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近三十年《庄子》英译本

早期中国典籍翻译的译者群体主要是传教士、汉学家,并非哲学家,他们对中西哲学思想差异方面的认识并不深刻。根据笔者的统计,从《庄子》的英语初译到1980年的大约100年间,共有12位译者进行英语翻译。1980年至今,共发现16位英译者的译本。21世纪之前的20年中,汉学家葛瑞汉、学者大卫·辛顿(David Hinton)、美国诗人哈米尔(Sam Hamil)等人相继出版了《庄子》英译本。以1980年为界限来划分庄子哲学的英译和诠释成果,主要是以葛瑞汉对庄子的翻译和研究为起点,在葛瑞汉之前,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诠释中庄子并没有被看作哲学家而受到严肃对待。 [3] 葛瑞汉以其对宋代理学家二程兄弟的研究获得博士学位,在其后3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主要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尤其是其对从孔子到荀子的先秦哲学史的研究,在西方被视为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权威著作。葛瑞汉之后的庄子研究学者都把葛瑞汉的研究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1980—2000年间《庄子》英译本

吴光明 [4] 在《作为伙伴的蝴蝶:〈庄子〉前三篇解读》( The Butterfly as Companion :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of the Chuang Tzu, 1990)只选择了《庄子》内篇的前三篇翻译 ,文章主体的前三章基本结构是以中文《庄子》开头,作者按照郭象注释本 [5] 古文的印刷惯例,竖行从上至下,从右至左以诗体形式排列,但文字顺序不变,每章都是直译的《庄子》,翻译后有英文注释以及作者的反思紧跟中文原文和翻译,节对节,句对句,有时词对词,思考原文思想的意思和连贯性。第四章在对《庄子》的译释阐述中,有两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作是论争的两端。一位是爱莲心,他的解读与中国传统的解释比较接近,在本土被认为是保守主义;另一位是陈汉生,他的解释则更为激进和自由。笔者认为,这要考虑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与西方国家保守主义气氛浓厚,而为了与之对抗,另一派则采取了一种激进的立场。这种局面也是哲学中“一元论”与“多元论”的争论。一元论认为世界存在普遍秩序,在中文通常称为“道”,英文为“逻各斯”,宗教上以上帝天命为代表,追求永恒的真理。而多元论则排斥永恒不变的真理,一切单一的、固定的、永恒的都被视为教条和独裁的代表。多元论在哲学思想上体现为后现代,在翻译上体现为视经典存在于历史演变之中,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经典,当然重构“原意”也被视为是不可能的,在翻译实践中体现为对传统注释和翻译的多样化探索。

1992年,托马斯·克利里(Thomas Cleary)在《道家经典》( The Taoist Classics )中翻译了《庄子》的部分篇目。1994年,美国汉学家梅维恒出版了全译本《逍遥于道:庄子的早期道家寓言故事》( Wandering on the Way: 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 Tzu )。该译本初版于1994年,再版于1998年。1997年,汪榕培出版了《庄子》( Zhuang Zi )全译本。同年,大卫·辛顿(David Hinton)的《庄子内篇》( Chuang Tzu: The Inner Chapters )翻译了全部的内篇。1998年,彭马田(Martin Palmer)和伊丽莎白·布雷利(Elizabeth Breuilly)出版了《〈庄子〉——新的道家经典全译本》( The Book of Chuang Tzu : A New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 Taoist Text )。

哈米尔和西顿(Jerome P. Seaton)合作翻译的《庄子选译》( The Essential Chuang Tzu) [6] 共翻译了庄子中的22篇,其中19篇全译,3篇选译。该书声称译自中文,译文语言为美式口语英语。该书前言作者华裔汉学家罗郁正(Irving Yucheng Lo)评论该译本注重可读性而忽略了正式的忠实性。在处理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问题上,通常认为有两种可能的方法:直译和意译。更老练的翻译家意识到还有第三种选择:可取性,就是用译文语言的“达”来缓和对原文的“信”,并结合“直”和“雅”,最终达到翻译的三种标准:信、达、雅。 [7] 该前言指出哲学文本翻译的特殊性问题,对于哲学文本来说,字面翻译最不合适,也不可靠。该前言还对比了冯友兰、梅维恒和哈米尔的译文:

冯友兰译:

The universe is a finger; all things are a horse. The possible is possible. The impossible is impossible. The Tao makes things and they are what they are. What are they? They are what they are. Why are they not? They are not what they are not.

