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瞻思维| 管理研究

2023年三大管理趋势

颜杰华 程兆谦 陈赋明

近两三年,对国内企业来说,是三大困难叠加的寒冬低谷时期。

首先,最显著,也是让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2020年初至今的新冠疫情的冲击,它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了全方位、巨大的影响。仅从经济角度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新冠疫情带给全球的经济损失可能超过12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17年GDP归零。但是,疫情影响再严重,它终归是短期的。从全球范围来看,疫情造成的影响已进入尾声,大多数国家已经回归正常。中国也正在走向正常化,经济在复苏之中。

插图:123RF

其次,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其实已经进入下行周期,GDP增速持续下滑,自2010年的10.64%,阶梯式地下滑至2019年的6.1%。换句话说,2019年时,从发展速度看,中国经济已经处于此前十年的最差点了。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无非是雪上加霜,又狠狠地向下推了一把,拖长了下行的经济周期。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中期性问题。

最后,我们还要应对一个长期性问题,即2019年之后中美经贸关系恶化带来的结构性难题。经过40年努力,中国在制造环节占据明显的优势,但是,随着要素成本迅速提高,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受到削弱,利润更加单薄,原有模式无法持续。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就是在整体上实现转型升级,朝着价值链两端的品牌营销和研发设计环节进行攀升和跨越。但问题是,这样做等于向欧美日企业的优势领域进军,势必会受到它们的遏制和围堵。众所周知的华为公司遭遇就是典型例子。

数字化要落地,要发挥最大价值,离不开整个价值链上所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在上述三类问题叠加的背景和形势下,我们从国内企业积极主动的应对实践中,发现了可预见未来的三大管理趋势。

趋势一:渠道端和生产端加速数字化

关于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讨论一直就没停歇过,但这些讨论很多是在宏观层面上。对每一家具体的企业来说,它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在不同的具体领域落地数字化,以提升运营和管理效率,增加企业的效益。

作者简介: 颜杰华,智篆商业研究院院长。程兆谦,浙江工商大学管理案例中心主任。陈赋明,智篆商业研究院研究总监。

2022年,我们看到了两个明显的数字化趋势:传统渠道数字化和生产制造智能化。

在消费品领域,绝大多数传统企业都通过经销商体系来实现销售,经销商,而不是消费者,是它们的主要客户。整个渠道链条,简化来看,就是从厂商到经销商再到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即F2B2b2C。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各个渠道环节都是相对独立、彼此割裂,厂商只跟经销商产生关联,经销商再跟零售商打交道,最后由零售商对接消费者。不同渠道环节各自为政,带来的后果就是整个渠道链条内的数据没有连通,信息不透明,流通和管理效率低下。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中间环节的阻隔,厂商无法“触摸”到消费者,也就无法及时准确地洞察消费者的需求,无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现在,不少企业开始打碎传统渠道上的阻隔,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如一物一码、CRM(客户关系管理)小程序、门店助手等,让整个链条上的数据连通起来,并赋能给经销商和零售商。这样,即便中间环节仍然存在,企业也可以实时“透视”整个渠道的运转,沉淀消费者数据资产,做好会员运营,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

另一个明显趋势是,在生产制造端,数字化、智能化正在越来越多地发生着。事实上,智能制造的探索在中国起步并不晚。早在2003年,青岛的红领集团就开始摸索大规模定制模式,用10年时间将传统服装厂改造成了以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定制工厂,开创了一个先河。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全球首批代表领先智能制造水平的“灯塔工厂”名单,海尔成为首家入选的中国企业。到2022年,在陆续公布的8批共计103家全球“灯塔工厂”名单中,中国“灯塔工厂”达到37家,广泛分布于家电、汽车、消费品、钢铁、制药等领域。

近两年,来自更多领域的更多企业都在加入生产制造智能化的行列。一方面,固然是数字化、智能化能够有效降低产品不良率,减少劳动投入,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的暴发和反复也加剧了这一需求的紧迫性。尤其是疫情防控下,工人需要“静默”无法到岗,很多工厂就只能停产。如果工厂能够实现智能化,大幅减少对工人的依赖,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对于传统渠道端和生产制造端呈现出来的上述数字化趋势,从技术落地角度来说,数字化、智能化的实现并不复杂和困难。但是,仅靠技术的落地,并不能保证数字化、智能化的成功和见效。我们认为在数字化、智能化过程中,有两个原则很重要。

