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南陵村的自然变迁与实态

1949年5月4日富平县彻底解放,1950年4月开始民主建制,国家政权向农村基层延伸,农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等,南陵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村民活动也影响了村庄自然形态的变迁。本节将从村居、水利、农耕三个方面来对南陵村的自然变迁与实态进行考察。

一、村居

1949年以后,南陵村的村居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村庄布局来看,4个自然村已经外扩相接,形成一个新的自然聚落;从民居来看,茅草房、土坯房渐渐被“小洋楼”取代。本部分将从村庄整体布局的变迁与实态、民居的变迁两个方面来对南陵村的村居变迁与实态进行考察。

(一)村庄整体布局的变迁与实态

旧时,南陵村村民筑城墙,建起矩形城堡,历经战乱、雨水冲刷等城墙损毁严重,1958年后为响应号召,称“粪搁三年成土,土搁三年成粪”,拆城墙作为肥料,自此南陵村各村堡城墙成为历史,在南陵村村民的视野和记忆中慢慢逝去,现仅存约两米长古城墙于铁炉堡中。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包产到户政策的落实,南陵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入与日俱增,生活逐步改善,从能吃饱到能吃好,从有房住到住好房,村落形态日新月异,从旧时“小聚居,大散居”的村落布局到现在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自然聚落,在原村庄的基础上不断地向外扩展,人数和户数都已经成倍增长,至今日南陵村有农户602户,人口2540人。

目前的南陵村既是一个行政村,也是一个新形成的自然聚落,4个自然村已经连在一起。

(二)民居的变迁与实态

建起城堡之后,村民在城内建房,相邻而居,房屋呈“M”形,整齐排列,街巷笔直。旧时房屋多为茅草房,有少数瓦房,墙壁以土墙为主,为土木结构。

1949年以后,农民生活发生较大变化,茅草房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瓦房,但是房屋的总体形状并未改变,仍呈“M”形。

进入21世纪,随着南陵村石刻产业的复兴和发展,以及外出务工就业机会的增加,村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生活需求和生活观念不断改善,“土房子”变“小洋楼”,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容村貌日益美化。

南陵村的村居情况如图2-19、图2-20、图2-21所示。

图2-19 南陵村20世纪80年代的民居大门

图2-20 南陵村当下民居大门

图2-21 南陵村当下民居结构

二、水利

1949年以后,南陵村水利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现已基本实现农田灌溉全覆盖,自来水家家通。本部分将从生活饮用水、生产用水两个方面来对南陵村水利变迁及实态进行考察。

(一)生活饮用水

在1949年以前,村民的生活饮用水源于村中地下水,村内建有水井多眼,大多为村民自家修建,且历史较为久远,多建在自家的院子中。村中地下水资源丰富,无论风调雨顺之年还是干旱之年,均能保证村民的生活用水。水井虽然是私井,但共同使用,就近取水。1949年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村民生活饮用水主要还是依靠村内井水。而现如今,科学技术进步,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自来水经过滤、消毒工序之后通过自来水管道输送给村民,生活饮用水更为干净、便捷、安全。

(二)生产用水

南陵村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位较深,传统时期没有水资源灌溉农田,土地均为旱地,如遇风调雨顺之年能有个好收成,若天不下雨或暴雨成灾,村民必受其害,寄命于神,祈求五谷丰登。

1949年以后,国家政权延伸到农村,各类运动致使南陵村村民生产生活出现颠覆性改变。

1954年,由生产队组织社员修水窖,用于储水灌溉,但因降水较少,水窖并没有发挥作用。

1956年,由生产队组织社员打井取水灌溉,在铁炉堡西南方向的田里打了六七口深井,人工手碾取水,因取水费时费力,水流不远,也没有发挥实效。

1958年,用解放式抽水车(浅井抽水车)取水,井深十余米,用牛、马、骡子等牲口拉,一天能浇一两亩土地。在当时的铁炉堡就只有一架解放式水车,主要用于抽水浇菜地,是集体财产,属于生产队所有。

1965年,发展深井灌溉,井深150米左右,用水泵抽水,灌溉面积和井的水源好坏有关系,若是水源好的井一天能浇四五亩土地。铁炉堡共打了两口深水灌溉井,1981年土地下放,对集体财产进行分配和处理,这两口井以11000元(一口井3000元,另一口井8000元)的价格卖给村民刘三禧。

1969年开始修桃曲坡水库,建设东干渠(见图2-22),1972年开始放水,能提供耀县部分工业用水和富平部分农业用水,一天能灌溉约60亩土地。现南陵村土地靠东干渠能实现全灌溉,但是秋天(种玉米)不能保证充足的水源供应(东干渠水源要先保障耀县的工业用水,再解决富平的农业用水)。

图2-22 南陵村农田水利——东干渠(摄于2016年11月)

为了解决秋种水源不足的问题,村民也独自修建水井用于灌溉。

1995年,村民刘兴汉花了26000多元自行打了一口井,井深160米,水源较好,一直用到现在。

1997年,村民张钻润(村民组长)自行打了一口井,井深150米,水源一般。

2012年,村民刘三禧花了27000多元自行打了一口井,加上购买的两口井,刘三禧共有3口井。私井外人能有偿使用,收费以小时计算,价格和利用东干渠灌溉差不多。

目前,南陵村的生产用水已经及其方便,实现了村属土地全覆盖,其使用方式主要为有偿使用,按小时收费。

三、农耕

传统时期,土地资源占有不均,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以一家一户为单元,靠牛力和人力发展生产,可认为是“牛耕农业”时期。这个时期的土地占有两极化,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劳役赋税数目繁多,底层农民生活举步维艰,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生活悲剧。

1949年以后,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实现均分土地和土地私有合法化,南陵村同全国一样正在发生巨变。后经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土地由私有变为集体所有,由以家户耕种为主变为集体合作经营,农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段时间可以认为是“共耕农业”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农民以工分分粮食,一切生产以挣得更多工分为目的,政策制定者和农民之间展开博弈,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偷工减料、敷衍了事行为出现于农业生产中,“农民欺骗着土地,土地也欺骗着农民”。

改革开放后,实行包产到户,农民再一次重获土地,生产积极性增加,土地产值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耕作环境的改善,“牛”资源逐渐被“小铁牛”取代,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过渡。进入21世纪,外出务工人数增多,土地荒废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年轻人不愿种田,老年人无力种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南陵村村民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稳健的步伐一步步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9TQHAR7idU9pafeVecRwwfizp5FlHfOCfnPuEbNflY1ae27c/c3PxpT5tU0ANok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