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开车安全秘诀“想得到、停得住”的理论根据

“想得到,停得住”,这一行车安全秘诀,来自于实践,并且无数次的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验证。此后的许多年,我又进一步从哲学和传统文化的研读中,深化着对这一秘诀的认识和领悟。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据说我国从开始有汽车文化,至今才只有几十年,如果和西方国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汽车文化(成人期)相比,我国的汽车文化只不过是童年期。当前,现代化交通的新时代和我国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赋于了我们呵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历史使命和保障安全行车的历史重任,任重而道远。现在,我们正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西方国家汽车文化的挑战。但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儿女,有决心有信心,把压力变动力,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和经过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的汽车文化。2012年12月2日全国首个交通安全日的诞生和新“交规”的出台,把我国的汽车文化翻开了新的历史一页。让我们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把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让汽车在我国国防、国防科硏、生产建设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强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我国的汽车文化,在我们为早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放射出它更加文明灿烂的光辉。

有着不间断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起到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上古时期的夏商周到南北朝直至唐宋元明清。经过近五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华民族的灿烂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发扬和践行。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承载着五千年文化并延续至今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始于上古时代。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告诉人们:道造就了天、地、人和万事万物。道是最大的和神圣无可比的。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就是说众人都要有仁爱之心,天下归仁。佛家(释)的创始人是释迦摩尼,据说他出身于皇宫中。中华传统文化提倡圣贤教育。圣,包含能听、能做和能说(繁体“聖”字从字型上可看出表达的字意)。所谓听则是听民众好的见解,集思广益。所谓做则是集思广益后,经过深思熟虑,自已身体力行,经过实践的检验并做到成功了。所谓说则是把自己的成功告知众人,宣讲出去,让众人照仿(听、做、说三者不可缺一)。

道家的始祖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又是一切事物运动的规律。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深刻阐明了,道能包容宇宙、天地、人世间阴阳、万事万物的繁衍生息、运动和发展的道理。“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知道停止(停得住)就不会有危险,才能长久生存,开车安全的奥秘也在其中。

孔子的儒家思想长期在我国思想领域占统治和主导地位。孔子主张“过犹不及”,则是指,事情做得过头和不足都不好,而要把事情做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留有余地,才能获得成功。我想这也是要想开好安全车的指导思想和应掌握的度(技巧)。

我国历史上有位伟大的军事家孙子,他对我国及至世界的军事理论都有重大的突破和贡献。他说:“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他是告诉人们在世上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一个度,要禁忌一个“太”字。

我国明代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王阳明是“知行合一”学说的开创者和践行者。据传说,王阳明的母亲是怀他十四个月才分娩。而他的出生,正好是王阳明的奶奶在夜里,梦见一位脚踏祥云身穿红衣仙子,从天上飘然降临送到家一个男婴的梦醒时刻,恰恰正是王阳明呱呱落地之时。(虽是传说不可全信,但也说明王阳明降生来到人世间的不平凡。)毛泽东主席曾为陶行知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而正是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却对开创“知行合一”学说的大师王阳明崇拜至极。他不但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而且还创造了一个谁也不认识的特殊字“彳知亍”。王阳明龙场讲道,在他的学说里告诉人们:“无善无恶是本体,有善有恶是意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所谓“格物”就是用自己的良知去格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这是做好一切事业成功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实践的统一体。(实践出真知,用真知再指导实践循环以往复)。

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把“知止不殆”“过犹不及”“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和“知行合一”的理论运用到指导汽车驾驶实践中,不由使我茅塞顿开、大彻大悟。思想往往是人们行动的先导,而人们的行动又体现了人们的思想。先进正确的思想支配人们的行动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工作的顺利、生活的美好起引导作用;而错误落后不良的思想支配人们的行动,会给人们造成工作上的失误,影响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家庭幸福。现代化交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正确的理论和驾驶实践相结合。安全行车离不开先进正确的思想指导驾车人操作汽车的具体行动。

可以说“想得到、停得住”是在“知止不殆”“过犹不及”“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和“知行合一”的理论指导下,与长期驾驶汽车实践相结合中诞生的。而理论根据是源于“预测学”,同时也正是在“预测学”理论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预测学”是研究如何从过去、现在去推测未来事物状况的理论和方法的新兴综合性科学。人类的预测活动古已有之,对预测的研究经历了神话、宗教、哲学和科学四大阶段。20世纪40年代,预测学尚处于萌芽状态,到了60年代,预测学才从纯理论探讨发展到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性研究,它的主要内容也从社会科学转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70年代,预测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的内容也逐渐扩大,研究的方法也日趋完善,它已成为一门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大有前途的新科学。“想得到、停得住”,就是在“预测学”理论指导下与汽车驾驶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预测的显著特点是超前性,它是对未来事件的超前反映。预测的又一个特点是随机性。“想得到、停得住”正是超前性和随机性的有机结合。

所谓“想得到”就是指驾车人主观上的思维方法,也叫超前性思维即:驾车人的思想对客观实际情况(车、马、行人动态、根据气候条件及路况等)有正确的判断和预见性。

否则,如果驾车人在操作汽车时,一旦对客观实际情况作出错误判断和预见性的失误,就有可能直接造成道路交通事故或者为后来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隐患。

比如,车在急左转弯时,驾车人转弯不要太陡(转大弯)要想到对面是否有来车,要靠右行让出路的中心线;再比如,车在上陡坡接近坡顶时,驾车人也要想到对面是否有来车,既不要超车也不要让车占用路的中心线;还有,如果发现路边有球滚来,驾车人要想到是否有玩童在后边追球;等等。作为一个好的驾车人,一切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隐患和不利于安全行车的因素都应“想得到”。