观点概要

新冠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结构性难题等三大困难,让当前商业进入低谷。我们从国内企业积极主动的应对实践中,发现了可预见未来的三大管理趋势。

●趋势一:渠道端和生产端加速数字化

●趋势二:在低谷期,企业需要的是深耕

●趋势三:供应链管理从效率转向韧性

第一,数字化是一个战略性系统工程。数字化必须放在公司战略的层面来考虑,因为它关乎的不只是某个业务环节的效率提升,它是整个公司未来发展的基石和动能,会对公司运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同时,数字化战略必须是系统性的、全局性的。虽然在具体实施数字化的过程中,往往是分阶段、分环节展开的,但是在制定数字化战略时,必须通盘考虑,涵盖业务、组织、文化、制度、上下游合作伙伴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数字化才能最终发挥应有的价值,真正最大化地激发整个组织乃至外部伙伴的运营和管理效率。

第二,数字化建设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的价值创造和获取是在一个价值链条中实现的,这条价值链既包括企业本身及其内部利益相关者,也包括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数字化要落地,要发挥最大价值,离不开整个价值链上所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所以,企业在实施数字化时,不能只是从自身的视角和利益出发,还应该考虑对所有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影响,平衡好利益的取舍和共享。

下面,我们就来看2个企业的数字化案例,看它们分别在传统渠道端和生产制造端如何落地数字化,并取得阶段性成功。

洋河股份的渠道数字化

第一个案例是洋河股份。在国内白酒行业,2003年到2012年被称为“黄金十年”。就在这十年里,洋河从江苏走向全国,营收规模飙升近87倍,从2003年的2亿元猛增到2012年的173亿元,并从2010年起一直稳居行业前三。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254亿元。

20年来,洋河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白酒行业中逆袭崛起,并长期保持头部优势,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实行深度分销,深耕线下渠道。经销商负责把自己仓库里的产品配送给终端店,并保证自己的资金周转。拓展终端渠道、扩大终端销售,都交给洋河来做。

在这种深度分销模式下,经销商和终端店的积极性被大大点燃,洋河的渠道网络迅速打开,并从江苏扩散到全国。如今,洋河拥有8,000多家经销商、五六十万家终端店,为这个庞大网络服务的,是洋河旗下的6,000多名业务人员。

但是,随着渠道网络快速扩张,业务人员、经销商和终端店规模不断扩大,也开始浮现出一些问题。

首先,随着业务人员数量增加,加上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日常工作是否都能到位、规范、有效,就成了一个问题。

其次,洋河的渠道推广和营销活动,都是洋河自己主导并承担相关费用。但是,它并不完全掌握经销商和终端店的库存和销售情况,也就无法精准、合理地分配投放费用。

最后,经销商和终端店的窜货甩货行为,会影响洋河的价格体系和市场秩序。洋河需要实时了解经销商和终端店的库存状况,以及所有货在渠道体系中的具体流向。

怎么化解上述问题?答案就是数字化。

2013年,洋河启动渠道数字化。6年时间里,洋河建设了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对渠道的订单流和资金流进行管理;引入SFA(销售自动化)系统,对业务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投入全营销系统的建设,制定渠道控盘分利的规则。

通过上述数字化建设,洋河化解了深度分销模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比如,经销商的货什么时候给了哪个终端店,到了终端店后,每箱里面的每一瓶酒又卖给了哪个消费者,消费者隔了多久在哪个终端店又买了哪款酒,这些信息没有办法掌握。又比如,洋河把营销费用投下去了,但营销动作只落到经销商和终端店,没有触达真正买酒的消费者,因为洋河不知道消费者都是谁。

可以通过什么办法实时掌握货品在渠道中的流向,同时又能跟消费者打通?

