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死亡课

主题词:死亡,父母,生命,人生

作者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生命。

1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死亡,是我们不愿谈及的话题,也是一个日常禁忌。述说死亡,仿佛意味着不吉的境遇。自然,也没有专门为认识死亡而开设的课程。

然而,“死生亦大矣”。死亡与诞生,同为人生最重要的议题,又怎容回避?

在清明节这一天,我们在墓地看顾亡灵,在家中缅怀先人。此时此刻,我们是在热烈地弥补着心灵深处一年的缺失,如是而已。

于是,在这样一个清明节的暮晚,理解和超越死亡,就是我们要认真触及的话题。

2

我们不能因为禁忌便拒绝思考,也不能因为恐惧而对死亡毫无准备。

在一生中,我们已看过无数次生灵的死去。

我们小时候看过昆虫卑微地结束生命;及长,看过更大的动物每天因为人类的生存欲而死去,默然、成群地死去。

被我们践踏而死的蝼蚁,被屠宰的动物们,它们在死去时的痛苦,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区别?

也许只有一个区别:它不是你。

弘一法师临终前,写下“悲欣交集”。“悲欣交集”之“悲”字,如《大智度论》所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法师之“悲”,非单为自己,也非只为人类,他是悲悯众生之苦。

而众生,系指一切有情识的生物,自然包括你我,包括身边的人群,包括远方的陌生人,还包括那些奋力求生的蝼蚁。

你的悲痛,也是我的悲痛。一个生命的死去,也宛如其他生命的死去。也因此,你对生的理解,不应只是你的生存,而应是生的一切要义。

3

惧怕死亡,是因为死亡乃最后的终结。人们意识到死亡之后空无一物,于是便有了无法言传的、无尽的恐惧。

因此,与其说人恐惧死亡本身,不如说恐惧死亡所带来的未知、不可想象与身心无力。

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不去担忧可担忧的生前,而只恐惧无所担忧的死后呢?

《论语》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孔子的态度:你连生都无法穷尽了解,又何必追求死的意义呢?

4

如今,你早已长大了,大约对生死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你也见过更多的死亡。在你认识的人里,有人病故,有人早逝;电影上,不断上演着死亡的悲剧——艺术家都知道:那种有死亡威胁的情节,有着最大的戏剧压力。

然后,清明节的这一天,我们缅怀那些年高德劭的先祖,还有那些曾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亲友。

每每在这一天,我们会悲伤地想到,他们竟然真的离开了,离开得无影无踪,无声无息。

我们还会不可抑制地想到,这是否就是每一个你认识的人,以及自己的归宿呢?

我们终将面对死亡,不是吗?

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死亡不是一个偶遇,而是一个生命必然的命运。

我们还必须知道的是:死亡也不仅仅是一个结局,而是在帮助你书写一幕完整的生的戏剧。

5

仔细想想,在我们繁冗的一生里,曾无数次地与死亡擦肩而过。

在飞行的高空,在高速公路,在游泳池,在山巅,在医院,在窗前。死亡的概率与生存的努力始终伴随你,它从不远离。

恰如人类的站立,始终是对重力的克服;我们的生存,也始终是对死亡的战胜。

在这个清明节里,我们还是会不可遏制地意识到,人,是会死去的。

草木枯荣,白云苍狗,我们的祖先都曾经面对过的自然之道,我们也终将面对。

我们不能因为话题陌生,就拒绝理解死亡。我们终将面对他人的离去,我们自己也将身临其中。但是,当那一天到来时,我们能坦然面对死亡吗?

6

人常能为一切做好准备,除了死亡。因之,他倾向于自己不会死,因为这个借口可以使他免于思考一个无法思考的问题。

很少有人意识到,死亡是生命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庄子》里说:“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庄子大约是参透生死的,因为他把生与死看作同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了。

而生命还是需要死亡的。当一个生命走向死亡时,是在完成他的生命进程。

一代又一代的人需要死亡,正如劳累一生的人需要休息。造物主在你出生时给你以博爱,而在你死去时,亦是在给你以怜悯。

7

人们为亲友的死亡痛哭,时常是因为他意识到已无法弥补那一种失去。而这一点,是死者健在时他从未想过的。因此,你应该知道,那些哭声里,很可能蕴含着追悔莫及。

要避免追悔的哭泣,唯一的解救之道,是平时的珍惜。

电影《四根羽毛》里说:“上帝会把我们身边最好的东西拿走,以提醒我们得到的太多。”

