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彼库斯(Philippicus,Φιλιππικóς,生年不详,卒于714或715年)是继查士丁尼二世之后的拜占庭帝国皇帝,711年12月11日—713年6月3日在位一年半。
菲利彼库斯原名为巴登斯,因而又被称为菲利彼库斯-巴登斯。菲利彼库斯的父亲尼基弗鲁斯是一位贵族,可能来自亚美尼亚的殖民地——帕加马(Pergamum)。菲利彼库斯于711年篡夺皇位,并将查士丁尼二世逮捕并斩首。在经过不到两年的统治后,菲利彼库斯在奥普斯金军区发动的叛乱中被推翻,皇位由阿纳斯塔修斯二世继承。
菲利彼库斯篡位上台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前两任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和提比略三世之间的僭越与反僭越之争。提比略三世在位时期
,曾将尚在担任军队将领的菲利彼库斯驱逐。驱逐的原因颇具戏剧性,据称,菲利彼库斯曾梦见自己的头上有一只雄鹰,遂认为这是他未来成为拜占庭帝国皇帝的征兆。
提比略三世听闻后担心皇位不保,随即在702年或703年将这位狂妄的“未来皇帝”放逐到凯法利尼亚岛。
查士丁尼二世复位后,将菲利彼库斯召回,而后派他前往克尔松驻防。
在查士丁尼二世的第二统治期,拜占庭帝国陷入了混乱。在其六年的统治中,查士丁尼二世“陷入疯狂的报复欲望不能自拔,完全无视国家最紧迫的需要,忽视抵抗帝国敌人的战争,将其全部力量都投入与其个人仇敌血战到底的斗争中”
。
查士丁尼二世的残暴统治招致军队的不满。时任“佩剑者”(Spatharius)的埃利亚斯和巴登斯遂在克尔松发动了起义。查士丁尼二世得知后,派遣格里高利、约翰以及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率领3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前往克尔松讨伐。为了壮大讨伐队伍,他下旨恢复了特多罗斯(Toudounos,曾担任克尔松总督)和佐伊罗斯(Zoilos)的职位,为此还通过一位使节就以前的过失向哈扎尔王国的汗王致歉,这里所谓过失是指当年逃到汗王处避难的旧事。最重要的是,查士丁尼二世要求这些前去讨伐的人务必将叛乱的埃利亚斯和巴登斯抓到交给他。
然而,讨伐活动进展并不顺利,当300多人跨海到达克尔松后,发现城门紧锁,当地居民不允许他们入城。第二天,克尔松民众突然转变态度,邀请了几位将领(可能是格里高利和约翰)单独进入城内,但等城门关闭后就将他们杀害了。至于特多罗斯、佐伊罗斯还有那300名士兵,随后被克尔松民众押送走,准备交给哈扎尔人。不幸的是,队伍尚未到达哈扎尔王国,特多罗斯就死在了路途中,哈扎尔人得知后,将克里斯托弗和所有士兵全部杀害。
随后,克尔松民众和其他要塞的民众都开始诅咒查士丁尼二世。查士丁尼二世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于是在向小亚细亚逃窜的途中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并强迫妻子改嫁给自己的印度厨子。不仅如此,查士丁尼二世还派遣贵族莫罗斯(Mauros)和一支舰队前往讨伐,他下令让这支屠城队伍毁掉克尔松的城墙和整座城镇,不留一个活口。在讨伐队伍到达前后,菲利彼库斯逃离克尔松,最终逃到了哈扎尔王国,并得到了汗王的接纳和庇护。
711年,克尔松民众发起叛乱。不满查士丁尼二世的帝国军队和海军也开始倒戈,加入叛乱队伍,尤其是军队指挥官们,他们每次经历失败后都会受到生性多疑的查士丁尼二世的无情惩罚。
对他们而言,发动兵变是改善自身处境的便捷方式。他们不仅反对查士丁尼二世,还公开支持菲利彼库斯担任皇帝。