洋河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白酒行业中逆袭崛起,并长期保持头部优势,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实行深度分销,深耕线下渠道。

2019年底,洋河在全营销系统中增加了一个码中台系统,并采用了一物一码技术。洋河的产品一般都印有三个码:一个是箱码,印在每箱白酒的箱体外面;一个是盖外码,也就是防伪码,印在每瓶白酒的盖子顶部;还有一个是盖内码,印在每瓶白酒的盖子内部。如果产品是发往商超渠道销售,产品包装盒上还会印上一个盒码。

箱码是给经销商和终端店使用的,它们在进货时都需要扫每箱货的箱码。这样,经销商什么时候进的货,进了多少货,终端店什么时候进的货,从哪个经销商进的货,经销商和终端店还有多少库存,这些有关货品流动轨迹、时间和库存的数据就一清二楚了。

盖内码是给消费者扫的,他们只有在拧开瓶盖,享用美酒时,才能扫到这个码。盖内码是最重要的一个码。一方面,每瓶酒的盖内码与箱码、盖外码、盒码是相互关联的,消费者扫了盖内码后,终端店与消费者就实现绑定,即“bC一体化”,为日后的深入互动创造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消费者扫码后,洋河在后台可以沉淀消费者的相关数据,比如地理位置、复购情况、产品偏好、消费周期等。这样一来,洋河就拥有了会员资产,就有机会对会员进行运营。

为了鼓励消费者扫码,洋河在盖内码里提供了现金红包、积分等基础权益,积分可以在洋河的微信积分商城里购买产品时抵用,也可以用于兑换周边产品。

除了一物一码技术,洋河还建设了一个智慧中台,以手机App的形式供业务人员和终端店使用。在这个App里,有一个门店助手模块。通过这个模块,业务人员可以对终端店陈列展示进行AI(人工智能)识别拍照,以判断陈列展示效果是否与要求保持一致。终端店店主可以通过门店助手,查询每天卖了多少瓶酒、挣了多少利润、有多少是再来一瓶等日常运营数据。

经过近10年的建设,渠道数字化带来了显著成效。

从2013年至今,洋河营收规模差不多翻了一番,接近300亿元,继续稳居行业前三。同时,洋河整个渠道体系中的货品流向完全透明,从生产到配送,再到消费者手中,货品可以全程跟踪。而且,经销商和终端店的进出货时间、数量等相关数据,也是一清二楚。全面掌握这些信息后,洋河做到了以下几点:

(1)渠道运营效率持续提升,对经销商和终端店的赋能力度不断加强,厂商一体化关系更加稳定。在营收规模接近翻番的情况下,洋河的经销商队伍只扩大了七分之一左右,从2013年的7,000多家增加到如今的8,000多家。

(2)更好地做到控盘分利。知道了每瓶酒在整个渠道中的动向,洋河就能够掌控好整个货盘,优化渠道资源,同时也能够根据公开透明的进出货数据,合理地解决利益分配问题,让经销商和终端店获得稳定的收益。

(3)科学管理市场秩序。有了SFA系统、门店助手等工具,业务人员的日常行为变得规范化、标准化,他们能够巡访和管理更多的终端店,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同时,货品流向透明后,窜货甩货行为大大减少,整个渠道变得更加健康。

(4)实现销售政策和营销费用的精准投放。掌握经销商和终端店的销售和库存数据后,洋河能够正确地决定该向谁倾斜资源或给予奖励政策,又该帮助谁做品鉴活动或终端促销,从而避免毫无成效地盲目投放。

渠道数字化带来的另一大收获是,终端店与消费者实现连接,形成bC一体化,让采用经销模式的洋河直接触达消费者,并拥有极为宝贵的私域会员资产。从2019年引入一物一码到现在,洋河沉淀了近5,000万会员,并通过会员中心小程序来运营会员,日活达到15万人。

能够直接触达消费者,并有了自己的会员后,洋河的营销推广活动就可以非常精准,可以将更多的会员引流到终端店,从而给门店带来更多的销售,并推动门店快速消耗库存,更频繁地向上游经销商进货,也让经销商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当然,洋河的数字化建设不仅仅在渠道领域。在洋河,数字化建设是一盘大棋,涵盖营销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交织成洋河的整个运营和管理体系,缺一不可。而渠道数字化正是营销数字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它是洋河纵横商场的阵地所在。

上汽大通的C2B智能制造

我们介绍的另一个案例是上汽大通。它是一家汽车制造企业,但它打造了C2B(消费者到企业)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