梅维恒译:

Heaven and earth are the same as a finger; the myriad things are the same as a horse. Affirmation lies in our affirming; denial lies in our denying. A way comes into being through our walking upon it; a thing is so because people say that it is. Why are things so? They are so because we declare them to be so. Why are things not so? They are not so because we declare them to be not so.

哈米尔译:

Heaven-and-earth is one finger. All ten thousand things are one horse. Okay? Not okay. Okay? Okay. Walk in the Tao . Accomplish it all. Say words, and they're so. How so? Is so? How not so so? Not so!

笔者认为,从三个译本的翻译对比可以看出,冯友兰译本倾向字面对译,梅维恒译本为照顾英语读者理解增加词语,原文的多义和模糊性消减,意思变得更明确,而哈米尔译本省略最多,进行了大胆的删减,表达更加口语化。

人名翻译也可见口语化特征,《庄子》中共有三类人物:一是历史人物;二是神话传说人物;三是创造出来的人物或动物。第三种人物如果直译的话,读者会不知其所以然,比如齧缺,之前的译法主要有音译和意译两种,如Nieh Ch'ueh(华兹生译)、Gaptooth(葛瑞汉译)、Gnaw Gap(梅维恒译)、Mr. Chipped Tooth(哈米尔翻译)。对于《庄子·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一段,翟理斯译为“The Spirit of the Clouds ... happened to fall in with the Vital Principle. The latter was slapping his ribs and hopping about.”;梅维恒将“鸿蒙”处理为“Vast obscurity”,“... just at that moment enjoying himself by slapping his thighs and hopping like a sparrow.”;华兹生译为“Big Concealment, still thighslapping and sparrow-hopping”。罗郁正认为,这些有趣的片段最好翻译成现代英语,该书两位译者的译文最棒:“Cloud General...bumped into Big Goose Dummy. Drumming on his tummy, Big Goose Dummy was about to take off like a hopping sparrow.” [8] 笔者认为该译文词汇没有难度,对原文作了浅化的处理,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译者对同一个术语采取了变通的译法。例如“天下”一词,字面意思为“国家”(the empire),《庄子》有时指“全世界”(the whole world),有时候又翻译为“每个人”(everybody)。该书译者用固定的短语Allunder-heaven(全天下),因为译者相信用一个英文词对应“天下”,就如原文一样,在不同语境中重复出现,表示the empire和everybody的意思。该译本比之前的译本更多地运用词源学研究(etymological study)。在早期书写词汇有限的情况下,象形字和表意字数量多且有趣,如今现代汉字具有部分语音因素的字占80%以上。通过分析其有意义的成分,查字典时我们更容易看到汉字意思范围。 [9] 译者注意到庄子在文字中艺术地运用了视觉因素,所以译者非常注重庄子语言中的符号学和词源学层面。在《庄子》第五章中,所有关于“足”的双关语都直接来自原文,该章中与“足”相关的文字比其他章节更多。《庄子》中有很多文学技巧,译者认为其是诗歌、寓言、谈话和轶事的汇编。译者寻找一种就像交谈一样自然的散文风格,而不牺牲原文的隐晦和神秘特质。既然庄子喜欢游,那么就没有必要把他的思想束缚于此想法与彼想法、这个故事与那个诗句之间的联系上,而应该留给读者去发现。不论是以诗歌还是散文写作,庄子都是以诗人的身份思维和写作的。该译本基于哈佛燕京引得(Harvard-Yenching Concordance),该引得能帮助作者检查运用词频率以及可能具有符号学意义的语音和能指成分的使用频率。

