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国内关于翻译能力研究的探讨

国内翻译能力研究进展飞快,相关研究集中在国外翻译能力介绍和评述、翻译教学中的能力研究两个方面。

国内学者详细介绍了国外翻译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如PACTE模型(仝亚辉2010)、TransComp翻译能力研究(王娟2016)等,有助于学界及时了解国外翻译能力研究动态与发展方向,为我国专业翻译人才尤其是翻译硕士培养提供参考。国内学者积极将翻译能力研究成果应用于英汉、汉英翻译教学(苗菊2007),或结合翻译教学实践进行理论探索。

从理论模式看,文军(2004)将翻译能力归纳为语言/文本能力、IT运用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等多项分力。王树槐、王若维(2008)提出翻译能力的综合模式包括语言–语篇–语用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工具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格统协能力等。钱春花(2012)提出译者的翻译能力由内驱动力、知识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构成。张瑞娥(2012)重新建构了翻译能力,将其分为条件性翻译能力、本体性翻译能力、实践性翻译能力和评估性翻译能力。

从研究视角看,冯全功(2010)基于认知视角讨论了翻译能力的构成,包括翻译图式和认知机制,其中翻译图式涵盖风格、审美、文本、文化、语言、主题、工具、职业等;认知机制则涵盖直觉、知觉、意识等多种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策略运用机制。他还指出后天培养对认知能力提高有重要意义。认知资源的构成和质量有助于区分新手和专家译者;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优化认知机制、整合认知资源等。刘晓峰、马会娟(2020)从社会学视域出发,提出译者应具有翻译领域的场域意识、规范意识、资本意识和惯习意识;懂得译者场域、译者规范、译者资本、译者惯习和译者能力的内在关系;了解国家政治、文化和外交身份建构与译者能力的内在关系,以及完成译本所需的各类能力要素。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社会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如场域、规范、资本、惯习等,培养学生的社会建构意识,强化惯习,积累资本,为他们建构场域、走向职场奠定基础。

从培训内容看,李瑞林(2011)提出译者需要具备语言素养、知识素养、策略素养、数字素养、批判素养和社会素养。刘和平(2011)认为职业译者应具备双语能力、分析综合抉择能力、语篇处理能力和职业能力。杨晓华(2021)构建了专业文类翻译专长模型,由翻译专属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学科能力、话语能力和自我概念五大方面构成。封一函、方之(2022)将自由译者职业能力分为市场能力、行业能力和自主能力等。

具体应用上,马会娟、管兴忠(2010)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笔译教学经验,将汉译英译者的翻译能力总结为五个主要方面:双语交际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语言外能力以及查询资料的能力。李海军、李钢(2012)认为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双语能力、百科知识能力、翻译策略与技巧能力,以及翻译技术能力。陈朗、徐志萍(2019)将PACTE翻译能力模式对接MTI翻译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等。上述研究为我国蓬勃发展的翻译教学事业,尤其是本硕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参考,对翻译教学和译者培训提供了重要启发。

总之,翻译能力不等同于双语能力,它涉及译者为完成翻译工作必须充分调动的所有潜在知识和技能系统。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翻译市场的变化等,促使翻译能力构成要素不断发生变化,对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推动了翻译能力研究的迅速发展。基于翻译教学、实证研究、翻译市场变化、技术发展等实际情况,研究者不断审视已有的翻译能力构成要素,进一步优化翻译能力模型,为翻译教学和译者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j1JljYTUP/17q3Xq6m571nC+aemAERvlA9UUI5ln5UnSgSguZHB8JiJwrCoNmi7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