关系。

宫里镇域内有北周成陵和唐代定陵、章陵三座帝王灵冢。其中定陵最宏大,内埋葬唐中宗李显。李显是唐朝的第四位皇帝,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武则天的第三子,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至嗣圣元年(684年)二月、神龙元年(705年)二月至景龙四年(710年)五月两次当政,共在位8年,景龙四年六月被韦后与其女安乐公主毒死于神龙殿,终年55岁,葬于富平县宫里镇龙泉山定陵,今称凤凰山,今南陵村所在区域因位于定陵之南而取名“南陵”。

南陵之名与定陵有关,这毋庸置疑,但对于其位于定陵之南的说法,现也存在不同声音。“南陵,南陵,相传是因为其位于定陵之南,所以取名南陵。南陵村与帝王陵冢和陪葬墓群密切相关,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村子与定陵之间的位置关系,现在看来南陵村并不是位于定陵的南方,而实为定陵东南方向。” “赵家(堡)以前不是在这个地方,以前是在现在村子的西北方向,大概有几百米远。”

现在的南陵村确实更接近东南方向,但根据老人的讲述来看,南陵作为地名出现是在赵家堡 未进行迁移之前,如果将南陵作为地名来看,其南陵这一区域则更接近定陵的南部。由此可见,村名的由来与皇帝陵墓有关,根据“标记物(定陵)+地理方位”的方式进行命名。

(二)聚落之名与村庄

南陵村下辖铁炉、赵家、南刘、北刘4个自然聚落,旧时4个聚落虽然相距较近,但独自建城墙,形成独立的单元。随着各单元的扩张,现已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新的单元。

1. 聚落之名的由来

根据刘兴汉、赵俊喜、刘守斌等老人的讲述,南陵村下辖自然聚落的名字自出现起就没有出现过变动,且名字的由来也有所不同。具体来看,4个自然聚落的名称与南陵村的关系如表1-1所示。

表1-1 南陵村所属4个自然聚落名字的由来

(1)赵家堡

赵家堡原来叫陵前赵家、重庆堡,根据赵俊喜、刘兴汉等老人的讲述,这是由其地理位置和姓氏进行取名的。村堡位于定陵之前,且村中的人以赵姓为主,故而叫作陵前赵家,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改名为赵家村,到了乾隆初年改名为赵家堡,后一直沿用,到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保甲制改编完成后,便称其为赵家。对此,村中老人回忆道:“祖上刚建立村子的时候,村里基本上都是姓赵,当时就以姓氏命名村名,叫作赵家,又因为村子的位置就在定陵前面,所以叫作陵前赵家,后来从上面搬到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建起了城墙,就改名叫作赵家堡。之所以叫作赵家堡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村子被城墙围起来了像一个城堡,也可能是因为高高的城墙像堡垒一样,所以叫作赵家堡,当时这周围的村子名字后面都加上了“堡”字。后来城墙毁坏了,慢慢地也不叫堡就直接叫作赵家了。” “赵家原来不是在现在这个位置,而是在现在这个位置的西北角的方向,听说是有一次被土匪抢劫,村子被火烧毁了,才搬到现在这个位置的。在明朝年间,匪患严重,大多村子都建起了城墙用来抵御土匪抢劫,赵家建起城墙之后修了城门,有一个城门上写着的是赵家堡,还有一个城门上则是写着重庆保,叫赵家堡是因为村子里面的人主要是姓赵,其余的姓氏都是后来的,为什么叫作重庆堡这个就说不清楚了。”

