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瞻思维|决策

向后悔说“不”

约翰尼斯·米勒·特雷德(Johannes Müller-Trede)

你是否好奇过,要是当初自己选择了另一条发展路径,那么今时今日会身处何地?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在《未选择之路》(The Road Not Taken)一诗中吟咏了这类内心的纠结。我当初要是上了另一所差点就进的大学会怎样?如果我和初恋步入婚姻殿堂会怎样,或者没和初恋牵手又会如何?在工作中,也不乏这种假设,要是选了排名第二但和第一相差无几的候选人会怎样?

反思生命中的一些重大决策,设想另一种可能,这是非常自然的情绪。假如觉得自己曾经的选择可能是个错误,心里难免后悔。

但是我的研究发现后悔有令人惊讶的一面: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面对诸多选择,如果决策关系重大,那么事后就容易有悔不当初的深深遗憾;但如果抉择之时所掌握的信息更加全面,懊悔情绪就容易烟消云散。

我与丹尼尔·法伊勒(Daniel Feiler)在合作撰写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关键论点:我们通常没有掌握足够多的信息,来对最终选择和放弃的选项做充分的对比。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决策事项时(真正重要的事情往往都很复杂),我们往往不得不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插图:123RF

对于眼前的选项,无论是挑中的,还是舍弃的,我们在认知了解过程中容易厚此薄彼,我们对这种失衡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正是这种失衡导致了后悔。因此,任何后悔可能并不是和被舍弃选项的所谓优点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自身对未知事物的神秘性质容易有不切实际的判断。

重大决策

我们不妨拆解一下人才招聘、商学院报考等人生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首先,我们会大致浏览一下所有候选项的情况。然后,在时间和信息都不充分的情况下,我们会尽量把范围缩小到有限的几个。最后一锤定音,做出取舍,这一刻心中明白所做选择在未来意义重大。

有意思的是,在选择过程开始后不久,我们可能会高估排位靠前的选项的优点,这样的倾向会一直保持到我们做出最后决策的那一刻。在决策时刻,某些选项会因为优点被放大而多了几分胜算,其他选项则因为优点被低估而落选,这样的筛选方式再正常不过。

人们放大某些选项的优点,结果不仅是在做取舍时有了偏向性,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的心理期待被抬高,一旦选项的真实价值未达到心理预期,那么感到失望就在所难免。

我的合作者法伊勒之前所做的四个专项研究显示,人们一旦对某个选项过于乐观,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会将这种乐观情绪引入歧途:

1.同时存在许多选项;

2.其他选项的价值更难判断;

3.选项的真实价值相差不大。

例如,某位企业高管面试了许多优秀的应聘者,但他最终选择的候选人可能只是运气更好,在最后一次面试中,问他的问题他碰巧做了充足准备。这类巧合会使得招聘单位高估一些候选人的岗位胜任度,而如果他们入职后的实际工作表现低于预期,那么之前的期待有多高,后来的失望就有多大。

在敲定了入职人选后,人们可以在接下来的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观察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实际表现,优点缺点一览无余。但是人们看不到排名第二的候选人在同样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因此,无论人们对落选的第二名有怎样不切实际的期待,但心中所想毕竟无法经过现实的检验。

作者简介: 约翰尼斯·米勒·特雷德,IESE商学院管理决策学助理教授。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看到了入职候选人的缺点,因此在想到错过选择第二名候选人的机会时,就会感到后悔。 但感到后悔就意味着选择失误吗?其实也未必。 因为即使重做选择,人们还是只能看到新人的缺陷,放弃掉的候选人有何不足,其实无从得知。这就是招聘中的第22条军规:如果人们对两个入围候选人的能力有了不切实际的估计,那么最后不管选了谁,选中之人会得到实践的检验,但落选之人无法得到实践检验。这正是人们过度后悔的原因。

在21世纪,人们的生活里充斥了各种社交媒体信息,那么是否可以关注落选者发布的个人动态来获取信息平衡呢?别忘了,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个人信息时,总是呈现出自己最佳的一面。由于内容经过了编辑、过滤和选择性的发布,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存在系统性的偏差。因此,如果人们想通过社交媒体来了解当初选了另一人会怎样,很有可能就像火上浇油,反而悔恨加重。

后悔实验

现在回到我们所做的研究。我们准备通过研究证明人们对失之交臂的选项了解越少,他们心里的后悔感觉就越强烈。我们的证据来自四个专项研究,一共有几百位参与者在对照环境下回答了受访问题。

具体来说,我们要求实验的参与者设想自己是公司的招聘负责人。他们要从10个应聘者中挑选一位候选人。为了做到十里挑一,实验的参与者可以看到10个应聘者的面试和笔试得分,但我们同时会提醒他们,面试和笔试得分并不能完美体现候选人未来在工作岗位上的真实能力。

对“失之交臂”的人多些了解可以减少日后的遗憾。

在我们的实验中,每一位参与者可以先挑选出2个候选人,最后再完成二选一。但在接下来的环节,我们的设计场景和现实招聘有了很大的不同:在招聘人选确定后,我们会对一部分参与者交个底,不仅告诉他们最后入职者的真实能力情况,落选的第二名能力如何我们也和盘托出。这样一来,我们把一般情况下决策之后的信息不对称给消除了。

通过仔细地询问我们还发现,当有关候选人的信息不对称被消除后,实验参与者反映,他们的后悔感大为降低。通过所做的四个专项研究,我们认为有了足够的证据来得出如下结论:对“失之交臂”的人多些了解可以减少日后的遗憾。

正确看待后悔情绪

减少后悔情绪有意义吗?当然有,因为人们发现过度后悔通常导致压抑和焦虑。如果对导致后悔的原因没有充分了解,就容易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需要打造团队,如果他们一直存在印象,认为落选的应聘者要优于入职的员工,这样的比较势必会造成不公平,不利于团队保持工作积极性。当然这属于过度后悔情绪的后续影响,可以在未来做进一步研究。

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有一层意义,非常微妙但颇具影响力。人们有一种非常强大的适应能力,可以根据情况的不同做出调整,并吸收新的信息。但要记住的是,我们工作中依靠的感觉和印象通常并不完美,容易出错。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掌握全面信息。但我们会尽力去学习,并不断前进。这是人类精神的一部分,非常了不起。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我们的判断可能会出错。批判性思维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失之交臂”的那个人可能也有缺陷,套用一句俗语,就是山那边的草不见得更绿。这些认识对我们很有帮助,可以免去不少忧虑,不再牵挂那个神秘的假设条件,而是更好地利用现有条件安心开展工作。

翻译:彭建辉

原文 The Other That Got Away 载于IESE Insight杂志,经西班牙IESE商学院授权刊登。如需阅读原文,可登录www.ieseinsight.com。 1Nbrakl7w///6S+EpmUNyAbVRpzfDAzlO8PF3dIvVFKyUr8UHXsxIPW1WXYDchu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