以前,和所有大型汽车厂一样,上汽大通也采用批量生产模式,每一批次生产出来的汽车都是一样的。汽车生产出来后,再分配给各地经销商进行销售,属于传统的商贸模式。

在传统模式下,上汽大通面临很多挑战:首先,行业内的产品和服务缺少差异化,终端用户感觉不到各个汽车厂的产品和服务有何不同。其次,在批量生产模式和商贸经销模式下,车型配置都是固定的,用户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再者,用户下单后,具体交付时间无法明确。最后,生产效率有待提升,生产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

无论是渠道数字化还是智能制造,都离不开企业价值链上下游环节的数字化,因为只有所有环节都数字化了,整个价值链才能实现最大的效率和价值。

面对上述问题,上汽大通首先想到的是,在任何行业,最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品牌,才能在竞争中最后获胜。于是,上汽大通考虑,将客户端作为切入点,通过数字化解决客户端的问题:让用户自行决定车型配置;用户订车时明确交付时间。

为了达到C2B个性化定制的要求,上汽大通在客户端开发了一个订车工具——蜘蛛智选App和小程序,让用户自己选择汽车的配件、规格、材质和颜色。

前端的用户满意了,接下来的问题就到了后端。工厂怎么承接这种多样化的用户订单?上汽大通对工厂生产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其中一个重大突破是,将市场终端的订单信息与生产排程进行对接,做到不同工序的配件供应与每一个订单的配置要求精准匹配。比如,订单1要求的是黑色皮质座椅,订单2需要搭配的是灰色绒布座椅。在流水线上,装配座椅的工位没有变,但准备的配件不一样了,先准备的是订单1的黑色皮质座椅,之后是订单2的灰色绒布座椅。

正因为订单信息与生产排程实现了数据对接,用户下单时,上汽大通就可以测算出,这个订单什么时候进行生产,什么时间能够出厂配送,从而做到及时交付。

将生产计划与定制订单精准匹配,也对供应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旦配件备料出现差错,就会直接导致装配的配件跟订单要求不一致,所以这种备料过程也必须数字化,并且实时采集视频影像数据,以判断是否有误。如果材料仓库里配件缺货,这个信息也会立即对接到供应商的库存系统,由供应商快速补货。

无论在洋河案例还是在上汽大通案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数字化建设需要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洋河渠道数字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渠道运营效率,更好地赋能经销商和终端店,让它们获得更多的收益。上汽大通的智能制造更是直接由消费者的利益来驱动,从前端逆向推动后端实现生产供应的数字化、智能化。此外,无论是渠道数字化还是智能制造,都离不开企业价值链上下游环节的数字化,因为只有所有环节都数字化了,整个价值链才能实现最大的效率和价值。

趋势二:在低谷期,企业需要的是深耕

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处于低谷期,市场增量的空间变小,我们从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面对这样的环境转变,企业的经营思路需要怎么改变呢?

在增量时代,企业比拼的是跑马圈地的速度,谁抢的地盘多,谁就赢了。在存量时代,企业要做的是从存量中找增量,比拼的是在市场中深耕的功夫,要把市场做深、做透,从中找到新的增长机会。

具体来说,企业的经营目标要从关注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性指标,比如从单纯地追求开店的数量,转向优先关注店面的坪效、人效、品效(每一种产品的产出)、客效(每个客户带来的产出),以及能力性指标,如服务能力、研发能力、订单交付能力等。

另外,深耕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创造价值。企业要从机会主义转向价值创新,要通过为客户创造独特的价值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深耕可以创造的价值有很多种形态。今天,我们列举一些优秀企业所采用的几种典型的深耕路径:

一是围绕技术和产品来深耕,不断打磨和迭代,提升它们的性能、效能、可靠性等。

二是用户场景的深耕。现在的产品开发必须深入到用户的使用场景中,通过识别用户使用习惯,特别是现有的“痛点”来寻找开发的灵感。

三是供应链、价值链的深耕。如今,竞争的层次已经从终端产品延伸到企业的价值链、供应链,以及它所嵌入的产业集群、产业生态。领先的企业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沿着价值链、供应链进行深耕,甚至形成了价值网,以便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价值,并且控制品质,降低成本。