只是,这提醒仿佛永远来得太晚、太晚。当你听见时,你最珍惜的人大多刚刚离去。

父母健在时,你当意识到,他们衰老的生命正在匆匆逝去,你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天,都是时间的最后的赐予。

当你的师友言笑晏晏时,你当意识到,他们在你人生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机会,正在匆匆逝去,你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天,正日渐成为未来的追忆。

自然,当你本人无所事事、万般无聊时,你也当意识到,你那看上去漫长的旅程也在匆匆掠过,生命的车窗外是一闪而过的风景,耳边正响彻一个接一个无情的站名。

一个没有后天的明天,看上去比一个没有今天的明天更可怕吗?生命始终有限,而时间永不停息。

8

死,是一种能将我们一生盖棺定论的尺度。我们的生命,其价值几何,在死亡之幕徐徐拉上时,演员与观众已心知肚明。

一个人生的匆匆过客,时常在这一刻发出惊叫:我还没有来得及做任何事!而那些从容不迫的幸运儿,或可能在完成自己的生的使命后,得以安详离去。

雨果在临终前,轻松地说:“我该休息了。”我最喜欢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放弃一切财产去穷乡僻壤教孩子,他最后的遗言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成了。”

现在,大概你已经知道,战胜死去,大约是不可能的;但,战胜对死去的恐惧,却并非不可能。

这需要你为生时的生活而尽力,而非为死时的告别而哭泣。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说:“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去死。”

是时候了,你要学会做这道死亡哲学的选择题。

9

据说,科技界正在研究不死之道。

我想,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永生”,那种生存,可能不会以我们想象的方式运行,当然,那种数字永生更不会很快来临。

在永生的话题前,诚如孔子关于鬼神之说,我们是应该敬而远之的。我们所要把握的事,通常还是我们唯一能把握的事:在世间做一个认真活着的人,为这个世界做点有益的事情。

如此,当我们离去时,我们方可自豪地说:我曾经来过这个世界,我帮助过这个世界,一如我帮助过自己;我为我的人生留下的最好纪念,就是我曾赋予生命以真正的意义。

都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个比喻,言重了。但如果我说,你当达到你可能达到的高度,当实现你可能实现的意义,这应该还算是一个公允的建议吧?

10

有一天,你会来到告别父母的一刻。

你站在青青的墓地旁,回忆他们——你生命中的这无可替代的挚爱,感恩于他们创造了你,感恩于他们已尽其所能地陪伴你。但更重要的也许是:你葆有他们的亲密、怜爱和无尽的欢喜,你也曾对他们备加珍惜,而父母,也会自豪于你为他们的生命所作的延续。

然后,你的父母安然离去。

那时他们没有真的死去,只是像河水汇入无尽的海洋,而你,仍然活在他们一生所在的河流里。

11

有一天,你会来到你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刻。

你当站在生命的高山上,回忆那些你生命中的亲人,感恩于帮助过你的人,回味一生的美丽风景;但更重要的也许是:你会自豪于你在这唯一的一生中所致力的美好工作。

然后,你安然“飞升”。

那时你没有真的死去,你只是把面庞藏于天上的群星中。

写于2017年清明,花神湖的向晚

留言选录

小井盖儿: 这一篇的内容太丰富,一时都回不过神。很多内容都切中心灵。“父母在,不远游”,老人不在了,懊悔也永远放在那儿,怎么都补不回来。爷爷生前最爱听京剧,今天,我做什么事情都听着《苏三起解》《四郎探母》。京剧还在,记忆还在,但是人不在了。

顾旧: 无数次思考过死亡的意义,但一直不敢与他人提及。一直记得史铁生说,“死亡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我好像可以坦然接受自己这个节日的降临,却至今无法把至亲之人的离去当作节日来迎接。也许要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首先要学会对生命的敬畏吧。

Zz: 有一天,你会来到告别父母的那一刻。那时他们没有真的死去,只是像河水汇入无尽的海洋,而你,仍然活在他们一生所在的河流里。 XLjhpgjkiQjqpcnOjHEFA8WflgfLmTTTOFCS0cS7qf5qi68b8i/5NLB2LiZ11Xe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