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再见母校

自2008年告别母校之后,我一直都想与她再见。

大学四年,诗意地栖居于母校的怀抱里,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光。那些青春的风铃,摇荡在记忆的空气里,奏成了悠扬动人的离歌。我那么怀念她,却又一时无缘再走进她,“想见却不能见才最寂寞”,这种遗憾,即使不令人顿足,也让人真切地想要做点什么。

这份遗憾还有另一个原因,得从我的父亲讲起。他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情,是培养了3个大学生,比较遗憾的是,3个大学生里没有一个能读研究生。父亲有他的兄弟,兄弟之间都在较劲,看谁能培养出大学生,姐姐是我们大家庭中的第1个大学生,但之后陆陆续续每个家庭都培养出来了,于是打成了平局。父亲特别希望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我们能更胜一筹,他曾经把希望寄托在姐姐身上,但姐姐很懂事,选择早点出来工作;他又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因为我毕竟在复旦,是颗读书种子,但我很不知事地荒废了大学学业,最后也只能望洋兴叹;至于弟弟,那是他走之后的事情,也最终没有如愿。父亲是一个对知识有着极度渴求的人,他内心里面当然希望我们能在学业上走得更远,这是他的愿望,我是懂他的。

可是,大学毕业之后,跌跌撞撞地走了好几年,曾经有两三次动心想要努力一下,去买过书、报过名、努力过七八天,但由于工作一直比较繁重,特别是已经脆弱的意志和耽于享乐的习惯,让天真的理想轻易就烟消云散了。我看着母校就在前面,但是却没有了伸出手的信心和勇气,慢慢地也就习以为常了,似乎梦想与我,已经分开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了。

真正让我有所触动的,是一次不经意的谈话。那还是2014年9月,我和同一个办公室的朋友,不知怎么着聊起了《手机》这部电影。我跟她讲,我有过一次跟严守一特别像的经历,就像广播里说“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她问你什么时候回家”一样,我也有过一次触电一样美好的通话回忆。然后我聊起了自己的中考经历,同事很佩服也很惋惜,说:“你曾经那么拼,那么努力奋斗,真是不容易啊。”我轻轻地笑一下,那一刻我突然愣住了,想到了少年时候跟命运战斗过的倔强,想起了父亲送我,去一中参加科技班选拔考试。

父亲讲:“要么我们还是回去吧。”

我说:“人生难得几回搏。都走到这里来了,就试一下吧。”

然后父亲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

这个片段电花火石般从头脑深处闪过,激起了一阵一阵的涟漪。恍惚间父亲又来到我面前,用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盯着我,问我:“你还要试一下吗?你还想与母校再见吗?要么我们从此就算了吧。”

我认认真真地问自己:梦想真的重要吗?还想要实现梦想吗?我还想再见母校吗?我还想让父亲自豪一下吗?我的灵魂告诉我,我心里实在是太渴望了,必须要再倔强一把。

怎么办?那只有从这一刻开始,像当年一样变成一个真正的战士。我离开凤凰花开的路口,已经太久啦。我要拾起青年人的朝气与热情,重走自己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之路。

按照军旅生活养成的习惯,我着手制定自己的决心意图、战斗计划、时间分配和后勤保障。

决心意图很明确:考上复旦研究生。

战斗计划得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知识点系统复习,在11月10日前完成;第二阶段,重点内容突破,在12月10日前完成;第三阶段,模拟测试做卷子,在来年1月中旬研究生统考前完成;第四阶段,如果有幸通过初试,全力以赴准备复试。

时间分配就难了,我受工作性质所限,常年过着白加黑、五加二的生活,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学习,狠狠心,规定自己从9月初到考试前,每周安排1个周日晚上回家,其余时间吃住全部在单位,每天工作时间从早上到晚上9点,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争取9点准时完工,之后天王老子的活也不干了,从晚上9点到凌晨2点,这5个小时集中用于学习,23:50-24:00短暂休息10分钟。周末最多利用1天干工作,另1天时间一定要用来学习。我算了算,这样每周7天,每天5个小时,加上周末匀出来10个小时,每周保证45个小时,每月可以拿出180个小时,平均算3个半月准备,一共630个小时,再把日常参加学习、开会、教育的零碎时间抠出来70个小时,争取一共用700个小时,等于不眠不休30天的时间,来备战考研初试。

后勤保障有几个方面很现实,首先是跟妻子的沟通,妻子身怀六甲在家,于情于理我不该如此,但妻子真是深明大义,居然坚定支持,还安慰我:“没关系,你不考研,那么多工作照样很难回家。安心备考吧,要不孩子出来之后就困难了。”之后她果断地搬回了岳父岳母家中,妻子十月怀胎期间的保障全靠岳父岳母,这成了我一生很大的遗憾。再次是考研的参考资料选择,这是没问题的,问题是资料不能明目张胆带到办公室,因为单位的生态气候,对于读书这种“不务正业”的事情是很不支持的,流言蜚语很可能影响到我个人的成长进步。我是一个谨慎的人,不愿意冒这种风险,更何况我又是一个胆怯的人,生怕考不上让人笑话,所以我得选择偷偷学习。为此,我特意去买了一整套书皮,把买回的资料都用书皮整整齐齐包好,装扮成课外书的样子,于是可以鱼目混珠、“偷学成才”;最后是学习环境的选择。寝室太吵闹断然不行,幸好办公室几个同事很顾家,基本下班就走,不会对我造成太多干扰,那办公室就作为第一地点,如果临时有事不行,那就飞奔回家,晚上追加半个小时时间看到凌晨2点半。

