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遗传自父母的焦虑基因

当父母容易焦虑,你就不自觉容易焦虑,

因为你还没有学习到不同于父母的思维方式。

容易焦虑的人,往往父母一方也有人容易焦虑,所以,身为孩子的你容易承袭父母的状态、思维方式、处理情绪的方式、面对人生的方式。我们一起来看看“来自父母身上的焦虑基因”,让我们追本溯源,疗愈最原初的伤痛,帮自己从头找回安全感。首先,我举个例子,当你现在面对新工作,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 泰然自若

面对新工作,你有自信能处理好,就算有挑战也能因应。再深入去思考,为什么你能够泰然自若呢?很可能与你学习到面对事物的思维模式有关。你可能会这么告诉自己:“我办得到,反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什么事情可以难得倒我的!”是的,因为这股有力量的思维模式,你由此有办法泰然自若。

● 兴高采烈

对于新刺激,你总觉得能为人生带入新鲜空气,能为乏味又单调的生活注入乐趣。为什么你能够兴高采烈?很可能你觉得人生就像一个大型游乐场,你就是来玩耍跟历练的。你会告诉自己,去玩、去试、去闯,所有来到你生活的事情都是很棒的安排,不论是否符合你的期待。因为这股活泼的思维模式,你由此有办法兴高采烈。

● 焦虑害怕

你对新工作充满不确定感,且容易想退缩、逃跑,或经常不知所措。为什么会焦虑害怕?很可能你觉得自己不够有能力、无法把事情做好,或不值得新工作、新待遇,你就是会把事情搞砸、同事主管就是不喜欢你。总之,你就是办不到。因为这股负面的思维方式,你焦虑害怕。

亲爱的,看到这里,你能开始思考看看这些思维方式是从哪里学来的吗?你真的是个性容易紧张、想法比较悲观的人吗?还是你其实也承袭了来自父母对待人、事、物的思维方式呢?

很多人喜欢问我,如果另一半家中有人有忧郁症,那会不会生的孩子就容易带有忧郁症的基因?他家中有人酗酒,会不会他的基因就是嗜酒?他父母离婚,会不会我们离婚的可能性也很高?这种现象会不会遗传啊?

有很多研究显示,精神相关疾病以及成瘾性的问题,确实与生物及其体质等因素有关。然而,在心理学上,我们更多讨论的,是他承袭自父母亲的行为、思考与情绪模式。另外,很多精神疾病与对药物、酒精的依赖性和成瘾性以及日积月累的行为相关的。

当父母之中有人习惯压抑情绪,在家中,情绪的流动就会被禁止,甚至不被允许讨论,自然成为一种家庭文化和氛围,形塑出个人的性格。

有些人刚毅木讷的外表,可能代表着对自己情绪的疏远;有些人看起来平静乖巧,但经常会在夜半磨牙或被噩梦惊醒。他们在清醒时候的自我意识是不允许情绪流露的,但在半夜里潜意识运作时,就需要大量释放出累积已久的情绪。

所以,当你的父母容易焦虑,你就不自觉容易焦虑,因为你可能还没有学习到不同于父母的思维方式,也可能还没破解父母身上焦虑的魔咒,而逐渐患上家族的通病。

因此,若要破解家族代代相传的焦虑基因,你就需要懂得这些焦虑行为背后的思维模式,更要看懂焦虑为人生带来的功用与好处。若焦虑对人们完全没有好处,它会被自然淘汰不再代代相传,就因为它有好处又令人困扰,才会造成摆脱不掉的困境。

三大常见的焦虑基因

接着,我们来讨论三大常见的焦虑基因。

那天高中认识的朋友来台北聚会,因为同为创业的身份,忍不住跟他多聊几句,才发现他最近因为跟合伙人闹得不愉快正准备撤资。这么大的事情他现在才告诉我,想必他自己内心也已煎熬一番。

结果他告诉我,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因为公司走向越来越不是自己渴望的样子,但大家都做得愉快,也不想因为自己的喜好,总要求公司走向一定要听他的。对于他的这段对话,我总觉得疑点重重,既然是自己的公司,即便是合伙状态,创办人的意见哪有不重要的?毕竟创办人的思维,就是一家公司的灵魂呀!