下面我们就介绍2个企业案例,看看它们怎么深耕市场和业务,找到新的增长机会。

全家便利店深耕用户场景

第一个案例企业是全家连锁便利店。全家便利店是一家外资企业,在2002年进入大陆市场。2012年前后,全家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困难时期,面临线上电商的分流,以及同行密集开店的竞争。而且,国家还出台了一个新政策,规定外资零售企业不能卖香烟。这个政策对全家冲击很大,因为香烟毛利高,而且抽烟的人都有烟瘾,所以香烟是便利店用来引流的高频刚需商品。现在香烟业务没了,让全家的销售额减少了20%左右。

全家是直接面对用户的服务型企业,所以全家后来做的事情就是深耕用户场景,从中寻找增长机会。

全家首先做的是从用户场景出发,开发新品。

既然没有了香烟消费者,那就想想,对于全家门店周边的消费者来说,还有什么商品是他们的刚需?公司就让店长们每天在人流较多的几个固定时间,比如上班时间、早上十点多、午餐午休时间、下午茶时间、晚餐时间,去观察经过自己的门店,但没有进店的消费者,看看他们手里拿的什么东西是店里没有的。这些人手里拿着的东西,就是他们在这个时间场景下的需求。

在存量时代,企业要做的是从存量中找增量,比拼的是在市场中深耕的功夫,要把市场做深、做透,从中找到新的增长机会。

几天后,产品开发团队汇总了店长们收集的数据。令人吃惊的是,排在前三位的竟然是咖啡、生菜沙拉、盒饭。当时的便利店都是卖三合一袋装咖啡,从来没有一个便利店卖现磨现煮的咖啡,而且做现磨现煮的咖啡,需要专门的机器,还要有技术和经验,对于全家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全家管理团队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决定在一部分门店搞试点卖现磨咖啡。公司采购了一批咖啡机,并对店长进行了培训。试点的结果特别好,全家就在所有门店复制推广。经过一段时间运营之后,门店基本上每天可以卖出120~150杯咖啡。

我们来算一笔账,就知道这个现磨咖啡业务对全家的贡献有多大。一般来说,传统便利店日营业额在5,000~7,000元,毛利率在25%左右,一天的毛利就是1,250~1,750元。现在,门店每天可以卖出150杯咖啡,每杯咖啡平均15元,收入就是2,250元。但是,咖啡的毛利率高达80%,150杯咖啡就给门店增加毛利1,800元。也就是说,一个商品的毛利就超过了原来整个店的毛利。

咖啡销售稳定后,全家又试点了生菜沙拉、盒饭,结果也都非常好,所以全家在所有门店都引入了生菜沙拉、盒饭。盒饭的毛利率能达到70%以上,生菜沙拉比盒饭还要高。增加这三类新商品之后,全家的综合毛利几乎达到同行的一倍。

完成了产品创新后,全家业务团队又开始观察,消费者是在什么场景下消费新商品?全家怎么做,才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

他们发现,消费者买了盒饭后,喜欢在店里加热并用餐。所以,全家就在店里增设了简约的用餐桌椅。另外,全家还对门店格局做了调整。以前,便利店设计的消费场景是,可供选择的商品很多,顾客买了就走,所以店内采用的是排列密集的高货架。现在,消费者愿意坐在店里用餐,密集的高货架就会给人带来压迫感。全家就把货架高度调整到正常人站立时的视线水平,同时将货架之间的距离拉开,留出足够的通行空间。这样一来,消费者在店里的体验就更好了。

店内消费场景取得突破后,全家又进一步思考,是否有机会创造更多的消费场景?

全家是连锁便利店,最主要的场景是消费者到店里来。这种场景隐含的需求是“个人临时性消费”。什么是个人消费?举个例子,你早上去上班,没有吃早餐,路过便利店时,买了一个包子、一袋豆浆,这肯定是给自己吃的,而不是给家里人带的,因为等到晚上下班回家,你买的包子早就凉了。这就是典型的个人消费。

什么又是临时性消费?比如,你家里吃的大米,一般都是到超市买5公斤或10公斤包装的,不会去便利店买小包装的,因为从单价看,超市大包装肯定比便利店小包装便宜不少。但是,如果你正准备做饭,发现家里没米了,去超市买肯定来不及了,这时候,你就会到家门口的便利店“临时”买一袋小包装的米。所以,便利店服务的场景是“个人+临时”的消费。

