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村各姓氏迁至此地,各自择地而居,后因防卫需求共筑城墙,民居高度集中于城内,围城而建庙宇,逝者埋于地中,又因生产生活需求不同,选择不同集市赶集,修建公共场所等,形成不同的空间关系。本节将从村庄的整体布局、民居与村庄、祖居与村庄、神居与村庄、集市与村庄、公共空间与村庄六个方面来考察传统时期南陵村的空间关系。
图2-11 南陵村村落的整体布局
在之前的章节中已经多次提到,南陵村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较为平坦,村民集聚建房。村内主姓非同一家族,各家族独立建城堡,故而形成“小聚居,大散居”的村庄格局,即各村堡内高度集聚,各村堡间相对独立的村庄格局。南陵村村庄的整体布局如图2-11所示。
南陵村的平原地形、干旱气候、地理区位等影响着民居的结构和布局。传统时期,南陵村的民居结构呈现“M”形,民居布局则“高度集聚”。本部分将从民居及其结构、民居与村庄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对传统时期南陵村的社会和空间关系进行考察。
传统时期,南陵村大部分房屋都是茅草房,只有大户人家才能盖上瓦房,墙壁以土墙为主,通常房屋呈“M”形,习称厦子房,两个半边房子对称修建,中间开门。南陵村的民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房子半边盖。陕西有八大怪流行于关中地区,主要体现的是关中人的衣、食、住、行习俗,其中一怪便是“房子半边盖”。据老人回忆,民国时期南陵村所有的民居都是一边盖,且外高内低。一般的房屋都是“人”字形,可是南陵村的房屋却是“人”字的一撇。关于其中的原因,老人讲述道:“我们这里干旱少雨,房屋一边盖,外面比较高,这样能让雨水都往屋内流,也有人说这样建是为了聚财,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房子一边盖还有一个好处,我们这里靠近北山,土匪比较多,这样盖能够起到一定的防卫作用,外墙都很高,他们爬不进来,要进屋只能走门。财东詹家成家,不仅是房屋一边盖,还在房顶用铁丝网网住,连一只麻雀都飞不进去。我认为房子一边盖还有一个原因,不只我们南陵,整个关中地区都相似,大部分的村都修建了城墙,房子是建在城内,城内的土地有限,一边盖,房檐就不会伸出去,这样也能节省土地嘛。”
“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旱,冬暖夏凉时运来。”这是流传于当地的一首歌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陵村民居与村庄的关系,主要有:其一,地势与村庄的关系。南陵村地势平坦,村域内没有木材源,虽然背靠北山,但木材有限,运输困难,这样能节省木材。其二,气候与村庄的关系。南陵村干旱少雨,这样能遮雨抗旱。其三,经济与村庄的关系。南陵村农业收入有限,副业收入微薄,这样能节省建房支出。
第二,墙高且厚。南陵村房屋外围墙壁高耸,高约5米,厚约五六十厘米。墙厚屋高,有安全防贼、冬暖夏凉的特点。村中老人说:“这种房子结构也区别于官房,古时的衙门或庙宇均为人字形弓脊房,窗户是敞开在外的,这种结构让农村人感觉不安全,我们是一边盖,窗户朝内开,两对檐呈“M”形,四周高墙厚门,夜里睡觉心里也踏实。” “我们这里干旱,太阳光也很强,但是我们的房子外墙都比较厚,这样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所以即便是财东家也是盖这样的房子。”
