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康斯坦提乌斯二世(Constantius II)

337—361年在位

康斯坦提乌斯二世(Constantius II,Flavius Julius Constantius Augustus,Κωνστáντιος,生于317年8月7日,卒于361年11月3日,享年44岁)是君士坦丁王朝的第三位皇帝,337—361年在位24年。

康斯坦提乌斯于317年生于潘诺尼亚行省的西尔米乌姆(Sirmium,Pannonia)。他是君士坦丁大帝的第三个儿子,皇帝与第二任妻子福斯塔所生的次子。他有三位妻子,第一位是他的堂叔朱利安的女儿,名字没有记录下来。第二任妻子尤西比亚(Eusebia)来自马其顿,在353年康斯坦提乌斯击败马格尼提乌斯(the usurper Magnentius)之前结婚,死于360年。第三任妻子福斯提娜(Faustina),为他生下遗腹女康斯坦提亚(Flavia Maxima Constantia),后者后来嫁给了皇帝格拉先(Gratian)。

据史家阿米亚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记载,康斯坦提乌斯皮肤较黑,双眼突出,目光锐利,头发柔软。由于经常剃须,所以面颊洁净光滑。他上体长,下肢短,有些罗圈腿,但善于奔跑和跳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曾钻研修辞和诗歌,但是成就平平。相反,他在军事上的才能非常突出,善于带兵打仗,几乎在军旅中度过一生。

作为君士坦丁大帝的儿子,他从小就地位显赫。324年11月13日康斯坦提乌斯被父亲任命为副帝时,才刚刚7岁。336年,君士坦丁大帝远征波斯,途中病重,不得不派不到20岁的康斯坦提乌斯前往东部控制局势。337年初,康斯坦提乌斯得知父亲病危的消息后急速返回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死后,康斯坦提乌斯在圣使徒教堂为父亲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不久,军队宣称只有君士坦丁大帝的儿子才有资格做皇帝,由此展开了对君士坦丁大帝家族其他男性成员的追杀。至于这场杀戮是否由康斯坦提乌斯授意,则无人知晓。 君士坦丁大帝的同父异母兄弟们,包括康斯坦提乌斯的两个叔叔和六个堂兄弟被杀,此外还有亚美尼亚国王汉尼拔利阿努斯和君士坦丁大帝的侄子、被赞誉为才能卓越的达尔马提乌斯(当时是本都[Pontus]和莫西亚[Moesia]两个行省的统治者)被杀。屠杀之后,君士坦丁大帝家族只剩下康斯坦提乌斯和他的哥哥君士坦丁、弟弟康斯坦斯,此外还有三个堂弟,其中包括其妻子的亲弟弟加鲁斯(Flavius Claudius Constantius Gallus,326—354年)和同父异母弟弟朱利安(Julian)。康斯坦提乌斯在潘诺尼亚的西尔米乌姆与两位亲兄弟会面,完成了对帝国的划分。康斯坦提乌斯统治东部地区,包括君士坦丁堡、小亚、东部诸行省和黑海地区。君士坦丁统治不列颠、高卢、西班牙。康斯坦斯最初由君士坦丁二世监护,获得意大利、非洲、伊利里亚区、潘诺尼亚、马其顿和阿非利加省。

早在君士坦丁大帝统治晚期,东方问题(波斯问题)已经成为罗马帝国不得不认真面对的议题。226年,来自伊朗南部法尔斯地区的阿尔达希尔建立萨珊波斯帝国,占领了帕提亚帝国在西亚的领土。4世纪后,萨珊帝国对罗马帝国在两河流域西部的土地展开了强势进攻,由此开启了持续数百年的争霸战争。康斯坦提乌斯上任伊始,就要应对萨珊波斯的逼人攻势。当时战争的残酷场面经由同时代史家阿米亚努斯记录下来:“得意洋洋的波斯人射出的箭密如暴雨,以至于我们无法看清楚他们的弓箭手。在弓箭手前面是一头头大象,他们身躯庞大,头部装饰着可怕的羽冠,当我们的战马和士兵看到这个景象,十分惊恐。战场上决斗者的践踏声、受伤者的呻吟声、战马的喘气声和兵器相搏的叮当声汇成一片,直到双方拼尽力气,夜幕降临时战斗才结束。”

