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罗曼努斯四世(Romanos Ⅳ)

1068—1072年在位

罗曼努斯四世(Romanos IV Diogenes,RwmanoVD􀆳DiohengV,出生年月不详,卒于1072年8月4日)是杜卡斯王朝的第二个皇帝,1068年1月1日登基称帝,1072年8月4日去世,在位四年半。

罗曼努斯出生于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的一个显贵军事世家,是老罗曼努斯·狄奥根尼斯的儿子,后者因为在罗曼努斯三世·阿吉洛斯(Romanus Ⅲ Argyrus,1028—1034在位)在位期间策划了一次叛乱被捕,后来由于身陷险境而自杀。这个家族因为这件事情而名誉扫地。这一事件给罗曼努斯的人生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如果尤多奇亚皇后没有成为孀居的摄政者并垂青于他,他的余生可能就不会再有翻身的机会,也走不出家族叛逆事件带来的阴影。他有时候做事直率磊落,但在大多数时候,都表现得像一个伪君子和吹牛大王。正是尤多奇亚对他的青睐和仁慈让他最终走出了困境,否则他的勇敢和胆识将永无用武之地。

尤多奇亚当时遵照已故皇帝君士坦丁十世的意愿,以摄政身份成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她没有把时间花费在家庭琐事上面,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帝国的行政事务中,并且表现得十分低调,不管是皇室庆典,还是个人衣着,都避免奢华铺张。尤多奇亚是一个非常聪慧的女性,她亲自参与挑选地方官员,处理民政事务、财政收支和税收问题。她的命令具有权威性,就如同皇帝发布的一样。她的两个儿子都恪守本分,对她充满了敬畏。君士坦丁当时还是一个孩子,缺乏处理政务的能力,米哈伊尔已经成年,才华出众,拥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国事,但他仍旧愿意让母后摄国,自愿服从她的所有决定,不插手帝国的任何事务。 事实上,她亲自训练他作为储君的素质,经常鼓励和称赞他,逐步安排他参与地方官的任命等政务。这就是君士坦丁十世去世后,帝国宫廷的情况。如果不是因为后来发生的突发事件,这种安排可能会一直存在下去。

随着年纪渐长,尤多奇亚皇后的想法有所改变,但她也没有沉溺于玩乐和骄奢淫逸的生活,仍旧十分关心她的儿子们,担心他们如果没有人保护,将被剥夺皇位。据说皇宫的宫廷生活事实上对她而言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她曾经亲口对普塞洛斯说,“我不希望自己身为皇后,直到去世都与权力牵扯在一起。”但是,人是非常善变的动物,尤其是外部环境提供了改变自身的时机。这位出色的皇后虽然拥有坚定的意志和高贵的精神,但最终选择了再嫁。最初,她羞于提起此事,避免提起即将成为她的丈夫的那个男人,同时,极力压制有关这个男人身份的流言蜚语。她尤其关注牧首西非林努斯的态度,后者坚持认为她应该遵守她在已故丈夫面前许下的终身不再结婚的承诺。为了让牧首同意这桩婚姻,她与一位宦官共谋,让他向牧首建议,先假意让其弟弟巴尔达斯(Bardas)迎娶皇后。牧首为此向元老院提议这件事,但推荐的人是罗曼努斯·狄奥根尼斯。后者当时任多瑙河边防军司令,是一位经验丰富、勇敢无畏的指挥官,在打击帕臣涅格人的战争中脱颖而出,在军事贵族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此期间,谣言四起。据说尤多奇亚皇后早已选定了未来皇帝的人选,根据安排,新郎官皇帝很快就会到达都城,随后便举行加冕典礼。那天晚上,尤多奇亚召见了普塞洛斯,对他说,“您知道,蛮族人劫掠了整个东部,随着战事的日渐频繁,帝国的威望丧失殆尽,边界守军锐减,国力下降。如何才能让国家躲过这次灾难呢?我在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是让狄奥根尼斯的儿子罗曼努斯成为皇帝。我的儿子米哈伊尔皇帝对此事并不完全了解,但也并非一无所知。现在请您和我一起去向他解释清楚这件事情。”正在睡梦中的米哈伊尔被叫醒,与母后尤多奇亚一起去见“他的继父”,即新皇帝罗曼努斯,米哈伊尔的脸上毫无表情,他拥抱了罗曼努斯,默认了他的皇帝身份。同时,凯撒也被召见,他的圆滑世故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他首先礼节性地问候了米哈伊尔,随后称赞了罗曼努斯,并向皇后等一干人表达了祝贺之情。1068年1月1日,尤多奇亚皇后与罗曼努斯举行了婚礼,后者就在当天登基,史称罗曼努斯四世。这就是罗曼努斯·狄奥根尼斯如何登上皇位的过程。 普塞洛斯由此认为尤多奇亚皇后是为了保住未成年儿子的皇位继承权和处理帝国的军事事务,才下嫁给罗曼努斯的。