那么,全家怎样才能增加消费场景呢?结论是“个人+临时”的反面——“家庭+计划”。在日常生活消费品方面,“家庭+计划”的消费场景主要在哪里?就是超市。但是,超市是重资产投入,而且所需的经验与便利店不一样,全家不可能去做自己不懂的超市业态。

全家就想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做法来满足“家庭+计划”消费场景,而且可以做得比较轻,那就是线上会员超市。在这个新场景中,全家将原先的小包装商品改为大包装,在商品上跟线下便利店做了区隔。全家还推出门店自提服务,可以免运费,还有奖励。另外,会员在线上购物后,还可以获得在线下门店使用的优惠券,用这个办法吸引会员回流到门店。

接下来,全家又启动了会员大数据项目,目的是精准了解会员,优化会员体系。

全家发现,有些会员的购买频次以及客单价显著高于一般客户,这些会员更值得关注和培养。于是,全家对原来的会员制度做了调整,形成了两级会员体系——普通会员和尊享会员。普通会员是免费办理的,尊享会员每年要缴纳100元会员费。因为有了分级,会员就享受不同的福利。普通会员每消费1元可获1个积分,累积到100个积分,消费时可抵扣1元。尊享会员是双倍积分,而且在成为尊享会员时可以获得礼包。

全家还特别针对尊享会员实施了一个“疯狂星期三,百倍积分”活动。在星期三,尊享会员购物时只要达到一定金额,就可以获得百倍积分的奖励,相当于打对折。这个活动效果非常好,不仅吸引绝大多数尊享会员星期三前来购物,也大幅提高了他们在其他时间的购物黏性,他们每月的消费频次从两三次增加到了十多次。现在,全家在会员费这一项上,每年就有十几亿的利润。

全家就想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做法来满足“家庭+计划”消费场景,而且可以做得比较轻,那就是线上会员超市。

在会员规模做到3,000万之后,全家又开始想进一步增加消费场景。全家的想法是,如果会员积分能够在更多消费场景中使用,比如在出外就餐、商场购物时拿积分抵扣,会员是不是更能体会到积分的价值,对全家更有黏性。

于是,全家就开始拓展积分的使用场景。全家以各个门店为中心,将其500米半径覆盖范围划分为“微生态圈”,然后让门店店长去拜访这个圈里的商家,说服他们接受全家的积分。全家按100个积分抵扣1元,给商家返还折扣金额。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相当于全家给其他商家引流,所以很多商家都挂上了全家会员品牌的Logo,表示他们接受全家的积分。

另外,全家也开始接受其他商家发行的积分,这样一来,相当于其他品牌也给全家引流。在一年时间里,全家的会员数从3,000万迅速增加到了6,000万。

小结一下全家的案例,全家通过不断在用户场景上深耕,开发了更受用户欢迎、毛利更高的新品,增加了针对“有计划的家庭消费”的线上场景,对会员进行深度运营,并且与生态伙伴一起构建价值网,在存量市场中不断找到新的增长机会,实现了新的发展。

联医深耕跨境供应链

下面,再来看另外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企业用数字化深耕供应链,成立6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0%。这个企业叫联医(LyncMed),2020年中国口罩出口量第一名是比亚迪,第二名就是联医,平均每天达到2,000万只。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世界工厂,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上承担了“供应链基地”的角色。但是,中国的医疗器械生产以中小企业为主,它们基本都是为国际品牌贴牌代工。按照传统外贸模式,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到海外,需要七八个环节:从OEM工厂到外贸公司,再到品牌商、总代理/大批发商、国家级经销商、区域级经销商、终端经销商,最后到医院/药店。

在这个冗长的链条中,联医看到了优化交易效率的机会,将七八个环节减少为3个——从工厂到联医,再到药店/诊所/经销商——让海外客户能够以极低的价格、极高的效率采购医疗器械。

联医将起步市场选在欧洲,主要面向中小型经销商、药店、诊所等小b客户。这类客户的需求主要是快、好、省。快就是交付快。好就是产品好,质量可靠,供应稳定。省就是省钱,产品性价比高。联医怎么做到这三条呢?