337年,康斯坦提乌斯在处理完对帝国的划分之后,又匆忙赶往安条克,重新发动对波斯的战争。康斯坦提乌斯于337年初离开东部边境之时,萨珊皇帝沙普尔二世(Shapur II,309—379年在位)召集大军,包括战象,对罗马边境展开进攻,他的军队在美索不达米亚展开掠夺,围攻尼西比斯城(Nisibis)。但沙普尔尽管在最初获得胜利,最后还是结束围城撤走。康斯坦提乌斯得知沙普尔撤离罗马境内,就准备反击。他在边境反复迎战波斯的进攻,但是主要集中在罗马美索不达米亚的边境城市地区,包括尼西比斯、辛加拉(Singara)和阿米达(Amida)。尽管沙普尔在大多数战役中宣称获胜,但是罗马人在纳拉萨拉(Narasara)一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杀死了波斯将军纳尔泽斯(Narses)。最终,康斯坦提乌斯保住了罗马领土,阻止了波斯人的扩张。

与此同时,在罗马帝国西部,君士坦丁二世想一直控制弟弟康斯坦斯的领土,导致兄弟反目。340年君士坦丁二世在冲突中于意大利阿奎莱亚附近被杀。康斯坦斯成为西部的唯一皇帝,控制了帝国三分之二领土。350年,康斯坦斯被叛乱者马格尼提乌斯杀害。据佐西莫斯说,马格尼提乌斯出自蛮族,不过后来与高卢人的一支列第人(Leti)一起生活,并能读懂拉丁语。据说不了解他的人会把他当成一个既单纯又善良的好人,但其本性邪恶。马格尼提乌斯的叛乱实际上早有谋划,当时康斯坦斯身边的朝臣如帝王私库度支官马尔契利努斯及军团统帅马格尼提乌斯为叛乱首领。作为君士坦丁大帝仅存的儿子,康斯坦提乌斯不承认篡位者的合法性并立刻决定远征叛军。在迎战马格尼提乌斯之前,康斯坦提乌斯先与维拉尼奥(Vetranio)达成同盟,后者是驻扎在伊利里亚区的将军,刚刚被他的军队拥立为皇帝。维拉尼奥立刻给康斯坦提乌斯写信表示忠诚,康斯坦提乌斯为了防止马格尼提乌斯得到更多支持,立刻接受了这位将军的效忠。此时,康斯坦提娜已经前往东部与加鲁斯结婚。康斯坦提乌斯派人把王冠送给维拉尼奥,并承认他的帝位合法性。不过,当康斯坦提乌斯到达后,维拉尼奥自愿辞职,接受康斯坦提乌斯的提议退隐至提尼亚。

351年,康斯坦提乌斯与马格尼提乌斯在潘诺尼亚开战。而后在穆萨(Mursa)的战斗是罗马最大规模也是最血腥的内战之一。同时代史家尤特罗庇乌斯评价说,罗马帝国强大的实力经过那次战争被消耗殆尽,那种实力本来能应对任何一次对外战争,既能带来诸多胜利,也负担得了防御。稍晚的佐西莫斯则对这场战争做了更为详尽的描述:“那时,康斯坦提乌斯意识到内战已至此地步,即便胜利最后归他,也难以为自己带来多少好处,因为罗马人的军队正在急剧减少,以致在经历了这样的杀戮之后会全然无法抵御在各处兴风作浪的蛮族,于是他开始考虑通过缔结和约的方式结束这场战争。可就在他本人这么想的时候,两支军队仍激战正酣,而马格尼提乌斯一方越战越勇,以至于夜幕降临都未能让他们停止战斗,将领们仍在继续身先士卒地激励着自己的士兵奋勇杀敌。在另一边也是同样的情景,康斯坦提乌斯的将领们要自己的士兵回想罗马人的勇气与荣誉。就这样,战斗持续到夜半时分,即便那时他们仍在用长矛、战剑及其他任何伸手能触及的武器相互砍杀。无论是黑夜还是通常会让战争停歇下来的其他任何阻碍都未能终止这场厮杀,就好像与他人同归于尽在他们眼里成了自己最大的幸福一样。”

