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为什么需要三张报表:通过三个故事理解权责发生制

我们首先思考一个问题,会计报表为什么需要三张,仅仅用一张利润表为什么不行。整套注册会计师教材都没有系统解答这两个问题,而且由于考试目的和面向的对象不同,注册会计师6科教材之间是相互割裂的,彼此之间没有融会贯通,尤其是最核心的《会计》《财务成本管理》和《审计》3科。

《会计》中涉及大量的科目细节和会计分录,以微观视角为主。《财务成本管理》则完全不涉及具体分录,聚焦在财务比率和估值分析上,以宏观视角为主。《审计》则是烦琐的查账流程,识别财务舞弊的迹象,是微观中的微观。

但是从二级市场投研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会计》中的微观视角和《财务成本管理》中的宏观视角没有打通,初学者有时确实不理解最基础的会计分录对财务分析有什么用;另一方面,《审计》中的舞弊识别,绝大部分是站在注册会计师现场调查的立场上,没有和《财务成本管理》中的宏观分析建立清晰的联系。

本节尝试通过三个故事引出权责发生制原则,利用简易模型归纳出会计报表的基本逻辑。所有的复杂报表都无法脱离这三个故事的影子,牢记三个故事的结论,这是报表科目细节分析的基础。

1.2.1 跨期收付问题:利润表的本质是权利和义务的交换

会计报表的本质是一种货币化记录经营活动的方式,而经营活动的本质是商品和劳动的交换。交换既包括权利和义务的交换也包括现金的交换,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股东创造现金流,因此完整的经营活动都要落实到现金的交换上。但是在逻辑关系上,权利和义务的交换是现金交换的前提,先有权利和义务的交换,然后才有现金的交换。因此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记账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例外(主要是政府补助等科目)。

利润表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地方,换句话说,利润表记录的是“上市公司觉得自己赚了多少钱”,收入和成本的确认不需要现金流对应,由此导致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仅不统一,而且可能形成极大的偏离。下面来看一个最简单的跨期收付问题例子。

【故事1】小邹开了一个杂货铺,年初用100元自有资金作为启动金,一季度现金购进60元的货物,二季度以100元价格对外出售,三季度收到货款80元,计提10元坏账准备。(为简化处理并突出逻辑关系,除非特别说明,本书所有案例均不考虑增值税。)

问题1: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分别记在哪个季度?确认时点的原则是什么?

问题2:如果进一步细分,二季度1号约定以100元卖出,2号通过物流公司将货物发出,3号物流公司将货物交与客户,收入确认时点是几号?

问题3:三个季度的行为分别如何影响三张报表?

问题1非常简单,权责发生制原则下,一季度购进的货物以资产入账,不影响利润表;二季度发生营业行为,记录营业收入并结转营业成本;三季度收到货款只是资产存在形式的变化,不影响利润表,但是计提坏账准备影响利润表。

对于问题2,营业收入确认以商品的控制权转移为准,非不动产的控制权转移以交付为准,所以收入的确认时点是3号。这个例子看似时点较多,但是本质都没有跳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和“一手交货,一手记账”的范畴,现实中的收入确认规则要复杂得多(详细讲解见4.4节收入调节部分)。

问题3见表1-1。一季度购买原材料,现金流出60元,60元现金变成存货,资产总量不变,不影响利润表。二季度发生营业行为,记录100元营业收入、60元营业成本和40元净利润,没有现金变动;营业收入带来应收账款增加,营业成本对应存货减少,净利润结转到未分配利润中,期末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增长至140元。

三季度现金流入80元,80元应收账款变为货币资金,资产总量暂时不变,然后计提10元坏账准备,应收账款(资产总额)减少10元,坏账准备对应信用减值损失,利润表产生10元亏损,冲减未分配利润,季末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变为130元,报表仍然平衡。

表1-1 故事1中三个季度三张报表情况

下面用框图来加深理解,如图1-1所示,从前三季度累计影响来看,杂货铺资产端增加20元现金、10元应收账款,所有者权益端增加30元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的增加值通过利润表算出,货币资金的增加值通过现金流量表算出。除了最终的结果净利润外,利润表中的每一项都会引起资产变化,如果涉及现金就通过现金流量表影响,如果不涉及现金,就直接影响。

就三张报表的逻辑关系而言,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都是流量表,描述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情况,属于过程量;而资产负债表是某个时间点的存量表,属于结果量。

图1-1 故事1中前三季度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

资产负债表的英文是Balance Sheet(简称BS),意思直译是“平衡表”。利润表的英文是Income Statement(简称IS),意思直译是“收入声明”, statement是一个很生动的单词,直接告诉我们,利润表的本质就是公司对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情况发表的一种意见。现金流量表的英文是Cash Flow(简称CF),意思直译是“现金流水”,由于有银行背书,其可信度高于利润表。

