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君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

337—340年在位

君士坦丁二世全名为弗拉维乌斯·克劳迪乌斯·康斯坦提乌斯(Flavius Claudius Constantius II,生于317年,卒于340年,享年23岁),是君士坦丁王朝第二位皇帝,337年继位,340年去世,在位不到4年。

君士坦丁二世是君士坦丁大帝与第二任妻子福斯塔的长子 ,于317年2月出生在法国南部的阿尔勒。 福斯塔是君士坦丁大帝的第二任妻子,后被怀疑与继子克里斯普斯私通而被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处决。337年5月22日,君士坦丁大帝去世后,君士坦丁二世与两个弟弟康斯坦提乌斯二世和康斯坦斯共同继承皇帝之位,其中君士坦丁二世因年龄居长被尊为最高皇帝(the senior emperor)。 作为罗马帝国的共主,兄弟三人部分地遵从了君士坦丁一世的遗诏,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将帝国分而治之。其中,君士坦丁二世领有不列颠、高卢、西班牙地区。340年,君士坦丁二世在意大利阿奎莱亚(Aquileia)的战事中意外阵亡,年仅23岁。阿奎莱亚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滨,是古罗马时期比较大的城市之一,也是重要的海军港口和补给地,是兵家必争之地。

317年3月1日,尚在襁褓之中的君士坦丁二世与同父异母的兄长克里斯普斯同时被父皇授予“凯撒”头衔。与此同时,罗马帝国东部的实际统治者李锡尼也把自己的儿子小李锡尼(Licinius the Younger,315—326年)提拔到同样的位置。此举也是罗马帝国东西两位皇帝间早先立下的约定。小李锡尼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外甥,其母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同父异母妹妹康斯坦提亚。

君士坦丁大帝对君士坦丁二世青睐有加,将之视为未来的继承人之一,因此十分重视对君士坦丁二世的培养。320—321年间,年仅4岁的君士坦丁二世就被授予了部分实权,彼时的他甚至还没学会在文件上签署自己的名姓。君士坦丁大帝培养接班人的迫切举动甚至还引发了政敌李锡尼的嘲笑和指摘。后者认为君士坦丁大帝此举的目的不仅在于提携自己的子嗣,更是意在贬低李氏的儿子小李锡尼。因为君士坦丁二世比小李锡尼尚年幼一岁。两位皇帝父亲由于互相攀比而心生嫉恨,“子嗣问题”甚至成为双方最终决裂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赞襄政务,君士坦丁大帝还亲自指导君士坦丁二世处理军务。323年,罗马帝国与萨尔马特人爆发战争,君士坦丁大帝将之视为调教储君的宝贵实践机会。萨尔马特人是不固定的多血缘聚集的族群,包括多个伊朗语系部落的统称,生活在咸海沿岸及其以东地区。公元前6世纪时,开始向西北移动,进入乌拉尔丘陵地带,后占据乌拉尔河与顿河之间的草原。公元前4世纪时,萨尔马特人越过顿河,攻击斯基泰人,逐步征服大部分斯基泰部落,成为南俄草原的霸主。在萨尔马特人鼎盛时期的公元1世纪,其部落分布在西到维斯瓦河和多瑙河、东到伏尔加河、北到高加索、南到黑海和里海的区域内,控制除克里米亚半岛以外的所有南俄草原地区,转而与罗马帝国为敌。3世纪时,萨尔马特人在南俄草原的霸主地位被哥特人的迁徙浪潮冲垮,但他们仍保持比较强大的势力。后来,萨尔马特人连续受西迁的匈人和阿瓦尔人的冲击,向西移动,与东罗马发生边境冲突。君士坦丁二世随父亲参加了此次军事行动。324年,君士坦丁大帝的劲敌李锡尼在克里索波利斯之战中败北并被处决。 君士坦丁二世与兄长克里斯普斯一道接管了李锡尼统治的地区。然而,326年,克里斯普斯因为被控与后母通奸,被君士坦丁大帝处决。罗马帝国此时的皇位继承人只剩下君士坦丁二世和弟弟康斯坦提乌斯二世、康斯坦斯。在兄长克里斯普斯被处决后,时年9岁的君士坦丁二世被父皇安排到高卢地区任职,掌控高卢地区。在此期间,君士坦丁二世麾下的将领取得了对当地蛮族阿勒曼尼人(the Alamanni)的军事胜利,因此从330年开始,关于君士坦丁二世的铭文中都会给他加上“阿勒曼尼人的征服者”(Alamannicus Maximus)荣誉称号。阿勒曼尼人是由若干日耳曼部落集结而成的族群,最早出现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卢修斯·迪奥(Lucius Cassius Dio,约155—约235 年)在213年的记载中。阿勒曼尼人以上莱茵河流域为基地,于3世纪晚期扩张至今法国的阿尔萨斯和瑞士北部,3—4世纪时,他们成为罗马帝国在高卢地区、意大利北部地区和莱茵河流域的主要对手,双方曾爆发11次大规模会战(259—378年)。