最终,康斯坦提乌斯取得胜利,马格尼提乌斯撤退到意大利北部。康斯坦提乌斯没有急于追赶叛乱者,而是转而保卫多瑙河边境,直到352年初,他一直在多瑙河中游阻击萨尔马特人。击退蛮族之后,康斯坦提乌斯继续讨伐马格尼提乌斯。意大利的城市纷纷表示效忠康斯坦提乌斯,拒绝让叛乱者入城。马格尼提乌斯再次撤退到南高卢。353年,康斯坦提乌斯在南高卢与马格尼提乌斯决战并获胜,迫使战败的马格尼提乌斯于353年8月10日自杀。

350年马格尼提乌斯爆发叛乱之时,康斯坦提乌斯需要前往西部与叛乱者作战。但是,东部仍然需要一位皇帝坐镇,他将堂弟加鲁斯提升为东部副帝,并将姐姐康斯坦提娜嫁给他以确保其忠诚。不过,堂弟加鲁斯在东部的统治残暴且腐败,激发众怒,反对派的报告不断传来。同时代的史家阿米亚努斯这样描述加鲁斯在东部的暴政:“由于他同皇族之间的特殊关系,由于他同君士坦丁这个名字有着亲缘关系,他已经跋扈到这样一个肆无忌惮的程度,如果他再多一些权力,他就会采取行动,与赐予他好运的神灵为敌。不仅加鲁斯是如此的残暴,他的妻子也凶恶无比,这个女人专横傲慢,因为她与皇帝之间有亲缘关系(君士坦丁大帝的女儿),以前君士坦丁大帝曾经把她嫁给他的侄儿汉尼拔利阿努斯亲王。这个女人是披着人皮的复仇女神,不断激发起加鲁斯的兽性,同加鲁斯一样嗜血成性。这对男女逐渐变成害人的专家,他们依靠特务和告密者,这些人专门投其所好,给无端的事情添枝加叶,控告无辜的人犯上作乱或滥用巫术……安条克人人自危,有些人受到了莫须有的怀疑和审判,有的人被判处死刑,有的人家产被充公,自己也被流放,除了眼泪和叹息外一无所有,他们靠别人的施舍度日。”

据阿米亚努斯记载,康斯坦提乌斯给加鲁斯和康斯坦提娜写信,召唤他们到米兰见面。加鲁斯夫妇接受了命令,不过康斯坦提娜在比提尼亚病逝。加鲁斯开始犹豫是否继续前行,此时康斯坦提乌斯的信又不断送达加鲁斯手中,信中劝说他赶快和皇帝见面,东西部的两个最高统治者应该在各自范围内互相支援,特别是在危急时刻。好像眼前康斯坦提乌斯正在发动对北方蛮族的战争,亟待加鲁斯前来支持。又引用戴克里先时代的例子,凯撒应该像仆人一样跟随奥古斯都,他们不是待在同一个地方,而是在帝国来回巡行。他又派出亲信官员前往加鲁斯的驻地,说康斯坦提乌斯是一个温和仁慈的君主,不会在意加鲁斯犯下的小错,现在正一心一意期待加鲁斯到来,共同分享君主的权力,共同对抗北方行省的蛮族。此外,他还调离了加鲁斯经行路线上所有城市的驻军。加鲁斯经君士坦丁堡和色雷斯来到潘诺尼亚的波埃托维奥(Poetovio,今普图伊[Ptuj]),在此,加鲁斯被康斯坦提乌斯的士兵逮捕,移送到波拉(Pola)接受审讯,此地正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儿子克里斯普斯被处死的地方。在审讯中,加鲁斯把所有指控都推到康斯坦提娜身上,这令康斯坦提乌斯大为震怒,因此立刻下达了处死加鲁斯的命令。他很快感到后悔想收回成命,但是康斯坦提乌斯的太监尤西比乌斯(Eusebius)耽误了第二次命令的送达,加鲁斯就这样被处死。

