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洛纳斯(Heraklonas,̔Hρακλων
ς,生于626年5月3日,卒于641年9月或10月,享年15岁)是伊拉克略王朝第三位皇帝,自641年5月至9月或10月在位,共四个多月。
伊拉克洛纳斯全名弗拉维乌斯·康斯坦提乌斯·伊拉克略(Flavius Constantius Heraclius),又被称为伊拉克略二世,生于君士坦丁堡,卒于帝国皇宫。伊拉克洛纳斯是伊拉克略一世与第二任妻子玛蒂娜之子,与君士坦丁三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641年2月11日至同年5月,伊拉克洛纳斯与君士坦丁三世同为共治皇帝。当年5月,君士坦丁三世因肺结核去世,伊拉克洛纳斯在母亲玛蒂娜的摄政下当政。
但上台后不足数月,伊拉克洛纳斯就被亚美尼亚将军瓦伦提乌斯推翻,遭到流放,皇位由君士坦丁三世之子康斯坦斯二世继承。
关于伊拉克洛纳斯的早期生平,主要的几种史料几乎都没有提及,存世的资料中记载较多的是641年伊拉克洛纳斯上台后的简短历史。伊拉克略一世去世前,曾在遗嘱中提到,自己死后皇位应该由两个儿子共同继承,并指出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玛蒂娜应该被所有臣民尊称为“母皇后”,享有至高的政治地位。
641年2月伊拉克略因病去世后,玛蒂娜皇后随即公开了伊拉克略的遗嘱,面对帝国上下朝野内外的一致反对,玛蒂娜未作回应,退居幕后,由自己的儿子伊拉克洛纳斯与君士坦丁三世共治。当年5月,君士坦丁三世死于肺结核,15岁的伊拉克洛纳斯随之成为帝国唯一的皇帝。但伊拉克洛纳斯年纪尚小,玛蒂娜遂行摄政,掌握帝国的军政实权。
伊拉克洛纳斯继任拜占庭帝国皇帝似乎理所当然,但遭到民众尤其是君士坦丁三世支持者的反对。君士坦丁堡臣民此前就普遍认为,玛蒂娜嫁给自己的叔叔伊拉克略是乱伦和不合情理的,伊拉克洛纳斯只能算是私生子。再者,按照罗马拜占庭帝国的传统,王位通常不应由哥哥传给自己的弟弟,而是遵照长子继承制由父亲传给自己的儿子。
当时,已故的君士坦丁三世留下一位男嗣——康斯坦斯二世,时年11岁,只比15岁的伊拉克洛纳斯小4岁。基于此,此前支持君士坦丁三世的民众转而支持其子康斯坦斯二世。这里,自君士坦丁一世开始的血亲继承皇权发挥重要作用,而父死子继这一拜占庭帝国最高权位传承的主要方式压倒了兄终弟及的次要方式,得到民众的普遍拥护,特别是在外戚集团专权引发不满、军事贵族和元老贵族反对皇后的情况下,更成为推翻伊拉克洛纳斯的借口。他们不仅编造了体弱多病的君士坦丁三世死于皇后投毒的谣言,还煽动民众要求君士坦斯取代伊拉克洛纳斯为皇帝。
君士坦丁三世罹患肺结核病逝后,其追随者和支持者散布谣言称,为了让伊拉克洛纳斯掌权,玛蒂娜曾勾结当时的君士坦丁堡牧首皮尔胡斯,下毒杀害君士坦丁三世。
伊拉克洛纳斯和玛蒂娜皇后迫于压力,不仅将瓦伦提乌斯所拥立的康斯坦斯二世加冕成为共治皇帝,还加派重兵看护康斯坦斯二世,名为保护皇帝的安全,并声称将其视如己出,实则将他严密看守起来。根据尼基弗鲁斯的叙述,伊拉克洛纳斯还当着皮尔胡斯的面,将手放在十字架上,郑重宣誓称康斯坦斯二世不会受到来自他或其他人的伤害,并趁机指摘瓦伦提乌斯有意谋反。
然而,此举并没有收到实效,帝国上下仍然普遍支持康斯坦斯二世。外戚集团的专横促使元老贵族与军事贵族联手,争夺皇权的斗争趋于白热化。
面对动荡的政局,摄政后的玛蒂娜为保护伊拉克洛纳斯的皇位,着手清除君士坦丁三世的支持者,将他们予以驱逐和流放,首当其冲的是将在君士坦丁三世时期受到重用的皇家司库费拉格里乌斯削职,强制出家,剃去头发,流放到塞皮塔(Septai)要塞,费拉格里乌斯的朋友和奴仆也遭到了鞭笞和其他刑罚。
听闻费拉格里乌斯遭到清洗的消息时,曾经支持君士坦丁三世的亚美尼亚将军瓦伦提乌斯率领军队进入京都,决定按照君士坦丁三世的要求
,协助其子康斯坦斯二世上台,确保他能够获得皇位继承权。641年8月,瓦伦提乌斯率领军队开赴卡尔西顿,准备讨伐玛蒂娜和伊拉克洛纳斯,同时,他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11岁的康斯坦斯二世,以巩固双方的联盟。
