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南陵村的经济变迁

1949年以后,随着国家公权力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引导,以及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包产到户等运动的开展,南陵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悄然变化,村落经济出现巨大改变。

一、1949年以前的传统经济形态状况

总体来看,南陵村位于黄土台塬之上,地势较为平坦,土地广阔,相对平整,土地资源相对富足,但受大陆性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影响,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匮乏,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较大影响。“靠天吃饭”的气候环境使得农民的生活存在较大变数,又加上繁多的税赋及摊派,土地生产满足不了村民生存的需求,大部分村民生活较为艰辛。

从经济来源来看,村民以农为本,农业仍是主要的经济收入。“忙时农作,闲时发展副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资料有限,耕作方式传统,农耕收入不乐观。靠山吃山,石刻成为村民副业主流,此外还有皮匠、泥水匠等匠人,但副业收入微薄,对改善村民生活作用较小。土地被南陵村村民认为是“命根子”,是“刮金板”,也是财富的象征,有钱人购买土地,生活困难者卖地维持生计,致使土地资源和生产资料占有两极化,贫富悬殊较大,村民生活差异明显,土地大户免受饥饿之苦,地主财东锦衣玉食,贫穷百姓生活一年不接一年,吃了上顿没下顿。

从经济单元来看,家户是南陵村主要的经营单元,村民主要以一家一户组织农业生产,一家一户既是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又是最基本的生活单元和最基本的消费单元。

二、1949年以后的传统经济形态状况

1949年以后,受国家政权的影响,南陵村的经济形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下面将从土地改革、集体化时期和土地包产到户后三个阶段来对南陵村1949年以后的经济形态进行考察。

(一)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小农经济状况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初,富平县人民政府在蒲城县武家原成立。5月4日,富平县城第二次解放,中共富平县委与县政府机关进驻老县城,建立新政权,结束了国民党在富平的统治,紧接着进行民主建制,南陵村村民经济生活自此开始改变。

第一,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从1950年10月10日起,富平县揭开了土地改革的序幕,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使得南陵村生产资料占有不均、贫富差距悬殊的局面得到了改善。根据村民经济实力划分阶级后,没收地主财产和土地,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和财产,分给贫下中农,实现土地人均占有量基本持平,实现家家有地种。但因家庭劳动能力差异和思想差异,农民生活状况参差不齐,勤劳擅种、劳动力富足者,生活基本得以维持,劳动力不足、生产能力低下者,依然难以维系生活。“土地改革,我们所有的农民都分得了土地,家家户户都有,根据人口来分,大家的土地也都差不多,那个时候真是高兴。”

第二,所有土地实现私有化。取消了祠堂、庙宇、寺院、陵园的原土地拥有权,由农民协会无偿地分给无田、少田的贫苦农民,此时所有的土地均成为私人的土地,已经没有了集体土地。

1952年5月17日,富平县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从本月起开始处理土改运动中的遗留问题,补定地主、没收土地等,同年12月底,全县开展查田定产与颁发土地证、亩产证,农民土地私有合法化,并得到了国家认可。农民以一家一户为单元进行农业生产,但一家一户力量薄弱问题凸显,开始以“农业互助组”的形式发展生产,村民自愿组成农业生产互助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带领该组进行农业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此时南陵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民基本没有其他收入。

(二)集体化时期的小农经济状况

1955年,农业生产方式由互助组进入合作社,以社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农民自苦自吃的生活方式改变,改为集体生产,按工分分粮,并要求“割断资本主义尾巴”。农业收入成为村民唯一的收入,家里劳动力多、劳动力占比大的家庭,一年的辛勤劳动能维持自家生活,但是家中老弱病残多、劳动力缺乏的家庭,则只能分到基本口粮,生活较为困难,吃饱成了农民的生活愿望,不再期盼发家致富。

第一,从经济单元来看,一家一户的生产单元已经变成了以生产队为生产单元,南陵村4个自然聚落分为10个生产队,生产队有队长,队长组织村民进行生产。

第二,从生活单元和消费单元来看,集体化初期家户仍是生活和消费的基本单元,到了“大食堂”期间,以生产大队作为生活和消费的基本单元,“大食堂”解体后,生活单元和消费单元回到了一家一户,以劳动换工分,以工分来分配口粮和钱,村民以一家一户为单元进行生活和消费。

(三)土地承包到户之后的小农经济状况

据《富平县志》记载:“1981年元月,通过民主选举,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行政区划编为32个社(镇),329个大队,2064个生产队。”此时南陵村为南陵大队,下辖10个生产队。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土地的经营权回到了农民手中,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再次被点燃,加之可以发展副业,南陵村村民凭借着辛勤的劳动让生活一天天变好。

据《富平县志》记载,1982年10月1日至1984年10月,全县开展有领导、有组织的农业区划工作,根据种植业资源状况,将全县分为三大种植区。南陵村属于北部山地玉米、小麦、杂粮一熟区。

“北部山地玉米、小麦、杂粮一熟区:本区位于县境北部山区地带,系乔山余脉,海拔600—1439米,峰岭重叠,峪道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脊薄。区内包括峪岭、赵老峪、白庙、雷村4个乡的全部和老庙、雷古坊、薛镇、底店、曹村、宫里、长春、齐村、庄里9个乡的30个村,共涉及13个乡、668个村、366个合作社。总农户为14949户,农业人口为76809人,农业劳力为28957个。全区土地面积为540827.89亩,农耕地为18.12万亩,每人平均耕地有2.4亩。”

21世纪以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税改革、农耕环境改善,农地产值连续增长,南陵村村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随着农田水利的改善,以小麦种植为主逐步向以花椒、小麦、柿子等多元化种植发展,农民收入渠道被拓宽,国家建设步伐加快,就业机会大增,外出务工人数增多,村民收入来源多样,收入水平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生活日趋美好。 clpor3jQ4P1HEN3leQaHBN2FA1mzhSpf2UZlILf1V2Wh2adwoObFIvgXUvTfK48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