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暑假期间,一个酷热的上午,小D的妈妈来找我咨询。当时小D正在拆家——这不是比喻的说法,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拆家。
头天晚上,小D藏在被窝里偷偷玩了一夜手机,早上被妈妈发现。母子俩因为这件事开始争吵,越吵越激烈,妈妈越来越生气,一怒之下,把手机给砸了。小D见妈妈把手机砸了,也情绪失控,操起榔头,疯了一样,砸冰箱,砸电视,砸家里所有能砸的东西。
看到这种情景,小D的妈妈不知所措,联系到我。
小D一直都是这样的孩子吗?不,就在前不久,仅仅几个月之前,他还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是班里的学霸、数学课代表。然而,当时发生的一件事使形势急转直下。小D开始不学习,不写作业,特别是不写数学作业,开始疯狂玩手机。
那天数学课上,老师让数学课代表、尖子生小D到讲台上做一道题,演示给其他同学看。他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老师表扬了他。故事发展到这儿,一切顺利,看起来还会一直顺利下去,就像童话故事一样,最后有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但是意外发生了。
小D所在的重点初中,班额大,学生多,课桌间距小。小D要回到自己的座位,同桌就得站起来给他让路。同桌站起来背对小D的那一刻,小D不知道抽了哪根筋——突然伸手把同桌的裤子(带松紧带的校服裤子)扯了下来。同桌的大红裤衩和身体的某半个白花花的部位,就一下子展现在全班同学和老师面前。你能想象到当时班里的场面——炸了,同学炸了,老师也炸了。
老师怒气冲冲,大声训斥小D,让小D写检查,写完检查后到讲台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小D照办了,但在读的时候,总是会读错一些字句。老师说:“你这是故意对抗我,态度有问题!你自己写的检查,怎么会读不对?一直读!啥时候全读对了,一个字不错,才能下讲台。”就这样,小D读了好多遍,但每一遍都会读错一两句话,读错几个字。
下节课正好是体育课,体育老师已经进教室了,看到这种情况,只好临时“生了病”。这件事持续了一节多课,到最后,小D也没全部读对。老师拿出了撒手锏——请家长。
小D的妈妈到学校后,听了事情的经过,也非常生气,呵斥小D,要求他给老师、给同桌道歉。同桌倒没什么,说:“阿姨,不需要的。我本来就没生气,我们经常相互搞恶作剧的。”但是,小D的妈妈还是严令小D给同桌道歉,给老师道歉。小D木着脸不配合。
这件事惊动了学校领导。最后,小D还是低头认了错。但是,从那之后,他开始不学习,不写作业,先是不写数学作业,后来所有的作业都不写。你可以想象他的爸爸妈妈有何反应——他们开始每天吵架。到了暑假,小D更是没日没夜地玩手机。他开学就要上初三,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小D玩手机成了他们家的主要矛盾,直到拆家事件发生。
如果事情一直这么发展下去,小D早晚会废掉。
在咨询过程中,小D的妈妈和小D都说了这样的话:“我失去理智了。”小D的妈妈是一开始说的,而小D是在第一次参与咨询的中间阶段说的。
作为曾经的学霸,小D的学习潜能是毋庸置疑的,但形势急转直下,显然是因为出现了巨大的学习干扰项,而这个学习干扰项就是母子俩说的“失去理智”。“失去理智”在成为巨大学习干扰项的同时,还让小D把巨大的学习潜能也给丢掉了。干扰值增大,潜能值减小,根据学霸公式(绩效=潜能-干扰),小D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就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理智是个好东西,怎么就丢失了呢?
