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省),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省)。开元二十三年(735),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755),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之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投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还是十分担心;最后两句“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杜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诗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穿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的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来说,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杜甫却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他的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xǔ)以湿之感。这固然是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在创作上没人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岱宗夫如何
[2]
,齐鲁青未了
[3]
。
造化钟神秀
[4]
,阴阳割昏晓
[5]
。
荡胸生曾云
[6]
,决眦入归鸟
[7]
。
会当凌绝顶
[8]
,一览众山小
[9]
。
[1]望岳,杜集中以“望岳”为题的共三首,余二首一写西岳华山(卷六),一写南岳衡山(卷二十二)。
[2]岱宗,泰山别名岱,因其居五岳之首,故曰“岱宗”。夫(fú),语助词。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云:“老杜诗凡一篇中皆工拙相半……《望岳》诗无第二句,而云‘岱宗夫何如’,虽曰乱道可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还可举出《咏怀古迹》中的“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两句来。
[3]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家名,都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未了(liǎo),无穷无尽。意谓泰山横跨齐鲁,故青翠的峰峦望之不尽。明王嗣奭《杜臆》云:“语未必实,而用此状岳之高,真雄盖一世。”
[4]“造化”句,意谓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了。造化,大自然。钟,赋予、集中。
[5]阴阳,阴指山后(山北),日光照不到,故易昏;阳指山前(山南),日光先照,故易晓。在同一山区内,而光线如此幽明不同,足见泰山之高大。割,分划。
[6]“荡胸”句,意谓望着山中云气层起,不觉心胸爽朗,就像云气在胸间波荡一样。曾,同“层”。
[7]决,裂开。眦(zì),眼眶。入归鸟,山高鸟小,远望归鸟,几乎睁得眼睛也裂开了。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实是“极目”意。入,没入眼中,即看到的意思。
[8]会当,终当,总有一天。凌,登上。
[9]“一览”句,用《孟子·尽心》“登泰山而小天下”意。
作者在洛阳下第后,曾探其父杜闲于兖州司马任上,乘便游兖州一带名胜。这诗大约写在这段时间。诗题叫“望岳”,第七句也说“会当凌绝顶”,可见只是瞭望,并未登顶,故也从“望”字上着意,而山的形势和作者的抱负,也就毕现于诗中。到大历初,他的《又上后园山脚》一诗中曾云:“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日观为泰山东南岩,似乎后来还是上去了。一说即这一次。但他以“望岳”为题的尚有望西岳、南岳二首,皆望而未登。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齐鲁青未了’五字,囊括千里,可谓雄阔。后来惟退之‘荆山已去华山来’七字足以敌之。”
刘辰翁曰:“齐鲁青未了”五字雄盖一世。“青未了”语好,“夫如何”跌荡,非凑句也。“荡胸”语,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见其趣;对下句苦。周珽曰:只言片语,说得泰岳色气凛然,为万古开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胆。(《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齐鲁青未了”五字,已尽太山。(《唐诗别裁集》)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2]
。
今夕复何夕
[3]
,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4]
。
访旧半为鬼
[5]
,惊呼热中肠
[6]
。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7]
。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
[8]
,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9]
。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10]
。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11]
。
明日隔山岳
[12]
,世事两茫茫。
[1]卫八处士,名不详。旧注或以为是卫宾,非。八,排行第八。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
[2]动,动辄,往往。参(shēn)与商,参星在西方,商星在东方,当一个升上地面,一个即沉入地平线下,故不相见。
[3]“今夕”句,《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4]苍,灰白色。
[5]访,打听。
[6]热中肠,内心激动。
[7]君子,指卫八处士。
[8]怡然,和悦貌。父执,父亲的挚友。执,挚友(志同道合的朋友)的省称。
[9]间(jiàn),掺和。黄粱,黄小米。黄粱味香于白粱。
[10]累,接连。十觞,犹十杯,极言主人的殷勤。
[11]故意,故交的情意。
[12]“明日”句,意谓明天彼此又要为山岳隔开(指分别)。山岳,指西岳华山。
作者于乾元元年(758)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冬末赴洛阳,次年又从洛阳返华州任所,路中遇卫八处士。这时战乱之余,又值荒年,杜甫自己也拾橡栗、掘黄独(土芋)以充饥。一旦逢到二十年不见的老朋友,卫八处士还殷勤地端出香味浓郁的春韭、黄粱,作者自然既欣慰又感慨。诗中的“访旧半为鬼”,点出了时代背景,“世事两茫茫”,又担心着国家前途。以忧患余生(时年四十八岁)而话家常,故而句句是真情实感。
信手写去,意尽而止,空灵宛畅,曲尽其妙。(《杜臆》)
绝代有佳人
[1]
,幽居在空谷
[2]
。
自云良家子
[3]
,零落依草木
[4]
。
关中昔丧乱
[5]
,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
[6]
,不得收骨肉
[7]
。
世情恶衰歇
[8]
,万事随转烛