事实证明,这是尤多奇亚的判断失误。她原本应该将罗曼努斯处死,但她没有这样做,而且让他成为皇帝,并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尊崇地位能得以保全,相信他永远都不会违背自己的意愿。这看似是一种合理的猜想,事实上她只是一厢情愿,因为她的计划很快就落空了。在一段时间内,罗曼努斯四世假装作为她的忠诚下属,完全服从于她,此后便原形毕露。尤多奇亚越想控制他,他就越像笼子里的狮子一样,对她充满了厌恶和憎恨。一开始时,他只是暗自咆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开始公然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他试图独立统治帝国,但由于没有对公共事务做出过突出贡献,所以一直未能如愿,只能耐心等待机会,突厥人的入侵恰好为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为此,普塞洛斯认为,罗曼努斯四世与突厥人的战争与其说是为了保卫帝国,不如说是为了成就自己的政治野心和对权力的无限贪欲。 他三次御驾亲征,带领帝国军队与突厥人作战,不料在最后一次战役即拜占庭帝国历史上著名的曼兹科特战役中被捕,沦为战俘,失去皇位,尤多奇亚的儿子米哈伊尔重新成为皇帝,罗曼努斯四世的统治因此结束。

罗曼努斯四世在位时间只有三年零八个月,内政方面,主要是与尤多奇亚和米哈伊尔争夺皇权。外交方面,他主要是与突厥人进行了三次战争,尤其是曼兹科特战役最为著名。他的被俘是自尼基弗鲁斯一世(NikephorosⅠ,802—811在位)于811年阵亡以来,拜占庭皇帝在战斗中遭遇的最羞辱的失败。的确,回顾一下这段历史是必要的。9世纪,保加尔人领袖科鲁姆夺取保加利亚王位后,很快便开始了对帝国的入侵。811年春季,拜占庭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率领强大的帝国军队越过边界,摧毁了保加尔人的首都普利斯卡,烧毁了汗王的宫殿,但在追击逃入深山的汗王时,遭到科鲁姆军队的埋伏,不幸阵亡,其头骨被汗王制成酒杯,用来做庆功宴上轮流把盏。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认为这次战役的后果是难以估量的,因为它对拜占庭权威尊严的沉重打击远远超过了军事失败本身。自从民族大迁徙时代瓦伦斯皇帝于378年抵抗西哥特人在亚得里亚堡(Adrianople)战役中被杀以来,还没有任何拜占庭皇帝被蛮族人杀死。而且,凶残的保加尔人汗王还以这样的方式侮辱了皇帝。

罗曼努斯四世在内政方面主要忙于宫廷内讧。他的上位源自与前皇后尤多奇亚的婚姻,后者当时迫于帝国紧迫的军事形势,将他推上皇位。在这个背景下,罗曼努斯成为皇帝后,仍旧掣肘于尤多奇亚和她的儿子们。最初,他处处忍让顺从尤多奇亚,但他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试图摆脱后者的控制,成为帝国真正的统治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改变了原先的谦卑态度,像对待战俘一样对待尤多奇亚,甚至打算将她驱逐出宫。普塞洛斯曾作为中间人,试图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罗曼努斯四世的上位标志着军事贵族的短暂胜利。当时以约翰·杜卡斯、尼基弗鲁斯·帕列奥列格(Nikephorus Palaeologus)和普塞洛斯为首的官僚贵族执掌国家实权,他们实际上并不支持罗曼努斯的统治,而仍旧唯尤多奇亚母子马首是瞻,这在他们对罗曼努斯四世与突厥人的三次战争的反对态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罗曼努斯四世决定与突厥人开战时,根本不理会尤多奇亚的反对,对文官们的建议更是置若罔闻。他不信任凯撒约翰,几次都试图逮捕他,将他处死,却每次都改变了主意,打消了这个念头,但强迫约翰和皇子们宣誓在所有事情上都服从和效忠于他。这些争斗都为后来争夺皇权的内战埋下了伏笔。

