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尼基弗鲁斯一世(Nikephoros Ⅰ)

802—811年在位

尼基弗鲁斯一世(Nikephoros Ⅰ,Νικηφóρος Α',生于750年,卒于811年7月25日,享年61岁)是拜占庭帝国伊苏里亚王朝之后和阿莫里王朝之前无王朝时期的皇帝,802年10月31日至811年7月25日在位近九年。

尼基弗鲁斯一世是继拜占庭女皇伊琳妮之后的皇帝,曾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一些胜绩。尼基弗鲁斯一世于750年前后出生于安纳托利亚军区的卡帕多西亚,家庭状况良好,但其早年活动不详。尼基弗鲁斯一世有一个女儿,名叫普罗柯比娅(Prokopia),一个儿子斯陶拉基奥斯。尼基弗鲁斯登基时,已经50多岁。根据史料的记载,尼基弗鲁斯一世体型粗壮,中等身高,体态伟岸,有宽阔的肩膀和凸出的小腹,前额宽大,厚嘴唇,毛发浓密,白胡须,符合其发行的金币印模。

在成为皇帝之前,尼基弗鲁斯已经担任帝国高官多年。在8世80年代,他担任过亚美尼亚军区将军。大约791年,尼基弗鲁斯将女儿普罗柯比娅嫁给年轻的贵族米哈伊尔·拉加贝(Michael Rhangabe),即后来的皇帝米哈伊尔一世。由此,尼基弗鲁斯与当时帝国重要的海军将领塞奥菲拉克特·拉加贝实现联姻。797年前后,尼基弗鲁斯担任帝国总务重臣,此后可能还担任了其他史料中没有提及的职务。因此,在继任皇帝之前,他对帝国的军队和财政体系非常熟悉。这有助于他的统治。

802年,帝国诸多官员不满于女皇伊琳妮的统治,谋划叛乱。禁卫军队长尼基塔斯率先发难,占领了大皇宫,逮捕了伊琳妮,将尼基弗鲁斯拥立为帝。伊琳妮接受这一结果,被流放到自己在普林西波岛上建立的修道院中。 尼基弗鲁斯首先要做的是稳固皇权。一方面,谋划叛乱的并非只有尼基弗鲁斯和尼基塔斯,还有帝国重臣阿伊提乌斯。此人身兼安纳托利亚和奥普斯金两大军区的最高首脑将军,在伊琳妮统治末期权倾一时。阿伊提乌斯是宦官,无法成为皇帝,因此他试图将自己的弟弟利奥拥立为皇帝,为此,他将利奥任命为马其顿和色雷斯两大军区的联合将军,而后谋划称帝。因此,尼基弗鲁斯的即位显然与其利益发生冲突。为了预防叛乱,尼基弗鲁斯一世下令免去其军职。另一方面,考虑到伊琳妮在君士坦丁堡受到民众的高度认可,尼基弗鲁斯需要防止有人打着伊琳妮的旗号谋反。因此,他将伊琳妮从普林西波岛迁移到更加遥远的莱斯沃斯岛,并严加监督。 为了防止军队叛变,他将自己信任的色雷斯军区将军巴登斯·图库斯擢升为小亚细亚五大军区总将军。

然而,军队不满皇帝取消伊琳妮曾经推行的免税政策,于803年7月,借着军队集结打击外敌的时机,起兵反叛。他们声称要维护伊琳妮的合法皇帝权益,并拥立巴登斯为皇帝。巴登斯慷慨大方,每逢胜利后为将士们分配战利品时公平合理,管理有序,虽然他本人对尼基弗鲁斯一世保持忠诚,却被士兵们强迫推举为帝。叛军从安纳托利亚军区出发,前往君士坦丁堡,一路上没有遭遇抵抗。在君士坦丁堡附近,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一侧,叛军等待了八天,一方面希望能够引发城内激起叛变,以便增加叛乱成功的概率,另一方面军事将领巴登斯犹豫再三,有意拖延行动。然而,在此期间,伊琳妮在莱斯沃斯岛上死于疾病,叛军失去了叛乱的理由,一些叛军将领便开始叛逃至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的阵营。这其中便包括“亚美尼亚人”利奥和“阿莫里人”米哈伊尔,即未来的拜占庭皇帝利奥五世和米哈伊尔二世(Michael Ⅱ,820—829年在位)。