所谓“停得住”则是指驾车人主观上的正确预见,反映到客观实际情况,作用在汽车操作上的必然效应即:驾车人在行车途中,遇到车辆、人员和物质的安全受到威胁而需要停车时,驾车人能准确、无误、及时有效地把车停住。

否则,驾驶人在操作汽车时一旦失控,不能及时有效地把车停住。不论汽车是在前行还是后退,失控汽车的前方还是后方,是什么就轧什么:是人轧人,是车撞车,是墙撞墙,是树碰树,是沟下沟,是桥掉下河,是山摔下崖,后果不堪设想。

在现实生活中,“停不住”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只要是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十之八九都和它有关联。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生的探索和实践终于使我悟到了“想得到、停得住”的“六字”真言,它是保障现代社会安全行车的——“秘诀”和“护身符”,同时,它也是安全行车的杀手锏和保护神。在我国古典武打小说里,所宣染名将的绝招比如:秦琼的杀手锏,罗成的回马枪和关云长的拖刀计,都是御敌制胜的法宝。而要开安全车同样也需要秘诀和法宝。而安全行车的六字秘诀——“想得到、停得住”的诞生也必将使我们,在今天和明天的现代化交通事业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避免、防止或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把道路交通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出它应有的和新的贡献。

“想得到、停得住”从诞生之日起,它就和驾车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和驾车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驾车人是否能做到这六个字,直接关系到驾车人的行车安全。如果,驾车人在行车中,做到了“想得到、停得住”,那么,驾车人的行车就是安全的。反之,如果驾车人在行车中,万一发生了道路交通事故,除不可预料的天灾人祸外,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没想到,二是没停住车。

但是,正确的理论只有在界定范围内才能成立(世上没有绝对真理)。热胀冷缩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水在0度以下,体积反而膨胀。有时,在特殊情况下,也有超出上述范围的可能性(不可能“想得到”和“停住车”)。比如:因突然发生地震、火山、山洪爆发、山体滑坡和出现泥石流等人力所不能抗御的自然灾害,而导致车辆在行驶途中,遭遇公路突然断裂或桥梁突然被洪水冲断塌陷事件的发生,所引发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失的可能性或因特殊情况的发生,导致驾驶人员伤亡的可能性,有时也不可避免的发生。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012年6月3日,在《焦点访谈》中就报道了“平民英雄——吴斌”这一特殊情况:吴斌驾驶杭州长途运输公司客车与一货车会车后,突然遭到一不明飞行物的袭击,击中前胸导致肝肺的严重破裂,人处于生命的边缘(肝部出现大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吴斌首先想到的不是自身的安危,而是乘客的人身安全,他强忍剧痛,用尽生命的极限力量,踩行车制动器,让车减速、换入低速档靠边行驶、停车并拉紧驻车制动器,使车辆平稳停下并告知乘客们注意安全和报警。从眼前所发生这一切的开始,直到把车平稳停住。吴斌前后仅用3分钟的举动,看似自然和平凡。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高尚的职业道德、高超的驾车技能和对工作极端负责的责任心。他用最后的生命完成了一个汽车司机保护乘客安全的神圣使命。他用一个人的生命保护了车上28名乘客的人身安全(其中还有一名孕妇)。以确保乘客人身安全为己任的平民英雄——吴斌(最美司机),经过101医院医务人员连续48小时的全力抢救,最终因伤势过重,为他神圣和伟大的现代化交通事业,而献出了年仅49岁的宝贵生命。这才真正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超常人的英雄事迹。为表彰吴斌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发布公告,授予吴斌同志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荣誉称号。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又追授吴斌“杭州市见义勇为勇士”称号,并向其家属颁发了荣誉证书和20万元奖金。

无独有偶,在大连市同样传颂着在自己生命最后的一分钟里,保护乘客的大连公交车司机。

在大连市,许多市民记住了这样一个名字“黄志全”他并不是什么名震中外的大人物,而只是一名普通的司机。人们之所以能够记住他,是因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所做的事情。

某天,大连市公汽联营公司702路422号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途中心脏病发作了,在生命结束前的一分钟,他做了如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他把车缓缓开到路边停下,然后用尽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驻车制动器。

第二件事,他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可以安全下车。

第三件事,他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辆和乘客的安全。

做这三件事后,黄志全的头垂下了,他趴在方向盘上,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这件事在当地传开之后,所有听到的人无不震惊,无不感动。

这名平凡而伟大的司机,用他临终时的行为,为人们诠释了什么叫做“尽职尽责”。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他在意的不是自己正在忍受的痛苦,不是死神降临的恐惧,而是作为一名司机应该顾虑的满车乘客的安危。所以,他用惊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完成了最后的使命,然后才安然地闭上了眼睛。

世上没有绝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真理是在修正谬误并与之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上述事件的发生是一种很特殊情况,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得出结论:行车安全了,是驾车人做到了“想得到、停得住”的结果;而如果没有做到“想得到、停得住”则是驾车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本原因。故“想得到、停得住”是安全行车的根本保障。不过,现在作这个结论也可能为时尚早,还有待于今后再做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证。

伟人毛泽东告诉我们:“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成了一句空话。”既然“想得到、停得住”是安全行车的秘诀和根本保障,那么,驾车人怎样才能保证在行车途中的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做得到呢?怎样才能把探索到的安全行车“秘诀”——“想得到、停得住”运用落实到汽车驾驶实践中去呢?通过对无数道路交通事故的验证和经过我一生的驾驶实践而从中梳理出,要分清、摆正和处理好下面在汽车驾驶实践中的十大关系。 wB9fceDRteS7FDc8EQM24UGUtQppfwGVf6KNFwTGls9LZCUROzc7MkWq3n0enT7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