由于当时的哈扎尔王国正在谋求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包括克里米亚半岛在内的更广大区域,起义也得到了哈扎尔人的支持。
随着起义的进一步发展,亚美尼亚人巴登斯被拥立为皇帝,随即更名为菲利彼库斯。
当他率领舰队抵达君士坦丁堡城墙下时,部分首都民众对他敞开了城门。在哈扎尔人和拜占庭叛军的支持下,菲利彼库斯于711年11月成功入主君士坦丁堡。
由于查士丁尼二世在第二任期的残暴统治,当时的首都城内已经没有人再继续支持这位皇帝。菲利彼库斯的部将埃利亚斯抓住查士丁尼二世,亲自将其手刃。这位残暴皇帝的尸体被抛入大海,头颅被带回君士坦丁堡,后被带到罗马和拉文纳等地示众。
事发后,查士丁尼二世的小儿子和继承人提比略逃到一座教堂里避难,但很快就被菲利彼库斯的两名手下——约翰和莫罗斯逮捕和杀害。
与此同时,查士丁尼二世在位时期的主要官员,如巴拉斯巴库罗斯(Barasbakourios)也都先后被斩杀。
随着查士丁尼二世及其家族的覆灭,拜占庭帝国中期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伊拉克略王朝至此宣告终结,拜占庭帝国也进入五王朝的短暂时期。
上台后的菲利彼库斯开始着手调整帝国的宗教政策。在奥斯特洛格尔斯基看来,菲利彼库斯-巴登斯这个亚美尼亚人在宗教方面,更愿意标榜自己的家乡而不愿意称自己是伊拉克略的后人,他似乎倾向于基督一性论信仰。他不想冒险恢复一性论教义,转而表现出鼓吹基督一志论的姿态,但事实上,一志论早在30年前就遭到第六次大公会议的斥责。
为了公开表达支持一志论的态度,菲利彼库斯发布了一道皇帝法令,否定了第六次大公会议的决议,同时宣布一志论是拜占庭帝国唯一的正统信仰。
更改帝国的正统信仰后,菲利彼库斯旋即着手摧毁君士坦丁堡皇宫里陈设的代表第六次大公会议的宗教象征物,移除了为纪念这次会议而在皇宫前门——米隆门上篆刻的铭文,并换上了这位皇帝自己和牧首塞尔吉乌斯的画像。在随后的几年里,菲利彼库斯用同样的手法毁掉了大量宗教性圣像,并替换为自己的画像。不仅如此,他还在泽西帕斯(Zeuxippos)等地方树立了自己的塑像。
除此以外,菲利彼库斯宗教政策的重要内容还包括将第六次基督教大公会议时期任命的教父们革除教籍,并废黜了大主教塞勒斯(Patr. Kyros,705—711年在任)。该举措得到了当时还在担任副主教的约翰六世(John Ⅵ,712—715年在任)以及其他神职人员的支持。
与此同时,约翰六世被任命为新任牧首。菲利彼库斯还重新任命了一部分曾经被教会除名的神职人员,其中包括塞尔吉乌斯一世。
完成对异己分子的“清洗”后,菲利彼库斯召集了一次东部帝国主教会议,参会人员中包括日后的牧首日耳曼努斯一世(Germanus Ⅰ,715—730年在任),会议猛烈批判了第三次君士坦丁堡会议即第六次基督教大公会议的内容,声称要为上帝的真理纠正错误。
作为对这一政策的回应,罗马教会拒绝承认这位僭越的新皇帝和他任命的神职人员。
菲利彼库斯的宗教政策在拜占庭帝国高级教士和其他神职人员当中有许多支持者,或者至少是同情者,例如后来的牧首日耳曼努斯一世。另一方面,基督一性论派能够再次占据上风,显露头角,这无疑表明无论是基督一志论异端还是基督一性论异端在拜占庭帝国都长期存在,至少在菲利彼库斯统治时期尚未消失。
然而,皇帝公开表示支持的这种异端在此前的基督教大公会议上层就受到过谴责,自然也遭到罗马教宗的极大反对,但这种反对采取了一种多少有些特别的表达方式。菲利彼库斯宣布登基后,就向罗马主教君士坦丁一世派遣使节,送去皇帝的画像,这是一种暗含着基督一志论精神的表示。这个异端皇帝的画像在罗马遭到拒绝,要求在钱币上印铸皇帝像的计划也被否定,他的名字则从教会祈祷仪式和当时发布的法令和文件中被删掉。罗马主教下令将第六次基督教大公会议的图画树立在圣彼得大教堂里,以作为对皇帝从君士坦丁堡皇宫中取消第六次大公会议的图表行动的回应。这样,就在大规模毁坏圣像争论爆发前夕,异端皇帝和作为正统信仰捍卫者的罗马主教之间上演了一场奇特的对抗。这次斗争争论的焦点是圣像,对立双方都通过接受或拒绝某种画像图画来证明各自的立场。