罗曼努斯四世在位期间,对外方面主要是与突厥人作战。突厥人攻占亚美尼亚之后,于1067年进攻小亚细亚城市凯撒里亚。亚美尼亚地区历来是帝国的征兵重地,将其重新收复是成功防御东部边界的前提。罗曼努斯四世成为皇帝后,立即发动了反击塞尔柱突厥人的军事行动,并在1068年和1069年的两次战役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一度打到了幼发拉底河流域,但1071年曼兹科特战役的失败却使他试图挽救局势的努力最终功亏一篑。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1068年,罗曼努斯四世率领了一支成分复杂、来源广泛的军队,包括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卡帕多西亚人、乌兹人、法兰克人和部分来自弗里吉亚(Phrygia)的将士。整支军队装备很差,并且军饷很低,军官的忠诚也很难靠得住。罗曼努斯四世带着这支军队穿过叙利亚(Syria)和波斯(Persia)边界,由于突厥人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许多地方发起攻击,尽管罗曼努斯表现得非常英勇善战,仍旧在10月20日被敌人打败。因此,罗曼努斯的这次出征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但之后,他自立为皇帝的野心膨胀,变得更加狂妄自大,对提拔他的尤多奇亚皇后不屑一顾,对大臣们的意见也置若罔闻。1069年春天,突厥人再次进犯。罗曼努斯四世重新备战,虽然出兵的动静闹得很大,但这次战争仍旧没有取得任何有价值的战果,以至于有人怀疑他是出于内政需要而出兵。从总体上看,拜占庭军队犹豫不决,敌人则应对自如。拜占庭军队成千上万的人战死,敌人只损失了小部分兵力。罗曼努斯四世认为“我们没有被彻底打败,至少在敌人中制造了声势”,特别是因为指挥了这两次战事,他变得更加骄横跋扈,他的顾问们的错误建议更是将他引向了毁灭。随后,他开始了他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远征。

一般情况下,春天一到,突厥人便大规模地劫掠帝国领土。1071年春,罗曼努斯四世带领一支联盟军队离开都城与他们作战。军队首先匆忙去了凯撒里亚,到达此地后,他不愿再继续前行,试图找借口返回都城,军队士气也因此低落。在这种情况下,罗曼努斯四世原本应该尽力与敌人达成和解,通过谈判终止敌人每年进行的入侵。不知道是因为绝望,还是因为盲目自信,他选择了继续行军。由于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保护后卫部队,突厥人通过诱敌深入,成功地诱捕了帝国的几名将领。当时,普塞洛斯意识到,由于苏丹本人指挥突厥军队,才使得敌人节节胜利,故而劝说罗曼努斯四世不要贸然进攻。但罗曼努斯不相信任何人的意见,并不打算讲和,认为自己能够轻易夺取敌人的营帐。不幸的是,他分散了兵力,战斗打响时,只有一半兵力投入战场。

现代学者无法确定曼兹科特战役的准确时间、地点和细节,但鉴于这次战役对于拜占庭帝国的深远影响,后人根据掌握的资料,重构出这次战争的具体情况。当时,罗曼努斯四世在距离亚美尼亚东部幼发拉底河畔重镇曼兹科特附近的埃尔泽乌姆(Erzerum)聚集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学术界对于其军队的数量存在争议,有两种资料宣称有30万人,其他资料推测为20万、40万和60万人。12世纪的一位历史学家伊马德·阿丁(Imad ad⁃Din)记载了其军队复杂的种族构成,除了拜占庭人外,还有大量外族雇佣兵,包括帕臣涅格人、乌兹人、罗斯人、阿兰人、哈扎尔人(Khazar)、库曼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法兰克人,但主要是诺曼人和日耳曼人。当时帝国常备军中的第一个诺曼人军团是君士坦丁九世为处理1047年内部危机召募的,但征募诺曼人与突厥人作战的建议最初来自罗曼努斯四世,此后征募诺曼士兵主要是为对抗突厥人。