第三,布局对称。民国时期,南陵村的民居布局较为对称,一般人家左右两边为厦房,后面为大房,前面为门,厦房整齐排列,相互对称;大户人家或是家庭经济稍好的人家,左右两边为厦房,前后均为大房,分为前殿和后殿,左右两边的厦房整齐排列,前后大房相互对称。
图2-12 传统时期南陵村的民居结构
民国时期,南陵村的民居结构如图2-12所示。
从民居的布局来看,各村堡建起城墙之后,村民在城内建房。城中房屋高度集中,一排一排紧挨着建房,房屋排列整齐,街道笔直,一些农户出现了共用院墙的情况,总体呈现高度集聚、同排建房、相邻而居等特征。本部分将从这三个特征切入,对南陵村传统时期的民居与村庄关系进行考察。
1. 高度集聚
据老人讲述,清朝时期匪患严重,各村庄为了防卫匪患,纷纷建起了城墙,村民在城内建房生活。城中土地有限,民居建设也未进行规划,但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村民聚集在一起建房,整体布局高度集聚。“村内的房子都是挨在一起的,一家挨着一家,这样建房子能够节省土地。村子都是围在城墙里面,这个土地是有限的,不能想在哪里建房就在哪里建房,以前这个地基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城里的地基都有主人。我们也喜欢挨着建房,这样邻居、街邻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好交流感情嘛。”
在南陵村的4个村堡中,虽然都是集中居住,但是房屋的排列也有所不同,村庄民居分布具体如图2-13、图2-14、图2-15、图2-16所示。
图2-13 南陵村赵家堡(重庆堡)民居分布
图2-14 南陵村南刘堡(首阳堡)民居分布
图2-15 南陵村北刘堡民居分布
图2-16 南陵村铁炉堡民居分布
2. 同排建房
从各村堡内部来看,集聚在一起的房屋并不是错落分布,而是每一排都整齐排列,同一排房屋地基均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但是房屋高低不同,错落有序。关于为何整齐建房,村中老人说:“同排建房的习俗早就有了,是祖先传下来的,城墙建起来,村内人口越来越多,要是到处地建那肯定住不了。当时村里的街道都比较直,村民起房子一排一排的,都很整齐,你不能把自家房子盖到街道上去,街道是大家公有的,这样做别人就会议论你,有的人就会站出来说你,这是不允许的。” “如在起房子的时候,自己的地基不能比别人的起得高,如果起高了就会被认为是压着别人,会起纠纷,如果起低了会觉得不如人,所以一般同一排房子的地基都是在同一水平线上。”
3. 相邻而居
在南陵村,村民相邻而居,前面也多次提到,其主要的原因是村中土地有限。村民根据相应的约定习俗建房和生活,因相邻而居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相邻建房,与邻居房屋之间以界墙为界。如果新户在老户旁建房,沿老户墙往上建,建好后需要把两户墙之间的缝补上,主要是为了防止雨淋。如果只有一堵界墙,在拆除的时候容易引发矛盾,既要拆除自己的,又不能损坏别人的。老人说,一般都是两家共用界墙,产权共有,只有在商量不下来的时候才会建私界墙,或是新建房屋时才会建私界墙,建私界墙会缩小宅基地的面积。
关于相邻建房,老人还讲了一个故事:“在南陵村,刘邦富和刘邦成挨着,刘邦富要建房,和刘邦成商量,没有商量到一起,因为刘邦成建不起房,便没有同意。后刘邦富只能自己建房,然后建私墙,私墙产权归刘邦富所有,但是建私墙便缩小了刘邦富家宅基地的面积。”