既然已经万事俱备,我就开始真正像一名战士一样战斗了。期间,我学会了利用所有零碎时间背单词背作文,就连排队打饭、聆听会议、外出押车的时间都念念有词;习惯了晚上9点后打开电脑,摆一桌子资料装成加班,其实悄悄放着一本带着封皮的复习书籍,有人来了马上切换模式;捡回了高考那个时候使用清凉油的习惯,晚上实在困得不行了,就用清凉油抹遍额头,以神经的刺痛来换回头脑的清醒,有时候粗心抹多了,额头都能破上一层皮;开始了早上7点15分起床那种痛苦的挣扎,想想即将到来的1天真是了无趣味,却又在梦想的憧憬中爬起身来……这一天一天,从秋到冬,天气渐渐寒冷下来,我每天晚上就变成了风雪夜归人,回到宿舍,不敢惊扰同寝室的人,悄悄爬进被窝,看着漆黑的夜,感到精力疲惫。这期间,还认真病过一场,重感冒好几天时间,我实在舍不得把时间浪费掉,在挂水的时候翻原来做过的习题,但头昏脑涨什么都看不进去,只能是一种心理安慰了。

短暂而漫长的准备期一天天过去,我终于有幸参加了复旦的初试和复试。初试时间比预想的要早一些,调整到了2014年底,就是我孩子出生的前一天;复试时间放在2015年3月份。不管是初试还是复试前,我都会在母校校园里信步徜徉一圈,从燕园到曦园,从光华楼到相辉堂,追索那些青春恣意的时光,然后默默地对自己说:“人生能有几回搏,都走到这里来了,就试一下吧。”

感恩上苍,我以初试超过录取线20分、复试综合来看还算优秀的成绩,再一次回到了母校亲切的怀抱。我为了这一刻,前前后后、孜孜不倦地战斗了半年时间,终于可以脱下沉重的戎装,感受一下普通学生生活的滋味。那一天,当确定自己被录取的时候,我那样激动地走遍复旦每一处熟悉的土地,内心里面说着:母校,我回来了,父亲,我如愿了。筋疲力尽的时候,我开车从复旦北区政通路出发,上内环转延安高架走外环回家,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刻,那一抹灿烂的阳光照着我的脸,我把手伸出车窗,竭力去捕捉那温暖的光芒。回家之后,就着母亲准备的三个小菜,喝了满满当当两瓶黄酒,带着七八分醉,到附近的街市又晃了一圈,看着满街流淌着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地都折射着难掩的幸福。这都是战斗的喜悦、再见的快乐啊!

当然,再回母校之后,仍然有许多新的战斗。我是瞒着单位考试的,按道理来讲在职干部是不可能读研的,虽然我抱着必读的决心来准备这次考试,但现实面前必须要搞好协调。读书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复旦这样的学校,对学生学术水平还是有着比较高的要求的,上课虽然主要在周五下午和周末,但对于我们这样没有固定休息的人,按时上课始终是一种奢求,如何平衡工学矛盾,将始终是未来3年不可摆脱的烦恼。

2015年9月开始,我正式成为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中的一员。期间依然有许多战斗的故事,不得不多次难为情地跟单位请假力求上个课,不得不和上课点名的老师玩着躲猫猫的游戏,不得不在学业繁重时悄悄地把功课放在晚上加班的时间干,不得不一边听课一边构思着第二天要交的工作报告……我这样性质的在职研究生,肩膀上始终扛着沉重的工作压力,在复旦的校园里行走既羡慕也庆幸,羡慕有些同学能够无拘无束地学习,这是多么幸福;庆幸我虽然很忙,还能照样感受复旦这块土地的阳光雨露,这同样也很幸福。我不无自嘲地对自己讲,原来读大学,是满不在乎地天天翘课,现在读研究生,是迫不得已也要天天翘课。看来老天爷,始终不愿意让我做一个安心搞学术的人。

读研期间最后的决战是毕业论文,我不得已跟单位请了半个月的长假,如同备考一样选择“抛家弃子”,背着件行囊来到复旦,每天5点半起床、11点收工,除去吃喝拉撒每天力争战斗16个小时,闭关写出了洋洋洒洒12万字的毕业论文初稿。我的导师是一个非常严格而亲切的人,在她的指导下,论文又先后经过5次修改,每次修改,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就像在战斗,已经看到曙光了,再痛苦也充满了革命豪情。

时间最后要延续到2018年6月,我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论文答辩,顺利地拿到了研究生的学位证和毕业证,参加完毕业典礼,不由心潮澎湃。我的梦想,终于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可惜,又到跟母校说再见的时候了。只是这次说再见,有幸已补上了那份长久的遗憾。

我突然想:人生,不就是一次次的离别与重逢、相见与再见嘛。相见再见,难舍难分。珍惜每一次相见的欢畅,心怀每一次再见的坦然。母校如是,世界亦如是;学业如是,人生亦如是。

求学一程,已是相见难再见;人生一程,期许再见又相见!

(创作于2018年7月,增删于2022年9月) ePCt+xjCtc1Rcr78G6pmV9jAzK0GBWsl77Zis6wbEZxxiJiOcQWlC6kQyMglsL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