巴登斯本身并不想叛乱,因此,他也趁机寻求皇帝的谅解。他派遣卡塔拉的约瑟夫前去与尼基弗鲁斯一世调解。皇帝更希望尽快获得和平,因此,给予书面保证,承诺巴登斯及其同伴不会被伤害,只是要安排巴登斯出家,进入修道院生活。牧首塔拉西乌斯和几位重要官员也分别签名担保。巴登斯接受条款后,前往普罗特(Prote) 自己建立的修道院中修行。叛乱随之以和平方式结束。尼基弗鲁斯一世为了安抚民众,增加统治的正统性,将伊琳妮的尸体从莱斯沃斯岛带回普林西波岛上的修道院,以皇家的礼仪将其安葬。

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尼基弗鲁斯一世计划建立本家族王朝,故于803年圣诞节为儿子斯达乌拉焦斯加冕,令其成为共治皇帝,并将其肖像印制在帝国的金币上。尼基弗鲁斯还创建了新的塔格玛军事编制,名为伊卡那提(Hicanati),包括4 000名骑兵。 这样,皇帝可以直接依赖的军队数量得到增加。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尼基弗鲁斯的皇权得到巩固。此后,帝国朝野虽然仍然有许多人心怀不满,但真正的叛乱阴谋很少出现。只有在808年,帝国司法主管、“贵族”阿尔萨贝(Arsaber)联合一众主教、修士等,试图篡位。叛乱者在军队中没有任何影响力,因此被轻易镇压。这说明尼基弗鲁斯一世真正掌控了帝国大权。

尼基弗鲁斯一世之所以遭到教会部分人士的敌视,主要源于他对教会采取的强硬措施,特别是和斯图迪特派修士之间冲突不断。首先,在806年2月,牧首塔拉西乌斯死去,帝国需要选择一位新的牧首。斯图迪特派修道院院长塞奥多利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修士,其本人也积极参与,希望当选。但塞奥多利奉行严苛的修道制度,因此有些修道士并不喜欢他。更为重要的是,塞奥多利积极参与皇室事务,要求他们同样严格遵循基督教相关规定。因此,这也是尼基弗鲁斯一世不愿意委任他为牧首的重要原因。尼基弗鲁斯一世声称要进行自由选举,并咨询了许多主教、修士、行政官员,包括塞奥多利本人。但皇帝仍然得不到比较一致的答案。基于方便掌控教会事宜的原则,尼基弗鲁斯一世选择了一位普通信徒。此人与皇帝同名,因撰写了一部《简史》而闻名。 803年,皇帝尼基弗鲁斯任命他为帝国救济院院长。他虽然有学识、有声望,但当时还不是教职人员,按照惯例,他不具备当选牧首的资格。因此,如果将其委任为牧首,皇帝尼基弗鲁斯就必须谨慎对待塞奥多利等斯图迪特派修士。为此,在806年复活节前夕,皇帝将塞奥多利和他的叔叔柏拉图暂时收押,然后命令牧首候选人尼基弗鲁斯立刻削发成为教士。此后,在四天时间内,皇帝将其连升数级,在复活节当天将其任命为牧首。塞奥多利等人出狱后,面对既定事实,只能无奈接纳。但斯图迪特派与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之间开始出现明显的矛盾。