拜占庭本国军队大部分从西部和东部军区召集,另外,还有一支瓦兰吉亚士兵卫队和御林军军团(tagmata)陪同皇帝。御林军组建于8世纪,当时,君士坦丁五世(Constantine Ⅴ,741—775年在位)曾对行省的军事和行政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建立了由皇帝统辖的小型野战军并将之称为御林军军团。 罗曼努斯军队主力由机械兵、劳役兵和普通战士组成,大部分缺乏军事训练,装备很差,纪律涣散,至多有40%的战斗力。相比较而言,阿尔普·阿尔斯兰苏丹的军队数量很小,最低的估计为12000人,最高的估计为30000或40000人。罗曼努斯四世派诺曼人将领卢塞尔和格鲁吉亚军官塔查尼奥特斯(Tarchaniotes)分别率领法兰克人、突厥人以及罗斯骑兵去占领曼兹科特和亚克拉特的周围地区,剩余军队成功地收复了曼兹科特。由于大军主力尚未返回,拜占庭军队在8月16日与突厥人的首次交锋伤亡惨重。为了供给庞大军队,必须派出数量巨大的士兵搜集粮草,因此,曼兹科特战役正式爆发时,拜占庭军队的数量下降到10万人,这些人多为乌合之众,许多人不是战士。罗曼努斯对己方军队数量的优势错误估计,对赢得一次重大胜利的能力盲目自信,特别是对供给数量如此庞大的军队需要的运力胸中无数,对士兵们早已因战事的拖延而士气低落和纪律涣散缺乏了解,故而败局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当时其更多的雇佣军因军饷不足而叛逃或叛乱,但罗曼努斯四世仍拒绝了苏丹提出的和谈请求,没有等其他部队到齐便决定开战。

1071年8月19日早上,罗曼努斯四世按照惯例布置了传统的作战队形,第一队由三部分组成:右路是来自卡帕多西亚、亚美尼亚和查尔西农(Charsianon)军区的军队以及乌兹人组成,由卡帕多西亚军区总督阿尔亚特斯(Alyattes)指挥;中路主要是东部军区的军队和御林军军团,由罗曼努斯四世亲自指挥;左路主要是西部军区军队和帕臣涅格人及其他雇佣军,由尼基弗鲁斯·布里恩纽斯(Nicephorus Bryennius)指挥。第二队为前锋,由安德罗尼库斯·杜卡斯率领,他是前皇帝君士坦丁十世的侄子,对罗曼努斯四世充满了敌视,这一队由诺曼人和日耳曼人的重装骑兵、贵族及其随从支队和御林军(Hetaereia)组成。但皇帝大营没有留守部队和预备队。拜占庭军队穿过曼兹科特向塞尔柱人的营地进军时,基本上没有遇到抵抗,只有两翼出现小规模战斗,皇帝不知有诈继续进军。到达被塞尔柱人放弃的营地后,罗曼努斯四世担心塞尔柱人的撤退有诈,害怕他们进攻自己未设防的营地,便命令军队休息并将皇帝的战旗转向后军。但是,因为晚上缺少光线,这个命令被误解,只有皇帝所在的中路部队按照命令转身,而两翼军队则犹豫不决。同时,安德罗尼库斯·杜卡斯蓄意散布皇帝已经被杀的谣言,消息迅速传遍了第二队前锋部队,引起巨大的恐慌和混乱。