(2)南刘堡、北刘堡

南刘堡、北刘堡原为一个村,最先出现在明万历《孙志》中,当时合称为南陵村。当时的南陵村是一个自然聚落,因为位于定陵之南故而叫作南陵村,明洪武三年的时候仍然叫作南陵村,但是到了乾隆初年,则称之为刘家南北二堡,此时的聚落之名则是以姓氏命名,再加之方位予以区分。后随着农户人数的增加,村落范围不断扩大,刘家南北二堡则成为两个单独的聚落,即南刘堡和北刘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后也称其为南刘、北刘。关于南刘堡、北刘堡聚落之名的由来,村中老人讲道:“南刘堡、北刘堡,以前本是一个村子,老祖宗刚来的时候是在北刘这个地方建立村子,叫作南陵村,但是后面人越来越多,部分村民就开始往南边迁移,一些人成婚之后也在南边建起了房子,南北刘二堡的人祖先都是一个,都是姓刘,但是后面慢慢地有了南北之分。在建城墙的时候,虽然两个聚落只是相隔了一条很窄的人行道,但还是独自建立城墙,我们记事的时候城墙已经毁坏,不知道北刘城门上写的是什么,但是南刘城门上写着的是首阳堡,为什么叫首阳堡,这个不知道,但是后来叫南刘堡、北刘堡就是因为村里的人都是姓刘,一个在北边,叫北刘堡,另一个在南边,叫南刘堡。”

(3)铁炉堡

铁炉最早出现于明万历《孙志》中,当时的铁炉属于怀德里下辖单元,叫铁炉村,为一个独立的聚落单元。建起城墙之后改名为“铁炉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保甲制改编完成后仍称其为铁炉,现为南陵村下辖自然聚落。据村中老讲述:“我们这个村子最先是王姓搬到此,然后建村,刘姓到这的时间晚于王姓,王姓绝户后刘姓为村中大姓,但是村子没有以姓氏命名,而是以历史事件命名。相传这个地方原是炼铁的地方,当时炼铁的炉子遗址现在还存有一部分,具体是什么朝代在这里炼铁没有具体的记录,但是历史上炼铁一般都是用于战争,根据出土的铁锭子和历史上发生的战争大事来看,这个朝代至少可以推到唐代。‘铁炉’这个名字就是根据炼铁这一历史事件而来,当时这里为炼铁的地方,故取名叫作铁炉,印象里还记得当年的城门楼上就写着铁炉堡,‘铁炉’这个名字也是一直沿用到现在。”

2. 聚落分布与村落的关系

南陵村属于塬地,地势相对平坦,但北部略高于南部。具体来看,若以旧时的南陵村为参照物,南北刘二堡位于同一纵坐标轴上,两个聚落紧挨着,北刘堡位于南陵村的北部,南刘堡位于南陵村的南部。赵家堡则刚好与南刘堡位于同一横坐标轴上,据刘兴汉、赵俊喜等老人讲述,旧时的赵家堡和南刘堡相距约50米。铁炉堡位于南陵村的东南方向,旧时与南陵村相隔约百米。南陵村的聚落分布与村落的关系如图1-1表示。

图1-1 南陵村所属四个自然聚落的地理分布

二、姓氏与村庄

民国时期的南陵村为杂姓村,有刘、赵、王、党、张、姚、田、樊、陈、何、付、孙、候、杨、李等姓氏,其中刘、赵为村中主姓,刘姓分为两个家族,其中南刘和北刘的刘氏为一个家族,铁炉堡刘氏为一个家族,赵姓主要居于赵家堡。

(一)村庄的主姓与来源

赵、刘、王为村庄主姓,来的时间也较早,但是王姓在回民起义中惨遭灭门,因此绝户。南陵村的刘氏并非同一个家族,其中,铁炉刘氏为一个家族,南刘、北刘为一个家族,每一个家族的来源与发展均不相同。各大姓氏本来都有自己的家谱,记录着家族的发源与变迁,但后来因各种原因均被毁,现后人对家族的发源和变迁只能回忆一二。