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与斯图迪特派的第二个矛盾在于卡塔拉的约瑟夫。约瑟夫在调停巴登斯的叛乱时,起到过重要作用,因此皇帝责令牧首恢复约瑟夫的主教之职。此前,约瑟夫为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的第二任婚姻主持仪式,但这次婚姻违背了教会婚姻法,因此,不仅君士坦丁六世的第二次婚姻被认定为“通奸”,而且约瑟夫也遭到谴责,被免除主教之职。 尼基弗鲁斯即位后不久,卡塔拉的约瑟夫居中调解,消除了巴登斯的叛乱,因此,皇帝尼基弗鲁斯认为他立下大功,想要委以重任,将其恢复原职。这样便与坚持教会法规的斯图迪特派修士再次发生冲突。牧首尼基弗鲁斯遵从皇帝旨意,召开地方会议,邀请了其他14位主教。他们通过投票,重新接纳卡塔拉的约瑟夫担任主教,后者再次成为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主管。斯图迪特派的塞奥多利和柏拉图选择沉默,以示抗议,他们虽然没有直接指责皇帝的亲信,但拒绝与牧首尼基弗鲁斯、主教卡塔拉的约瑟夫等人共同领圣餐礼。皇帝尼基弗鲁斯不得不出面进行施压,罢免了塞奥多利的弟弟、塞萨洛尼基大主教约瑟夫。塞奥多利提出妥协建议,称只要卡塔拉的约瑟夫不再担任主教,哪怕他继续担任圣索菲亚大教堂管事,斯图迪特派修士也愿意放弃抗议。但皇帝尼基弗鲁斯不愿妥协,派遣士兵将斯图迪特派修士软禁在修道院中,然后责令牧首召开会议讨论处置决定。809年1月,牧首召开宗教会议,谴责塞奥多利和他的追随者,将塞奥多利、他的弟弟约瑟夫和他的叔叔柏拉图放逐到君士坦丁堡附近不同的岛上。当斯图迪特派修士拒绝接纳会议决议时,皇帝下令将他们驱逐出修道院,并流放了一些领头的修士。 皇帝与斯图迪特派修士之间的冲突,代表皇权与教权的矛盾,这一矛盾通过教会内部的争议表现出来。斯图迪特派的塞奥多利坚持对修道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在修士群体中拥有非常高的声望。牧首尼基弗鲁斯在皇帝的扶持下,从普通信徒到晋升教会最高权位,得到了官方教会的拥护。这种矛盾与冲突一直延续到马其顿王朝。

相较于对斯图迪特派的打压,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的另一项政策激起更多人的不满。当时,皇帝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改革赋税体制,因此触及了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也伤害了一些民众群体的利益。当时的作家“忏悔者”塞奥法尼斯便列举了尼基弗鲁斯一世的“十大罪行”。但实际上,这些是皇帝尼基弗鲁斯为了应对财政困境而采取的举措。前任女皇伊琳妮统治期间,为了增加民众支持,不断发放赏赐,减免赋税。时任总务大臣的尼基弗鲁斯深谙其中弊端,因此,他上台伊始便重新恢复了伊琳妮取消的城市贸易税和遗产继承税。 807年9月1日是新的税收年的第一年,尼基弗鲁斯推行全国范围内的人口财产普查,以打击逃税,确定征税范围。这次普查进行得非常彻底,不仅涉及民众的房屋、地产、牲畜、奴隶,还咨询了此前的税收款额。由于普查范围广泛,帝国需要额外的调查员,尼基弗鲁斯下令向每户居民额外征收十二分之一诺米斯玛的税收。