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人说自己“失去理智”的时候,好像在说自己是分裂的,是个一分为二的人。他的头脑里好像住着两个小人儿,一个小人儿想要保持理智,另一个小人儿则让理智丢失。两个小人儿在战斗,这个人是否失去理智,就看最后谁赢。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感觉,就像头脑里有两个小人儿在掰手腕?小人儿一跟你说该放下手机好好学习了,小人儿二则说再玩一会儿,就一会儿。你听从了小人儿二的话,结果一抬头,两个小时过去了。然后,小人儿一就开始批评小人儿二:“你怎么这么没有意志力?你怎么就管不住你自己?你真是个没出息的家伙。”
人都是分裂的,头脑里的两个小人儿老是在战斗、在竞赛。
前言里提到的“大脑壳”提摩西·加尔韦,把竞赛分成外部竞赛和内心竞赛。他说:“每一项竞赛都由两部分组成,即外部竞赛和内心竞赛。外部竞赛就是要战胜对手,克服障碍,达成外在的目标。而内心竞赛则是战胜自己。”
小D的故事,对处在青春期的你来说,大概并不陌生。当人们提到你这个年龄的孩子时,首先想到的词就是青春期叛逆。所谓青春期叛逆,就是说青春期的孩子跟自己的父母、老师在“战斗”、在“竞赛”,看谁能赢过谁。就算你自己没有经历过青春期叛逆,至少也听说过身边不少同学、朋友处在类似的场景中。
小D的成绩一落千丈,不是因为他本身的学习能力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他陷入了这种让每个人都很痛苦的“战斗”或“竞赛”的局面。
小D犯了错误,老师启动“战斗模式”,想要用惩罚的手段杀一儆百、以儆效尤。小D把检查中的字句读错,这是一种不合作,“惹不起躲得起,躲不了我不合作”,相当于启动“逃跑模式”。这在老师看来是不服从,是跟自己过不去,是在跟自己“战斗”。于是老师更加愤怒,想要用更为激烈的手段赢过小D。后来妈妈也想用同样的方式降服小D、赢过小D,小D就又开启了与妈妈的“战斗”。
后来,小D继续不合作(不学习、不写作业),继续边逃跑边战斗,而且战斗姿态越来越多——玩手机、吵架,家长和老师也就继续升级战斗规模。剧情一步步被推向高潮。
整个剧情像不像孙悟空大战十万天兵天将?像不像一场每个人都拼尽全力、双方实力均等、难分胜负的足球对抗赛?——只是这场比赛没有裁判,火药味浓烈。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D陷入了一场与老师、父母比输赢的战斗或者竞赛。
小D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同时在进行两场外部竞赛,一场是跟老师、父母的外部竞赛,一场是跟同学的外部竞赛(成绩排名)。老师和父母的种种努力——想要赢过小D的努力,其实都是想让他赢得跟同学的外部竞赛(好好学习,有个好成绩)。但怪异的是,小D因为跟他们陷入了这场竞赛,而放弃了跟同学的竞赛,“躺平摆烂”了。
怎么破这个局呢?
答案就在小D和妈妈说的话里。
第二周,小D妈妈带着小D一起来到我的工作室。
接受咨询后,小D的妈妈和他的相处方式发生了一些转变。她试着跟小D沟通,结果被拒绝。过去一周,他们没有再发生冲突,只是小D还保持着不学习的状态。
刚到我的工作室时,小D冷眼旁观,沉默以对。这可以理解。小D对成年人抱有警惕,觉得大人都是一伙儿的,他以为我也是父母、老师那头的,是“敌方战队”的一员,所以满怀戒心,随时准备战斗或逃跑。
我知道需要做一些事情让他放松下来,于是说:“你妈妈介绍了情况。我知道这段时间,你过得很不容易,所以难免会对我们这些大人抱有戒心。换作是我,也会这样。但我还是要感谢你能来。心里有顾虑,还能来,想必你一定有重要的理由。你如果愿意,可以说说。当然,如果不愿意,也可以保持沉默,这是你的权利。”
待了一会儿,小D开始说话。
我请他从自己的角度谈谈。他说了很多,主要是老师“小题大做”“故意跟自己过不去”,父母“不理解自己”,“和父母无法沟通”等问题。
小D讲述时,仍有情绪,但讲着讲着,情绪逐渐平复下来。
我问他:“你刚才讲的是你 不想要的 ,老师和父母的做法是你 不想要的 。如果我没猜错,这些 不想要的 背后一定有一些期待。这些期待是你想要的,那么你 想要的 是什么?”
小D说:“我想要他们不这样对我,别小题大做,别不可理喻。”
我说:“我注意到你用了‘不’字,这仍然是在表达不想要什么。如果用其他词语表达,去掉‘不’字,那么,你 真正想要的 是什么?”