332年,年仅15岁的君士坦丁二世被君士坦丁大帝派往多瑙河流域,领导对西哥特人的战争。尽管他只是一位运筹帷幄的主帅,无须在一线领兵作战,但是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场对阿拉里克率领的西哥特人的重要战争中,君士坦丁大帝还派遣了数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到前线指挥,为自己的儿子保驾护航。此次战役,罗马帝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重创西哥特人。此役之后,333年,君士坦丁大帝命君士坦丁二世驻跸于莱茵河流域的特里尔城 ,负责莱茵河两岸的军事防务,抵抗蛮族的入侵。这里是君士坦丁家族的发家地。

335年,君士坦丁大帝立下政治遗嘱,宣布自己去世以后,帝国各区域分别归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侄子小达尔马提乌斯(Flavius Dalmatius,335—337年在位)。后者之父为君士坦丁大帝同父异母弟老达尔马提乌斯(Flavius Dalmatius or Dalmatius the Censor),他本人在君士坦丁大帝麾下并不得志。然而,333年,他的儿子小达尔马提乌斯被君士坦丁大帝授予执政官(consulship),335年,又被提拔为副皇帝凯撒。 按照君士坦丁大帝的遗嘱,其与福斯塔的长子君士坦丁二世统治不列颠、高卢、西班牙等地区;次子康斯坦提乌斯则领有帝国位于亚洲的领土包括安纳托利亚半岛、叙利亚和北非的埃及 ;三子康斯坦斯统治意大利、北非、潘诺尼亚、达契亚;黑海、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整个陆地,即色雷斯、马其顿、伊利里亚和亚该亚(希腊),都落入君士坦丁大帝的侄子小达尔马提乌斯之手。337年夏末,小达尔马提乌斯死于一场兵变,他的地盘被君士坦丁大帝的次子康斯坦提乌斯和三子康斯坦斯瓜分。

对于君士坦丁大帝做出的最后一次重要政治决定,即把帝国分给诸子侄的原因,后人很难作出解释。 这也导致了皇室内部多年的纷争。337年5月,君士坦丁驾崩后,君士坦丁二世和他的两个弟弟并未遵循先皇遗愿。兄弟三人暂时搁置内部分歧,结成同盟,一致对外,先后剥夺了小达尔马提乌斯的封疆之权,瓜分了他的势力范围,并将他处决。同时,他们对可能危及皇位的亲属展开了大清洗,致使皇室男性亲属几乎被屠杀殆尽。337年9月9日,罗马帝国境内的军队承认兄弟三人为罗马帝国的皇帝。 兄弟三人在帝国内部重新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他们虽三分天下却势均力敌,都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一统罗马帝国,独享皇帝之位。

尽管攘除了外姓人瓜分帝国的担忧,君士坦丁二世统治的疆域并未有实质性增加。虽然他在三兄弟中年龄最长,也被两个弟弟口头上尊奉为最高皇帝,但他深知三兄弟之间表面上的和平并不能维持多久。很快,三兄弟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且政治分歧夹杂着宗教分歧。争夺权力和领土的斗争因为亚历山大里亚主教阿塔纳修斯事件而全面爆发。亚历山大里亚大主教阿塔纳修斯(Athanasius of Alexandria or Athanasius the Great,Athanasius the Confessor)是4世纪重要的基督教神学家、埃及地区的宗教领袖。他是尼西亚信经、三位一体信条的坚定捍卫者,坚决反对阿里乌派(Arianism,亚历山大里亚神学家阿里乌阐释的教义:承认耶稣的地位,但认为耶稣不是神,只是上帝之子,不能与上帝一同永恒存在)。328—373年,他数次出任亚历山大里亚主教,前后长达45年,但其中有17年是在流放中度过的。