尼基弗鲁斯的赋税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取消了所有永久的税务减免,极大增加了税务来源。第二,致力于征收遗产税。由于伊琳妮曾经对此减免,所以尼基弗鲁斯下令,过去20年没有缴纳的遗产税,此时必须补交。由于对相当长时间内的遗产税额难以确定,皇帝下令,对大多数遗产都要征税。第三,对于类似于获得遗产继承的情况,同样征收税收。例如如果某人突然收到大量财产,即便这些财产不是遗产,也需要按照遗产继承的情况征税。类似情况还有,如果有人突然挖掘到密窖,获得意外的财产,也照样征税。第四,借机扩大了家庭奴仆的税收。在此之前,拜占庭人购买奴隶,需要交纳进口税,但这仅限于从黑海进入拜占庭境内的奴隶贸易。此时,尼基弗鲁斯一世将区域扩大,来自地中海区域的奴隶也要收取进口关税。皇帝下令,在财产普查时,调查家庭奴隶的来源,如果没有被登记在册的,视为从地中海进口的奴隶,每个奴隶将被征收两个诺米斯玛,由购买者承担。第五,尼基弗鲁斯一世将征税范围扩大到有皇室许可的教会财产。这些机构包括皇家孤儿院、旅馆、老年之家、教堂、修道院等,它们经常会接受世俗佃户赠予的土地。遵照法律,这些土地应该缴纳灶台税,其地主应该支付。尼基弗鲁斯一世下令,要求他们补交从他执政第一年起的此类税收,即补交五年来的欠税。 第六,尼基弗鲁斯一世强迫部分船东在小亚细亚购买土地。这些人常年以打鱼和贸易为生,对土地没有兴趣。但皇帝迫使他们购买土地后,他们就必须要承担相应土地的税赋。第七,尼基弗鲁斯一世迫使君士坦丁堡的大船东向帝国贷款,每人必须借贷12磅黄金,合计864个诺米斯玛,然后向他们收取16.67%的贷款利息。这一措施一举多得。一方面,帝国可以收取高额贷款利息,在此之前贷款利息最高也不过8%;另一方面,帝国可以刺激这些大船东发展贸易,进而可以推动帝国经济发展。此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帝国的造船业。

尼基弗鲁斯一世通过这些措施,全面强化了帝国的税务政策,为帝国带来了充足的财政收入。虽然史料中将其描述为贪婪之辈,但帝国由此摆脱了财政困境。事实上,在此后的整个9世纪,拜占庭帝国虽然多次遭遇战争失利、多次发动军事行动,但再也没有出现过真正的财政问题。与之相配合,尼基弗鲁斯一世极度重视巴尔干半岛,对其全面重建,并通过将小亚细亚的居民迁徙至巴尔干半岛来增加当地的人口,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帝国政府为他们分配半岛上的荒地,从而大大增加了赋税土地面积。自8世纪末期,拜占庭帝国几乎将伯罗奔尼撒半岛弃之不顾,斯拉夫人盘踞在半岛各地,拒绝服从政府,也不纳税。然而,半岛上物资丰富,易于防守,对增加帝国财政收入、守卫边疆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尼基弗鲁斯一世上台伊始,就开始努力控制伯罗奔尼撒半岛,重建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实际管理权。

805年,皇帝授权希腊军区将军斯克莱罗斯(Skleros)前去远征斯拉夫人。由于斯拉夫人并没有形成国家,缺乏统一指挥,所以拜占庭远征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斯拉夫人的所有抵抗完全被镇压。同年底,斯克莱罗斯向皇帝上报,所有斯拉夫人已全都投降,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完全回归拜占庭控制。之后,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着手对半岛的重建。他下令建造城镇,通过土地赠送和金钱奖励,鼓励迁徙其他地方的民众到此定居,同时在斯拉夫人中努力传播基督教,试图让他们皈依帝国,以保持对帝国皇帝的忠诚。管理秩序的重建保证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伯罗奔尼撒半岛东部、卡拉布里亚、西西里等地民众纷纷迁移到半岛定居。

809年夏季,尼基弗鲁斯颁布敕令,进一步加强对巴尔干半岛的统治权。他命令在其他军区的一些农户,离开家园,迁徙到巴尔干半岛的新领土。这些人获准可以带着自己的动产,但他们原本的土地将被没收和出售。作为补偿,他们的新耕地将获得土地分配权。尼基弗鲁斯一世还从中挑选出身贫穷的士兵,前去守卫巴尔干半岛。但这些新兵的军备由他们从前的邻居们提供,即为每一名士兵提供18.5个诺米斯玛。作为回报,邻居们可以均分这些士兵原有的地产,并承担相应的赋税。这次人口大迁徙始于809年9月1日,完成于810年3月31日。 通过巴尔干半岛的人口迁徙政策,帝国既扩大了税收资源,又逐步稳固了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统治。