在君士坦丁及其兄弟统治帝国的时期,宗教问题中最重要的议题是尼西亚论争。在他们的统治下,这场争论从东部发展到整个帝国。被放逐的主教们得到皇帝允许返回家乡,337年底前,阿塔纳修斯回到亚历山大里亚,但尼科米底的主教尤西比乌斯始终是阿里乌派在东部最有影响力的主教,339年晋升为君士坦丁堡主教。由于尤西比乌斯的影响,阿塔纳修斯于339年春被强行驱逐出亚历山大里亚,阿里乌派主教卡帕多西亚的格里高利凭借军事力量当上了该地主教。阿塔纳修斯逃往罗马。不久,安西耳的马尔塞鲁也到达罗马与他会合。

西部的康斯坦斯一直支持尼西亚会议的拥护者。此时,罗马主教尤利乌斯欢迎那些从东部逃往罗马的人,并于340年把对立面也召集到罗马参加一次宗教会议,不过尤西比乌斯一派并没有出席。该会议宣布阿塔纳修斯和马尔塞鲁被免职是不公正的。对此,东部的主教们不仅抗议罗马这一行动,而且还打算废除“尼西亚信经”本身。康斯坦提乌斯支持他们的做法,他于341年在安条克召开了两次宗教会议,通过的信经在措辞上的确与阿里乌的思想大相径庭,但尼西亚信经中明确表述的内容一概被删除。在某些方面这些信经代表了尼西亚信经之前的正统派思想。在此关键时刻,君士坦丁堡主教尤西比乌斯去世,尼西亚决议的反对派失去了能干的领袖。康斯坦斯和康斯坦提乌斯都认为重新召开一次公会议即可最有效地调解这场尖锐的争论,因此,这样的会议于343年秋在塞迪卡(今保加利亚的索非亚)召开了,但是它称不上是“公会议”。东部主教发现西部主教人数远超过自己,又看到阿塔纳修斯和马尔塞鲁与他们一起出席会议,于是集体退席。靠了西部主教的支持,阿塔纳修斯和马尔塞鲁又一次复职,不过人们怀疑后者的神学思想不合正统而成为他们事业的拖累。这预示着东西部教会终将发生分裂。

两位皇帝都觉得事态日益严重,无论如何,康斯坦斯始终支持阿塔纳修斯。347年10月,康斯坦提乌斯在对立派主教格里高利去世后,便准许阿塔纳修斯返回亚历山大里亚,受到了曾衷心支持他的该城绝大多数群众最真诚的欢迎。但是政局突变,马格尼提乌斯于350年杀害康斯坦斯,康斯坦提乌斯终于在353年结束叛乱,成为整个帝国唯一的统治者。

康斯坦提乌斯决心结束这场论争。他于353年在阿尔、355年在米兰先后两次召开宗教会议,强迫西部主教放弃支持阿塔纳修斯,与东部主教们和好如初。由于抵制皇帝的要求,罗马主教尤利乌斯、高卢最有学问的普瓦提埃主教奚拉里和年事已高的科尔多瓦的何西乌被流放。356年2月,阿塔纳修斯被军队用武力驱逐出亚历山大里亚,开始了他的第三次流放生涯,随后的六年中,他在埃及的隐修士中避难。357年,在皇帝的驻地西米尔乌姆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把同ousia(质)有关的词语一概看作违反圣经而禁止使用。 就这次会议影响而言,这无异于废除了尼西亚信经。359年,康斯坦提乌斯在色雷斯小城尼斯召开会议,通过一项决议,其中指出:“我们称子与父同质,正如《圣经》这样称他,这样教导的。” 由于这一决议,西米尔乌姆宣言得到了巩固。皇帝及其亲信的主教们,尤其是穆萨的瓦林斯(Valens of Mursa),使这一宣言得到里米尼、塞琉西亚和君士坦丁堡的宗教会议通过,据称代表东西两部教会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宗教会议。原先的尼西亚信经被弃置一边,整个教会在理论上接受了新的结论。朝廷上也只允许用一个合适的词语:“子与父相似——homoios——自此以后赞成这一用法的那些人就被称为‘本体相类派’”。表面看来这个词不偏不倚,但究其来历是对尼西亚信经的否定,为阿里乌派的主张打开了方便之门。阿里乌派暂时得胜,这一成功主要由于当时很多人对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发自内心地感到厌烦,本体相类说正好投合他们的心意。