在高处俯瞰他们的塞尔柱突厥人待时机成熟,趁着拜占庭人的混乱,在阿尔普·阿尔斯兰的率领下发起进攻,亚美尼亚人首先逃离了战场,拜占庭军队以为亚美尼亚人或突厥人雇佣军背叛而惊慌失措,四散溃逃。右翼因为卡帕多西亚人的叛逃也很快溃散,左翼在突厥人的冲击下在激战中被击溃,安德罗尼库斯·杜卡斯无视战局的需要而擅自撤退,根本没有下令军队投入战斗。因此,只有皇帝所在的中路军坚守阵地,罗曼努斯四世本人亲自投入了战斗,有人认为他不惜性命地勇敢作战,此举为英雄所为,有人则认为将领应该遵守既定的战略战术要求,远离第一线战斗,而应监督军队的行动,指挥军队秩序稳定。从当时的战事情况看,罗曼努斯四世此时不计后果地将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的行为非常愚蠢。他穿上普通士兵的盔甲,举着剑冲向敌人,杀死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当敌人察觉到他的真正身份之后,从四面将他包围,罗曼努斯四世受伤坠马,被一个塞尔柱人奴隶俘获,其他人一部分被俘虏,一部分被屠杀。这是拜占庭皇帝首次成为穆斯林的战俘,坚持作战的最后几个军团看到皇帝被俘后迅速撤退,曼兹科特战役就此结束。 在这次战役中,罗曼努斯四世违背拜占庭帝国一贯的军事传统,孤军冒进,致使遭到围歼的惨败。另外,帝国军队内部的政治反对派在战役关键时刻动摇军心也是其重要败因。如果凯撒约翰·杜卡斯的儿子安德罗尼库斯·杜卡斯没有临阵脱逃并蓄意传播谣言,罗曼努斯四世可能不会被迫以身犯险。帝国的大部分御林军军团在这次战役中被摧毁,东部军区的兵力从此陷入崩溃。

罗曼努斯虽然没有被杀,但其被俘也导致皇位易主,宫廷内讧加剧。 曼兹科特战役结束之后,宫廷各派贵族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描述了这场灾难。有人说罗曼努斯四世已经战死,有人说他只是受伤后被俘。尤多奇亚皇后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宫廷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无论皇帝是成了战俘还是阵亡,帝国不能一日无君,有些人主张让尤多奇亚和她的儿子成为帝国的统治者,有些人则希望米哈伊尔和他的弟弟独立统治帝国,他们的母亲不要再插手任何事务,有些人则主张完全恢复尤多奇亚的统治。正当心怀鬼胎的大臣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时,皇长子米哈伊尔表示,愿意与母亲共治帝国,他甚至私下里表示,如果母亲愿意,自己打算让出皇位。他从未对母亲不敬,也从未违拗过她的任何意愿。在事情争论不下,悬而未决时,尤多奇亚邀请凯撒约翰进宫,后者极力主张母子联合共治帝国。杜卡斯王朝的历史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起点。

罗曼努斯四世被俘后,受到塞尔柱突厥人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的礼遇。据说两人见面后,有一段趣味十足的对话,阿尔斯兰问:“如果我被你俘虏,你会怎么做?”罗曼努斯四世毫不犹豫地说:“我或许会杀了你。”阿尔斯兰笑道:“但我不会这样做,相反,我将饶恕你,让你获得自由。因为你们的上帝告诉我要宽恕错误的行为。”罗曼努斯四世被视为上宾,受邀与苏丹一起共餐,后者还为他配了卫兵,释放了他指定的那些战俘,最后,释放了皇帝本人。双方还签订了友好条约,罗曼努斯四世宣誓一定遵守条约,苏丹派了足以配得上皇帝身份的护卫和侍从,将他送回到拜占庭帝国的边界。事实上,深谋远虑的苏丹对形势有准确的判断,一来他自己的地位尚需稳固,需要增加邻国的支持,二来他了解拜占庭宫廷内部争端,确信“放虎归山”将引发这个强大邻居的内讧,这也有利于苏丹本国的发展。

确实,苏丹释放皇帝成为后来一系列麻烦的源头。罗曼努斯四世认为自己从苏丹那里得到了远远超出预期的让步,因此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够毫无困难地复位,并认为这预示着战败后的好运。因此,他给尤多奇亚皇后写了一封亲笔信,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冒险经历。这封信在皇宫中引起轩然大波,有些人对这个消息感到震惊,有些人质疑它的真实性。尤多奇亚发现自己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米哈伊尔征求普塞洛斯的意见,后者认为没有必要再让罗曼努斯复位,应该将他罢黜并通告全国,宣告他正式退位。有些人也认为这样做对帝国当前的形势而言最有利。但有些军方人士不同意,坚持等罗曼努斯回国后再议。在双方相持不下时,米哈伊尔担心残暴的罗曼努斯会采取报复,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他决定接受普塞洛斯的意见,立即行动宣布自己为皇帝,并彻底摆脱母后的影响,独立统治帝国。他在凯撒约翰的两个儿子安德罗尼库斯和君士坦丁·杜卡斯的帮助下,争取了宫廷侍卫瓦兰吉亚卫队(Varangian guard)的支持。后者组成的亲兵卫队立即将米哈伊尔保护起来,禁止任何人靠近。尤多奇亚不知原委,也吓得六神无主,躲到一个地窖内避难。米哈伊尔委托普塞洛斯暂理国事,尤多奇亚被迫离开都城,进入修道院。这座修道院靠近海边,是她为纪念圣母玛利亚而下令建造的。根据约翰·斯基利齐斯的记载,尤多奇亚是被凯撒约翰和他的儿子们以及普塞洛斯策划流放的,据说米哈伊尔对此还持有异议。尤多奇亚的政治生涯就这样戛然而止。

