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平原与麦作

南陵村地势北高南低,但坡度较缓,土地以塬地为主,分布于村庄周围,相连耕种。土质较好,适合耕种,适种作物多样,但以小麦为主,形成特定的麦作关系。本节将从田块、田块边界、田地耕作等方面对传统时期南陵村的耕作关系进行考察。

一、田块

本部分将从田块分布、田块形状与大小、田块质量以及田块距离等方面来对传统时期南陵村的田块进行考察。

(一)田块分布

整体来看,南陵村的土地主要分布于村庄周围,大部分还是相连的,但是有一小部分因为家族兴衰、买卖、分家等出现了“插花”现象,致使一个家庭的土地不一定都是紧挨着的。

从各自然村落来看,各村落的土地大部分集中在一起,分布在村落周围。但自然村落与自然村落之间的土地也会有交叉,这些交叉多是因为买卖产生。

从家户土地分布情况来看,一般土地较多的人家,其土地并不是紧挨在一起,而是成多份分布于不同的地方;而对于土地占有量较少,甚至只有两三亩的人家,其土地一般都是一块或紧挨在一个地方。关于家户土地分布情况,刘兴汉老人说:“南陵村的土地还是比较集中的,除了那些购买的土地,其余的基本都是在一个地方,而且各个村落的土地都在村子面前,赵家的土地一般不会跑到铁炉,铁炉的土地一般也不会跑到赵家。但是每一个家庭的土地就不是紧挨在一起的,可能是分了几个地方,像我们家的土地就是分成了四份,只有像巫学春、曹振忠,他们是后来才买的土地,土地也比较少,他们的几亩土地就全部挨在一起了。”

图2-5 1949年以前南陵村各自然村的土地分布情况

1949年以前,南陵村各自然村的土地分布情况如图2-5表示。

(二)田块形状与大小

南陵村属于台塬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具有一定的坡度,地块之间偶有断层,地块多呈不规则形状,整体来看,村庄的麦田形状也是如此。最大的麦田有几十亩,而小的麦田不到一亩,大小不等。在同一层面上的土地均较为平整,位于中间的田块一般是矩形,而位于边缘的土地则呈不同的形状。南陵村田块的形状如图2-6、图2-7、图2-8所示。

图2-6 南陵村田块形状

图2-7 南陵村位于同一层面边缘的田块

图2-8 南陵村位于同一层面中间的田块

(三)田块质量

南陵村的田块有等级之分,根据其质量将其分为金、银、铜、锡、铁五个等级。本部分将从田块质量的类型及划定、土地质量及其耕作关系、土地质量与税赋以及土地保肥与轮作几个方面来对南陵村的田块质量进行考察。

1. 田块质量的类型及划定

南陵村的土地根据质量将其分为金、银、铜、锡、铁五个等级,并依据土地的等级和面积进行赋税缴纳和安排摊派。关于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定依据,村中老人讲述道:“划定土地等级时主要考虑的是土地的肥瘦程度、保水能力、产量的高低、耕种适宜程度等因素。适宜耕种程度主要是指离村子的远近,如果太远了,去种地来回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耕种和抢收的时候就浪费了一些劳动时间。另外,要是土地的地块比较小,不适合用牛进行耕种,需要人去挖,这样的土地等级也不会很高。”

2. 土地质量及其耕作关系

土地等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土地的质量,不同质量的土地影响着南陵村村民的耕作行为。如田块大小影响农民是选择用牛进行耕种还是单靠人力进行耕种。另外,土地质量的好坏也影响农民进行耕种的积极性和耕种作物的选择。

“好的土地产量高,种下去了收成好,我们种起来也积极,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差的土地就没有那么高的耕种积极性了,因为种下去了之后不一定能有收成,即使有收成也不会太好。我们这里又没有水,有的时候下雨了就要去种,都是先种好的地,质量差的地就最后来种或者种一些其余的东西,就抱着种下去能多少收一点的心态。如果家中土地比较多,质量差的土地一般是不会用来种小麦的,小麦是主要粮食,种下去收成不好会影响下一年的吃饭问题。”