1. 铁炉刘氏

在铁炉堡,王姓最先到此生活,是一大姓,后刘姓迁入,具体迁入时间不详,渐渐地刘、王两姓成了铁炉堡的大姓,但在回民起义时王姓遭受灭门之灾,一家60余口全被杀死于窨子之内,因此绝户,此后刘姓成了村中大姓。“据老人相传,我们祖上是在明朝时期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而来,当时山西人口比较多,而陕西这边人少地多,且受黄河的影响不大,所以就一路往陕西这边迁徙,最后才来到富平,然后慢慢地发展起来了。陕西这个地方位于黄河的上游,每一年到了雨季,下游的地方就会遭受洪涝,而处于上游的陕西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粮食的收成也会有一定的保障,所以当时往这边迁徙的人比较多。这个村子也不是我们祖上建的,祖上来到这里的时候,王姓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他们到这里的时间要早很多,具体哪一年到这里的这个说不清楚,为什么来这里也说不清楚,也有可能是唐朝的时候在这里炼铁后来留下来的人。王姓原来是一个大姓,比刘氏还要大,也比较有钱,曾经还在甘肃开过金铺。后来村中修窨子,王氏单独修了一个,其余的村民单独修了一个,回民起义的时候,他们躲在自己修建的窨子中,被回民用烟熏,一家60余口全部被熏死在窨子中,从此就绝户了。王氏绝户之后,铁炉成了独姓村,只有我们刘氏,其余的姓氏都是后来才来的。”

2. 南北刘二堡刘氏

南北刘二堡的刘氏,据老人说是刘氏先来到现北刘堡的地方生活,在此建村,后因人口的增长和家户的裂变,部分刘氏开始迁往现南刘堡村庄所在地生活(两村原被一条人行小道隔开,距离不过几米,现已混为一片),后形成南刘堡和北刘堡两个村落,村中刘氏占了多数。“南刘和北刘的刘氏本来都是一家人,祖上刚开始是在北刘这里建立了村子,但是后来人越来越多,有的结了婚之后就搬出来了,开始在南刘这里建房子、生活,慢慢地就形成了南刘,修建城墙的时候,南刘和北刘也是单独修建,虽然祖上是同一个人,渐渐地也就形成了两个分支。”

3. 赵氏

赵家堡因赵氏迁居于此建村而得名“赵家堡”,刚开始的时候以赵氏为主,后因婚配、逃荒等社会流动,赵家堡逐渐成为杂姓村,但时至今日,赵姓仍为村中最大姓氏。关于赵氏的来源和发展,村中的老人说道:“赵家堡也叫赵家,以前村里主要都是姓赵,来这里的时间也比较长了,但是现在这个村子只有几百年的时间,最先村子是建在上面一些的位置,后来才搬到这里来的。我们赵家是一个大姓,人口比较多,在南陵是最大的村子,民国的时候分成了4个甲,大概有五六十户人家。” “有一种说法是宫里原是皇家守灵人的行宫,赵氏也是守灵的仆人,后来赵氏分得了土地就在此生活,人口越来越多之后就慢慢地形成了村子。我觉得这个是较为可信的,因为在民国时期,赵家还有陵地,陵地不需要纳税。”

村子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婚配、战乱和灾荒等,一些外姓迁入南陵村各村堡生活,但均是一两户,未出现大规模迁入和迁出,姓氏构成未发生较大变动,刘、赵仍为村中主姓。

(二)村庄花姓与来源

除了刘、赵两大主姓之外,南陵村还存在着王、党、张、姚、田、樊、陈、何、付、孙、侯、杨、李等姓氏,这些杂姓人数较少,来的时间相对较晚,来此原因以婚配和逃荒为主。

1. 逃荒迁入

因为逃荒迁入的主要有曹姓、王姓、韩姓、查姓、孙姓、余姓等姓氏。其中,曹振忠本是蓝田县人,民国十一二年(1922—1923年)逃荒到南陵村,逃到南陵村后先是给刘邦斌家做活,住在其车房子里,后哥哥去世把嫂子接过来一起生活,还在后来买了地建了房子。查金友民国三十七年(1938年)逃荒到南陵村,靠拉长工为生,后买了刘邦斌家土地,买了刘振海家空宅子,自此正式迁入南陵村铁炉堡,后来还让其两个外甥也过来。孙文忠家中父亲是恶霸,为了逃避成分逃荒到仇石村,主要给财东家拉长工,其间还去过涧头、大樊、董村等,后来才到了南陵村,三人一起迁入,包括父亲和母亲。王凤岐,民国十多年的时候逃荒到南陵村,在刘均庭家拉长工,后去了仇石村财东仇尚智家做了长工头,有了积蓄后在南陵村买了24亩土地,后迁入南陵村。余明德,民国八年(1919年)逃荒到南陵村,因其父亲有手艺,靠给别人做泥水活,后买了土地便在南陵村生活。韩增财,蓝田县人,民国初年(1911年)逃荒到南陵村,先是在刘玉庭家做短工,后拉长工,刘玉庭给了两间草房让其居住,有了积蓄后买了6亩地,后在南陵村生活。