[9]
。
夫婿轻薄儿
[10]
,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
[11]
,鸳鸯不独宿
[12]
。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13]
。
侍婢卖珠回
[14]
,牵萝补茅屋
[15]
。
摘花不插发
[16]
,采柏动盈掬
[17]
。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18]
。
[1]绝代,冠绝当代。汉乐府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此似用其意。
[2]空谷,衬托佳人的清寂而孤高。
[3]良家子,好人家的儿女。古代女子也叫“子”。
[4]零落,飘零沦落之意。
[5]关中,当时函谷关以西也称关中。此句实指安禄山攻陷长安事。
[6]官高,应上句的“良家子”。
[7]收,收葬。
[8]“世情”句,意谓母家因兵乱而衰败,她自己也被势利的世俗所嫌弃。
[9]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态摇摆易转。
[10]夫婿,古代妇女也称丈夫为婿。
[11]合昏,即夜合花,豆科,因其叶入夜即合而得名,故曰“尚知时”。
[12]鸳鸯,水鸟,常雌雄相随。两句自叹不如花鸟。
[13]“在山”两句,诗意着重在上句,意谓由于自己志节坚贞,故能如在山泉水之清,反之就要污浊了。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云:“仇注谓守正清而改节浊也。他说皆未当。”似是。
[14]卖珠,喻穷困。
[15]萝,同青萝,注见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16]“摘花”句,意谓无心修饰。
[17]“采柏”句,柏常绿不凋,古常以喻妇女的贞节。盈掬,一满把。两手捧取叫“掬”。
[18]修竹,长竹,与上句“翠袖”相映照。这两句,从女主人的外形到内心,都给人以“挺立”的感觉。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当是虚构,却自有寄托,也可能偶有此人,又投上诗人自己的影子。因为这时诗人正当贬官后寄居秦州,生活非常艰困。舍此不论,单就全诗本身看,也写出了战乱时代一个出身良家的妇女的不幸遭遇:兄弟被杀害了,丈夫又遗弃她,于是她在社会上也被孤立了;然而她始终坚守劲节,决心做清澈的在山泉水。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古腰锁法,云横山腰,似断不断,此所以妙。(《絸斋诗谈》)
“在山泉水清”至末,落落写来,不着议论,而神韵弥隽。(《网师园唐诗笺》)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1]
。
江南瘴疠地
[2]
,逐客无消息
[3]
。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4]
。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5]
。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6]
。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7]
?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8]
。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9]
。
[1]“死别”两句,意谓已为死别而吞声了,如今又为生别而常常悲伤。实写生离死别之痛。吞声,犹泣不成声。
[2]江南,意即南方,有别于较高爽的北方。瘴疠地,李白流放的西南地区,因其湿热蒸郁,旧时以为易致疾病。
[3]逐客,被流放的人,与下“故人”都指李白。无消息,这时杜甫只知李白遭流放,还不知道他已得赦,故下云“君今在罗网”。
[4]“明我”句,知道我常常想念他。明,知道。长相忆,即上“常恻恻”。
[5]“恐非”两句,怀疑李白已死,故魂也不是平常的神魂了。只是道路遥远,真相难明。平生,平素。
[6]枫林,指李白放逐之地。关塞,指杜甫所在秦陇地区。两句是设想魂来魂去的景状。
[7]“君今”两句,因为李白既在“罗网”,所以连他神魂往来,也使杜甫发生疑问。语意实甚沉痛。
[8]“落月”两句,这是写梦醒后的幻觉。看到月色,想到梦境,李白的容貌仿佛在月光下还隐约可见。
[9]“水深”两句,李白神魂回去,必须经过江湖,故默祝他平安而归,并提醒他不要落在蛟龙口里。蛟龙,喻恶人。
马学军 画
瘴地而无消息,所以忆之更深。不但言我之忆,而以故人入梦,为明我相忆,则故人之魂真来矣。故下有“魂来”“魂返”之语。而又云“恐非平生魂”,亦幻亦真,亦信亦疑,恍惚沉吟,此长恻恻实景。(《杜臆》)
子美作是诗,肠回九曲,丝丝见血。朋友至情,千载而下,使人心动。(《而庵说唐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1]
。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2]
。
告归常侷促
[3]
,苦道来不易
[4]
。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5]
。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6]
。
冠盖满京华
[7]
,斯人独憔悴
[8]
。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9]
。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10]
。
[1]“浮云”两句,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诗意,意谓只见云浮天空,却不见游子归来。游子,指李白。久不至,李、杜于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城东分手后,从此即未曾再聚首。
[2]“三夜”两句,这是看作李白自己特意来入梦,故更见情亲。
[3]告归,告别,时间仓促,所以下文说“来不易”。
[4]苦道,再三诉说。
[5]楫,船桨,也指船。自“来不易”至“恐失坠”,都作为梦中李白的话。
[6]“若负”句,像是枉抱了一生壮志。
[7]冠盖,冠冕和车盖,这里指京城的达官贵人。盖,张在车上的伞。
[8]斯人,指李白。憔悴,困苦抑郁。
[9]“孰云”两句,意谓谁说天道公平,像李白这样的人还不是受累含屈。恢恢,宽广貌。《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句子。将老,当时李白五十九岁(比杜甫大十一岁)。
[10]“千秋”两句,意谓千秋万岁之名,也不足偿身后寂寞之悲。但仇兆鳌云:“身累名传,其屈伸亦足相慰。”直到这里,杜甫还是以为李白已经死了。
天宝三载(744),李、杜在洛阳初会后,就渐成深交。杜集中就有十多首为李白而作的诗。“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是李、杜友情的纪实;“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对李白才能的赏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则是对李白生平的高度评价。
这两首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积思成梦而作。正因为有这样的友谊,所以当李白入梦后,欣慰之余,却又有着不祥的念头,这正说明他对李白爱护之深,在一些泛泛之交身上是不可能有的。“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从这种殷勤的叮嘱里,又说明李白当时的处境十分险恶。虽然当时李白并没有死,可是这两大诗人以后就真的不曾再相见了。
刘须溪云:结极惨黯,情至语塞。(《杜诗镜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