3. 土地质量与税赋

在南陵村,1949年以前主要根据土地的等级与面积来进行摊派和税赋征收。其中,金粮地,每亩每年一斗半麦子的地税;银粮地,地税为每亩每年一斗麦子;铜粮地,每亩每年7—8升麦子;锡粮地,每亩每年5—6升麦子;铁粮地,每亩每年3—4升麦子。 土地质量及其税赋关系如表2-5所示。

表2-5 1949年以前南陵村的土地质量及其税赋关系(亩·年)

4. 土地保肥与轮作:“土地轮歇”“粮食两半种”

“凭天吃饭,土地轮歇”“粮食两半种”,这是南陵村土地耕种的方式。旧时,因为缺乏肥料,如果连年耕种或是种植单一作物,必然会导致土壤肥力急剧下降,粮食减产,故而采用轮歇、轮种等方式来缓解土壤肥力下降。“家中有牲口的人家每年还能给土地装上一些农家肥,要是没有牲口的就没有农家肥,只能靠土壤中的肥力,土地肥一些的收成好一些,要是土壤比较贫瘠,收成自然就会受到影响。我们这里的土地相对富足,会采取轮歇的方式来进行耕种,轮歇主要就是为了让土地肥力得到一定的恢复。另外,我们的土地也不会全部种同一种作物,就像我们家不会把全部的土地拿来种小麦一个道理,一般只有一半的土地是用来种小麦,其余的一半种其他的东西,土地相互之间也会轮换。”

自家的土地不会全部种一种作物,通过轮作的方式让土地轮歇,以三年四熟和四年五熟制为主。当时基本没有化肥投入,靠豆类、苜蓿、油菜作物养田和夏季休耕恢复地力。土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荞麦、小米、黄豆、苜蓿等作物,其中小麦的种植面积最大。土地轮歇,粮食生产以夏粮为主,夏粮则以小麦为主,小麦是一年一获,以豆类、苜蓿轮作肥田,不让同一片土地连续种植同一种农作物。

(四)田块距离

南陵村的土地围绕村庄分布,连片耕种,距离村庄都不太远,最远的20多分钟的路程,近的出了城门就到了田里。田块的距离不仅影响村民的土地买卖行为,同时也影响着村民的耕作关系。

1. 田块距离与土地买卖

田块距离是村民买卖土地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在南陵村,村民在本村买土地和在外村买土地的情况均有发生,但在本村买土地和在外村买土地情况有所不同。如果在外村买了土地,这样的土地距离就会相对远一些,所以村民在购买土地的时候一般都是考虑邻村,且与本村土地相隔较近的地方,这样距离的路程大概需要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如果太远了村民一般也不会考虑购买,只有大财东家为了囤积土地才会在外村置地,然后租给别人耕种;如果在本村买地,则主要考虑土地的质量,一是看土地肥瘦情况和产量;二是看是否方便耕种。

2. 田块距离与耕种关系

南陵村的土地主要都是分布在村庄周围,土地距离的远近影响着村民的耕种行为。

下种的时候,如果距离较近,村民都是到地里干活,然后中午吃饭的时候就回到活主家吃饭,吃完饭再到地里接着干活;如果距离比较远,中午一般就不会回活主家里吃饭,而是由活主家人做好了饭菜送到地里,在地里吃完之后接着干活,到了下午再回家。距离较远,种地的工具也是用车拉到地里,村民在耕种的时候也需要多走一会。

在收割的时候,如果距离较近的话,收了粮食一般直接由人背到晒场,也不用车拉或是马驮。但是如果距离较远,收了粮食往家里运的时候就需要多花费一些力气,一般都是收了之后用车拉到晒场。割麦的时候,土地多的人家一般都会请麦客帮忙收麦,为了节省时间,土地较远的农户都是将饭菜做好后送到地里,麦客在地里吃完之后接着干活。

二、田块边界

田块边界是确认产权和使用权的重要标识。本部分将从边界的类型、边界与村庄、边界与分家、边界与买卖几个方面来对传统时期南陵村的田块边界关系进行考察。

(一)边界的类型

1949年以前的南陵村,其土地主要以地畔子、埝和树木等作为边界。

1. 下地畔子为界

“地畔子”是指在两节土地相接壤的地方坐下的标记,先在边界上挖出一条沟,然后在沟里撒上石灰,以此作为土地的边界。

南陵村土地一块挨着一块,相连耕种,中间一般不立界石,也不插界桩,土地边界从祖上沿用下来,地界都是以前下的地畔子。后人在耕种土地的时候,会在麦田和麦田中间弄一田埂,约20—30厘米宽,刚好可以通过一个行人。地上的田埂和地下的地畔子相对应,但是因为地上的田埂是人工垒起来的,常常会因为耕种土地而发生变化,因此造成冲突,所以村民一般都是以地下的地畔子为界,而地上的田埂只是区分庄稼的一个标记。