相邻建房,如果建在谁家的土地或是院子里需要谁家同意,如果该土地或是院子不是邻居家的,则不需要邻居家同意,也不需要和邻居家打招呼,只要不占邻居家的土地就一般不会发生纠纷。如果占了邻居家地界等,则需要邻居家同意才能建,界墙两家人共同修建,产权各占一半。在南陵村,房屋周边都是有主之地,即便绝户也有主,要征得主家同意方可建房。
南陵村的祖居主要有祠堂、家庙、堂屋和祖坟。其中,一个赵氏祠堂、两个刘氏祠堂、一个刘氏家庙。
从南陵村的祠堂来看,南陵村共有三个祠堂,分别为南刘堡刘氏祠堂、赵家堡赵氏祠堂、铁炉堡刘氏祠堂,祠堂修建的时间比较早,均位于村庄城墙之内。回民起义时,南陵村成为重灾区,大部分建筑被毁,祠堂和庙宇无一幸免。至民国时期,南陵村已经没有祠堂。据北刘堡的老人口口相传:北刘堡以前是有祠堂的,祠堂就建在村庄的北方,位置坐北朝南,建得比较气派。祠堂是刘氏族人祭祀先祖和商量家族事情的地方。祠堂还有100多亩祠堂地,祠堂地的收入主要用于祭祀和供北刘堡的刘氏后人上学之用,南刘堡刘氏虽与北刘堡刘氏同出一祖,但南刘堡刘氏不得享受此待遇。
从家庙来看,南陵村南刘堡建有一座家庙,位于村庄正中间的位置,与菩萨庙相对,家庙坐北朝南,建筑风格与庙宇相似,为单层阁楼。据刘文英、刘文京两兄弟讲述,家庙是祖上就修建的,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才被毁坏。家庙中只有一尊雕像,族人都叫“老婆哩”,雕像位于家庙正中偏北的位置,与家庙同为坐北朝南。到了民国时期,家庙主要用于族人祭祀、商量家族事务以及教育家族后人。家庙平日里庙门紧闭,钥匙由刘文英父亲保管。此家庙为南陵村南刘堡刘氏族人共有,共有使用权,与南陵村北刘堡刘氏和铁炉堡刘氏均无关系。
从堂屋来看,传统时期南陵村的堂屋位于大房(后殿)中间,后殿一般分为两层,下一层的正中间一间一般为堂屋,左右两边的房间都由家人居住,如果全家人住不下的时候,当家人先住,楼上一般为藏粮的地方,后殿是藏家财的地方,也是知识分子的书房所在地,具体位置如图2-17所示。穷人家一般就没有前后大房,穷人家的房子都比较少,甚至连堂屋都没有。在南陵村,堂屋不是祭祖和举办婚丧嫁娶仪式的地方,婚丧嫁娶一般在大殿(大房)中进行,堂屋后也成为家中老人居住的地方。堂屋因为不是单独修建,为同一家人私有,平时也存在翻修的问题,如果需要修则是和房子一起修,产生的费用由自己家解决。
图2-17 1949年以前南陵村民居后殿布局
根据刘兴汉老人的讲述,在南陵村,来得比较早的村民所建民居一般都有堂屋,堂屋建在自己家中,一般位于后殿正中间的位置,如果家中的房间够家人居住,则堂屋不住人,如果其余的房间不够家人居住,堂屋一般由当家人居住。
堂屋的作用主要有:其一,祭祖的地方。堂屋中虽然没有摆放祖先神像和牌位,但是摆放有神龛,平日里神龛一般收起来放于堂屋的高处,在祭祖的时候才拿出来;其二,住宿的地方。堂屋为一间房间,在住房不够的人家,堂屋常常成为掌柜的住处。
堂屋建在自家的房子内,只会对自家房屋建筑结构产生影响,但不会影响村庄房屋的布局。堂屋是家庭的活动场所,和家庭之外不具有血缘关系的成员不产生联系,各家庭之间或村庄之内不同家庭的村民之间不会因为堂屋形成某种特定的关系。
从祖坟来看,死者埋于自家地中,坟位于地里。南陵村铁炉堡的刘氏家族有自己的祖坟,但是祖坟并不是集中在一个地方,老人去世后一般是埋于自家的地中。祖坟不仅在本村,在外村的也有,现在的老人一般都只能知道五代以内祖先的坟墓位置,时间再久,坟墓可能就找不到了(坟墓在自己家土地中,用土垒起来,容易受损)。
祖坟虽然是位于自家的土地当中,但是祖坟一般也不会离村庄太远,都是在村庄周围的土地中。刘兴汉老人说:“虽然没有固定的墓地,但是祖坟也不是想埋在哪里就埋在哪里。祖坟也是要看风水,埋在风水好的土地中,而且一般夫妻是进行合葬,在一块地方风水好了,也不是只埋一个人,有的可能整个家族的大部分人都埋在这里,自然就形成了一小块墓地,但是周围的土地还是和以前一样种庄稼。”