对伊拉克洛纳斯统治更加不利的消息是,此前已被废弃的一志论教派死灰复燃。638年12月,牧首塞尔吉乌斯去世,皮尔胡斯随即升任君士坦丁堡牧首。
到伊拉克洛纳斯上台时,皮尔胡斯已经掌握了极大的宗教权力。这位信奉基督一志论思想的牧首并没有遵循君士坦丁三世放弃一志论的政策,反而计划重新在帝国范围内推行一志论教义。在该政策的支持下,此前的埃及主教希鲁斯得以重新掌管亚历山大里亚教区的世俗和宗教权力。此前已经式微的一志论派重新抬头,引发以正统派为主的民众的极大恐慌和不满,加剧了伊拉克洛纳斯统治的不稳定性。
当伊拉克洛纳斯与康斯坦斯二世的拥护者相互较量进行政治角逐的时候,阿拉伯人对拜占庭帝国的侵扰仍然有增无减。伊拉克略一世统治末期,阿拉伯人进入快速对外扩张的阶段,经过哈里发的几次远征,穆斯林吞并了拜占庭帝国的大片领土,叙利亚、巴勒斯坦等东部地区失陷后,埃及等北非地区也相继不保。伊拉克略曾派遣巴尔克纳的约翰(John of Barkaina)前往埃及抗击阿拉伯人。
在约翰率领的拜占庭军队的顽强抵抗下,阿拉伯人一度受阻,无法越过尼罗河。随后,战争失利的阿拉伯人被迫请求哈里发派遣军队支援。当时,伊拉克略的兄弟塞奥多利正屯兵在埃及的巴比伦要塞(Babylon Fortress),于是受到伊拉克略的派遣,代替约翰与阿拉伯人周旋。640年夏天,增援后的阿拉伯人兵力一度达到一万多人,先是击败了塞奥多利的军队,尔后又围剿了拜占庭帝国的众多军事要塞。在危急形势下,继任的君士坦丁三世任命瓦伦提乌斯为东部军队的指挥官,镇守埃及沿海的防线。此后,玛蒂娜遵从君士坦丁三世提出的军事计划,召集亚历山大里亚的希鲁斯,任命其为埃及行省总督,并将驻扎在色雷斯的军队派往君士坦丁堡。然而,巴比伦要塞最后主动向阿拉伯人投降,放任后者围攻亚历山大里亚。
当时的形势对伊拉克洛纳斯而言非常危急,既要处理阿拉伯人入侵的问题,同时还要对付随时准备发动政变的瓦伦提乌斯。此前,玛蒂娜将瓦伦提乌斯的上司费拉格里乌斯流放到非洲,此举使得伊拉克洛纳斯和玛蒂娜在军队中失去人心。此后,玛蒂娜的处境越发艰难,于是将费拉格里乌斯从非洲召回,并授予瓦伦提乌斯以野战军伯爵(comes excubitorum)的头衔
,希望得到后者的效忠。但此举并没有成功收买瓦伦提乌斯,因为后者早就有自己的政治野心,不想绑在皇后的战车上,而是乘皇室内乱之机,实现篡位计划。
641年9—10月,瓦伦提乌斯率领军队进入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元老院的支持下将伊拉克洛纳斯和玛蒂娜免职,拥立康斯坦斯二世为帝国皇帝。
不愿杀害皇后和儿皇帝的瓦伦提乌斯削去了伊拉克洛纳斯的鼻子,使得肢体不全的被废皇帝无东山再起的可能,随后将其流放到了罗德岛。
与此同时,瓦伦提乌斯割去玛蒂娜的舌头,将其与伊拉克洛纳斯一同流放到罗德岛。
后世普遍认为,遭到流放后的伊拉克洛纳斯于当年去世,也有人认为伊拉克洛纳斯死于642年前后。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削鼻的惩罚措施首次在拜占庭帝国争夺皇权斗争中使用,意味着受刑者身体已经残缺,再也不能担任公职(包括皇帝)。644年,当瓦伦提乌斯企图获得与康斯坦斯二世共治皇帝称号时,忠实于合法皇帝的暴民便杀死了这个篡位将军。
自641年5月至当年9月或10月,伊拉克洛纳斯共在位四个多月,且由于上任时年纪尚幼,并未掌握实权,由其母亲玛蒂娜代为摄政,因此在内政与外交方面几乎没有作为便匆匆退出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舞台。伊拉克洛纳斯生不逢佳境,由于父母近亲结婚,受到民众的质疑和反对,年少时便不幸被牵扯进复杂残酷的宫廷斗争,无辜连带受到中伤,尤其母亲玛蒂娜被指责为毒害君士坦丁三世的凶手后
,更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在这样的政治大势下,部队将领瓦伦提乌斯趁机发动政变,扶植康斯坦斯二世,将伊拉克洛纳斯的统治推翻,并将其削鼻后流放到罗德岛。至此,伊拉克洛纳斯沦为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亡命他乡,成为拜占庭帝国历史上颇具悲剧色彩且在位仅数月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