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属安西都护府)。中年时曾住过山东,故杜甫诗中有“汝与山东李白好”句。天宝元年(742),因友人吴筠之荐,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实是皇家的清客,玄宗度曲,就命他填制新词。后侮弄宦官高力士,得罪宠妃杨玉环,遂被排斥,离开长安,漫游江湖。
安史之乱时,入肃宗弟永王李璘幕。永王被杀,牵连李白,先被囚于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狱中,后谪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行至巫山遇赦得释,最后病死于当涂(今属安徽省)。元和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曾去访查李白墓及其后人,只访得孙女二人,却已嫁与农家。范氏感怆之余,便依照李白遗愿将其墓迁葬于青山之西。“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另一个诗人白居易的这两句诗,更为他前辈的寂寞身后增添了悲凉气氛。
李白的一生是流离失意的一生,也是曲折离奇的一生。《新唐书》本传中的“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这寥寥数语,多少刻画了他生平的一面。他笔下那些侠客行径,也有着自己的影子。此外,他还求仙炼丹,嗜酒爱游。酒成为他创作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力量。宣城的一个善于酿酒的纪姓老人死了,他就写了“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的诗来哀悼他。他的道家思想,则又与他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有些关系。他入永王幕,也可以和他爱纵横术联系起来。刘熙载《艺概》也指出:“太白早好纵横,晚学黄老,故诗意每托之以自娱。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而纵横与黄老之间又是相互交通的。他憎恶权贵,嘲笑腐儒,蔑视流俗,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却接近下层人民,“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他率真磊落,并不忌讳曾经受村妪馈食,与商贾共事,反而带着感情怀念他们。这一连串的社会实践,又加浓了他作品的语言色泽和生活气息。他的脚印遍及名山大川,峨眉夜月、巫峡啼猿、庐山瀑布、齐鲁风沙,这种种似画似梦的景物,又加深了他对吾土吾民的情爱。也正由于这些诗篇,今天的万千读者,才能够跟着他笔底的山河而神游魂驰。同时,这些诗篇又体现了“语言个性化”的特色,“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疑是银河落九天”,虽然万变,仍不离宗,一眼看去就是李白写的,就有“非太白不能道”的共同感受。即沈德潜所谓“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说诗晬语》)。
但是,他性格中豪放通脱的深处,却也径通着颓废放荡、玩世不恭,即轻率多于严谨。以诗的内容而论,反映民生疾苦、社会矛盾,令人感到沉郁苍凉的就不及杜甫之多。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2]
,苍苍横翠微
[3]
。
相携及田家
[4]
,童稚开荆扉
[5]
。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6]
。
欢言得所憩
[7]
,美酒聊共挥
[8]
。
长歌吟松风
[9]
,曲尽河星稀
[10]
。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11]
。
[1]终南山,属秦岭山系,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唐时士人多隐居此山。斛(hú)斯山人,当是一个隐士。斛斯,本北朝胡姓。
[2]却顾,回望。
[3]翠微,青翠的山坡。
[4]相携,当是李白下山后路遇斛斯山人,遂相偕至其家。及,到。田家,指斛斯山人家。
[5]荆扉,柴门。
[6]青萝,此处泛指自树梢悬垂的植物。行衣,行人的衣服。
[7]得所憩(qì),指留宿置酒。
[8]挥,举杯。
[9]松风,当指古乐府琴曲《风入松》。也可作歌声随风而入松林解。
[10]河星稀,银河中的星光已经稀微,意谓夜已深了。
[11]机,世俗的机巧之心。
平平常常的事物,随随便便地写来,在一个绿色的世界之中(从碧山到松风),却又有诗人自己的真实感情在里面,故而末句的“陶然共忘机”,就不觉得是一种浮文套语。
先写景,后写情;写景处字字幽靓,写情处语语率真。(《唐诗评注读本》)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1]
。
暂伴月将影
[2]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
。
[1]“举杯”四句,由于月不解饮,影徒随身,就越发显出了孤独感。蘅塘退士评云:“月下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又,陶潜《杂诗》有“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句,李诗即用其意。三人,指作者自己、月和影。
[2]将,偕、和。
[3]“永结”两句,其实要倒转来讲,意谓只有将来远至天上,才能永远尽情而游,不再分散。无情,犹尽情、忘情。相期,犹相约。邈,远。云汉,银河,此处指天上。
原诗共四首,这是第一首。影子是“我外之我”,和生命一同存在,一同消失,所以容易唤起敏感的诗人种种遐想。陶渊明就以“形影神”为题,写过三首诗,其中的“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云云,也可能为李白所用,借此倾吐他独酌无亲时的孤傲寂寞心情。
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唐诗别裁集》)
严沧浪曰:饮情之奇。于孤寂时,觅此伴侣,更不须下酒物。且一叹一解,若远若近,开开阖阖,极无情,极有情。如此相期,世间岂复有可“相亲”者耶?(《李太白诗醇》)
燕草如碧丝
[1]
,秦桑低绿枝
[2]
。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3]
。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4]
?
[1]燕,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诗中征夫所在地。
[2]秦,今陕西省一带,诗中思妇所在地。燕地寒冷,生草迟于较暖的秦地,故当燕草还像青丝一般时,秦桑却已茂盛得低垂了。
[3]妾,古代妇女自称。这两句是“流水对”,意思是说,当你看到碧草而想还家时,正是我见桑树而断肠时。
[4]罗帏,丝织的帘帐。
诗写夫妇两人分处异地,一个春光来得早,一个却迟些,但相思的真切却是易地皆然。妻子估计丈夫只要一触及春的气息,一定会急于想归来,正由于她是这样期许丈夫、信任丈夫,所以连春风也不让它吹入罗帏,因为她和春风素不相识。诗是虚构的,却为读者塑造了一对忠实相爱的夫妇典型。
刘(辰翁)云:平易近情,自有天趣。(《唐诗品汇》)
尝谓大雅之道有三:淡、简、温。每读太白诗,觉深得此致。(《唐诗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