他对着我苦笑,这么多年下来也摸透了合伙人的个性,有些事就是讲不得、讲不通,他也不想再有更多的“谈判沟通”,每一次谈话都很累。重点是,当两个合伙人不开心时,全体员工的工作气氛都会受影响,也因此这几年他越来越闷,在公司的声量越来越小,他以为只要尽量努力工作,跟着另一个人的意思走,反正对方提出的意见,他跟着执行就好。在准备离开的这段时间,因为生活变动大,难免让他心情起伏,而一度觉得自己怎么会一蹶不振,或整日专注在没有生产力的事物上。矛盾的是,他一边想着要离开,一边又陷入恐慌中:我过去所有的努力要就此归零吗?其他人会怎么看我?我真的有办法离开创业圈,回到上班族的生活吗?

在跟朋友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基本上他已经一次集满以下三个焦虑拉环了。

● 失联的焦虑

不想失去关系,而无法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担心有冲突,就顺从他人的意见,这其实在华人文化中颇为常见,太多人在乎集体思想、在乎群体、在乎面子、在乎他人眼光。失联的焦虑造成最大的困境就是限制你的思想与行动,让你总是为大环境设想。

这类人常见的内在对话会是:

“这没什么好吵好争论的,就听他的好了,大家还要继续交朋友。”

“你一直提自己的想法,会不会太自私、太自以为是了?”

“不要让大家不开心,最后也会搞得自己也很不开心呀!”

这些内在声音其实是透过人情压力来让我们无法做自己,一旦做自己就要背负罪恶感,而倍感焦虑;多数人自小承担许多人情与礼尚往来的枷锁,也背负着父母恩重如山的观念,将自己跟他人或跟父母视为“一体”,无法被切割,也无法忽视内心一直呼唤着自由与渴望自主的声音,形成自己想要融入群体,却倍感痛苦的矛盾感。

可是即便这么痛苦,还是有很多人受制于人际情感的威胁,因为失连焦虑最在乎的是“维持关系”以及“取得认同”。

这让我的朋友想起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因此某种程度他们都相信“和气生财”,本身在对待外人的个性上都偏向讨好、笑脸相迎。即使内心早就千百个不愿意,但因为保持关系的获利太大,让他们觉得即使在关系中吃亏,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在关系中忍让,或许是华人关系主义下所认定的传统美德,但在关系中失去自我却是另一回事。如果忍让出自理解与包容,你说出来的话语依旧掷地有声,那关系自然能和谐又平衡;但如果是一味忍耐又失去话语权,关系只有表面的和谐,最终将走向灭亡。

● 失败的焦虑

因为决定要离开公司,他想放自己两个月的长假,但在想着要怎么规划离职后的生活时,他突然很害怕自己越来越废。他开始认识一些球友与山友,而这些人总是很轻松惬意地对待生活,没事就到球场找人聊天,有空就揪一群人去爬山,似乎都不会特别好地利用下班后与周末的时间,就是自在地投入休闲生活中,他因此开始怀疑是否要继续跟这些“不成功”的人往来。

这类人常见的内在对话会是:

“你不要浪费时间好不好,这对成功没有帮助!”

“你不可以这么废,人生就是要不断往前啊!”

“哭没有用,垂头丧气更是软弱,你赶快振作起来!”