南陵村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分不清的地畔子”。以前因为土地不够平整,然后土地相邻的农户之间就会商量着一起平整土地,本来一边高一边低的土地下的地畔子已经有三四十厘米之深,经过平整后,以前的地畔子可能会变得更深,如果发生越界纠纷,再去挖地畔子就比较困难,常常挖不到,所以也叫作“分不清的地畔子”。

2. 以“埝”为界

在南陵村,因其独特的自然形态,平坦处田地是以地畔子为界,偶现断层之地以埝为界。埝是指断层与断层的交界处,自然形成的一道坎,将连片的土地分开,埝的一边土地高于另一边,高度从二三十厘米到几米不等。

以埝做界的优点如下:

其一,地界自然形成,在地表面,易区分;

其二,地界将土地分成两层,高低不一,不会产生越界耕种纠纷。

3. 栽树为界

相连成片的土地,因为土地平坦,常常因越界耕种而产生纠纷,纠纷得到处理之后,农户会在交界的土地上种上树以作为土地的边界,如图2-9所示。

图2-9 栽树为界的南陵村土地

种树可以是相邻土地的两家农户一起种,种于交界的地方,然后耕种土地时需要离树约50厘米;如果发生纠纷的两家不愿意一起种树,则愿意种树的一家就会在自家土地接近边界的地方种上树以作为边界。一家农户独自种树的时候一般是种在离土地边界约50厘米距离的地方,不能直接种到边界上,种在边界上树长大了会影响树脚的土地的作物生长,仍会产生矛盾。

(二)边界与村庄:“土地到哪,村庄的边界就到哪”

南陵村一般以埝、道路、村庄等作为村庄与村庄的边界,其中以土地作为边界较为普遍。关于村庄的边界,村中老人讲述道:“我们村子与村子之间没有什么特殊的边界,有埝的地方一般是以埝为界,大部分还是以土地为界,土地到哪,村庄的边界就到哪。”

村庄的边界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土地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在村庄边界的地方买卖土地,买了邻村土地,村庄边界外移,卖给邻村土地,村庄边界内移。买卖土地一般会写地契,地契上会写清楚土地的四至,以此来确认边界。

买卖土地会导致村域范围的变化,但买卖土地的是私人的行为,村庄不会进行干涉。村庄边界发生变化之后也不会做标记以确定村庄新的边界。

土地买卖完成之后需要向所在甲的甲长报告,买卖双方都需要向甲长报告,卖出方报告以减少相应税赋,买入方报告是让甲长知道增加了土地,也是为了在以后发生纠纷时能够得到公正处理。甲长收到村庄土地变化报告之后需要上报给保长,以重新核算各项税赋。

(三)边界与分家

分家的时候,土地一般都是以块为单位进行划分,如果不涉及将一块完整的土地分为两份或是多份就不需要划边界,沿用老的边界,如果要将一块土地分为两份或是多份就要划定新的边界。丈量好土地之后会在欲定边界的地方挖一条沟,然后撒上石灰,以此为界,并在石灰上面用土堆一个田埂,之后就按照这个田埂为界来进行耕种,不能越界。

田埂不需要进行公证,但是涉及别人家土地的时候,要请土地的四邻过来查看,以免定界之后发生纠纷。

分家之后在分书上也要写清楚土地的位置和面积,东、西、南、北各与谁相邻,甚至是地界的位置。

(四)边界与买卖

如果是土地买卖,需要对土地的边界重新认定,主要是让买方知道土地的边界在什么地方。买卖土地的时候要请土地的四邻过来,要对欲卖土地进行丈量,不能将别人的土地卖出,也不能越界。如果原来的边界还在,买卖的时候没有争议,则是沿用原来的边界;如果卖方和四邻之间有争议就要查界,查界时如果发现土地原地界消失,就容易产生纠纷,就需要请甲长帮忙调解。