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时代的罗马帝国境内有着极大的影响,宗教渗透到社会的各阶层和领域,因此整个国家、社会必然会因为教会内部教义的纷争而陷入混乱。尽管325年君士坦丁大帝曾召开尼西亚大公会议,确立了三位一体的信条,阿里乌教派也在会议上遭到了谴责。然而,阿里乌派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而是在暗中不断积蓄力量,意图反扑。作为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和他的儿子们在了解到教义纷争之复杂,各派势力皆羽翼渐丰后,不得不从稳定大局出发,被迫调整策略,向信奉三位一体信条的正统教会施压,迫使后者允许阿里乌继续传教。坚持这一立场的皇帝势必与正统派发生严重冲突。其中,正统派以亚历山大里亚主教阿塔纳修斯为代表,这位大主教因时常与皇帝们的意见相左,在长达45年的任职生涯里总共被流放了五次。

335年,亚历山大里亚主教阿塔纳修斯被君士坦丁大帝流放,罪责是意图切断埃及对君士坦丁堡的粮食供应。337年,君士坦丁大帝死后,阿塔纳修斯被允许返回亚历山大里亚。然而,新即位的康斯坦提乌斯二世延长了他的流放刑期。阿塔纳修斯德高望重,罗马帝国的上百位主教纷纷表达了对他本人继续担任亚历山大里亚主教的意愿,甚至罗马主教尤利乌斯一世(Pope Julius I)也对他表示支持。尤利乌斯一世从337年2月到352年4月出任罗马教区大主教。他反对阿里乌派,支持亚历山大里亚大主教阿塔纳修斯,不断对东方的阿里乌教派的主教们施压,并借机扩大罗马大主教在东方各教区的影响,试图将之置于罗马大主教的统领之下。他在任内正式确定12月25日为耶稣的诞辰。

亚历山大里亚是罗马帝国基督教会的五大主教区之一(其他四个是罗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安条克),处于康斯坦提乌斯二世的势力范围之中。他倾向于阿里乌派,不愿意看到阿塔纳修斯返回此地继续担任宗教领袖。在得到教会人士的支持之后,阿塔纳修斯遂前往特里尔寻求君士坦丁二世的帮助,后者因意图扩张地盘而支持主教,反对自己的弟弟。此举加深了本就相互猜忌、相互提防的兄弟二人的矛盾。康斯坦提乌斯二世也认清了君士坦丁二世借支持主教之机,向己方势力范围安插钉子的意图。由此,兄弟二人间的矛盾以此为导火索日益激化。338年,为了消除彼此的分歧,他们在今塞尔维亚中部偏北地区的维米纳库姆举行了会谈。

由此可见,在君士坦丁大帝驾崩后,教义信条争议也导致了君士坦丁诸子之间日益激烈的纠纷,同时加大了帝国东、西两半部分之间的裂痕。 其中,执掌帝国东部的康斯坦提乌斯支持阿里乌派,而统治帝国中、西部地区的康斯坦斯和君士坦丁二世则宣布继续坚持尼西亚信经。在三弟康斯坦斯的帮助下,实力占据上风的长兄君士坦丁二世迫使二弟康斯坦提乌斯屈服,恢复了被驱逐的正统派主教。君士坦丁二世不顾康斯坦提乌斯的反对,派人把正统派代表阿塔纳修斯从高卢的流放地送回了亚历山大里亚。 但是随着康斯坦斯在350年死于兵变,阿里乌派在康斯坦提乌斯的支持下东山再起。

君士坦丁二世与三弟康斯坦斯的合作关系并未保持太久。君士坦丁二世执政后,一直觊觎康斯坦斯的势力范围,并常以长兄身份指手画脚。他的战略意图在于,以亚平宁半岛为跳板占领北非的重要战略城市——迦太基,然后占领阿非利加省,控制西地中海,进而完成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的统一。因此,意欲扩张的君士坦丁二世势必与控制意大利地区的康斯坦斯发生冲突,而后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不尊重他“最高皇帝”的尊号。340年初,君士坦丁趁康斯坦斯离开罗马,到多瑙河弹压蛮族部落暴动之机,率领军队突然攻入意大利地区,兵锋直指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滨的阿奎莱亚。为了阻挡入侵者的进攻,17岁的康斯坦斯率领自己的精锐卫队,抛开大部队,先期返回意大利。在阿奎莱亚,康斯坦斯的卫队利用有利地形实施了一场成功的突袭战。在这场战斗中,君士坦丁二世阵亡,年仅23岁。他所控制的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等地区也相继落入康斯坦斯的手中。 QsADWz4shsIzooKlaZ5N1wPw0rDGOjPrWvkS0EesWole79jzXzyjyVuC0pJM1Si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