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兰遭到入侵时,其西面正在发生一场同样令人震惊的冲突。这场战争在此后不久被称作“虚假战争”(称作“静坐战争”更为合适),可能是源自如下的引语:“世界上最强大的地面部队——法国陆军,舒舒服服地坐在人类有史以来设计的最强大的防御工事内。规模巨大、装备补给精良的英国远征军在运送、登陆中没有损失一兵一卒,就进入了这个坚不可摧的人造钢铁工事。迄今为止,英法联军根本没有感受到对马奇诺防线发动‘闪电战’或者其他形式攻击的威胁。”
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面对的不过是26个师,却坐在钢铁和混凝土掩体后面,看着堂吉诃德般英勇作战的盟国被消灭!但是,正如后面我们将看到的——当雕像上的锯末掉落——这样做有充分的理由。
到10月11日,英国已经将158000名士兵运到法国,但是直到12月9日,他们才遭遇了第一个伤亡——T.W.普莱迪下士在巡逻时中枪身亡。到圣诞节又有两名士兵丧生,此时法国陆海空三军的总伤亡为1433人。
与此同时,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当天——“雅典娜”号在多尼格尔沿岸被U-30潜艇击沉,大西洋战役开始,这场战役的目标是使英国的资源紧张到极点,并且持续到地面战争结束。空中作战在一天之后开始,9月4日,英国皇家空军空袭了威廉港和布伦斯比特尔的德国战舰,稍后则向德国散发传单。这是莫利内拉和扎戈纳拉之战后再未见过的不流血战争。
10月6日,希特勒在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的附和下提出和谈。他的提议遭到拒绝。接着在11月30日,苏联入侵芬兰,这是几场出人意料战役中的第一场。次日,夏勒在《柏林日记》中写道:“昨天,红军轰炸机空袭赫尔辛基,炸死75名平民,炸伤数百人。工人阶级的伟大战士,‘反对法西斯入侵’的强力鼓吹者,‘认真遵守条约’的正直国家(引自莫洛托夫一个月前的讲话),已经向欧洲最正派、真正民主的小国发动了进攻,这违反了好几个庄严的条约。”
这是一场1.8亿人对350万人的斗争,其持续时间5倍于波兰战役。
在兵多将广的苏联军队面前,芬兰军队显得微不足道。一边是100个师、150万名官兵、9000辆坦克和10000架飞机 ;另一边却只有3个师和一个骑兵旅,少量坦克、60架作战飞机和250门火炮(包括岸防炮)。率领这支小型军队的是陆军元帅曼纳海姆。
苏军的计划是轰炸和示威,期望芬兰工人起义推翻政府,在恶劣的天气中,苏联军队兵分五路挺进,主力部队由6个师组成,向曼纳海姆防线(横贯芬兰海峡和拉多加湖之间卡累利阿地峡的防御工事区域)移动。令苏军意外的是,他们遭遇猛烈的抵抗,芬兰军队利用极其崎岖的地形——没有公路的森林、湖泊、山岭和峡谷,厚厚的积雪——很快就使苏军停滞不前。
因为苏军坦克不得不使用林中小道,数百辆坦克陷入雪堆中。许多坦克被芬兰士兵点燃 ,芬兰军队的滑雪巡逻队身着白衣在敌军周围盘旋,几乎无法用肉眼看见。他们在各处的森林中飞驰,阻击成队的士兵,切断掉队士兵的去路,向护航队、野战厨房和营地射击,苏军往往整个旅被完全隔断,不得不依靠空中补给,而这种补给很少取得成功 。从一开始,芬兰军队就给敌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苏军不得不再次倍增了对居民区的轰炸,期望这能够瓦解芬兰的士气。
如果说历史上曾有过测试杜黑理论的时机,那就是这场战争了,因为苏联具有绝对的制空权 。如果杜黑是对的,芬兰在两周内就应该投降。但是,他们的抵抗变得更加坚决。因此,必须寻找其他作战手段:这又回到了1916~1917年的战术。
苏军集结了27个师和数量惊人的火炮,对曼纳海姆防线进行持续炮轰之后,1940年2月2日,在季莫申科元帅指挥下,苏军对该防线发动攻击。芬兰军队坚守工事10天之久;13日,苏军取得突破,两天之后,芬兰军队被迫撤退。在开阔地上,芬兰军队无法抵挡苏军的坦克和骑兵,3月初他们提出停战。10日进行了和平谈判,两天后签订和平条约。
这场战争虽然无足轻重,但是教训却十分深刻。首先,它说明不管敌人有多么弱小,过分轻视都是十分危险的。苏联人想象,只要展示力量就足以威慑芬兰,使其立即投降,他们充分准备使用广播、铜管乐队和电影进行宣传,却对战略、战术和后勤疏于思考。正是这种错误的心理使其陷入泥沼。正如希特勒很久以前在《我的奋斗》中所写:“……人们不会为物质利益牺牲自己……他们会为理想而非一桩生意献身。” 芬兰人的理想是自由,而非某种主义。
其次,对于有开放思想的人来说,这场战争有助于推翻杜黑的理论。它说明,空袭和炮轰一样,是消耗敌人的方法中见效较慢的。第三,除非武器与地形和气候相适应,否则不管它们有多强大,都可能毫无用处。第四,芬兰人的高机动性和德军在波兰的高机动性一样,再次证明这种优势比数量上的优势更重要。
最后,也是从未来发生的事件看最重要的一点是,苏军总司令部的无能、战略嗅觉的缺乏以及愚蠢的战术和后勤上的缺陷,必然使希特勒坚信,1939~1940年的苏联军队仍然是1914~1917年的沙俄军队。如果芬兰这样的小国都能有如此表现,强大的第三帝国有什么做不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