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庄子》的英文译释成果(1983—2015)

在东学西渐的过程中,先秦诸子的思想中最让西方学者感到不可思议却深深着迷的非《庄子》莫属。《庄子》妙语如珠、譬喻精彩,其解读好似尚待开采的宝藏,具有开放性特征,为读者提供了各种可能。与任何一种外来思想的传播一样,西方《庄子》研究发轫于140多年前,始于1881年英国人巴尔福(Frederic H. Balfour)翻译的《南华经》,在随后的大约100年中,在译者的介绍中庄子主要是以文学家、道德家、神秘主义者的身份出现。 [1] 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最早的关于庄子的英语期刊论文见于20世纪70年代末。 [2] 由于汉语文化知识所限,当时的译者多采用字词句对的翻译方法,能传达大意已属难得,谈不上对其思想的深层领悟。从葛瑞汉《庄子:内七篇和〈庄子〉书中的其他作品》( Chuang-Tzu: 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1981)开始,西方庄子学界才以一种真正的哲学眼光看待庄子思想。2001年之前的西方庄子学大致涉及四个方面,即翻译、思想史、文献考据、比较哲学。正如毕来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在2002年出版的《庄子四讲》中所讲:

最常见的是借鉴传统的中文注解来翻译、评注《庄子》。另一部分人则试图从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宗教史入手,对传统评注加以更新或是精致化的研究。还有的人则偏重于文本的考据学研究,他们大多只关注文本的传承、来源以及真伪等问题。最后一些研究者则试图将《庄子》当中某些提法与西方某哲学家,特别是当代哲学家的某些观点加以类比,由此构织新的论述。

毕来德的这段话基本上涵盖了21世纪之前的西方庄子学研究范畴。国内学者在21世纪近十多年来对以上几个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问世,包括针对英译本的研究专著[如徐来《英译〈庄子〉研究》(2008)]、专题研究[如郭晨《〈庄子〉内篇寓言故事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阐释》(2015)]、主要涉及21世纪前的西方庄学史研究[如安蕴贞《西方庄学研究》(2012)]。除了以上的专著研究成果,也有国内期刊论文,专门针对国外期刊《庄子》研究的调查尚未发现。国外的研究译本批评类可见于庄子研究文章中零星对翻译的批判,如梅勒的《阐释道家:从蝴蝶梦至渔网寓言》、爱莲心的《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顺夫的《道的转化:葛瑞汉〈庄子〉内篇翻译批评》、乔纳森·赫尔曼的博士论文《〈庄子〉文本及翻译问题:马丁·布伯的翻译与评注的批判性研究》。国外的同类研究多跳出了翻译策略分析而进入译者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意识,这有益于深化翻译研究。关于庄子诠释的讨论主要见于国外的两篇博士论文,即乔柏客的《庄子与怀疑主义》、乔中哲的《怀疑主义与多元主义:有意识的生活之道庄子之建议》。本章的研究旨在讨论作为哲学家的庄子,其英语译介与诠释倾向,通过诠释方法、特征及效果等层面展现其近三十年来的诠释理路,发现中西哲学思想交流的对接点。 1kq41A1+qzZDEi9FvKWH0nOSOzgQC2shZBAkKur9pa8IkLd1jpjbo2RsFWvyIJj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