罗曼努斯四世得知自己被罢黜皇位的消息后非常恼火,召集了一支大军到名为阿马西亚(Amaseia)的地方,准备武力夺回皇位。米哈伊尔七世立刻任命凯撒约翰的幼子为帝国军队的将领,率军征讨罗曼努斯。此人精力充沛、机智果敢、能言善辩。到达阿马西亚之后,他调集军队的精锐部分,发起一些小规模的战斗,重点是为抓住对手,并使用了各种方法突破敌人阵地。罗曼努斯在形势变得逐渐不利之后,将所有军队排列成战斗队形,进行大胆突围。在随后的战斗中,双方都遭受了严重损失,罗曼努斯的军队最终战败。这次战败标志着他的正式垮台。一个名叫查塔图利斯(Chatatoures)的亚美尼亚人以前曾得到罗曼努斯的提拔,被委以重任,在得知他的处境后,率领一支精兵小队保护他逃到了西里西亚。在这里,他为罗曼努斯装备了一支部队,并为其提供军饷。罗曼努斯身穿黄袍,准备等待时机反攻。得知这个消息后,米哈伊尔决定做部分妥协,试图与罗曼努斯和解,但遭到后者拒绝。

内战再次爆发。米哈伊尔派凯撒的长子安德罗尼库斯率军出征,此人身材高大,慷慨友善,处事公正,爱兵如子,与官兵相处融洽。他整顿军队,激发士气后,率军出发。他试图走偏远路线,躲开罗曼努斯的注意,出其不意地突袭敌人。此时,米哈伊尔既想取胜又不想加害“继父”,非常担心罗曼努斯会被帝国将士抓住,或者战死,或者被伤残被俘。他打算将罗曼努斯视为朋友,不希望他出事。为此,他派了几位教士给罗曼努斯送去一封表达友善的信,希望能劝说他让步。但在信件到达之前,罗曼努斯已经投入战斗。守卫叛变,打开城门,安德罗尼库斯的军队长驱直入,查塔图利斯在战斗中被俘,罗曼努斯的军队战败,罗曼努斯被俘,当场被迫削发为僧,然后被士兵们带到安德罗尼库斯面前。后者没有表现出颐指气使的傲慢态度,而是邀请他进入自己的帐篷并为他准备了丰盛的宴会。但是,事情没有就此结束。皇宫中有些人担心罗曼努斯再次生事,给帝国制造麻烦,便瞒着米哈伊尔写了一封密信,下令刺瞎罗曼努斯。据说,下此命令的人是约翰·杜卡斯,米哈伊尔并不知情。 当他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为时已晚,但他并没有为清除一个政治对手而欢欣鼓舞,相反为罗曼努斯的命运伤心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罗曼努斯被刺瞎双眼后,进入了他在普罗特(Prote)建造的修道院中,不久便去世了。至此,米哈伊尔成为帝国毫无争议的皇帝。