三张报表从三个侧面共同构成了公司的经营全景图,缺一不可,但是如果非要评选出一个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是资产负债表。

首先,在勾稽关系上,配平过程中,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结果都要连到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三张报表的天然核心。我们可以将利润表理解成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净增加值的附注,将现金流量表理解成货币资金净增加值的附注。换句话说,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应收账款明细表、固定资产明细表等是平级关系,都是资产负债表某个科目的具体展开。

其次,在商业实质上,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驱动力,先有能赚钱的资产,然后才能赚钱;利润表是经营性现金流的驱动力,先有权利和义务的交换,然后才有现金流的交换。

利润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现金流量表是名副其实的收付实现制,两者并不统一。三张报表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资产负债表的配平来整合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如故事1中的跨期收付问题,100元营业收入对应100元的资产负债表净影响,无论是以货币资金形式存在还是以应收账款形式存在,或者冲减预收账款,影响合计都是100元。

1.2.2 分期确认问题:现金流量分类与非付现成本

我们将模型再复杂化一点,引入跨期使用资产与非付现成本。

【故事2】小邹上年年末开了一个工厂,初始现金50万元,均为自有。本年年初用现金购进100万元机器,其中自有现金占30万元,贷款占70万元,机器使用寿命为5年。年内购进50万元原材料,支出工人工资30万元、管理人员工资10万元,原材料全部消耗变成产成品,将其中80%以200万元售价卖出,年内收到150万元货款,全年利息费用为10万元,原材料价款及工资支出年内全部结清。所得税税率为20%,年底净利润分红50%。

简单计算可知,工厂本年的净现金流为负,但是并不能因此认为工厂本年的经营情况很差,因为本年最主要的支出是买了一台能够使用5年的机器;同理,本年还从外面借了70万元,如果再多借点,现金流就转正了,但是也不能说明工厂的经营情况变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现金流量表进行改造,即将现金流归类。

100万元的机器并不计入本期经营活动,而是作为投资性现金流出,直接以资产入账;70万元贷款作为筹资性现金流入,以负债入账。同时与利润表衔接,100万元的机器在使用年限内,逐年分摊进入利润表,本案例中我们简化处理,使用最简单的直线折旧法,每年计提折旧20(100÷5)万元,折旧是最主要的非付现成本。

与产品直接相关的工人工资计入生产成本,管理人员工资算作管理费用。生产成本不等于营业成本,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挂钩,需要进行配比。全年生产成本为100[20(折旧)+50(原材料)+30(工人工资)]万元,但是本年度只卖出了80%的商品,营业成本为80(100×80%)万元,剩下的20万元记为存货 。可以看到,期末20万元存货里包含10万元原材料、6万元工人工资和4万元折旧。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折旧并不必然进入利润表,只有卖出去的才算营业成本,没卖出去的一律算存货,由此解释了为什么在公司扩张过程中,资产负债表中计提的折旧,往往都比利润表中的折旧稍微大一点,有一部分折旧仅仅是资产负债表内部的挪移。

其二,管理人员工资100%进入利润表,但是工人工资只有80%进入利润表,可以利用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模糊空间,通过存货价值调节利润(详细讨论见4.5.1节)。

落实到财务报表,如图1-2所示,本年度的净利润为80[200(营业收入)-80(营业成本)-20(期间费用)-20(所得税)]万元,按照50%分红率,年底分红40万元。利润表中的每一项都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结果影响所有者权益,利润表的形成过程影响资产和负债。

资产负债表的每一项变化,如果不连接利润表,也一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另一个地方。如果不涉及现金,如固定资产折旧,不进入利润表的部分直接影响存货;如果涉及现金,如长期借款,需要连接到筹资性现金流入上,通过现金流量表影响期末货币资金。

图1-2 故事2中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只标注了部分科目)

故事2总结:三张报表是一个相互嵌套的闭环,单独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没有必然联系,营业收入先影响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变动值才影响现金流入;同理,营业成本先影响应付账款,应付账款的变动值才影响现金流出。重温会计恒等式(不考虑增资扩股):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等式两边同时取边际变化量,可得:

本期资产净增加=本期负债净增加+本期所有者权益净增加

对等式两边项目进一步拆解,可得:

本期资产净增加=现金净增加+非现金资产净增加

现金净增加=收现收入-付现成本-投资净支出+借贷净流入-实际分红

本期所有者权益净增加=本期净利润-宣布分红

本期净利润=收入(含未收现收入)-成本费用(含未付现成本)

通过上述等式,三张报表不仅解决了跨期收付问题,还解决了现金流分类及投资成本跨期分摊问题。一方面,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连接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表,权益端连接权责发生制的利润表,由于资产中还有非现金资产,因此无论经营行为是否涉及现金,只要报表配平正确,权利和义务交换的结果都会如实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另一方面,消耗性资产通过经营性现金流进出,直接与利润表挂钩;长期资产通过投资性现金流进出,先与资产负债表挂钩,然后通过折旧摊销原则,以非付现成本的方式分期进入利润表,从而解决了成本跨期确认问题;资本性负债通过筹资性现金流进出,本金部分与利润表严格区分,从而极大增加了财务舞弊的难度。