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出于行政和军事目的,进一步规划了巴尔干半岛的军区区划。在南部,尼基弗鲁斯创造了新的伯罗奔尼撒军区,其辖区包括805年从斯拉夫人手中夺回控制权的半岛领地和希腊军区的一半领土,科林斯(Corinth)由希腊军区首府变为伯罗奔尼撒军区首府。这个军区可能还包括帕特拉、斯巴达以及马沙尼(Methone)等港口。希腊军区除了剩余的阿提卡领土,新增了维奥蒂亚(Boeotia)直到塞萨利以南区域,军区首府变为底比斯(Thebes)。在希腊以西,尼基弗鲁斯将凯法利尼亚岛提升到军区级别,辖区包括艾奥尼亚群岛、海岸区域和伊庇鲁斯内陆。在809年年末和810年年初,皇帝创建了塞萨洛尼基军区。这个新的军区位于凯法利尼亚岛军区以东、希腊军区以北,包括塞萨利北部、古代马其顿地区的南部。

尼基弗鲁斯一世在统治期间进行了诸多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个有能力、有进取心的皇帝。其统治才能还体现在对外交往中。尼基弗鲁斯一世在起兵叛变时,法兰克皇帝查理曼派来的使臣仍然在君士坦丁堡。这些使臣前来有两个目的,一是希望拜占庭帝国承认查理曼的皇帝称号,二是商讨查理曼与伊琳妮之间的联姻。而伊琳妮被废黜,联姻自然不再现实,但法兰克帝国对皇帝称号一事同样关注。803年,尼基弗鲁斯一世派遣使团,陪同法兰克使者,一同前往法兰克拜见查理曼。使团对查理曼表示敬意,希望两国缔结和约,但对皇帝称号一事则用语模糊,没有给予明确说法。查理曼对拜占庭新皇帝表示友好认可,安排拜占庭使团带着书信返回。查理曼在信中坚持自己是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在接到信件后,不予理睬,采取拖延策略,按下不回。

在迟迟没有得到答复的情况下,查理曼于806年占领了拜占庭在亚得里亚海北部的领土。原属拜占庭控制的威尼斯人领袖两兄弟奥贝里乌斯(Obelerius)和贝亚图斯(Beatus)自立为当地公爵,然后向法兰克人臣服。806年年初,他们抵达法兰克宫廷,宣誓效忠。随后尼基弗鲁斯一世派遣远征舰队,在秋季,舰队收回达尔马提亚诸港口。威尼斯两位公爵立刻倒戈投靠拜占庭阵营,并对尼基弗鲁斯一世宣布忠诚。不久后,拜占庭与法兰克达成和约。810年年初,威尼斯两位公爵再次倒戈,邀请查理曼的儿子丕平前来占领了威尼斯。拜占庭帝国派出使团,与查理曼谈判。后者将威尼斯赠还拜占庭,并将叛逃的威尼斯公爵交给拜占庭使团。但查理曼坚持要求得到关于皇帝称号的明确答复,因此,他再次派遣使团,在811年出访前往君士坦丁堡。