由于罗曼努斯四世被罢黜,他与苏丹签订的合约也因此失效,塞尔柱突厥人以此为借口重新入侵,帝国防御体系的崩溃使他们的入侵道路洞开。米哈伊尔·普塞洛斯认为,罗曼努斯是一个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人,而且脾气暴躁、秉性鲁莽,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做事一意孤行,最终导致自己深陷敌人囹圄。但另一方面,他重情重义,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当他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时,曾得到过普塞洛斯的帮助,在成为皇帝后,不忘旧情,对他充满了尊敬和爱戴,将他视为密友。普塞洛斯来访时,他总是亲自站起来迎接。 罗曼努斯四世虽然秉性鲁莽,但的确是一位卓越的战将。他曾是卡帕多西亚地区具有丰富战事经验的军事贵族,在与帕臣涅格人的战争中脱颖而出,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根据约翰·斯西里兹斯的记述,罗曼努斯四世相貌堂堂,骁勇善战。 他深知将军的勇猛对恢复军队士气和信心的重要性,但此举对于他来说并非易事,因为有些部队并不信服他,特别是雇佣军和瓦兰吉亚禁卫军对他偏爱本国部队的行为极为不满。同时,统治阶层的某些成员特别是以凯撒约翰·杜卡斯为首的杜卡斯家族对他深恶痛绝,与他离心离德。这些都成为罗曼努斯四世在位期间实行的内政外交政策的重要掣肘。

他进行的曼兹科特战役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役之一,拜占庭人战败及其本人的被俘导致帝国失去了对最重要的兵源地安纳托利亚(Anatolia)和亚美尼亚的统治权。尽管拜占庭帝国后来又收复了安纳托利亚的部分领土,但这次战役为帝国带来了持久的灾难并使帝国国内的冲突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成为帝国由盛转衰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 此次战役之后,帝国的军队数量一再遭到限制,军事力量从此变得衰弱,严重削弱了国家保卫边疆的能力,致使其再也无力全面收复失去的疆土,从而间接促成了日后的十字军战征。另一方面,罗曼努斯四世在被俘期间曾与塞尔柱突厥人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订立了合约,后者释放他的条件是他允诺支付年贡和本人的赎金,释放突厥人战俘并提供军援。但由于罗曼努斯四世后来在皇权争夺战中失败并因眼伤过重去世,他与突厥人签订的上述条约随之失效。突厥人以此为借口,对拜占庭帝国发动了新的进攻,由于帝国建立在军役地产上的有效防御体系已经陷入崩溃,塞尔柱突厥人入侵的道路洞开,此时的帝国再度像早年阿拉伯人入侵的时期一样面临被外族征服的生死威胁。 这个重大的考验便留给了他的后继者也就是继子米哈伊尔七世。

后世研究者认为,自马其顿王朝统治结束以后,拜占庭帝国开始进入漫长的衰败时期,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事实上,自军区制发展陷入困境后,虽然马其顿王朝诸帝力图通过立法遏制农兵和小农的瓦解,但收效甚微。其深刻的原因在于,军区制促进了地方军事贵族势力的崛起,他们凭借中央政府向地方军区放权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发展大地产经济,从而为军事贵族势力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势力做大做强的军事贵族在对外战争中节节取胜的时候,其膨胀的权势使得他们逐渐介入中央集权制的权力核心圈,这一时期军事强人左右朝政、掌控皇权的案例越来越多,军事将领入主君士坦丁堡的事件越来越频繁。进而,他们与长期控制朝政的官僚贵族集团发生利益冲突,特别是与专制皇帝周围的贵族官僚团队发生矛盾。在这场军事贵族和官僚贵族的较量中,双方互有胜负,特别是在不同军事贵族集团和官僚贵族集团势力犬牙交错的复杂政治斗争中,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官僚贵族势力逐渐占据上风。这股拜占庭帝国文官力量盘根错节,精于宫廷政治博弈,以军事贵族干政的生动事例不断教育着皇帝及其亲属,血淋淋的事实也一再提醒长于宫中的“文官”皇帝和外戚势力,她们常常成为小皇帝的摄政,深刻地影响着宫廷政治的走向,决定着政策倾向。在中央集权制帝国政治体制下,军队无论如何无法摆脱皇帝为首的朝廷的控制,至少一支庞大军队的物资供给是离不开中央财政的支持,任免军事指挥官的决定权始终牢牢掌控中皇帝手中。军事贵族势力的失败是必然的,是拜占庭帝国宫廷政治的必然结果。罗曼努斯四世所代表的军事贵族势力虽然能得势于一时,但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们必然会败于成熟的官僚贵族势力,而帝国武装力量的瓦解也决定了拜占庭帝国衰败的结局。 rQydv/Dy/J3sPeBoGaMocV9jsQtSy96L4wqh7n4A1t36tGQ+i+ZRwy8iTPwdcG7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