第一,联医建立了2家自营工厂,还合作了300多家工厂。对于合作的厂家,联医以包厂或包产线的方式,成为它们的第一大客户,形成对工厂的控制力。

第二,打造了直达工厂的数字化供应链。联医用两年半时间,开发了数字化系统,实现全链路自动化操作。当客户在网站下单时,工厂自动接单排产,生产完成后,自动生成物流订单,不需要销售人员和跟单员人工参与。

第三,用全链路数字化系统支撑智能交付。联医提供供应、销售、结算、物流、仓库管理等一站式服务,过程中涉及的货代公司、物流公司、仓储公司等都整合在数字化系统里。

所以,对于联医来说,渠道链条从七八个环节减少到3个,可以节约20%成本;自营品牌或工厂品牌代替国际品牌,可以节约20%成本;全链路数字化减少人员投入,节约10%成本,一共降低了50%的成本,业务变得很有竞争力。现在,联医客户的复购率达到80%以上,年销售额十多亿元。

全家深耕用户场景,联医深耕供应链,2家企业都取得了强劲的增长。相信它们的做法能够给大家开拓思路,带来一些启发。

趋势三:供应链管理从效率转向韧性

2022年2月开始,新冠疫情在国内再起波澜,让多个城市陷入全域静默的严峻局面,企业生产经营和民众日常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

从需求来看,上海此轮疫情期间,居民需求在短期内出现剧烈变化,对服装、家电、汽车等商品的需求暴跌,对食品、饮料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猛增。而且,线下店铺停业,大家都涌到线上采购,使线上订单急剧增长。这样一来,像服装这样季节性强、备货期长的商品,就大量积压在仓库里。那些急需的生活必需品,却因为没有提前备足货而严重短缺。

从供应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生产环节还是物流环节,都出现了一些中断现象,比如工厂封控、仓库封控、员工和司机隔离等。在此轮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某电商平台表示,他们在上海90%以上的配送站都被封控着,就算手里有货,也送不到消费者手里。而且,在疫情防控期间,仅有的运力主要放给了生活必需品,很多工厂就算通过员工闭环管理能够开工,也是“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

还有一点是,供应链在传导过程中存在扭曲现象,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更为深远。比如,在疫情封控期间,大家都担心买不到、送不来,所以一旦有机会下单,就会超量采购,如果某个订单缺货或迟迟不发货,就取消订单要求退款。当大家同时都这么做的时候,对厂商备货就会产生极大的干扰,如果厂商备货太多,就得花很长时间来消化。

从上述现象可以发现,在疫情危机的冲击下,供应链管理面临着新的要求,需要从提升效率转向增强韧性,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像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黑天鹅事件会越来越频繁地发生。

那么,企业该如何增强供应链韧性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赵先德教授、中欧震坤行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王良博士,以及斯坦福大学李效良教授,共同提出了一个3R供应链理论,描述了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供应链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所谓3R供应链,即Responsive, Resilient and Regenerative Supply Chain,也就是快速响应、有韧性、可再生的供应链。

快速响应是指当紧急事件发生时,供应链能够快速、准确地响应顾客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韧性是指当紧急事件发生时,供应链能够实现运作的总体连续性,即便出现中断,也能够快速恢复;可再生性是指当紧急事件发生时,供应链能够对可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设计和交付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紧急事件发生时及结束后的新需求。

要实现3R供应链,企业需要具备3+2两层能力。 (参见副栏“3R供应链的3+2能力模型” )第一层三个能力是速度、敏捷性和备用能力。在观察到需求变化时,如果一家企业的供应链速度比别人快,它就更有可能抢先满足需求。同时,企业的采购、生产和交付也需要具备敏捷性,在面对需求数量或品类的快速变化时,供应商、工厂和物流服务商等能够跟得上这些变化。而要做到这点,除了用网络化布局取代传统线性布局外,企业也需要在关键的供应链节点,为关键的物料和供应商预留一些备用资源和能力。