整体上看,在尼基弗鲁斯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与法兰克帝国之间主要是围绕查理曼的皇帝称号进行外交来往。相对而言,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之间则仍然以军事冲突为主。尼基弗鲁斯一世上台伊始,为了节约财政,决定不再支付803年春季应该缴纳给阿拉伯人的贡赋。7月,阿拉伯军队以此为借口发动入侵,予以施压。尼基弗鲁斯一世在解决了巴登斯叛乱之后,立刻集结军队前去对抗。双方在小亚细亚中部对峙。尼基弗鲁斯一世自忖时间紧张,备战不足,于是提议用贡赋换取和约。次年8月,阿拉伯哈里发哈伦发动新的入侵,进入安纳托利亚军区,取得了些许胜利,拜占庭并未受到实质性伤害。805年夏末,尼基弗鲁斯利用哈里发忙于内乱的时机,派遣大规模军队从安纳托利亚军区进入西里西亚。远征军洗劫了乡村,占领了塔尔苏斯(Tarsus),俘虏了所有阿拉伯守军。 806年夏季,哈里发哈伦为了报复,亲自领兵入侵拜占庭。其军队人数据说是阿拔斯王朝对外战争最多的一次,有13.5万人。但哈伦此次远征更像是炫耀和武力震慑,因此,在大肆蹂躏边境地区、占领希拉克莱(Heraclea)等要塞后,同意了尼基弗鲁斯一世的求和请求。根据协议,尼基弗鲁斯需立刻支付30 006个诺米斯玛,且以后每年都要支付同样数额。其中的六个金币是羞辱性的,因为其中三个是代表皇帝本人的人头税,三个是皇帝儿子斯达乌拉焦斯的人头税,这意味着皇帝及其儿子都要向哈里发纳税。尼基弗鲁斯还承诺,不会重建伊拉克略时期的城堡和其他阿拉伯人毁掉的要塞。事实上,这只是尼基弗鲁斯的缓兵之计,当阿拉伯大军撤退之后,尼基弗鲁斯一世立刻开始加固这些要塞,并加强防御。 哈里发哈伦听闻这一消息,非常生气,转年发动入侵战争。尼基弗鲁斯一世此时做好了准备。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双方都未能取得真正的胜利,但拜占庭人不必缴纳贡赋。此后,两国军事冲突减少。809年,哈伦死去,新任哈里发马蒙(Mamun)忙于内战。两国获得了暂时的和平。

尼基弗鲁斯一世在对阿拉伯战争中难以取得胜利。因此,他的对外战争着眼于相对弱小的保加利亚人。尼基弗鲁斯一世希望能够将保加利亚人彻底驱逐出巴尔干半岛,恢复拜占庭帝国在6世纪时的多瑙河边境。他从执政之初,就开始着手此事。807年,尼基弗鲁斯发动对保加利亚人的第一次远征,但由于有人阴谋叛乱,首都动荡,只得暂时作罢。809年,保加利亚人对马其顿军区发动突袭,杀死了大多数士兵和全部军官,共计6 000人,同时还抢走了准备支付士兵军饷的1 100磅黄金。 尼基弗鲁斯立刻反击,带领1.7万名士兵,很快便抵达保加利亚首都普利斯卡(Pliska)。由于保加利亚大军尚未返回,因此,尼基弗鲁斯一世将其轻易占领,并在保加利亚君主克鲁姆(Krum,803—814年在位)的宫殿中欢庆复活节。克鲁姆非常震怒,但没有敢复仇。