菲利彼库斯提倡的一志论不仅在基督教上层遭遇抵制,也未能在拜占庭帝国下层民众当中流行开来,反而引发了基督教普通信众的强烈反对。菲利彼库斯重新挑起的神学争论,特别是挑起关于圣像的冲突——这一冲突缺乏纯粹的宗教性,只是将圣像的象征性作为争论的议题——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将发生一场大规模的毁坏圣像运动(Iconaclasm)。对此,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认为,毁坏圣像斗争时期,拜占庭帝国面临的严重危机在菲利彼库斯统治时期就已经显示出来,表现出了这位僭越皇帝短暂而不幸统治的历史意义。
在军事活动和外交事务方面,帝国内部的严重骚乱加剧了已经出现的外部混乱。特别是保加利亚人汗王特尔维尔及时抓住借口,声称为被杀害的盟友查士丁尼二世报仇,发动了对拜占庭帝国新皇帝的攻击。712年,他进军到君士坦丁堡城下,大肆抢劫首都郊区。首都周围那些富有的乡村和地产庄园大多是显赫家族夏季避暑之地,此时遭到保加利亚人匪徒无情的洗劫,变成一片焦土。特尔维尔能够毫无困难地席卷整个色雷斯地区并一直进军深入抵达首都城下,表明菲利彼库斯时期拜占庭帝国欧洲部分领土的防御已经极其衰弱。
712年,菲利彼库斯将一些生活在拜占庭帝国境内的亚美尼亚人重新安置到梅利蒂尼(Melitene)等地
,引发了不满。让拜占庭帝国军事形势雪上加霜的是,阿拉伯人趁拜占庭帝国发生政局变故之机对帝国领土发动新的攻势。713年,阿拉伯人洗劫了比西迪亚(Pisidia)的安条克。该城军事上的失利很可能在拜占庭帝国军队内部引发了连锁反应。
为了挽救局势,帝国不得不从奥普斯金军区经博斯普鲁斯海峡调兵遣将,驰援事发地。然而,这些军队在随后发动了反叛菲利彼库斯的兵变。
713年5月下旬,奥普斯金军区的军队在色雷斯起义。一位名叫鲁佛斯(Rouphos)的军队将领和一些士兵开始图谋推翻菲利彼库斯的统治。6月3日,这些叛军进入了城市,突袭了菲利彼库斯所在地。当时的菲利彼库斯还在睡梦中,叛军强行将他带到大竞技场,当着愤怒的民众挖去了他的双眼。
第二天,正值圣灵降临节(Pentecost),城里的所有人都聚集在圣逻各斯教堂(Divine Logos Church),将菲利彼库斯曾经的重臣——阿特米乌斯(Artemius)拥立为皇帝。阿特米乌斯曾在菲利彼库斯军队中担任秘书官。
尽管这次兵变是军队发动的,但是作为行政官员的阿特米乌斯被推上皇帝宝座,无疑是对菲利彼库斯的巨大讽刺。
在随后举行的加冕仪式上,阿特米乌斯更名为阿纳斯塔修斯,即阿纳斯塔修斯二世。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认为,阿特米乌斯此举是为了仿效5世纪初的前任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AnastasiusⅠ,430—518年在位),后者在登基前也是一位行政官员,且在担任皇帝期间又以卓越的理财业绩著称。
阿纳斯塔修斯二世上台后,首先采取的宗教方面的举措就是废除菲利彼库斯的一志论法令,他公开郑重宣布承认第六次基督教大公会议的合法性。这次会议的象征圣像曾被菲利彼库斯清除出皇宫,此时被重新搬了回来,而菲利彼库斯和牧首塞尔吉乌斯的画像则被彻底铲除销毁。
此外,为防止菲利彼库斯复辟,阿纳斯塔修斯将已被瞽目的前任皇帝关入了修道院。曾短暂统治拜占庭帝国的僭越皇帝菲利彼库斯痛苦而悲惨地撑了一年多,最终于714年1月20日或715年在君士坦丁堡去世,死后被安葬在达尔马图修道院(Dalmatou Monastery),没有任何人知道他去世的准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