这种内在对话我很熟悉,我从小的座右铭就是“业精于勤,荒于嬉”,因此不断念书、做正事才被认为是思想正确的,但背后那如影随形的鞭子,其实会压得人筋疲力尽。特别是我朋友正处在一个生涯转换又关系失落的阶段,一个人在适应历程里,很难总是充满积极的能量去完成每一件事。

在他的家庭中,充满着“精英思维”,他的手足都非常优秀,跟父母一样创业,自小也就念着第一志愿的学校,这股被文凭与成就驱动的焦虑,会让他停不下脚步,不断奔跑追逐,却不一定会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只会获得让别人看起来还不错的社会地位。

所以这个失败的焦虑,有时候也是一种成就焦虑,认为应该每时每刻都戮力而为,不该对生活有一丝懈怠,这也是朋友在此阶段感觉痛苦的因素之一。因为他转瞬间变成他很不喜欢的模样,原本想轻松自在探索人生两个月,才刚开始投入休闲生活的享受,不只自己内在感到焦虑,连他身旁的家人也对他的不积极、不上进有很多评价。

这股焦虑的存在,会让人有往前的动力,却不一定关注你的天赋、你的喜好,但真正让人在事业上平衡又永续经营的,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渴望。如果你能对事业发展出充满愉悦的动机,基本上运用这份快乐与天赋做任何事情都非常容易成功,但当焦虑钳制一个人,只会限制他的创造力,对于自己真正的喜好也只能选择压抑。

● 失去的焦虑

大部分我所认识的创业家,都很有自己的“观点”与“主见”,但在我朋友的身上似乎只拥有专业能力,却不太有所谓的“做决定的气场”。毕竟是自己的公司,如果你不擅长做决定,就会有其他人帮你做决定,或者由市场来做决定,最终总是会失去更多掌控性。看着他难做决定的状态,就不难想象,他很难下好离手,也不难想象他会紧抓不放,因为留下与离开都是困难的选择。

然而,再进一步去了解,除了前面提到害怕失败之外,其实他也很害怕失去,失去现在所拥有的,害怕自己一无所有。当曾经家道中落、为钱所困,或者有曾经一夕之间被剥夺任何与人身安全有关的事件发生,这些深刻的记忆会让人恐惧再次出现不安定的生活。因为对失去的焦虑,而需要维系和保有目前拥有的生活安定感。

这类人的内在声音往往会是:

“你放弃公司、放弃多年的心血,去当上班族会比较好吗?”

“继续走下去,再想办法就好,你为什么要想不开?”

“你不想想你几岁了,还要这样搞多久,你有本钱搞下去吗?”

这些声音很擅长制造出让人心智萎靡、有志难伸的感受。你会感受到有一个无形的框架,从四面八方对你限制,而你只能无助又无望地待在原地,接受框架的限制与保护,因为这个框架同时也否定你的能力与资源,让你心中产生千百种无法改变的理由,因此你待在原地也不至于受伤太深。即使抱怨和无奈,总比跨出舒适圈的未知恐惧,来得更有控制感些。

坦白说,在我的实务经验中,这群人特别容易讲这些话:

“哎呀我不知道……”抗拒思考,也抗拒为自己的意识负责。

“我没办法……”所以其他人跟他谈了很多解决办法,最后通通都被否定后,其他人也只好闭嘴。因为这是抗拒改变,同时也在等待他人最直接的救助,只要有人可以帮自己,也就不会有这些难受了。

因此,有强烈失去焦虑的人,通常因为难以作决定,也非常害怕改变,而让自己继续待在充满抱怨、自己又不一定有作为的舒适圈中,直到环境逼迫个人做出选择,像是被裁员、失去市场竞争力,而让人被迫成长。因此他们被强迫的委屈感往往特别深,却不一定能真正为生命负起主动创造与掌握的责任。

亲爱的,在这里我用朋友的故事和你谈“失败、失联和失去的焦虑”,你会发现不只他,可能你的这三个拉环也集好集满了,因为这是人生最容易出现的三种焦虑,这也经常是代代相传的隐性基因,你往往在父母与家族的生活脉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身影,而你是否也从中看见自己焦虑的基因了呢?

这也是本书想要教会你的,先理解自己的焦虑源头,再学习安抚自己的方法,你就不用受制于焦虑的生存环境,而能活出自由自在的自己了!

Point of Lesson

在关系中忍让,或许是华人所认定的传统美德,

但在关系中失去自我却是另一回事。 am9ca7NrNSKgwTxWtV7sXBRNOjRh8F68JPG7J0to/Vvnj8trqzqkkUhSiEq6lY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