二、2000—2015年间《庄子》英译本

在进入21世纪的十五年中,杰拉尔德·斯考尼沃夫(Gerald Schoenewolf)于2000年出版了合集诗体摘译本《道:老子、庄子和僧璨》( The Way: According to Lao Tzu, Chuang Tzu and Seng Tsan [10] ,斯考尼沃夫是一名职业心理治疗师,他还为译本配了自己画的插图。该译本内容共分三个部分:The Way According to Lao Tzu( Tao Te Ching ), The Way According to Chuang Tzu(Selected Writings), Trusting the Inner Self by Seng Tsan。在前言中作者提及初次读《道德经》的感受,既被其哲学打动,又对现有的翻译不满意,他注意到许多翻译都是根据现有的英文译本翻译的,斯考尼沃夫决定自己来演绎(rendition)。他的中文并不流利,但他学习中国哲学有二十余年,来中国旅行过三次。他意识到,老子、庄子和僧璨的作品文学性很强,《道德经》超过一半以上的内容有韵律,然而现有的英语翻译没有韵律。在他眼中,道家写作包括很多文体,包括自由诗、抒情诗,目前的译本没有捕捉到这些文体的变化。作者把自己的本子称为演绎而不是翻译,因为他的本子主要是捕捉原文的语气和主旨而演绎为诗体的翻译,并不是直译,这也是唯一一部集合了道家三本主要著作的合集。作者谈到从中文到英文的翻译感受,这种翻译因为语言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都是诠释。一个中文词有10—20个意思,一个英文词只有两三个意思,很多中文词没有对等的英文词。在该书的末尾,作者附上主要术语的解释。译者根据自己的直觉进行取舍、决断。作者的方法是用10个左右现有的英文译本进行对比,然后得出自己的译文。出于准确性的考虑,斯考尼沃夫求教了联合国的中国翻译顾问Hong Liu,他阅读了所有老子的诗歌,并检查了该译本的准确性。

艾文荷与万百安(B. W. Van Norden) 主编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合集的摘译本《中国古典哲学读物》 Read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这本书的译文选自乔柏客的翻译,主要的方法是意译,与之前的译本有差别。例如,“鲲”的翻译是Minnow,“鹏”译为Breeze。人名的翻译也意译,例如,“连叔”翻译为step brother,“学鸠”翻译为student dove,“藐姑射山神人”翻译为spiritual people living in the distant Maiden Mountains,“大椿”翻译为Spring,“南郭子綦”翻译为Master Dapple of the South Wall,“瞿鹊子问乎长梧子”一句译为“Master Nervous Magpie asked Master Long Desk I heard from my teacher Kongzi”。比较引人注目是该段人名的翻译,瞿鹊回译为汉语“惊疑的喜鹊”。这个译本是按照字面意思对每个汉字进行翻译的,而不是对单字组成的复合词进行翻译。“庄周梦蝶”一段的译文如下:

One night, Zhuangzi dreamed of being a butterfly—a happy butterfly, showing off and doing as he pleased, unaware of being Zhuangzi. Suddenly he awoke, drowsily, Zhuangzi again. And he could not tell whether it was Zhuangzi who had dreamt the butterfly or the butterfly dreaming Zhuangzi. But there must be so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his is call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ngs". [11]

笔者注意到,此处译文为第三人称叙事,时态为过去式,中文写作中尽管称庄周,也视为自称,即认知上也是“我”,英文则一定要对人称进行选择,或者用第一人称,或者用第三人称,此处译文为he,英文中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这件事,与原文传达的感情和态度有差异,因为原文并非旁观者的视角。中英文语言的差异造成译文无法与原文在表意上对等,因此原文的模糊多义指向转换成英语一定要明晰化处理。