旧时,村民对抗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面对天灾人祸和苦难生活时无能为力,但又幻想着生活改善、家庭幸福,无奈之下只能将希望和期盼寄托于神灵。在南陵村,传统时期家中神灵众多,但只是为土地爷修了土地堂,“进门土地堂,家有万石粮”,而在家外,村民为众多神灵都修建了庙宇,修建庙宇以村堡为单位,一般庙宇都是修建于村外,只有药王庙修建于南陵村铁炉堡城内。从南陵村铁炉堡来看,主要有关帝庙、土地庙(2座)、魁星楼、马王庙、娘娘庙、菩萨庙、药王庙等庙宇,具体分布如表2-7所示。
表2-7 南陵村庙宇情况及其分布(部分)
说明:图中列举的神居仅为南陵村部分神居,并非全部神居。
根据村中老人回忆,南陵村神居修建的时间均较早,至民国时期,大部分损毁严重,有的甚至自此消失。土地堂为私人所有,自家修建,供奉土地神,祈求其保佑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其余神居均为村中共同的财产,产权归神居所在地村民所有,除了本村人拥有使用权外,外村人也能使用。
民国时期,神居与村庄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村民祭拜的场所。在南陵村,大年初一有拜神的习俗,村民会早起前去祭拜,且争上“头炉香”以求吉利。此外,在平日里村民要是遇到不顺需要祈求神灵庇佑时也会到相应的神居中祭拜。
其二,逃荒人员避难的场所。据老人讲述,逃荒人员逃到南陵村的时候,没有地方住,一般就是住在庙宇里。南陵村铁炉堡的菩萨庙比较大,平日里就将门大开着,供逃荒的人居住。
其三,麦客寄宿的地方。麦客一般为外地人,到南陵村割麦的时间不长,一般就几天,麦客晚上没有住宿的地方就住在庙宇里。
其四,村民的储物间。民国时期,南陵村部分庙宇被私人占用,私人平日里用一把锁将门锁上,用于停放车子和放置生产工具,只有在大年初一拜神的时候才会将门打开让村民去祭拜。如在南陵村铁炉堡,娘娘庙是被刘邦富家所占,马王庙是被刘学勤所占,土地庙(王户家所建的土地庙)是被刘振海所占。
南陵村没有集市,但是周围村镇集市林立。本部分主要从集市及其分布、集市与村庄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考察传统时期南陵村的集市与村庄的社会关系和空间关系。
南陵村村庄内部没有集市,整个村庄仅有两家杂货铺和一家药铺,但是在南陵村周围的村庄中集市林立,几乎每个方向都有集市,每个集市交易的商品有所侧重,故南陵村村民会根据自家需求选择不同的集市。主要集市有富平集市、流曲集市、王寮集市、曹村集市、庄里集市、宫里集市等(如表2-8所示)。
表2-8 南陵村周边集市的分布情况
集市的位置与距离村庄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民的活动范围。虽然南陵村村内没有建立集市,但是周围村镇建立的众多集市不仅丰富了南陵村村民的出行选择,也扩大了村民的活动范围,对村民的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每一个集市覆盖的范围不一定,有大有小,如南陵村周边的这些集市均能覆盖南陵村,离南陵村最近且最方便的集市是宫里桥集市,但宫里桥集市于1945年建立,建立时间较晚。外村村民可以到本村集市进行买卖和交易,不需要经过村庄管理者的同意,本村村民也可以到外村集市进行交易和买卖,每一个集市交易的物资有所侧重,村民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村民在进行商品交易的过程中,除了会将粮食卖给固定的商号外,其余的商品几乎都是自由交易,没有固定的交易对象。对此,老人说:“在买商品的时候,也不一定是向村里人或是朋友购买,主要还是看质量和价格,如果质量相当,价格一样,村民就会选择向朋友或熟人购买,如果是能够进行讨价还价的商品,一些村民则更愿意向陌生的商贩购买,因为陌生人更好讨价还价,熟悉的人或是朋友有的时候会放不下面子。”
