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可以勾画”到“积极探索”再到“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要求越来越高,江苏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江苏通过充分发挥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力争在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符合现代化建设的时空演进规律。
江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实现江苏发展的凤凰涅槃,争当全国高质量发展的表率,当好全国发展的“压舱石”,准确把握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一本质特征,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以一域发展为全域增光添彩,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争取更大发展主动、拓展更大空间。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之一。
支持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打造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省域范例。江苏把协调发展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实现路径。
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的地理概念背后代表着发展差距。
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自2001年江苏省正式启动“南北挂钩,结对扶持”,至2022年已有21年发展历程。南北挂钩政策出台的直接动因,就是江苏省南北差距较大,为了促进南北优势互补,缩小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江苏省决定苏南五市挂钩苏北五市:南京与淮安,无锡与徐州,苏州与宿迁,常州与盐城,镇江与连云港分别进行结对帮扶合作。
21年间,南北挂钩帮扶合作取得了优异成绩,一座座跨越空间距离的产业园在苏北大地迅速成长。截至2021年9月,江苏有南北共建园区45家,累计入园企业超1700家,项目注册金额超2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0亿美元,带动就业66万余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当地平均水平,保持15%左右的年增长率。据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47.3%,比2012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
在南北共同建设下,涌现了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无锡徐州工业园区、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常州盐城工业园区等4家省级创新试点园区,常熟泗洪工业园区、吴江泗阳工业园区、江阴睢宁工业园区等3家省级特色园区等众多优秀的产业园区,它们成为苏北城市经济增长的高地。
近年来,江苏紧紧围绕“要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结合自身实际统筹推进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出“1+3”功能区战略,着力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其中,“1”是沿江八市组成的扬子江城市群;“3”分别指连云港、盐城、南通一线的沿海经济带,宿迁、淮安和苏中部分地区组成的江淮生态经济区以及将徐州建成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按照“1+3”战略,江苏的发展版图被重新定义。
全球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以工业化为主要驱动力的时代,正在转化为以智慧、知识、技术、文化和创新驱动为主的时代。
面临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参与全球竞争?
创意城市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可能——创意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力量,发达国家都把创意城市的发展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核心内容。创意城市发展是全球竞争中特色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主体价值表现,以文化创新驱动的创意城市正成为国家和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
江苏首创建设扬子江创意城市群,这是一种新的制度型创新和地域生产力结构优化的前瞻性探索,是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群”的必然担当,更是江苏“两争一前列”、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主动参与全球竞争并介入全球城市文化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全面战略创新。
扬子江城市群涵盖江苏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沿江八市,是江苏发展基础最好、开放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是转型升级的“风向标”,也是创新驱动的“主引擎”。
江苏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突出“高峰”支撑,辐射带动江苏中轴崛起,共同将扬子江城市群打造成开放创新、绿色低碳和集约高效的现实样板,努力建成全省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带、引领带。
——以雄厚综合经济实力,为扬子江创意城市群跻身世界级平台夯实基础。2021年沿江八市GDP总值超9万亿元,占江苏省GDP的80%,是长三角区域GDP的三分之一、全国GDP的8.07%,超过北京和上海两市GDP总和;截至2021年底,南京、苏州、无锡、南通4个沿江城市成为万亿元经济规模城市。从其发展目标看,扬子江创意城市群未来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万个以上,形成两个以上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创造全球顶尖的数字文化产业走廊。
——以独有多元的创意产业特色,为扬子江创意城市群创造了“高成长企业”发展前提。沿江八市中已有三市被授予“全球创意城市”: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文学和文化金融的发展,积极打造全国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中心;苏州作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以创意产业、高端数字文化装备制造和特色工艺美术为重点领域,打造国际时尚设计之都;扬州作为“世界美食之都”,以幸福文旅融合产业形塑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以重大载体平台高度集中的优势,为扬子江创意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沿江8市集聚了21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136家4A级景区、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数十家省级文化产业重点园区等创意经济发展载体;还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15所、职业院校184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4家,平台经济强大而优质。