2008年,Chung Wu [12] 出版独立全译本《庄子的道家智慧》( The Wisdom of Zhuang Zi on Daoism 。2009年,任博克对22篇内篇、外篇、杂篇进行了选译 [13] 。2010年,索拉·托勒(Solala Towler) [14] 的《内篇:道家经典文本》( The Inner Chapters: The Classic Taoist Text )出版。与Chung Wu夹叙夹议的翻译方式不同,托勒译本每一章首先翻译全章,接下来进行评论,评论中穿插作者翻译的《道德经》名句。该书中的很多图片来自译者本人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有丰富的中国元素:山川、桥梁、河水、小舟、森林、树木、雄鹰、石狮、长城、窗楣、荷花、骏马等,营造出中国古典韵味,渲染了安宁平和的氛围。在托勒的译本中,副文本发挥了重要的言说补充作用,艺术元素的加入使得该译本带给读者很好的审美体验。这些来自中国文化的山川河流、亭台楼阁渲染了东方玄学意境,神秘的道家思想“言不尽意”,而这些图片带来的直观感受在一定程度补充了言语未尽之处,来自视觉的冲击和庄子以意象进行言说的方式相契合。以施莱尔马赫的面向读者与面向译者的翻译二分方法来看,托勒在译文中加入图片的做法是不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近。在该书前言中译者提到,有一些汉学家翻译虽然熟悉中国语言,但是对于原文中描述的思想和实践不熟悉,也传达不出作者的思想。译者的中文水平不高,也就是普通会话程度,他自称这本书不是翻译,不是直接从典籍翻译成英文,但是作者学习道家哲学和实践二十多年,他身体力行地把这些原则运用到生活中,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他自述译介该书的初衷是把庄子的教导传达给道家的学生和感兴趣的人,他从《老子》中选择了一些名言,认为老子简短的话有助于了解《庄子》,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小志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我独顽且鄙。我独欲异于人,而贵食母”“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等。译者在前言中也谈到了中国的道家和道教。道家是哲学和传统的道家——老子和庄子,道教是后来道家的发展,也是宗教的道家,有很多经典、仪轨、道观和礼拜仪式。姓名翻译用了威妥玛拼音,评论部分主要是重新对原文的内容逐段解释,有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段落的意思解释给学生,也联系一些老子相似的思想互相阐发,比如《逍遥游》中关于无用的大树一段,译者在解释中联想了老子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来理解无用之用的含义。在第四章结尾,译者将“凤兮”一段翻译成诗歌,“无用之树”也翻译成诗歌。译者也注意联系中国文化的语境来解释,比如在《德充符》的解释中,他提到中国古代有罪之人的脸上印有烙印,罪大恶极之人会受到连坐刑罚。这一章中,形体不全之人有许多追随者,又联系老子说这种教导属于“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011年,孔丽维摘译本《庄子:至乐的道——翻译和注释选段》( Chuang-tzu: The Tao of Perfect Happiness—Selections Annotated & Explained )出版。21世纪之前的译本除了对原文结构和段落有较大调整的葛瑞汉译本,绝大多数英译本,无论是全译本还是摘译本,多采取逐字逐句的翻译形式,也没有对庄子哲学进行诠释。21世纪之后的译本形式更为灵活多样,包括插图、脚注等的副文本形式更为丰富,其文学性得到公认,庄子的思想价值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在哲学诠释方面较为突出的译本是任博克译本,在译文后选译了历代注者的评注,试图营造一种对话的氛围。 孔丽维的译本则凸显了对精神超越内容方面的翻译与诠释,具有宗教伦理方面的关怀,体现了译者和文化的选择。 L+aEPbethWFvBfG+Ny79vlpnOkDaBs0QO9/Djbt6ZO8vAWMLX7HBKVjPXxYbPP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