三、田地耕作

土地的数量、生产工具的占有情况、劳动力数量等因素均影响南陵村田地的耕作。本部分将从小麦的耕种、收割、碾场三个部分来对传统时期南陵村的田块耕作及其关系进行考察。

(一)耕种

耕种是麦作的第一个环节,主要包括准备种子、犁地、播种、除草、压苗等工序。

1. 种子

1949年以前,南陵村耕种土地的种子一般都是自家准备,从上一年的麦子中挑选、存留。种子一般都会挑选颗粒饱满的麦子。麦种的存留量根据家中的土地数量来确定。如果家中土地较多,存的种子就会多一些;如果家中土地较少,存的麦种就会少一些。在南陵村,一般一亩土地需要13斤左右的麦种,但是村民在存留麦种的时候一般都会多留一些。

麦种是在麦子收了之后存留,一般由“掌柜的”(当家人)决定存留量,并由掌柜的保管。种子关系到第二年的耕种与收成,更关系到全家人第二年的生活,所以即便是家中出现困难或是挨饿的时候,也不能把种子拿出来作为粮食。用村中老人的话说就是“吃了粮食就是断了希望”。

对于一些刚购买土地或是出现变故的家庭,耕种时若是没有种子,可以借,借种子一般是和邻居或是亲戚借,邻居或是亲戚也只是在自家种子有剩余的情况下才会将多余的部分借出。借了种子需要还,在收了麦之后再还,一般不会还利息。

2. 犁地与播种

犁地和播种是土地耕种的重要环节,一般同时进行。南陵村的土地主要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耕作,家户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麦田耕种以家户为单位,但是因为土地占有不均、生产资料占有不均、家户劳动力质量差异大、生产力水平落后等,单靠一个家户独自的力量难以满足部分家户的生产需求,致使搭庄稼、换工、帮工、请工等合作方式出现,又因种麦和收麦均是与时间做斗争,较强的时间性催生了麦客等职业。

“土地是各家各户的,有的人家土地多,有的人家土地少,土地少的自己家就能种完,但是土地多的就种不完,像财东家就养长工,长工来种地,种麦的时候要请工帮忙。还有一些人家土地不多不少,就相互换工,但是换工主要是在种麦的时候,收麦的时候一般不会换工,那个时候麦子都熟了,都要收自己家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小户和大户搭庄稼。”

土地资源向部分大户和富户家集中,他们自己家中的劳动力难以完成生产活动,便出现了通过请长工、短工等来完成生产活动。贫富差距悬殊,生产资料占有不均,一些小户只能和大户搭庄稼,小户提供劳动力,大户提供生产资料,相互合作完成农业生产。而在农业生产的其他环节,如平整土地等就会出现“变工”的生产方式。村中老人还回忆道:“我们这里天干,耕种都是与时间做斗争,所以耕种就那几天,大家都要种自己的,一般不会出现相互帮忙的情况。”

1949年以前,南陵村土地耕种与家户的关系如表2-6所示。

表2-6 1949年以前南陵村土地耕种与家户的关系

3. 除草与压苗

除草和压苗是小麦耕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除草一是为了防止杂草影响小麦生长,二是为了避免杂草长大后其种子落到地里,来年疯狂地生长。压苗不是每一家都要进行,根据自家土地中小麦的长势决定是否需要压苗,压苗的目的是防止麦苗长势过盛,造成倒伏。

在南陵村,除草和压苗主要是以家户为单元进行,自家铲除自己地中的杂草和进行压苗。除草和压苗劳动量不大,时间相对没有那么紧张。但是除草时,亲戚之间会相互帮忙,也借此来维系亲戚关系。“除草和压苗这一段时间不忙,家中的事情也比较少,所以亲戚之间会相互帮忙,相互走动。一些农户自己的土地除完草了,没有事情做,也会去帮助其他的亲戚除草,这样还能加强走动,维系亲戚的关系嘛。”

(二)收麦

收麦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农民都要与时间做斗争,土地高度集中就导致了这一片土地上的小麦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收割,村内劳动力之间没有办法相互帮忙,只能靠抢收、请工等方式来完成小麦的收割工作。

