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美
那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婆罗花献于释迦牟尼,并请他说法决疑。可是,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瞬目扬眉,拈婆罗花遍示众人,意态安详。会中诸人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花之美,人所共知,其美何自,实难言说。大约也是因缘于此,世尊将道理以花开示,而不以语言文字。花的蕴意,诚为广大,以美说法,亦因之流传。
美不是一物,虽常有劳作随之,却非人工所及。
美得之于心,物不恒美,心以为美,如此而已。
美原非确定之事,时常如此,未必如此,大致如此,亦非如此。不同之人,各美其美,美相类之美,美不同之美,皆可谓得其美矣。此为审美之最切要处,亦为人性之最微妙处。
人或不知不觉于美,又或遍地见证于美,人或浅尝辄止于美,又或觉悟于美甚深。
随处见证复又随时觉悟于美者,是为缘美得道。譬如看到山水之美,觉悟自然;看到机器之美,觉悟工业文明;看到瓦片,觉悟朴实;即便一无所见,也觉悟空灵。
美感,半由天赋,半由习得。初阶之美,只是人之常情。譬如异性之美,风景之美,无论深浅高低,凡人概能会意。而假以时日,遇有缘法,阅历渐长,境界跃迁,斯得他人所不能领略处。譬如素简之美,蕴藉之美,侘寂之美,高蹈之美,徐徐入于胸次,或美常人所不美,或不与凡俗共美,会意者往往得证高华之人生。
审美之训练,愈在妙处,愈是艰辛。少年之天赋,摧折甚易。贫困潦倒,陷人于短缺,倘若精神挣扎,终将无力审美。而功利教育,使人鄙俚,使人只知物质,而不知人间之有情有义,有善有美。
北岛写道:“玻璃晴朗,橘子辉煌。一颗星星刹住车,照亮了你我。”以得美之心而言,玻璃譬如日光,橘子像若霓虹。而在凡俗眼里,橘子还是橘子,玻璃只是玻璃。
得美之人,深光丰盈,神采一望即知。不得美之人,晦暗冷涩,枯干一览无遗。幸以美而得道者,如在群峰之巅,观看极远,感动极深,既证来时因果,复又内心通明,无上喜悦,何可言喻,无尽珍秘,不足为外人道矣。
忽然想起,圣经里也有以花布道之事。耶稣看到荒野百合,告诉门徒说:“即使是所罗门极荣耀时,他的穿戴,还不如这一朵花。”
人有知性之境,始于真而止于至善;人有感性之境,始于美而止于平易。
春日里,有客邀我去往西湖。我答曰:可去亦可不去,凡我在处,便是西湖。来日若有客邀你去看风景,你也不妨说可看可不看,盖因凡你在处,也都有风景。
有美者,人恒美之。得美者,爰自得其美。清风明月,皆是真美,即人不以为美,而我尤以为美。日月星辰,皆是慰喻,即人不得之于心,而我尤得之。因美得道者,见闻洞开而心神安宁,知万物为自然所化育,感天气以平常而飞升,是为大美。
愿你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