——以文化同源为纽带襄鼎互承,为通江达海创意城市群打造文化共同体凝力聚气。依托扬子江串联的沿江八市,有着共同的长江文化之“根”与江南文化之“源”,地缘相近、业缘相融、人缘相亲、文缘相承,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特别是2025年扬子江段过江通道将突破30条,至2035年将达到44条,每10公里就是一条通道,长江两岸可充分利用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应”。加之长江与大运河在江苏呈十字交汇,造就了沿江八市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双重关键地位,使扬子江创意城市群成为世界创意城市群高地成为可能。
江苏沿海地区地处“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区域,推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强调,沿海地区负有坚持开放合作,筑牢绿色底线,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重任。江苏坚持海洋强省战略,扎实推进,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实施新一轮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打造以“自立自强”为核心特征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聚焦产业培大做强、开放合作创新、绿色低碳宜居,持续深化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加强东西贯通、南北互动,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现代化发展形态。
江淮生态经济区包括淮安、宿迁以及里下河地区的高邮、宝应、兴化、建湖、阜宁等县市,是江苏水网最密集的区域,也是第一产业较发达区域。
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面临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增长不可持续、群众不够富裕,不符合新时代高质量生态经济发展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密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近几年来,江淮生态经济区立足生态优先,注重节点培育,走出相对欠发达地区聚力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典型路径。江苏放大永续发展的“绿心”优势,推行“中心城市+中小城市”节点的集约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全面转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系统治理体系包括: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以及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等,打造宁静、和谐、美丽的生态经济区,率先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百姓富裕的新路子,为全国其他地区推进全民共富积累经验。
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强化龙头作用,增进区域认同,引领省际接壤地区共建共享现代化成果。在“1+3”重点功能区布局中,徐州是唯一以城市进行功能定位的独立板块,充分体现了徐州位于四省交界的特殊战略地位,也反映了拓展江苏发展纵深、引领淮海经济区崛起的使命担当。在现代化建设开局起步的实践中,要发挥徐州地缘优势,以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为契机,强化产业基础,大力提高城市发展能级,走出区域中心城市带动省际接壤地区协同发展的可行路径。
江苏以省内全域一体化发展为重要抓手,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先行,现代化都市圈联动发展,推动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走深走实。
踏上新征程,江苏如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更好实现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
2022年江苏省提出,创新完善南北发展帮扶合作机制,支持苏南苏中苏北围绕全产业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立足新时代背景,聚焦“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总目标,以深化实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引领江苏新一轮区域联动发展、特色发展和均衡发展,南北联动发展打开新的发展格局。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的决策部署,江苏省科技厅2022年出台举措,创新体制机制,支持苏北、苏南建立“科创飞地”,促进创新要素开放共享,推动南北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
“科创飞地”是由苏北地区(以下简称“飞出地”)结合自身需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到苏南创新资源丰富的地区(以下简称“飞入地”)设立的跨区域创新合作平台,须有固定物理空间和管理人员,并具备技术研发、人才招引、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联动等功能。
“科创飞地”的建设将获得全方位的科技支持。如比照全省重点片区科技帮扶措施,对南北共建的“科创飞地”将连续3年按每年100万—200万元给予专项后补助扶持,3年后经评估成效显著的,再给予2年连续支持。
江苏鼓励“科创飞地”入驻企业与“飞出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不受“飞出地”和“飞入地”申报指标限制;鼓励“飞出地”企业在“飞入地”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支持“飞入地”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飞出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联合申报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的优先予以支持。
江苏还将开展“科技金融进孵化器行动”,加快南北挂钩地区科技企业与金融资源的对接,鼓励“飞入地”银行、创投等机构针对“科创飞地”企业特点探索专有金融创新产品,加大融资支持等。
此外,江苏还加大对“科创飞地”的人才支撑,聚焦“飞出地”招才引智需求,发挥“飞入地”人才比较优势,通过对接、兼职、共享等柔性引进方式,推动人才和团队跨区域流动。
江苏大地上,南北区域间交流往来、资源共享愈发密切、区域协调发展的画卷徐徐铺展。
江苏以区域性实践为全国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更是努力践行党中央赋予的“为全国发展探路”光荣使命的积极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