第二层两个能力是供应链的可视化和协同,它们是实现第一层能力的基础。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可视化程度更高的供应链,其链条中的供需信号和实时瓶颈更清楚,应急处置的速度和敏捷性也随之更快更高。同时,上下游之间、生态伙伴之间协同效率越高的供应链,其反应速度就越快,敏捷性就越高,临时调用和组合资源的能力也越强。

以这个理论为指导,企业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能觉得建立3R供应链需要很多投入,其实不是这样。就拿本轮上海疫情期间一家主营进口食品B2B物流服务的中小企业来说,该企业老板在2022年3月中旬上海疫情抬头的时候,敏锐地感觉到可能有风险,就制定了简单的应急预案。

首先,把人员分成突击队和预备队,突击队留守公司和一线场地,视疫情发展而定;除公司车辆外,鼓励员工把私家面包车停到公司。这样一来,疫情封控时,公司就有人力和车辆可用,体现了供应链的速度和备用能力。

其次,公司快速调整业务模式,在上海地区临时将2B业务转为2C业务,为政府和社区提供保供物资的配送,体现了敏捷性对于运营连续性的价值。

再者,公司与海关积极沟通,通过视频连线、电子印签等方式完成查验清关,并通过GPS等工具调度车辆,支持从2B到2C小区配送的切换,体现了可视化的价值。

最后,公司与政府、供应商积极沟通,一方面争取更多的通行证,另一方面向供应商临时调集车辆来支持保供,体现了协同的价值。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到,一家中小企业,在没有大量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也可以建立自己的3R供应链能力来应对紧急事件。

对于供应链核心企业,3R供应链可能需要更多供应链与商业模式创新层面的积累,以及调动各界资源的能力。比如,在家电主业上,海尔先是对设计、采购和制造等供应链主要环节进行模块化改造,将一台家电的数百个零件改成数十个主要模块,后续产品开发中的70%~90%可以直接调用模块,同时将生产线改为模块化生产线,并帮助优秀的零部件供应商升级为长期战略合作的模块供应商。在此基础上,海尔对用户开放菜单式定制,做CTO(按订单配置)模式的拉式生产,同时发展日日顺网络来加强下游的交付和服务能力。这些创新实践,一方面使海尔有能力在客户和市场需求变化时,快速低成本进行产品型号和数量的调整,另一方面使战略供应商尽其所能帮助海尔维持运营的连续性,在疫情期间实现了快速响应和韧性供应链。

在这种寒冬考验下,企业只有落地好数字化转型、深耕市场和业务、增强供应链韧性,才能夯实基础、稳固市场、持续经营,立于不败之地。

在家电主业之外,海尔还创立了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自身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复制到十几个不同的行业,在帮助这些行业中的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建立了一个跨行业、涵盖供应链多个环节的资源池。在2020年疫情期间,海尔帮助多家生态伙伴快速开发和生产出各类移动方舱、移动测温消毒通道等海尔从未涉足过的产品,实现了可再生性供应链。

虽然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的做法有所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第一,企业要努力通过定性和定量手段洞察外部环境的变化。第二,企业管理团队必须重视风险,并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知识,为供应链制订正式的应急计划,当预警信号出现时及时行动。第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是必要基础,在投入和评估这些能力时,要将其对响应速度和风险控制的贡献也作为衡量指标,而不是只看成本和效率。

2023年三大管理洞察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2022年观察到的三个管理趋势。

第一,渠道端和生产端加速数字化。在战略性、全局性的视角下,分阶段地实现数字化对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赋能,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第二,在低谷期,企业需要的是深耕。进入存量时代,企业需要像农民一样耕地,像矿工一样挖矿,在既有的业务范围内向下挖掘,不仅是提升效率,更要创造价值。

第三,供应链管理从效率转向韧性。在日益不确定的环境下,供应链只有具备韧性,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的连续性。

总之,疫情带来的冲击问题、经济周期问题和结构性问题,让当前及可预见未来的整个经济处于低谷期。在这种寒冬考验下,企业只有落地好数字化转型、深耕市场和业务、增强供应链韧性,才能夯实基础、稳固市场、持续经营,立于不败之地。祝愿每位企业家都能穿越低谷,开启新增长。

即刻扫码,加入企业家交流圈 IA9U20JQVIRQBNXY2g47ylXbEsvhzNR/tSL43gJTlqgDRMKvIdeEmjCGgcys48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