小D说:“我想要面子。我犯错了,认罚。可是我想要他们在处罚我的时候,给我留一点尊严,留一点面子。”他的后半句话,几乎每个字都加了重音。听得出来,他很在意这个,很重视这个。
我问道:“小D,我试着理解一下,你真正想要的是尊严,或者叫面子,是这样吗?”
小D很肯定地说:“是的,老师,我想要的是尊严。”
我继续问:“那么,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一个想要尊严的年轻人,在现在的局面下,要做哪些不一样的事情,才能真正得到他想要的尊严呢?”
小D有些茫然:“我不知道。”
我说:“我换个问法。你今年13岁,20年之后,你33岁,是一个真正的大人了。33岁的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哪里生活,生活得怎么样?达成这些目标后,你就会给自己点赞,觉得自己是好样的,有面子,有尊严。”
小D回答说,33岁的自己将生活在北京或上海等一线城市,会有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自己喜欢,收入也挺高”,也许结婚了,也许没有,但是“有能力给父母养老”。小D说这些的时候,我注意到他妈妈在擦眼泪。
我拉过一把空椅子,放在小D和我中间,继续问:“那么,假如33岁的你穿越时空来到这里,就坐在这把椅子上。13岁的小D对如何获得尊严有些困惑,我们请33岁的小D给13岁的小D一点建议,你觉得33岁的你会给现在的你什么样的建议?他会建议你做哪些不一样的事情,让你得到想要的尊严?”
小D沉默了一会儿,用少年特有的澄澈的眼神看着我说:“老师,我知道了。”又转头对妈妈说:“妈,对不起,这段时间我失去理智了,我迷失自我了。”
他的妈妈流着眼泪说:“儿子,应该是妈妈向你说对不起。妈妈也失去理智了。”
小D的故事还没结束,但我先透露一下结局:那天之后,小D重新开始正常学习,而且比之前更加努力;他和妈妈的矛盾解决了,他和老师的矛盾也解决了。
就在我开始写这本书之前不久,2022年夏天的某个酷热的上午,我接到了小D打来的报喜电话,他告诉我他收到了北京一所“双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我在和小D对话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在小D“不想要的”东西上浪费时间。
当小D说老师“小题大做”“故意跟自己过不去”,父母“不理解自己”,“和父母无法沟通”等问题时,我没有接茬。正是因为老师和父母对小D做了他“不想要的”事,所以他才跟他们陷入了外部竞赛。同样,因为小D做了老师和父母“不想要的”事,老师和父母也才陷入了跟小D的外部竞赛。他们之间的“战斗”因此而起,所以我不想再为此浪费时间和精力。
对此,我做的工作是提出新的问题,我问的是:“在这些 不想要的 背后,你 想要的 是什么?你 真正想要的 是什么?”
我做的事情是把小D的注意力引导到另一个方向。他之前太过关注跟老师、父母的外部竞赛,我通过提问,让他开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内心竞赛上。
关于内心竞赛,提摩西·加尔韦的说法是,内心竞赛是一场在心里进行的竞赛,是心里的小人儿一和小人儿二的竞赛,内心竞赛的目标是改掉阻碍我们全力发挥的负面心理习惯。
小D分别与老师和父母进行了一场要论个输赢但注定没有赢家的外部竞赛,因为他们首先输掉了各自的内心竞赛:他们每个人都易怒,都在指责别人。这直接导致了小D在跟同学的外部竞赛中输掉——成绩一落千丈。
而我对小D妈妈和小D做的工作,正是让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竞赛。其中,探讨他们各自“想要的”和“真正想要的”,就是协助他们赢得内心竞赛的办法,从而让他们“恢复理智”。而且,有趣的是,当他们分别赢得了自己的内心竞赛之后,他们也都赢得了各自的外部竞赛:小D不仅和父母言归于好,后来也跟老师握手言和,他的成绩也很快上升,几年后他还考上了“双一流”大学——他们都赢了。
小H是个女孩,上高二,她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她的成绩在班上要么排第一,要么排第二。
