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Alexander,Αλ
ξανδρος,生于870年,卒于913年6月6日,享年43岁)是马其顿王朝第三位皇帝,九岁时成为其兄利奥的共治皇帝,912年5月11日即位称帝,不久于913年6月6日病逝于首都,在位13个月。
亚历山大是瓦西里一世的第三子,利奥六世的弟弟,约870年出生后即被定为皇储,879年被其父瓦西里一世加冕为共治皇帝,直至912年5月11日利奥六世去世后,才登基称帝,结束其33年的共治皇帝身份。他在位时间十分短暂,仅仅13个月,而且在位期间并无突出政绩,史料中关于他的记载十分有限。
亚历山大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位,体现了拜占庭皇帝继承制度的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利奥六世在四次婚姻后终于如愿以偿获得皇子君士坦丁七世,并迅即加冕他为共治皇帝。但是,利奥去世之后,皇位却“令人意外”地传给了其弟亚历山大,在众多因素中,皇子年幼是主要因素。利奥六世去世之年,君士坦丁七世年仅六岁,还不足以亲理朝政,为了避免因最高权力空虚而带来的政治动荡,将皇位传给已经成年的弟弟亚历山大显得更为妥当。而且利奥六世在其遗愿中也对君士坦丁七世做了安排。“君士坦丁,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以符合其身份的方式被抚养长大;亚历山大应当选他作为最后的继承人。”
显然,在利奥六世的遗愿中,其弟亚历山大的继位只是过渡,皇位还是要传给君士坦丁七世。利奥六世传位给亚历山大可视为皇位父死子继的一种补充,即皇权保持在皇帝血亲中。但是,最高权力的继承一旦偏离父死子继的主线,是否还会顺利回归?亚历山大是否会遵从利奥六世的遗愿,将君士坦丁七世抚养长大并将皇位传给他?在亚历山大继位后,利奥六世的心腹们对此十分忧心,特别是亚历山大以希腊语“皇帝”(α
τοκρ
τωρ,也有“独裁者”的意思)来标榜自己,以庆祝自己结束33年共治皇帝的身份
,还竭力消除前任皇帝的影响力。亚历山大在位的13个月内,君士坦丁七世的储位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直至亚历山大去世,皇位才回到这位正统皇子手中。
在史家的记述中,亚历山大的帝王形象总是负面的。在斯基利齐斯的笔下,亚历山大被描写成一副昏君庸才,他行为轻佻、耽于享乐、纵情声色,不具备皇帝应有的基本素养。
亚历山大在位期间的内外政策,也被认为毫无值得称道的地方。他登基之后,有意培养自己的心腹,很快撤换掉许多利奥六世的重臣,如罢免了优西米乌斯,重新召回尼古拉。“优西米乌斯刚被罢免,尼古拉的支持者们(教士)就开始像野兽一样袭击他。他们对他拳打脚踢,扇他耳光,拔他胡子,用各种方法折磨他,骂他是奸夫,玷污别人的妻子。”
优西米乌斯在被流放不久后死去,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除此之外,他还将利奥六世最后一任妻子、皇后邹伊关进女修道院,以减少她对皇权的威胁。
亚历山大在位期间,意图向教会征税,尼古拉建言道:“我知道,皇帝在公共支出方面需要用钱。我为此忧虑,并想出这个办法……皇帝应该派足够多的人手,将主教们都抓起来,去他们的教区,审讯他们,从他们将我从主教位置上赶下来后到现如今的事,要一一盘问。之后,国家将会收到额外的利润。”
但是这次征税并未成功,“收税人一无所获。优西米乌斯提拔的那些人已经将钱转移给穷人。得知穷人每天收到救济品后,收税人很失望,不情愿地返回了”
。
亚历山大在对外事务上也并无任何建树,他最受世人诟病的方面在于,他的轻率、毫无远见打破了拜占庭帝国与保加利亚之间的和平,北部边疆烽烟再起,帝国与保加利亚之间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战争,不得不承担日益严峻的军事压力。在亚历山大登基后,西米恩派遣使节向他询问,是否愿意维持拜占庭与保加利亚之间的和平,并按照和约继续交纳贡金,被他毫不客气地回绝了。亚历山大十分自大傲慢,夸夸其谈并威胁西米恩,以为这样就能震慑住对方,而这恰恰给予了保加利亚人再次兵戈相向的借口。
亚历山大在位时间短暂,并未看到其决策带来的恶劣后果。
亚历山大统治期间,有关天象的记载也多不祥之兆。有彗星出现在西方,擅于观测天象的人将此称为剑鱼,他们认为这代表着首都将出现血雨腥风。
虽然时人的迷信不足为信,但是臣民对这位纨绔皇帝乱政行为将导致其下台似乎已经有了预感。果然亚历山大在位时间不长,且口碑极差,他的所作所为成为古今作家的众矢之的。然而,学者卡林·海特对于编年史家清一色的差评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史家们对于这位皇帝过于苛责。在卡林·海特看来,亚历山大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亚历山大在其父亲瓦西里一世时即被加冕为共治皇帝,拥有继承皇位的可能,在其兄长利奥六世统治期间,他所表现出的不务正事、喜欢消遣,正是为了打消利奥六世的猜忌,属于自保之举。他登基之初,清除利奥六世时期的权臣,是巩固其皇权的正常举措。至于引发保加利亚战争的行为,也属无意之举。卡林·海特分析了一份匿名的关于保加利亚战争的文件,在文件中,西米恩向亚历山大提出的要求,已大大超出了以往的诉求,并无诚意可言,而且很多迹象表明西米恩发动战争蓄谋已久,亚历山大的拒绝只是为其提供了一个借口。
卡林·海特为亚历山大正名的过程,也是对传统史料的梳理与反思,毕竟有关记载提供的内容有很多值得推敲之处。更为重要的是,编年史家对这位皇帝并无好感,他们的记载带有主观性、倾向性。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位皇帝,卡林·海特对史料内容与编年史家的价值评判一一进行分析,同时他也在发掘新史料来佐证自己评断的客观性。卡林·海特表现出的求实、求真的历史研究态度,值得后人关注,至少是有关这位皇帝的一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