然而,阿里乌派的胜利实际上为阿里乌派神学的毁灭准备了道路,尽管这一后果一时尚未表现出来。反对尼西亚信经的人一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占少数的阿里乌派,另一是占多数的保守派,该派主要坚持奥利金的立场,讨厌阿里乌派神学,但也认为尼西亚信经中的措辞圣父和圣子本体同一(homoousios)毫无根据,早已经受到安条克教会的谴责,并带有臭名昭著的撒伯利乌派的性质。这两派势力虽联合抵制尼西亚信经,但在其他方面意见决不会一致。极端阿里乌派的势力在亚历山大和其他地方正在抬头。保守派对他们的敌视甚至超过了对尼西亚派。他们坚持不认同圣父和圣子具有同一本体的神学,但是他们更主张本体相类的观点,不像通常对这个词的解释那样指实体相类似,而是指属性相同。他们开始在实质(ousia)和本质(Hypostasis)之间作出区分,而不像尼西亚信经那样把两者等同起来。这样他们便能保留奥利金的“三个存在”的学说,而又坚持了属性的一致。358年在安西耳举行的宗教会议上新形成的中间派首次显露头角,该派早期主要领袖是安奇拉主教瓦西里(Basil of Ancyra)和劳迪西亚主教格里高利(Gregory of Laodicea)。他们通常被称为半阿里乌派,不过这一称呼很不恰当,不如称“保守派”更好。康斯坦提乌斯一直信奉阿里乌派的主张,但他最终倾向于阿里乌神学和尼西亚信经之折中的神学主张,即半阿里乌派。在他统治期间,他曾力图说服教会接受他的这种折中观点,并为此举行了几次主教会议。其中最著名的是359年的里米尼公会议(Council of Rimini)及360年的塞琉西亚主教会议。不过,琼斯评论说:“不幸的是,皇帝所拥护的神学家们在论战中失败,而他力图压制的那一派取胜,因此,359—360年的主教会议在教会的传统中不被当成大公会议。康斯坦提乌斯也没有被当成团结教会的重建者,而是顽固压制教会的异端分子。”

早在君士坦丁时代,皇帝尽管发布了一些针对异教的法令,但是从未真的废除各种各样的罗马祭祀团和对韦斯塔贞女的崇拜。他也从未反对任何异教哲学派别,有时甚至做出保护异教的举动,如他曾命令为非洲选举一位祭司。此外,他一直是名义上的罗马大祭司团首席祭司。在他过世后,罗马元老院依旧按照传统宗教惯例将他列入罗马诸神的席位。另一方面,康斯坦提乌斯对犹太教颁布了一些严格的限制法令,延续了其父君士坦丁大帝的反犹太方针。在他统治早期,康斯坦提乌斯及其兄弟共同颁布法令限制犹太人拥有奴隶,禁止犹太人与基督教妇女之间通婚。后来康斯坦提乌斯成为帝国唯一限制犹太人的皇帝,他颁布法令,规定基督徒如果转而信奉犹太教的话,其财产将被充公。不过,康斯坦提乌斯的这些法令可能主要针对犹太商人。犹太人经营的商业经常与国有商业竞争,康斯坦提乌斯通过限制犹太人占有技艺高超的工匠和奴隶来保护国有商业和手工业。

康斯坦提乌斯统治的最后几年主要应对北方行省的蛮族进攻。军事长官(magister militum)克劳迪乌斯·塞尔瓦努斯(Claudius Silvanus)于355年在高卢发动叛乱。塞尔瓦努斯原来是马格尼提乌斯的部将,在穆萨战役后投降康斯坦提乌斯,后者于353年任命他为军区长官,去抵抗日耳曼人对边境的入侵。面对帝国各个方面的危机,康斯坦提乌斯深感凭一人之力无法掌控整个帝国。于是他于355年11月6日任命他最后一位男性亲属朱利安为凯撒。几天后,他将唯一还活在人世的亲人、姐姐海伦娜嫁给朱利安,送他前往高卢,领导军队与蛮族作战。