811年,尼基弗鲁斯一世认为准备充分,可以对保加利亚人发动总攻。于是,他集结了塔格玛中所有机动部队、小亚细亚和色雷斯军区可以调动的所有军队,在7月11日出发,直指保加利亚首都普利斯卡。随同远征军出行的除了军区将军等武官,还有小皇帝斯达乌拉焦斯、女婿米哈伊尔、朝廷重臣塞奥克提斯图斯(Theoktistos)等文官。尼基弗鲁斯认为自己一定能够旗开得胜,因此希望文武百官都能成为见证者。拜占庭军队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因此,尼基弗鲁斯一世拒绝了克鲁姆提出的任何议和条件,坚决要将保加利亚人彻底击溃和驱逐。拜占庭军队利用数量上的优势,杀死了全部1.2万名守军,迅速占领了普利斯卡,然后驱散了民众,扫荡了克鲁姆的木质宫殿。三天后,尼基弗鲁斯一世昭告君士坦丁堡,宣告远征取得重大胜利,并将其归功于儿子斯达乌拉焦斯。然后,他允许士兵进行有节制的掠夺,然后开始围剿克鲁姆。克鲁姆通过武装妇女、雇佣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等方式来增强军队力量。更重要的是,保加利亚人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在7月24日,将拜占庭军队诱入峡谷,设下埋伏,形成夹击之势。保加利亚人先制造恐慌气氛,然后对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的营帐发动突袭。拜占庭军队措手不及,抵抗作战混乱无序,很快战败,皇帝尼基弗鲁斯本人和他的卫队全部战死。拜占庭军队溃不成军,四散而逃。在这场战役中,拜占庭人损失惨重。不仅皇帝战死,许多军官也未能幸存,包括安纳托利亚军区将军、色雷斯军区将军和两位塔格玛指挥官等。小皇帝斯达乌拉焦斯虽然侥幸存活,但也遭受重伤。克鲁姆将尼基弗鲁斯的头颅砍下,做成酒杯。尼基弗鲁斯一世的统治以灾难性的方式宣告结束。 客观而言,尼基弗鲁斯不是败于实力,而是败于轻敌,远征第一阶段的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导致骄兵必败的结局。

尼基弗鲁斯一世统治时间不长,但对帝国的军事、财政问题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并通过各种改革措施力求解决。这些措施伤及教会的利益,因此,记载这一时期历史的塞奥法尼斯认为,尼基弗鲁斯不虔诚、贪婪、野蛮而残忍,为了钱财而草菅人命。 例如,他认为尼基弗鲁斯一世将小亚细亚民众迁徙到伯罗奔尼撒半岛,主要是为了没收他们的财产,“所有人都感到绝望无助” 。但通过综合分析,塞奥法尼斯的评价显然并不公允。仅就迁徙一事而言,尼基弗鲁斯一世挑选的往往是贫穷农户,本身没有太多财产,迁徙到伯罗奔尼撒半岛上以后,反而可以获得新的土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反而是尼基弗鲁斯一世的积极进取,促进了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的发展。事实上,在后世的史料中,尼基弗鲁斯一世就获得了拜占庭史学家的高度评价。一份涉及811年事件的匿名史料认为,尼基弗鲁斯一世“拥有敏锐的眼光,可以抓住问题的核心,特别是与帝国事务相关的问题处理得当” 。叙利亚人米哈伊尔称他是“有活力、善于统治的君主” 。现代学者普遍也对尼基弗鲁斯一世给予了高度评价。例如特里高德认为他的财政改革奠定了拜占庭帝国在9世纪复兴的基础。 尼亚威斯则认为,他的全面改革是马其顿伟大时代的根基。

客观而言,尼基弗鲁斯一世的改革为拜占庭帝国提供了新的活力。他不仅对时局和帝国问题认识准确,而且采取的措施果敢有效,对于强化拜占庭帝国中央集权制的经济基础发挥了深远的作用,是一位优秀的皇帝。他的财政改革为帝国提供了细水长流税收的制度性保障,他对巴尔干半岛特别是半岛中南部地区的重新建设,不仅解决了斯拉夫人的问题,为帝国中心城市提供了粮食物资,而且减少了地方混乱。在对外关系中,尼基弗鲁斯一世同样非常有头脑,不仅审时度势,张弛有度,与法兰克人进行了成功的谈判外交,而且与保加利亚人进行坚决的战斗,还与阿拉伯人巧妙周旋,时战时和,虽然落下言而无信的口实,却为帝国赢取了利益与应对的时间。然而,尼基弗鲁斯一世并非一位好的将领,他不擅长带兵打仗,特别在战术细节上缺乏应有的军事素质,以致阴沟翻船,客死他乡。但这不妨碍他成为9世纪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SZ9WnAJknXwSLfF11jVgzsxpvhkfqy4xHRD6hmxkX0yJsUSpkrsdg9oI1h3Wre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