1. 小户自家抢收

麦子成熟时,需要在几天的时间内收完,否则一旦遇到大风、下雨等恶劣天气,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对于那些土地相对不多的家庭,一般在二三十亩以下,就主要靠自己家里的人抢收。一些土地较少,但又缺乏劳动力的家庭也会请麦客收麦。

“收麦就那么几天的时间,时间比较紧,家家户户都要和时间做斗争,都是早出晚归,甚至一些农户晚上还点着火去收粮食,只有把粮食收回来了这一年才算有了收成。如果粮食不收回来,可能晚上一刮风,一夜之间所有的麦子就落了,这一年也就白种了。所以收麦的时候全家一起去,只要能割麦的都会去帮忙抢收麦子。”

2. 大户请工收麦

民国时期,南陵村收麦时自家劳动力不足,则通过请工的方式帮忙收麦。土地大户、没有劳动力收麦的家庭都会请工收麦,请工主要请忙工和麦客。

一般土地多的大户会请忙工,忙工的工作时间为30—40天,多在夏季收麦的时候请忙工,碾场、种麦的时候不会请忙工,做忙工的人一般家中土地较少。

一般土地大户都会请麦客割麦,一般小家庭如果自家劳力无法割麦也会请麦客割麦。割麦的时间短,叫的麦客多,一般1—3天的时间要把所有的麦割完,土地大户最多也要在3天之内把麦割完,一般都是1天。请麦客的数量与家中土地占有量有关系,多的家庭一日可请上百名麦客,少的家庭就请几名不等。做麦客的大都是外地人,如甘肃、陕北等地,因为不同地方的人因气候等因素,小麦成熟的时间不一样,就利用这个时间差去当麦客。本地人也有当麦客的,主要是自己土地较少,或是已经收完麦,或是自己劳动力较多才会去当麦客。忙工一般都是本地人,而麦客多为外地人。

(三)碾场

碾场是麦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将收回来的麦子翻晒后脱粒的过程。在南陵村,村民将收回来的麦子晒到晒场上,经过1—2天的翻晒后将麦子散乱堆在晒场上,然后用牲口拉着石碾在上面来回碾压,使麦子脱粒。

图2-10 碾场使用的石碾

1. 碾场与生产资料

碾场需要晒场、碾子、牲口等生产资料。民国时期,南陵村没有公共晒场,晒场都是私人所有,一般建在自家院子里或是村庄周围自家空地上。一般只有大户人家才有晒场,如在南陵村铁炉堡,小户人家多和大户人家借或是搭庄稼。有晒场的人家都会有碾子,碾子一般为石碾(如图2-10所示)。如果向他人借晒场,一般会同时借碾子,如果家中没有牲口还会一同借牲口。

借用晒场等生产资料,需要等到主家用完之后才能借,也只有关系好一些的农户之间才会相互借用晒场,借用晒场的农户一般占有二三十亩土地,土地占有处于中等水平。借用晒场一般不用给报酬,但是会欠下人情,在主家碾场或是做别的事情的时候需要去帮忙。

2. 碾场与合作

在南陵村,大户占有晒场、石碾等碾场所需的所有生产资料,小户不占有碾场所需的生产资料或是只占有耕牛等少量生产资料,但是大户麦子较多,碾场需要的劳动力较多。大户和小户之间就通过搭庄稼的方式来协调生产资料占有不均的问题,以使得所有的农户都能顺利地完成麦作的最后一个环节。

3. 麦秆的处理

旧时在南陵村,收回来的麦子经过碾场后,麦秆和麦粒分离,麦粒经过再加工可以食用,麦秆则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第一,自家留存做牲口的草料。大户人家的麦子,在自家晒场上碾压完毕,会直接将麦秆堆于晒场周围或是放到牲口圈里,用作家中牲口的草料。

第二,焚烧做肥料。大户人家土地较多,碾场后会有较多的麦秆,除了留下喂牲口的部分,过多的部分就会用车运到田地里进行焚烧以做肥料。

第三,留给晒场主家。搭庄稼的小户,一般都是使用晒场主家的牲口,在碾场结束之后会将麦秆留给主家喂牲口,如果自家有牲口可以将麦秆背回。 M1Cb26Xoy1UapbaLjehiozUaEALRNhhoNQV4gWpKUUMFSrkAlAuhXW6PvxHcg58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