1.2.3 所有权归属问题:股权结构和金融资本

在前两个故事的基础上,我们将模型再复杂化一点,考虑股权结构,引入少数股东权益和对外股权投资(作为别人的少数股东)。

【故事3】小邹的工厂上年年末成立,以子公司形式存在,启动资金50万元,其中40万元为自有,10万元来自生意伙伴。今年年初,工厂扩大生产,用现金购进200万元机器,其中资本金占80万元,贷款占120万元。由于资本金不足,小邹和生意伙伴按照原有持股比例,合计再向工厂增资100万元。

新产线年内购入50万元原材料,全部投入生产,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00万元,实收现金150万元。机器使用寿命为5年,采用直线折旧法,利息费用为1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0%,无其他成本,期末无库存,原材料货款年内结清,年底分红50%。

除此之外,假设存在一个与小邹的工厂一模一样的镜像工厂,小邹的工厂是镜像工厂的生意伙伴,上年年末用自有资金中的10万元收购镜像工厂20%股权,今年年初镜像工厂增资扩股时,小邹的工厂等比例增资,年底收到镜像工厂的分红(分红率为50%)。

该故事中,工厂以子公司形式存在,母公司股东(小邹)持股80%,少数股东持股20%,年内增资100万元,按照持股比例,母公司股东增资80万元,少数股东增资20万元。全年营业收入为200万元;原材料成本为50万元;折旧为40(200÷5)万元;利息费用为10万元;暂不考虑投资收益,全年利润总额为100万元;所得税税额为20万元;净利润为80万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64万元,归属于少数股东16万元。

进一步考虑投资收益,镜像工厂年初增资100万元进行扩股,小邹的工厂(以下简称“本工厂”)按比例增资20万元,该笔增资是从本工厂层面出资,投资收益归属于本工厂,由母公司所有者和少数股东按持股比例分享。镜像工厂年内实现净利润80万元,本工厂将该笔股权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按比例记录16(80×20%)万元投资收益。

在本工厂的报表中,投资收益不用交税,因为权益法核算下的投资收益等于对方的净利润乘以持股比例,对方计算净利润时已经扣过一次税了,在本工厂报表中不用二次交税。因此,本工厂最终的净利润为96万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76.8万元,归属于少数股东19.2万元。

本工厂与镜像工厂的分红率均为50%,扣除分红后,全年少数股东权益的净增加值为29.6[20(增资)+19.2(少数股东损益)-9.6(给少数股东分红)]万元;长期股权投资的净增加值为28[20(追加投资)+16(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8(收到的分红)]万元;归母权益的净增加值为118.4[80(增资)+76.8(归母净利润)-38.4(给母公司股东的分红)]万元。故事3的三张报表及关键科目配平逻辑如图1-3所示。

图1-3 故事3中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只标注了部分科目)

故事3总结:财务报表以“公司”为单位编制,当存在复杂股权架构即有多重嵌套子公司时,每个层级都有一套完整的三张报表。我们最终看到的合并财务报表,是从最底层的公司开始,逐级向上合并而成的,它是一个站在最终股东角度的会计概念,而非法律概念。

之所以会形成层级架构,是因为在现代公司制中,每个层级都允许引入参股方,对于上一层级而言,下一层级的参股方就是少数股东。当然,我们不仅可以引入少数股东,还可以对外投资,作为别人的少数股东。

因此,在利润表中,权益法核算投资收益的处理方式,其实就是少数股东损益的处理方式,两者呈镜像关系,分别对应我参股别人和别人参股我。包括归母净利润在内,三个科目均等于相应子公司的净利润乘以对应的持股比例,描述报告期内权益增量的归属,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与是否分红无关。

在资产负债表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方式,其实就是少数股东权益的处理方式,包括归母权益在内,三个科目的期末值都等于期初值+本期追加的投资+利润表中确认的收益-本期流出的分红,描述所在时点权益存量的归属,同时串联起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追加投资与收到分红都是公司与股东之间的现金互动,收到分红相当于撤回投资。

至此,三张报表再次形成一个闭环,参控股公司的处理逻辑高度统一,相当于形成了有机物中的“碳骨架”,为财务报表提供了拓扑延展功能,得以适应高度复杂的经营活动。

综合本章的三个故事,笔者认为三张报表体系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设计,一举解决了跨期收付、现金流分类、成本分期确认,以及股权结构和金融资本带来的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不统一的问题,尽可能地立体化展现了公司报告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ceQs/MT2wjzkMr79/LHTX/QwOhxFtD3oXOOT8BSp/Y8+AW9yxqpv603CvRLGAJd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