商品交易没有固定的价格,但是在长期的交易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大家心里默认的价格,买卖过程中,买卖双方可以基于这个价格进行讨价还价。商贩在针对商品询价时的叫价也不一样,如果是熟人,一般价格会稍微低一些,面对陌生人价格会稍微高一些。市场上一般不会出现恶意降价或是叫价的情况。
在南陵村,村落公共空间主要有石碾场、庙宇。
在南陵村铁炉堡,石碾场位于村东头的空地上,在城墙之内,紧挨着城墙,石碾属于村中公共财产,产权归全村人共有。据老人回忆,石碾是在明朝时置下的,平时没有人管理。
使用石碾的时候不需要向谁打招呼,只要空闲了,谁都能去用。财东家、大户人家同样也会用到村中的石碾,他们日子过得再好也会吃小米,都会用到石碾。使用石碾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谁会有特权,穷富平等,官民平等。石碾不需要维修,也不存在维修费用,只是有的人看着哪里需要换了就自己去换了。石碾的使用没有先后顺序,谁先到,谁先将头牯套下了,谁就先碾,一家碾好了另外一家再接着碾,但是一般都是富人或是有牲口的人家先弄,因为穷人得借富人的牲口,所以一般都是等到富人或是有牲口的人家用完之后才借他们的牲口去用。借别人的牲口,碾完之后留下的糠需要给牲口的主人家喂牲口,碾出来的糠要全部给。使用石碾的时候一般是家里的男人去,要是家中没有男的了,女的也可以去。如果是女的去使用石碾,也是男女平等,女性不用等男性碾完了才能碾。
“在石碾的使用上起不了矛盾。碾米、磨面都是自家的劳动力去,一般碾米、磨面的时候,男的在碾,家中的妇女会去帮忙‘喂面’,其余的人一般不会帮忙,也不需要帮忙,自己家里就能弄好,都是自己家弄自己家的,所以使用石碾的时候也不会和其他人聊天。”
在南陵村铁炉堡修建有窨子,窨子分为公共窨子和私人家的窨子,公共窨子也是南陵村公共空间之一。
图2-18 南陵村公共窨子的平面结构
资料来源:此图由刘兴汉老人根据回忆做出。
公共窨子由村民共同修建,具体如何修建的已经不清楚,公共窨子中还有水井、牲口圈和人住的地方,能够容纳全村人在里面躲避和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其结构如图2-18所示。
村中公共窨子为南陵村铁炉堡村民共同修建,归铁炉堡村民公有,只有铁炉堡村民有使用权,即便是南陵村的南刘堡、北刘堡和赵家堡村民也不能使用。据村中老人讲述,窨子较为隐蔽,除了铁炉堡村民,其余的村民一般都不知道,如果是躲避匪患,全村人都会躲到窨子里,如果是议话,一般就只有每个家庭掌柜的参加。
村中的公共窨子主要有以下作用:
其一,村民躲避灾难的地方。南陵村四个自然村独立建城,彼此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发生匪患等灾难的时候,很难形成合力,主要依靠各自然村的力量与匪患抗争。当村堡实力与匪患实力相差较大的时候,村民会躲到窨子里,以躲避土匪等带来的伤害。
其二,村民议话的场所。在公共窨子里建有议话厅,村中有什么事需要商量的时候就由头面人物或者甲长召集大家到窨子中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