她父母带她来找我时,正是期中考试期间。在考数学时,小H因为过度紧张晕倒在考场上,也就没办法参加后面的考试。
来到我工作室的小H一脸憔悴,她已经连续失眠好几天了。
在小H的父母介绍完情况后,我问她感觉如何,是否能进行对话。她点头说可以。她说了很多,有很多担心的事:主要是学习压力大,班里高手如云,每个人都铆足劲儿在拼,第一、第二的名次她随时都可能失去。她特别提到一位竞争对手,说那个同学非常聪明,人家看起来并没有她那么努力,但成绩一直跟她不相上下。她经常会做同一个噩梦:自己被那个同学远远甩开,甚至被那个同学嘲笑。她说每次考试她都很紧张,而且现在有了新的令她担心的事:如果高考时再晕倒,“这辈子就完了”。在考场上,她也一直努力让自己放松下来,可是越想放松就越放松不了,发现放松不了就变得更紧张。然后,她就觉得自己真没用,从而更加懊恼,又想到这样下去,考试就会完蛋,自己就没脸见人了。就在这时,她一下子失去了知觉,晕倒在考场上。
在小H的故事里,你有没有再次看到小人儿一和小人儿二?它们在打架,在竞赛,在掰手腕,而小H在分裂。
等小H说完之后,我也问了她一样的问题:“你刚才说的,都是自己不想要的,那么,你 想要的 是什么?”
小H说,想要考试时不紧张,想要考试时放松下来。
我继续问她:“孩子,你 真正想要的 是什么?在考试时放松的背后,你更大的期待是什么?”
她说,想要有个好成绩,考上好大学。
我继续问:“嗯,考上好大学。我猜在考上好大学的背后,你还有更大的期待,那会是什么呢?你 真正想要的 是什么呢?”
小H说,幸福快乐的生活。
同样,我也请她描绘了20年后自己达成目标之后的样子,也就是她幸福快乐地生活的样子。做了这些工作之后,我也请20年后的小H穿越时空来到当下,给17岁的她一些建议,关于考试的建议。
小H的脸上有了微笑,她说:“20年后的我一定会说,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什么,赢了小G(她的那位竞争对手)不见得就会快乐幸福,输给小G也并不能说明以后不会幸福快乐。就算高考成绩不理想又能怎样?那也不能决定20年后的生活呀。而且,只要我放松下来,以我的成绩,能差到哪儿去呢?这种话,我爸妈和老师跟我说过好多次了,我现在才真的明白了。”
小H此时真的放松了下来,微笑长久地停在她的脸上。后来,咨询又进行了几次。在后续的考试中,她仍然有些紧张,但用她的话说,“可以接受,不影响发挥”。她在外部竞赛中的成绩仍然数一数二,而且她和竞争对手小G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小H的麻烦跟小D的麻烦有所不同,但他们解决麻烦的方式却如出一辙:先赢得内心竞赛,然后赢得外部竞赛。
当提到“学霸”这个词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赢得外部竞赛的那些学生——他们的成绩非常好。
人们容易忽略的是,在学习上,在人生之路上,外部竞赛无处不在,内心竞赛也在同时进行,也是无时无处不在的。而那些真正的学霸,那些真正的人生赢家,其实都是先赢得自己的内心竞赛,然后才赢得外部竞赛,或是在内心竞赛和外部竞赛中同时获胜。只有赢得自己的内心竞赛,你的干扰项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你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在这之后,赢得外部竞赛就是顺其自然、顺理成章的事。
学霸赢得内心竞赛,进而赢得外部竞赛的原因可归纳为3个秘密。
这里介绍第一个秘密,即真正的学霸不会在“ 不想要 的”上浪费时间,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 想要的 ”和“ 真正想要的 ”上——就像我让小D以及小H做的那样。
“不想要的”是问题,是你的麻烦,是你的干扰项;而“想要的”则是你内心渴望的目标;“真正想要的”是你内心真正渴望的目标,它是你的动力来源之一。当你把注意力放在内心真正渴望的目标上时,你将不再分裂,你头脑里的两个小人儿会握手言和,你也会赢得内心竞赛,进而赢得外部竞赛。
总而言之,真正的学霸会把注意力聚焦在内心真正渴望的目标——“真正想要的”上,用英语表达就是w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