2. 婚配迁入

因为婚配迁入的姓氏主要有王姓 、党姓、张姓、姚姓、田姓、樊姓、陈姓、何姓、付姓、孙姓、侯姓、杨姓、李姓、巫姓等。其中,王文英本是河南人,早年河南洪涝灾害严重,加之战争频发,只能一路逃荒,后逃到富平,因为会皮匠手艺,在富平境内来回流动。铁炉堡的王户本有儿子,但是有一个儿子死了,另外两个儿子不知道去向,后就把王文英招作上门女婿,在南陵村铁炉堡生活。巫学春,民国三十年(1941年)因为婚配迁入南陵村铁炉堡,其早年逃荒到仇石村,在财东仇尚智家拉长工,后刘兴汉三姑见其老实能下苦力,将其招作上门女婿,自此进入南陵村。樊姓主要来自离南陵村不远的大樊村,其余的花姓都是因为婚配嫁到南陵村。

三、村民与村庄

传统时期,南陵村有赵、刘两大主姓和王、巫、韩等多个花姓,花姓来村里的时间相对较晚。本部分将从村民概况、本村人的资格这两个方面来对传统时期南陵村村民与村庄的关系进行考查。

(一)村民概况

据村中老人讲述,中华民国时期,南陵村约有村民180户,约1000人。其中,铁炉堡有村民19户,约110人;南刘堡有村民40户,约220人;北刘堡有村民55户,约300人;赵家有村民65户,约350人。

下面以铁炉堡为例来对村民概况进行分析。

铁炉堡的19户村民中,有刘姓12户、王姓3户、曹姓1户、余姓1户、巫姓1户、韩姓1户,姓氏以刘姓为主。

从土地面积来看,19户村民共有土地687亩,户均36.16亩。其中主姓刘氏有土地62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九成,花姓仅有土地66亩,占比不足10%。

从村民从事的职业来看,以种地为主。务农9户,分别为刘玉庭、刘均庭、刘均禄、韩增财、余明德、刘邦积、刘邦斌、刘学成、刘振海;医生1户,刘邦富;工匠3户,曹振忠为编织户,王文英为皮匠,刘登魁为泥水匠;长工4户,分别为王凤岐、巫学春、王凤鸣、刘润;短工2户,分别为刘邦有、刘邦成。具体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2 南陵村铁炉堡村民的职业概况

(二)本村人资格

传统时期,南陵村村民的构成较为复杂,有原住村民、后迁入村民、长工、短工、寄住户等身份差异,其成为“本村人”的资格也有所不同,根据村中老人的讲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村里原住户,其家庭成员和丫鬟均属于本村人;

第二,后迁入住户,只要在本村建了房子或是购买了房子,均属于本村人;

第三,长工,不算本村人,只有在本村长期拉长工后购买了土地和建了房子才能算作本村人;

第四,佃户不算本村人;

第五,逃荒到南陵村的寄住户不算本村人。

对于是否能够成为本村人,刘兴汉老人说:“怎么算作本村人没有条件限制,一般只要在本村置下了土地,有了房子,就算作本村人了,有了土地、有了房成了本村人就要交赋税和摊派,没有本村人资格就不用交,所以那些拉长工的就不用交赋税,也不用交各种摊派,拉长工赚了钱可以存下来,慢慢地就可以买土地,建房子。” xkn6rbtZ0fRajsdFNY4qJzragr4ouyXYDdGYdaCfIBkMyrmXBFNso2fGsl1/Bj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