康斯坦提乌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以米兰为基地控制着帝国西部的局势。357年,他访问了罗马,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造访罗马。阿米亚努斯为我们留下了这位皇帝在罗马举行凯旋式访问的生动场面:“在东部和高卢行省的众多事端被解决之后,康斯坦提乌斯认为亚努斯神庙的大门似乎可以关上了(标志着帝国处于和平状态),而他的政敌也被铲除干净了。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访问罗马,并在马格尼提乌斯死后举行凯旋式……不久,在花费巨资并给军队论功行赏之后,在奥菲图斯第二次任市长的时候,康斯坦提乌斯在庞大军队的陪护下,骄傲地穿过奥克瑞库卢姆。军队列出作战队形引导他前行,路人为之瞠目结舌。当他靠近罗马城时,看到那些顺从的元老和贵族庄严的神色,他面无表情……当人们用欢呼声向奥古斯都致敬时,欢呼声在山峦间和海岸间回响,但是皇帝却不为所动,他显出一副沉着冷静的样子,就像他平时在行省巡视一样……他保持视线一直向前方,他的脸既不向右转,也不向左转,车轮震动的时候他的脑袋并不抖动,他既不咳嗽,也不摸一摸自己的脸和鼻子,也不向四周招一招手。”

357—358年冬,康斯坦提乌斯接见了沙普尔二世的使节,后者要求罗马归还纳塞赫(Narseh,?—302)统治时期被罗马占领的土地,遭到康斯坦提乌斯的拒绝。尽管康斯坦提乌斯也向波斯派出使节,但是沙普尔二世重启战端,对罗马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动远征,迫使康斯坦提乌斯决定远征东部边境,应对萨珊波斯的进攻。与此同时,堂弟朱利安已经取得了对入侵高卢的阿勒曼尼人的多次胜利,但当康斯坦提乌斯要求朱利安增援东部战役时,高卢军团反叛,推举朱利安为奥古斯都。此时康斯坦提乌斯可谓腹背受敌,东面要应对波斯战争,西面又要面对已经日渐强大的朱利安。361年,波斯战争稍事平息,波斯人没有再发动新的进攻。于是康斯坦提乌斯启程向西进军,转而解决朱利安的问题。但是当他到达西里西亚的莫普苏埃斯蒂亚(Mopsuestia in Cilicia)时,已经身患重病,明白自己死期将至,康斯坦提乌斯由安条克的半阿里乌派主教尤佐乌斯(Euzoius)为其施行了洗礼,宣布朱利安是合法继承人,361年11月3日 康斯坦提乌斯死于高烧。

对于依循罗马传统史学的史家来说,康斯坦提乌斯是“叛教者”朱利安的敌人,一个暴君和无能的统治者。对于正统的教会史家来说,他是支持阿里乌派异端的统治者,虽然他主持召开了几次宗教公会议,但是显然并不成功。在另一些保存下来的史家记载中,他被认为是一位勤勉的皇帝,但是虚荣又愚蠢,性格胆怯又多疑,如果发现任何谋权篡位的行为,不论有无根据,他都会进行无休止的调查,因此很容易被身边的阴谋家和告密者所利用。 但是,对于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他维持了父亲君士坦丁大帝时代的繁荣,他没有对行政和军事制度进行大规模的整顿,而是小心谨慎地选拔官吏,高级文官职位如宫廷长官和财务长官都要从任职十年以上的官员中选拔。要担任武将则必须经过战争的考验。在他统治期间,来自北方蛮族和东部萨珊波斯的军事威胁持续着,他总是亲赴战场,虽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是稳固地守卫住了罗马帝国东西两大防线。对于同时代的大多数人而言,他是受人尊重的皇帝,无疑代表着罗马帝国的文明。 GSXsVh7WPOblR9cDW1vaHv3Md6KQX3ehKBa6RwYl1Ijo/agiER2aWgX3+3NBQX5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